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家庭論讀後感8篇

我們從優質的文學作品中得到啟發之後,需要記錄在讀後感中,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強化小夥伴們對名著內容的體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家庭論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家庭論讀後感8篇

家庭論讀後感篇1

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時真不知該如何去回答孩子的為什麼,看到孩子失望的表情,深刻的感到自己是多麼的無知。有時我會讓她親自動手做,他開心的不得了,還自言自語;‘原來是這樣做的啊!

記得有一次,她回來對我說;’今天我沒有撒謊,同學問我她的髮夾啊好看、我不喜歡那顏色,就說不好看,她就不高興了,還讓別人也不和我玩呢。我對她說;’如果你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你想聽到別人怎麼說?當然是好看了。他豪不猶豫的回答我。所以呀!我們要學會讚美別人,這是禮貌,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就覺的別人也不好看。小傢伙被我說的已經沒有剛開始時的委屈了。你的同學讓別人不和你玩那是她不對,但是,你也不能記仇哦!你也有做錯事的時候,你做錯了,是不是也想得到別人的原諒呀?她說;媽媽,我懂了。看來,孩子遇到什麼事,家長及時的疏導是很重要的哦!孩子的心是脆弱的·敏感的也是急易傷害的。

現在,他都三年級了,撒謊的壞習慣還沒改掉,讓我們不得不反醒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許對她的嚴格方式不對,做錯事就罰,這也許是把孩子推向撒謊的最終原因吧!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艱辛的,在沒有真正獨立生活以前,孩子是需要不斷修煉的,同時家長也在修煉自己的不足。

每當看見街上討飯的,我女兒會主動要給錢給他們,當然那些身體健全的我會不讓她給,並將給她聽不給的理由。

在學習上,她不是很主動,以前,我老是喜歡催,發現越催越慢。我對她說;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會的可以來問,你要學會思考,怕動老筋是學不好的,你只要主動學習,一定學的好的。媽媽相信你。以前我們老是拿她和別人比,對她或許已經造成極大的打擊了。這也是我們作為家長的需要反省過錯。

是該適當的放手了,讓孩子自己去計劃,,讓她做自己的主人。

家庭論讀後感篇2

學校組織閱讀《和美家庭》一書,此書一共六章,從家庭美德的弘揚、家庭教育的科學方法、家庭理財的實用知識、家庭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低碳與智慧的生活方面,結合一個個感人的故事,生動的.講述著如何建立和維護良好的家庭關係,讓愛情保鮮,讓生活更充滿情趣,讓家庭更溫馨。其中書中有幾章讀完後剖有感想。

在西方國家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三個商人死後去見上帝,討論他們在塵世中的功績。第一個商人說:“儘管我經營的生意幾乎破產,但我和我的家人並不在意,我們生活得非常幸福快樂。”上帝聽了,給他打了50分。第二個商人說:“我很少有時間和家人呆在一起,我只關心我的生意。你看,我死之前,是一個億萬富翁!”上帝聽罷默不作聲,也給他打了50分。這時,第三個商人開口了:“我在塵世時,雖然每天忙著賺錢,但我同時也盡力照顧好我的家人,朋友們很喜歡和我在一起,我們經常在釣魚或打高爾夫球時,就談成了一筆生意。活著的時候,人生多麼有意思啊!”上帝聽他講完,立刻給他打了一百分。家庭是人生的基礎,人生不能沒有家庭,書中說的好:“夫妻恩愛,有愛才有家,”夫妻之間不僅僅有愛,還要彼此尊重,雖然夫妻關係是一種最為親密的關係,但是兩個人相處久了,發現彼此的缺點和不足的時候,說話會肆無忌憚,無形中就傷害了彼此。一個和美的家庭,不僅要有好的家風、夫妻彼此相愛、尊重,更要相互理解、忍讓和信任,我覺得這樣的夫妻關係,一定會有一個溫馨的家庭。

當然,一個家庭不僅只有和諧的夫妻關係就一定是完美家庭,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書中所說的婆媳和睦。現在電視劇裡拍了很多婆媳大戰的電視劇,以前聽說過一些俗語:“婆婆難當,媳婦難做。”“十對婆媳就不和”等等。但是,真的和婆婆朝夕相處後,我感覺自己是家中調和婆媳關係的最重要的人,就像書中說的:從輩分上來說,媳婦是晚輩,應該孝順長輩。從身份來說,媳婦掌握一定經濟權利,是主動者。就算和自己爸媽還有鬧彆扭的時候呢,何況是婆婆呢?如果遇到矛盾,我認為我們做晚輩的就應該心胸寬闊點,不必為了一點兒小事,一句話而斤斤計較。更何況,現在年輕人工作特別繁忙,孩子一般都給婆婆照顧,如果還斤斤計較,處處發火,那對於小年輕來說太不懂事了。和婆婆搞好關係,是夫妻和諧關係的基礎,節日、生日買買小禮物啊、經常做做婆婆愛吃的菜啊,我想,這也是我們作為當代智慧女性和婆婆融洽相處的必備條件吧!

書中一章說重家教,育子孫。雖然寶寶還小,但看了後讓我重新對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看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高爾基曾說過:“愛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能做到的。”雖然看著孩子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再到歡蹦亂跳至自己上學。這一路的艱辛,我想只有作為家長後才能瞭解。但是,如果愛變成了溺愛,如果愛不對,是無法教育好孩子的。在學校教學,看到很多家長都愛“護短”,這種溺愛是無法真正能教育出一個成功自信的孩子的。俗話說的好:小樹要砍,小孩要管。

家庭是一個溫馨的心靈載體,是我們生存的事業走向成功和事業走向成功和輝煌的後盾。

家庭論讀後感篇3

我讀了《家庭教育讀本》一書後感觸頗多,現就自己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

父母把孩子養育成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在孩子身上寄託著我們做父母的全部希望。但教育孩子卻是一件苦惱的事情。父母費盡了心血,孩子卻總不能如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有的父母節衣縮食儘量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孩子卻滿不在乎,甚至對父母不滿。有的孩子把父母的教導視為羅嗦。現在的孩子也不知怎麼啦?難道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上出現了問題嗎?通過讀《家庭教育讀本》之後,才感受到家庭教育的博大。從中我意識到自己存在的教育方法和自身所欠缺的家庭教育素養。學習家庭教育不但帶給我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且增強了我教育好孩子的信心。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他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它並不意味就沒有一套科學方法。查一查這本書,不管孩子出現怎樣的問題,從這本書中都可以找到想要解決的方法和相同案例。我們就能更好地解決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讀《家庭教育讀本》,當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會幫助他、鼓勵他、讚賞他,讓孩子從內心感受到我的誠懇。通過不斷地學習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素養,經常與孩子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壞習慣。學習《家庭教育讀本》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不斷地成長,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有效的幫助。

我覺的對待孩子的教育上,應該本著孩子的興趣而讓他去學習,現在有些大人認為孩子應該學什麼,就讓孩子去學什麼,卻從來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這樣孩子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父母佈置的任務而已,學習的動力是什麼,是興趣,只要有了興趣孩子才有長期學下去的動力。當然不是孩子所有的興趣我們都滿足,我想在我們經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有選擇性的滿足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才是我們做父母應該作的。

家庭論讀後感篇4

通過閱讀家長學校所刊發的家庭教育閱讀材料,使我瞭解瞭如何培養與鍛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明白了指導孩子用好現代媒體的方法,更深刻地體會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學習過程中重要作用,為當好孩子的啟蒙老師,與幼兒園老師共同培育好孩子,現附上個人平時培育夢吉的心得,以期老師加深對夢吉小朋友的瞭解,並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正。 先講講我們家的環境與成員,姥爺與姥姥和我們同住,奶奶有時也從老家過來幫著帶孩子。一家人和睦相處,幽默風趣,為夢吉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在對待孩子的成長問題上,我的宗旨是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人格完善而不失個性,自強獨立但不脫離群體。至於培養孩子一專多能,則取決於他的興趣與天賦,重視而不強求。從夢吉5周多的表現來看,他性格外向、活潑開朗,能夠融入群體,語意表達清晰,具備正常的創新發散思維。當然對於學齡前的夢吉來講,我當前更注重他的行為教育,雖不完善系統,但至少讓他儘可能地明辨善惡、自立懂事。

一是重言語教育,以理“服”人。家中堅決杜絕類似“吃肉肉”、“看猴猴”等寶寶語,與孩子的交流均以成人對待,講準確詞,說完整話,給孩子一個準確的言辭定型。教育引導中,我時常給孩子講一些“大道理”,不怕他聽不懂,只

需他聽進去。夢吉現在能熟練講出“我要做堅強的孩子”、“好東西要與別人分享”、“ 舞臺上沒有老虎,我會勇敢”、“不能隨便伸手要東西,想得到要靠自己的努力付出”等言辭,夢吉理髮時從不哭鬧,2周半後打針輸液不再喊疼(小自豪一下)。我相信當道理深入腦海,會影響到他的思維與行為。

二是重習慣培養,劃圈“定”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好的習慣必須從小培養,不隨性、不“由他”。例如:見人主動打招呼;飯前便後要洗手;吃飯時必須和大家一起坐在桌邊,手邊不能拿玩具;儘可能不吃剩飯;玩具用完必須自己收拾;絕不撕扔東西發洩脾氣;上床前必須上一下廁所,喝點水;不以哭鬧求所得(例如去超市,去之前就告訴他玩具與吃的只能選一項,他會自主降低所求)。

三是重身體力行,“獨斷專行”。做到自己洗漱吃飯、脫穿衣服、開關電燈電視電腦;敢於自己一個人睡覺,起夜時自己上廁所;橫穿馬路,大人儘量不牽手,讓他自己判斷紅綠燈與左右車輛;3周起培養他自己上下電梯、在小區內玩的勇氣與能力(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

當然,教育孩子遠不止以上所述這麼簡單,相信所有爸爸媽媽都有自己的理解與做法,只要我們對孩子關愛而不溺愛,尊重而不苛求,我們的寶貝會做好出色的“自我”!

家庭論讀後感篇5

?和美家庭》這本書中講到孝親愛老,這是一個良好的家風,要求著子女孝敬父母,不要認為給父母大把的鈔票,讓他們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就是盡孝心。我們的父母年紀越來越大,現在的生活條件也是越來越好,父母所需要的並不是物質上的補貼,而是子女的關心,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問候一下,讓父母知道我們在關心他們,打電話時其實也不需要說什麼慰問的話,只要陪父母聊聊天,說說每天發生的事情,這樣就足夠了。

人生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我們慢慢地在長大,會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新的家庭,而父母也在慢慢老去,細細算來,我們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太少了,當我們想玩什麼好玩的、吃什麼好吃的,享受自己美好的生活時,不要忘記自己年邁的父母,多回家看看,陪他們聊聊天,陪他們好好吃頓飯。

這本書還提到閱讀對家庭的影響。現在中國人的閱讀量是越來越少。閱讀,從家庭開始,讀書昇華睿智,讀一本好書會讓我們更加堅強,更加睿智,書可以怡情,可以睿智,可以益智……家庭閱讀,影響孩子閱讀。

父母中有喜歡並且經常看書的,會直接影響孩子對閱讀的喜愛程度,很多孩子因為父母喜歡且經常看書而喜歡讀書,這一點,十分讓我認同:去年我任教了一年級,剛入學的一年級的孩子,幾乎都是識字量非常非常少的,基本不認識字,而班級中,有個小姑娘讓我印象深刻,這個孩子可以在沒有拼音的情況下,將一篇短文全部讀完,這對於一個剛從幼兒園畢業的孩子來說,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後來經過了解,原來孩子的父母都是“書呆子”,他們一家三口最享受的是,飯後,三人捧著各自的書,細細品讀,在別人看來,這是多麼無聊的生活,但正是這樣熱愛讀書的氛圍,讓這個孩子主動地愛上了讀書。可見家庭的閱讀對於孩子的影響力。

家庭的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需要讓書香伴隨每一個日子,讓閱讀伴隨每一個家庭。倡導家庭閱讀,建設書香家庭!

家庭論讀後感篇6

恩格斯在《起源》這本書描繪了家庭的發展過程,即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制家庭--專偶制家庭,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讀後感。在血緣家庭中,每一輩人是一個婚姻集團,比如一輩人中的男女都互為夫妻,沒有固定的婚姻關係;經過自然選擇,在智力和體力上血緣家庭不如沒有血緣關係的氏族之間的婚姻,進而淘汰了近親結婚,也就產生了普那路亞家庭-群婚的最高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婦女佔氏族的主導地位。

對偶制家庭是群婚發展到專偶制家庭的過度階段,在這個階段,大量財富逐漸集中於男子之手,而且這種財富必須傳給這一男子的子女。為此,形成了專偶制家庭。

在專偶制家庭中,男子要養家餬口,沒時間處理家務,因此男子需要一個賢內助,而女子地位低,難以養活自己,因此需要一個丈夫,雙方或多方組建了家庭,形式有一夫一妻或多妻,當然也有特例,如西藏的多夫一妻。

在恩格斯看來,一夫一妻制家庭產生的唯一目的是為了保護私有財產的社會延續。男性統治,以父系然後以父權制的形式,僅僅是在有財產的男子與無財產的婦女間階級分裂的結果。"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它決不是個人性愛的結果,"它"仍然是權衡利害的婚姻。"只有婦女對男子經濟依賴的消失,才會允許兩性關係建立在平等和"真正的"愛情基礎之上。

可知,生產力(經濟地位)決定婚姻制度;其次婚姻並不是一直存在且兩性關係不只有封閉的,比如血緣家庭和普那路亞家庭,它們是群婚,是開放的,是自由戀愛;最後,婚姻並不是單純的兩個人的戀愛,而是涉及到經濟利益等很多約束,所以婚姻並不自由。

我認為未來的兩性關係是開放性(是人際關係的一種,處在這種關係中的雙方有保持伴侶關係的意願,但又不受傳統的一夫一妻制的限制,這意味著雙方同意保持戀愛關係或伴侶關係,同時也能有與第三者發生親密關係的自由。)的,而不是一夫一妻制這種封閉式的。

開放性關係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共產主義之前的階段,特點是:開放性關係與其它關係並存、愛情不純粹、受經濟利益等影響。

第二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共產主義下的開放性關係,特點是:純粹的愛情、無外因影響。

理由如下

首先

婚姻不是一直都有,也不會一直存在,《共產宣言》"消滅家庭",消滅家庭是因為家庭不自由。你不能選擇你的家庭,但卻必須為這個家庭付出義務,這在馬克思看來是不自由的。馬克思主義的想法是取消婚姻,大家不必為彼此負責,子女由社會統一教育,不由個人管理。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性關係就可以充分自由,願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一方不願意,就不再有關係,這就像現在的自由戀愛關係。

其次

自古兩性關係不只有封閉的,也有開放的。未來男子不再必要女子來做家務,女子也不必要依賴男子生存,雙方沒有必須結合的必要。

最後

維持婚姻的並不完全是愛情,更多是經濟利益。當下很多妻子和二奶小三爭,也無非是害怕丈夫的財產被瓜分而已。過去我們強調在一段戀愛中,婚姻中要身體和精神的忠誠,但是幾十年來,現實一次次告訴人們,這基本上不可能。

相反,在開放性關係中,維持關係以愛情為絕對主導。第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傳統的伴侶關係已經越來越難滿足雙方的全部需求了。簡單來說,伴侶對伴侶關係的需求分成三個大類:物質,精神,性。單一的伴侶很難同時滿足這三類需求。需求得不到滿足自然會令伴侶關係產生矛盾,導致伴侶分開。這樣的情形迴圈往復自然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在經過了大量的理論和案例研究之後,社會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新的關係模型:開放式關係。原理很簡單,一位伴侶很難同時滿足三類需求,但是滿足單一需求卻簡單的多。

需要強調的是,開放性關係的基礎是平等、自願和坦誠。否則就會出現壓迫。《共產黨宣言》中揭露了如今的婚姻家庭是資本主義公妻制,"家庭是必然會消亡的,既然家庭(還包括國家)必定消亡,人類註定要建立起更為廣泛的自由聯合體,那麼再強調封閉關係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家庭論讀後感篇7

讀了《父母的反省》一書,簡直是使我受益匪淺。實際上,“不斷學習,不斷成長”,這不僅僅是學生、子女的必修課,同時也更是教師、父母的發展動力。時代變了,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也應該隨之更新!父母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省,不斷地接受新觀念,才能夠更好的培育出優秀的下一代!

讀了《父母的反省》,它讓我們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讓我們共同閱讀這份父母們都必做的家庭作業。為人父母,一定要先學會反省,然後才能夠真正的科學施教!

?父母的反省》一書,不僅觀點新穎,同時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書中有大量的實證案例,不僅可以引導每一位父母反省,同時還教會每一位父母科學施教。

?父母的反省》有很多引人入勝的觀點,尤其是充分論證了一些中國傳統家庭教育錯誤的觀點。中國有句老古話:“棒棍底下出孝子!”,當今的家庭教育也有這樣一句話常常出現:“孩子還小,打他幹嗎?他又不懂!”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

然而在教育中,“棍棒”教育一直是一個值得爭議的話題;在過去家庭教育模式中,“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個不爭的道理,但在現代中國,這種傳統觀念被顛覆了,現代年輕父母由於經濟、文化的提升,環境的改變,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由一種粗暴的教育方式漸漸轉化到另一種進步,是文明的體現。但在教育過程中,針對孩子不同的年齡層次,應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幼兒階段,是樹立孩子正確是非觀,性格的關鍵期,通過講道理,適當的“懲罰”是有必要的。到了少兒期,通過講道理,正確引導是重要手段,不輕易“懲罰”。到了青少年期,則以講道理溝通為主,不應動用“武力”手段教育,否則孩子會越打越叛逆,適得其反,隨著年齡的增長,“棍棒”教育應隨之減少。

另一種“孩子還小,打他幹嗎?……”的教育方式則是一種過分溺愛的教育方式。多數出現在“爺爺,奶奶”一輩人身上,由於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隔代的親情、寵愛都傾注在一個孩子身上,加上文化、思想觀念的差異,以至於喪失了對孩子教育的基本原理。

家庭論讀後感篇8

看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本我們一直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事實上可能是完全錯誤的,從而大大地貽誤了孩子一生的發展。

“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著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充滿良知的媽媽也是一位懂教育的老師,她敢於直面教育問題,又深入地思考;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更有教育智慧,對現行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能一針見血地指出來,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對本書的閱讀,我被作者獨到新穎的教育觀念所吸引,並且對現行的家庭教育產生了深深的思考。

書中記敘了許多關於作者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抵抗女兒學校老師的不良教育。比如為了和女兒一起抵抗老師的“暴力”作業,她替女兒寫了幾年的家庭作業;為了抵抗老師不正當的處罰,她寧願女兒再次接受處罰,也不讓女兒做本來就是錯誤的事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所有這一切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作者通過記敘自身的經歷證明了作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為優秀的人才。

我們都是經歷過孩童時期長大的,當家長們一次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犯錯,永遠達不到他們理想的時候,他們有沒有反思過自己的教育行為,願不願意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甚至有的家長對孩子不滿了,非打即罵,打罵的理由是充足又充分的,簡直無懈可擊。“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當家長們對孩子做思想工作時,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因為你主觀感覺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你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家長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而你們作有沒有樹立起自己的理想;大人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而自己有沒有把“教育”作為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孩子。

家長們總是寬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他們犯了錯誤可以改,但孩子的生活卻永遠不能夠從頭來過。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國小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中學老師抱怨國小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當孩子長大後真的禍害社會時,又有誰來為他負責呢?

“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針對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變被動為主動學習,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引導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等一系列問題,作者抓住孩子的心理,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考好了不獎勵”等。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但是細讀之後,你會發現作者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樸素的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先要愛上它。

“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家庭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為即將為人父母的我們,只有通過更多的學習,不斷地對當下教育進行深刻思考,將來才能以更科學更完善的家庭教育來培養我們的子女。

標籤:讀後感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