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氓和離騷教案推薦5篇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提高教學的自信心,教案的評估標準應該明確,以便準確評估學生的表現,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氓和離騷教案推薦5篇,供大家參考。

氓和離騷教案推薦5篇

氓和離騷教案篇1

《離騷》教案

知識目標

1、瞭解《離騷》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通過學習《離騷》,瞭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4、瞭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並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教學重點

1、通過鑑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鑑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教具準備

錄音機 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瞭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3、學習詩歌的1-7節,解決其中的疑難字、詞,能夠熟讀並基本背誦下來。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毛澤東在《沁園春 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餘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裡接受美的薰陶。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上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誌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盪,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餘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複雜鬥爭。據《史記 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侷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鬥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併為之奮鬥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傑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鬥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於其中的20-32節。

三、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奏。

3、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

騷體詩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 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4、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

四、整體把握課文

1、要求學生藉助課下的註解,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課文內容,梳理課文思路。

明確:1-7節作者自述受屈遭貶的原因,表示不願同流合汙。

8-13節表現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抒發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感情。

五、重、難點解決過程 學習1-7節

1、要求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第一節中,詩人“太息”“掩涕”,為什麼?這一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詩人是因為“哀民生之多艱”,即同情人民生活艱難。這兩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給我們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餘雖好修姱以羈鞿兮,謇朝誶夕替 ”兩句啟下。

3、提問: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羈鞿兮”,卻為什麼“謇朝誶而夕替”?有哪三個原因?

明確:小人投機(“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自己不願同流合汙。

4、屈原怎麼對待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用詩句回答)屈原是什麼態度?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現了屈原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熱情,以及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做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六、小結: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貶的政治原因,表示不願同流合汙。

七、作業:

背誦課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離騷》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通過學習《離騷》,瞭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4、瞭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並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教學重點

1、通過鑑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鑑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教具準備

錄音機 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瞭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3、學習詩歌的1-7節,解決其中的疑難字、詞,能夠熟讀並基本背誦下來。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毛澤東在《沁園春 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餘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裡接受美的薰陶。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上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誌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盪,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餘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複雜鬥爭。據《史記 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侷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鬥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併為之奮鬥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傑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鬥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於其中的20-32節。

三、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奏。

3、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

騷體詩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 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4、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

四、整體把握課文

1、要求學生藉助課下的註解,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課文內容,梳理課文思路。

明確:1-7節作者自述受屈遭貶的原因,表示不願同流合汙。

8-13節表現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抒發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感情。

五、重、難點解決過程 學習1-7節

1、要求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第一節中,詩人“太息”“掩涕”,為什麼?這一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詩人是因為“哀民生之多艱”,即同情人民生活艱難。這兩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給我們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餘雖好修姱以羈鞿兮,謇朝誶夕替 ”兩句啟下。

3、提問: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羈鞿兮”,卻為什麼“謇朝誶而夕替”?有哪三個原因? 明確:小人投機(“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自己不願同流合汙。

4、屈原怎麼對待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用詩句回答)屈原是什麼態度?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現了屈原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熱情,以及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做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六、小結: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貶的政治原因,表示不願同流合汙。

七、作業:

背誦課文。

氓和離騷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鑑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瞭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並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4、瞭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徵。

重點

1、瞭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鑑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

1、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瞭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騏驥 申椒 昌被 憚 踵 荃 謇 羌

2、朗讀課文,注意語調和感情。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幾組有關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提問:你們知道照片上這們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

(老師深情的說)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屈原於公元前278年農曆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後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於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二、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於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裡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鬥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

2、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係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於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除此之個,《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離騷”的含義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後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三、誦讀課文

1、錄音機或老師範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根據課文註釋自己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任務:

初步感知,疏通字詞

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一、抽生翻譯課文

二、字詞小結

1、實詞

苗裔:後代子孫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狀 搴:攀、折 騏驥:駿馬 申椒:申地產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繫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 憚:害怕 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腳後跟 荃: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忠貞的樣子 羌: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脩: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

用於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關於軍事的

3、通假字

闢:通“僻”,幽僻

道:通“導”,嚮導

正:通“證”,作證,為證

4、詞類活用

名餘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餘曰靈均 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餘以嘉名 介詞結構後置

三、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節選部分,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敘身世;自敘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這三層中,很好地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第三課時

任務:分析《離騷》內容及寫作特色

一、想像練習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和風度?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麗的華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句)

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句)

嫉惡如仇,鄙視小人(唯句)

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句)

二、問題探討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三、揣摩探究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

用採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眾芳,椒、桂、蕙、 比喻群賢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麼手法,請舉例說明。

對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

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四、品讀鑑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麼感受?

明確:

(1)汲取了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兼有雜言,加之以對偶修辭,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2)大量運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婉轉動人。

2、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能體現屈原精神品質的句子,並摘抄。

3、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1)比喻手法的運用。

(2)對偶句式的運用。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其具體體現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心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五、研究性學習

面對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

請大家寫一篇500字以上的論文,闡明自己的觀點。

六、板書設計

出身 楚懷王同宗

內美 興盛 楚王

排擠

氓和離騷教案篇3

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並朗讀和串講課文;

2.理解詩中所表現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教學難點

對其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我們剛剛學習了《詩經》三首,從中感受到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例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現狀;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廣泛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等等。而今,我們將要學習的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詩作《離騷》,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與《詩經》相比,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有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離騷》之中。下面就讓我們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歸納這些變化、體會詩人的那種“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學習有關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前、課下、課後的提示、註釋、資料等文字。

設計三個問題幫助學生快速閱讀

1.詩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2.《離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它與詩人的經歷有什麼關係?

3.被後世稱為“楚辭體”或“騷體”的詩歌有那些特點?

教師明確:

1.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作為當時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是負有內政、外交重任的。所謂“聯齊抗秦”的主張恰恰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就是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說的“美政”的具體含義。

2.參見教材第33頁資料的結尾那句話(從“詩中通過這樣的抒寫”到完),而“離騷”這個詞的解釋就是“遭遇憂患”。此詩的寫作時間又正是在詩人因受到讒言第一次被放逐,詩人是被迫遠離故土的,因此,其憂國憂民的思想隨處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辭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學樣式,是屈原、宋玉等詩人創造出的一種詩歌形式。尤其應注意到詩中所大量使用的虛詞“兮”,可視為一種重要的標誌。

(二)教師補充介紹: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兩次罷官以及隨之而來的兩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放逐於漢北;第二次是在頃襄王時期,被放逐於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選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詩,就是在這次流放中寫的。也正是在這次流放中,詩人自投汨羅江而亡的。

2.與《詩經》所體現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相比,《離騷》則是一篇具有積極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被視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而所謂浪漫主義的含義則是“它在反映現實上,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摘自《辭海·文學分冊》)。我們應在鑑賞《離騷》的過程中,好好體會一下這種創作風格的特點。

三、導讀全詩,瞭解基本內容

(一)教師先結合課文提示介紹一下《離騷》節選文字的基本內容。從提示文字中看,前七節,即從首句到“固前聖所厚”重在敘述,而後六節則重於抒情。

(二)教師範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

1.學生注意給生字注音。

2.體會朗讀的技巧,如讀出分句的節拍,上分句末字“兮”讀音要稍長,壓韻的字要重讀等。

四、學生自讀全詩,重在掌握文字的讀音並搞懂其含義(可按“教材提示”分層情況,將全詩分為兩步自讀)。

可設計如下思考題,幫助學生儘快瞭解詩意:

1.第一層那些詩句表明作者受屈遭

貶的原因以及不願同流合汙的思想。

2.第二層那些詩句表現作者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和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

五、結合上述思考題,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簡單串講、歸納、小結。

教師歸納、小結詩句參考:

①受屈遭貶的原因:“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②不願同流合汙的思想:“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以及整個第六節內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④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難”;(注:此乃第一層中的文字)“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六、佈置作業:

1.熟讀全詩。

2.找出詩中最能體現浪漫主義風格的詩句來。

板書設計

?詩經》(春秋)——《 離騷》(戰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離騷:遭遇憂患

?詩經》現實主義——《 離騷》浪漫主義

課文內容:

①受屈遭貶的原因

②不願同流合汙的思想

③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

④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並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教學難點

將原詩翻譯成具有浪漫主義特點的文字。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由此匯入新課)

1.瞭解學生對詩歌文字掌握的熟練程度。

2.檢查一下學生對所謂浪漫主義的理解是否正確(通過了解他們找出的詩句)。

二、教師對檢查內容進行歸納、小結

1.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

①思想內容可以用“導語”中提到那兩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遠兮”恰恰表明詩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經歷;“吾將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證明詩人不屈不撓獻身理想的愛國主義精神。

②藝術特點我們重點分析詩中所體現的浪漫主義風格。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有關浪漫主義的含義:“它在反映現實上,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根據這一標準再來檢測我們在作業中所找出的詩句是否正確。(教師提出自己找到的詩句)如“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蕙:即蘭蕙,草本植物,開淡綠色花,氣味很香;茝:古書上說是一種香草,即白芷。在此均是用來比喻一種高尚的品德。從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其中的那種聯想力和想象力)再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亦是如此;而“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和“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則體現出了誇張的手法和熱情奔放的語言。這與《詩經》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等詩句相比,在風格上的不同點是顯而易見的。

三、組織學生逐句翻譯課文

注意“課文提示”最後一段對朗讀時的要求。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學習此詩,主要使學生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現出的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的情懷,體會詩中運用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另外,在翻譯古詩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為此,將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與本詩相關的內容,並基本搞懂全詩的內容;第二課時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並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探究活動

將《詩經》與《離騷》中的(或者使用課外讀本中《涉江》一課作例更好)詩句進行對比,組織和啟發學生探究文學創作中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大流派的同異處,以便使學生在今後的閱讀和寫作中,能夠有意識地去體味和體驗它們各自的藝術魅力。

氓和離騷教案篇4

1瞭解屈原生平,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從而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反覆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鑑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通過鑑賞重要語句,讓學生理解並感受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鎖定重難點

重點:

1瞭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鑑賞重要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

1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瞭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情匯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影片《屈原》的幾組鏡頭: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並配以主題歌曲。

提問 你們知道螢幕上這位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端午節時

民間有一個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放出粽子,賽龍舟圖畫)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關於作者及《離騷》

讓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及有關工具書介紹屈原,教師予以補充,多媒體出示有關屈原的鏡頭及生平簡介。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於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派與秦鬥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以明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

本文選自《楚辭》。(投影)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

因此後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離騷》與《詩經》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那麼“離騷”是什麼意思呢?離通“罹”,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

2.整體感知

(1)誦讀課文

①放錄音或教師範讀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②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指正讀音及節奏。

③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一般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④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語氣。

提示:“兮”字,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齊讀時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疏通詩句,初步感知。(要求學生默讀課文並藉助課文註釋及工具書,邊讀邊歸納,教師巡視作必要點撥,解答學生的疑問。)

(3)質疑釋疑(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把不理解的地方寫到紙上,並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師可讓其他學生一起討論,如若較難,則由教師分析。)

①重要詞語(投影)

苗裔(yì):後代子孫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嶺上 騏驥(qíjì)駿馬 申椒(jiāo) 申地產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繫帶的樣子,比喻狂亂不羈 憚(dān):害怕 捷徑: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腳後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jiǎn):忠貞的樣子

羌(qiāng)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脩: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②通假字

肇錫餘以嘉名:錫通“賜” 賜給

來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導”嚮導

指九天以為正兮:正 通“證”

③同類活用

名餘曰正則兮。名詞用作動詞 命名

字餘田靈均。名詞用作動詞 給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全句譯為,只怕年歲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節選部分,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操,

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研讀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

氓和離騷教案篇5

知識目標

1、瞭解《離騷》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通過學習《離騷》,瞭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4、瞭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並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教學重點

1、通過鑑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鑑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教具準備

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瞭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3、學習詩歌的1-7節,解決其中的疑難字、詞,能夠熟讀並基本背誦下來。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餘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裡接受美的薰陶。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上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誌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盪,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餘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複雜鬥爭。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侷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鬥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併為之奮鬥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傑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鬥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於其中的20-32節。

三、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奏。

3、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

騷體詩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4、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

四、整體把握課文

1、要求學生藉助課下的註解,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課文內容,梳理課文思路。

明確:1-7節作者自述受屈遭貶的原因,表示不願同流合汙。

8-13節表現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抒發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感情。

五、重、難點解決過程學習1-7節

1、要求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第一節中,詩人“太息”“掩涕”,為什麼?這一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詩人是因為“哀民生之多艱”,即同情人民生活艱難。這兩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給我們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餘雖好修姱以羈鞿兮,謇朝誶夕替”兩句啟下。

3、提問: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羈鞿兮”,卻為什麼“謇朝誶而夕替”?有哪三個原因?

明確:小人投機(“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自己不願同流合汙。

4、屈原怎麼對待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用詩句回答)屈原是什麼態度?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現了屈原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熱情,以及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做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整理的4篇《離騷獲獎教案》,希望對您的寫作有所幫助。

標籤:教案 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