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6篇

教師在開始教學任務之前都是要認真準備相關的教案的,通過教案的寫作,很多人都可以提高課堂的效率,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閱。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6篇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篇1

一、學生情況分析

根據上學期的期未成績分析,學生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對必修1內容掌握比較好的學生不多。學生基本知識點落實不夠好,學習效果不明顯。學生學習方法欠缺。故需在必修2教學中注重基礎知識回顧。加強基礎教學及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對物理的興趣不高,普遍認為物理難學,部分學生開始有排斥感。需引導學生改變思想認識,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本學期教材分析

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組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內容是必修1模組的綜合或運用,也是會考要求的教學內容之一。故對學生的基礎要求比較高,在教學過程中不宜太難,要以新課程的理念轉換教學的難度與重點。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本學年的教學重點為在鞏固必修1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必修2的教學。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與物理規律,並能在解題中有所運用。在平時的練習,注重以會考和大學聯考的要求來進行教學。

四、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客觀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複習手段;

2.認真備課,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把握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3.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4.認真積極批發作業、試卷等,及時反饋得到學生的學習資訊,以便適時調節教學;

5.儘量多做實驗,多讓學生做實驗,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其感性認識,加深理解;

6.認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學分析歸納總結工作,教師間經常互相交流,共同促進。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一)能熟練使用打點計時器。

(二)會根據相關實驗器材,設計實驗並完成操作。

(三)會處理紙帶求各點瞬時速度。

(四)會設計表格並用表格處理資料。

(五)會用v-t影象處理資料,表示運動規律

(六)掌握圖象的一般方法,並能用語音描述運動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一)初步學習根據實驗要求,設計實驗,探究某種規律的研究方法。

(二)經歷實驗過程,及時發現問題並做好調整。

(三)初步學會根據實驗資料發現規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體會實驗的設計思路,體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二)培養根據實驗結果作出分析判斷並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教師提出問題】探究目的:

探究小車在重物牽引下的運動,研究小車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讓學生猜想】小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有幾種可能:

變化先快後慢;先慢後快;均勻變化等。可結合速度圖象描述猜想。

?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提示如何測量出不同時刻的物體運動速度;最後確定打點計時器測速度。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實驗過程中注意事項:

1、開始釋放小車時,應使小車靠近打點計時器。

2、先接通電源,計時器工作後,再放開小車,當小車停止運動時及時斷開電源。

3、要防止鉤碼落地和小車跟滑輪相撞,當小車到達滑輪前及時用手按住它。

?學生活動】實驗過程:

1、附有滑輪的長度板平放在實驗桌上,並使滑輪伸出桌面,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沒有滑輪的一端,連線好電路。

2、用一條細繩栓住小車使細繩跨過滑輪,下邊掛上適量的鉤碼,讓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並把紙帶的一端固定在小車的上面。

3、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接通電源後釋放小車,讓小車拖著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列小點。換上新的紙帶,重複實驗三次。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機械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區別;

(2)知道當力與位移方向的夾角大於90°時,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計算:

(1)知道計算機械功的公式w=fscosα;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標量。

(2)能夠用公式w=fscosα進行有關計算。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在理解力對物體做功的兩個要素的基礎上掌握機械功的計算公式。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與物體運動的位移容易混淆,這是難點。

3.要使學生對負功的意義有所認識,也較困難,也是難點。

三、教具

帶有牽引細線的滑塊(或小車)。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功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國中中學習過功的一些初步知識,今天我們又來學習功的有關知識,絕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要使我們對功的認識再提高一步。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功的概念

先請同學回顧一下國中學過的與功的概念密切相關的如下兩個問題:什麼叫做功?誰對誰做功?然後做如下並板書:

(1)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並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了位移,物理學中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然後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塊沿拉力方向在講桌上滑動一段距離,並將示意圖畫到黑板上,如圖1所示,與同學一起討論如下問題:在上述過程中,拉力f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滑塊所受的重力mg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桌面對滑塊的支援力n是否對滑塊做了功?強調指出,分析一個力是否對物體做功,關鍵是要看受力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總結並板書:

(2)在物理學中,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圖1提出:力f使滑塊發生位移s這個過程中,f對滑塊做了多少功如何計算?由同學回答出如下計算公式:w=fs。就此再進一步提問:如果細繩斜向上拉滑塊,如圖2所示,這種情況下滑塊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與同學一起分析並得出這一位移為s cos 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計算公式:

w=fscosα

再根據公式w=fs做啟發式提問:按此公式考慮,只要f與s在同一直線上,乘起來就可以求得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在圖2中,我們是將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們將力f分解到物體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麼結果?至此在圖2中將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這個分力為fcosα,再與s相乘,結果仍然是w=fscosα。就此指出,計算一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大小,與力f的大小、物體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間的夾角α有關,且此計算公式有普遍意義(對計算機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書:

w=fscosα

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餘弦三者的乘積。

接下來給出f=100n、s=5m、α=37°,與同學一起計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說明1n•m這個功的大小被規定為功的單位,為方便起見,取名為焦耳,符號為j,即1j=1n•m。最後明確板書為:

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負功

(1)首先對功的計算公式w=fscosα的可能值與學生共同討論。從cos α的可能值入手討論,指出功w可能為正值、負值或零,再進一步說明,力f與s間夾角α的取值範圍,最後總結並作如下板書:

當0°≤α

當α=90°時,cosα=0,w=0,力對物體做零功,即力對物體不做功。

當90°

(2)與學生一起先討論功的物理意義,然後再說明正功、負功的物理意義。

①提出功是描述什麼的物理量這個問題與學生討論。結合圖1,使學生注意到力作用滑塊並持續使滑塊在力的方向上運動,發生了一段位移,引導學生認識其特徵是力在空間位移上逐漸累積的作用過程。然後就此提出:這個累積作用過程到底累積什麼?舉如下兩個事例啟發學生思考:

a.一輛手推車上裝有很多貨物,搬運工推車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離就要休息一會兒,然後有了力氣再推車走。

b.如果要你將重物從一樓向六樓上搬,搬運過程中會有什麼感覺?

首先使學生意識到上述兩個過程都是人用力對物體做功的過程,都要消耗體能。就此指出做功過程是能量轉化過程,做功越多,能量轉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能量是標量,相應功也是標量。板書如下:

功是描述力在空間位移上累積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功是標量。

②在上述對功的意義認識的基礎上,討論正功和負功的意義,得出如下認識並板書:

正功的意義是:力對物體做功向物體提供能量,即受力物體獲得了能量。

負功的意義是:物體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輸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為代價),即負功表示物體失去了能量。

4.例題講解或討論

例1.課本p.110上的〔例題〕是功的計算公式的應用示範。分析過程中應使學生明確:推力f對箱子所做的功,實際上就是推力f的水平分力fcosα對箱子所做的功,而推力 f的豎直分力fsinα與位移s的方向是垂直的,對箱子不做功。

例2.如圖3所示,abcd為畫在水平地面上的正方形,其邊長為a,p為靜止於a點的物體。用水平力f沿直線 ab拉物體緩慢滑動到b點停下,然後仍用水平力f沿直線bc拉物體滑動到c點停下,接下來仍用水平力f沿直線cd拉物體滑動到d點停下,最後仍用水平力f沿直線da拉物體滑動到a點停下。若後三段運動中物體也是緩慢的,求全過程中水平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是多少?

此例題先讓學生做,然後找出一個所得結果是w=0的學生髮言,此時會有學生反對,並能說出w=4fa才是正確結果。讓後者講其思路和做法,然後總結,使學生明確在每一段位移a中,力f都與a同方向,做功為fa,四個過程加起來就是4fa。強調:功的概念中的位移是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而不能簡單地與物體運動的位移畫等號。要結合物理過程做具體分析。

例3.如圖4所示,f1和f2是作用在物體p上的兩個水平恆力,大小分別為:f1=3n,f2=4n,在這兩個力共同作用下,使物體p由靜止開始沿水平面移動5m距離的過程中,它們對物體各做多少功?它們對物體做功的代數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對p做多少功?

此例題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強化功的計算公式的正確應用,糾正學生中出現的錯誤,即不注意力與位移方向的分析,直接用3n乘5m、4n乘5m這種低階錯誤,引導學生注意在題目沒有給出位移方向時,應該根據動力學和運動學知識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二是通過例題得到的結果,使學生知道一個物體所受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各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代數和,並從合力功與分力功所遵從的運演算法則,深化功是標量的認識。

解答過程如下:位移在f1、f2方向上的分量分別為s1=3m、s2=4m,f1對p做功為9j,f2對p做功為16j,二者的代數和為25j。f1、f2的合力為5n,物體的位移與合力方向相同,合力對物體做功為w=fs=5n×5m=25j。

例4.如圖5所示。a為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體,其右側固定著一個定滑輪o,跨過定滑輪的細繩的p端固定在牆壁上,於細繩的另一端q用水平力f向右拉,物體向右滑動s的過程中,力f對物體做多少功?(上、下兩段繩均保持水平)

本例題仍重點解決計算功時對力和位移這兩個要素的分析。如果著眼於受力物體,它受到水平向右的力為兩條繩的拉力,合力為2f。因而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為w=2fs;如果著眼於繩子的q端,即力f的作用點,則可知物體向右發主s位移過程中,q點的位移為2s,因而力f拉繩所做的功w=f•2s=2fs。兩種不同處理方法結果是相同的。

五、課堂小結

1.對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義的主要內容作必要的重複(包括正功和負功的意義)。

2.對功的計算公式及其應用的主要問題再作些強調。

六、說明

1.考慮到功的定義式w=fscosα與課本上講的功的公式相同,特別是對式中s的解釋不一,有物體位移與力的作用點的位移之分,因而沒有給出明確的功的定義的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篇4

基本知識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夠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向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夠畫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

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瞭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

情感目標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國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對於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向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教法建議:

一、關於講解“什麼是力”的教法建議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無法直接“看到”,只能通過力的效果間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力的效果也很難用眼直接觀察到,只能憑我們去觀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認識力的存在.在講解時,可以讓學生注意身邊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對一些不易觀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辦法觀察到.

二、關於講解力的圖示的教法建議

力的圖示是物理學中的一種語言,是向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學形象的對向量進行表述,所以教學中要讓學生很快的熟悉用圖示的方法來表示物理的含義,並且能夠熟練的應用.由於初始學習,對質點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楚,在課堂上講解有關概念時,除了要求將作用點畫在力的實際作用點處,對於不確知力的作用點,可以用一個點代表物體,但不對學生說明“質點” 概念.

教學過程設計方案

一、提問:什麼是力?

教師通過對國中內容複習、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通過實驗演示:如用彈簧拉動鉤碼,或者拍打桌子等實驗現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導學生總結力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指出力不能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質性.

提問:下列例項,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1)、馬拉車,馬對車的拉力.

(2)、桌子對課本的支援力.

總結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體就有受力物體,有力作用,同時出現兩個物體.

強調:在研究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二、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麼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麼?

教師總結:力的測量:力的測量用測力計.實驗室裡常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

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三、提問:僅僅用力的大小,能否確定一個力:

演示壓縮、拉伸彈簧,演示推門的動作.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力是有方向的,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並得出力的三要素來.

教師總結: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四、提問: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然後教師小結.

力的表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用一條有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大小,箭頭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線段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講解例題: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體向右勻速運動.用力的圖示表示出推力.

教師邊畫邊講解.注意說明:

1、選擇不同標度(單位),力的圖示線段的長短可以不同;

2、標度的選取要利於作圖

通過作圖練習、教師指導讓學生掌握力的圖示作圖規範.

力的示意圖:用一條無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讓學生體會力的示意圖與力的圖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憶國中的知識,提問: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

六、力的分類:

教師總結力的分類,強調高中階段按照力的性質劃分,在力學範圍內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按性質命名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壓力、動力、阻力、支援力、壓力等等;

在力學範圍內,按力的性質劃分的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篇5

(一)教學目的

1.知道什麼是機械運動,知道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2.知道什麼叫參照物,知道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需要選定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什麼是勻速直線運動。

(二)教具

1米長的一端封閉的玻璃管,管內注入水,並留約2釐米長的一段空氣柱,管口被封閉;節拍器(或秒錶)。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麼?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是怎樣的?

2.完成下列長度單位的換算,要求有單位換算的過程。由兩名同學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進行練習。

教師口述:0.2千米=______釐米。(答:2×104釐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對學生所答進行講評。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測量課本圖1—5甲圖中木塊的實際長度。要求每個學生動手測量。由同學說出測量結果。鞏固上節所學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正確讀、記測量結果和減小誤差的基本知識。

二、新課教學

1.新課的引入

組織同學閱讀課本節前大“?”的內容。提問: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子彈在運動嗎?飛行員為什麼能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認真學習有關物體運動的知識。

板書:“第二章簡單的運動

一、機械運動”

2.機械運動

(1)什麼是機械運動?

運動是個多義詞,物理學裡講的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同學們騎自行車時,人和自行車對地面或路旁的樹都有位置的變化;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它相對於地面有位置的變化。物理學裡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2)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提問並組織學生回答:舉例說明我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在做機械運動。

對於回答中所舉機械運動例項,教師要明確指出是哪個物體相對什麼物體有位置的改變。

組織同學看課本圖2—2,提問:圖中的哪些物體在做機械運動?

答:圖2—2中運動員、足球、列車、地球、人造衛星、太陽系、銀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機械運動。

問:圖中的鐵軌,地球上的樹木、高山,我們教室中的課桌和椅子是運動的嗎?

答:它們都在跟隨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他們也在做機械運動。

小結: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板書:“1.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組織學生看課本圖2—3,討論: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讓學生充分說明自己的看法。

小結:

首先明確本問題中研究物件是汽車中的乘客,這位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

其次根據前面所學機械運動的知識,判定汽車、司機和乘客都在做機械運動。但是司機和男孩所說乘客是靜止的或是運動的說法都有道理。因為他們在研究乘客的運動情況時,選定的作為標準的物體不同。

問:司機看到乘客沒動是靜止的,是以什麼為標準的。

答:以車廂為標準,乘客相對於車廂沒有位置的改變,所以說乘客是靜止的。

問:男孩看到乘客運動得很快,他是以什麼為標準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為標準,乘客相對於路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他說乘客是運動的。

教師小結:在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定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板書:“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①:在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②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提問:看課本圖2—4,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在農田裡並排行駛,受油機與大型加油機在空中飛行,說它們是運動的,你選什麼物體為參照物。

答:選大地為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

教師追問:在甲圖中如果選卡車或收割機為參照物,在乙圖中如果選受油機或加油機為參照物,另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

答:另一物體是靜止的。因為它們相對於參照物沒有位置的改變

教師小結:像卡車和收割機這樣兩個物體以同樣的快慢,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相對位置不變,則稱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提問:請你解釋法國飛行員能順手抓住一顆子彈的道理。

要求學生用相對靜止的道理予以解釋。

教師指出: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舉例例說明當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時,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車中的乘客以地面為參照物是運動的,以車廂為參照物是靜止的。

4.勻速直線運動

(1)自然界中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2)什麼是勻速直線運動

演示實驗:啟動節拍器,使兩響之間間隔1秒鐘(如果沒有節拍器,可由學生讀秒錶)。將1米長的內封氣泡的玻璃管豎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氣泡由管底豎直上升,從零時刻開始,在每個節拍時,在氣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個短橫線(以氣泡的上沿或下沿為準),這些橫線由下到上等距離排列。

改變節拍器擺錘的位置,增大(或減小)擺的週期,重做上述實驗。此時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組記畫橫線不可重疊。

用刻度尺測相同的時間間隔內,氣泡通過的距離。

提問:你認為氣泡的運動有什麼特點?

教師講述:運動的氣泡經過的路線是直的,並且在相等的時間裡通過的距離相等,即快慢是不變的。這種快慢不變,經過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板書:“3.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經過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在自然界中並不多見,但是許多運動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勻速直線運動。

提問:百米跑運動員,從起跑線起跑,跑到終點,他的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嗎?(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勻速直線運動。)

5.小結本節知識要點

三、佈置作業

課本p2—4,練習1、2、3、4。

(四)說明

由於在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試用)中,參照物並未作為教學內容列出。建議在教學中只需讓學生對參照物的概念有個很初步的瞭解,懂得要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需要選個參照物就夠了,不要在教學中補充較為複雜的例題,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選修3-5第十六章第二節內容,本節的內容為“動量和動量定理”,本節分兩課時來完成,這節課為第一課時。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是第一節“實驗:探究碰撞中的守恆量”的繼續,同時又為第三節“動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所以“動量定理”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動量定理”是牛頓第二定律的進一步展開。它側重於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為解決力學問題開闢了新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類的問題。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動量概念,會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等,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高中生思維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認識為依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因此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參與利用動量定理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加強學生思維由形象到抽象的過渡。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量的變化和衝量的定義;

2.理解動量定理的含義和表示式,理解其向量性;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物理現象,並能掌握動量定理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匯出動量定理表示式,培養學生邏輯運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運用所學知識推導新的規律,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慾望。

2.通過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物理現象,培養學生用所學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中去,體現物理學在生活中的指導作用。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動量的變化、衝量、動量定理的表示式和向量性

教學難點: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物理現象,針對動量定理進行簡單的計算

第二問:我打算讓學生怎樣獲得?

五、教學策略

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學習過程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藉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學習是學生主體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因此要創設建構知識的學習環境,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發展不斷建構的認知過程。我校開展的“四五四”綠色生命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自主學習、多元互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1.本節從“鳥撞飛機”的情景引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程學習中通過練習題計算出鳥撞擊飛機的力,兩者相呼應。這種情景匯入的目的在於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2.在課堂上通過學生的互相討論,把學生的思維充分地調動起來,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使複雜性的內容演變成簡單易懂的內容。並加以多媒體課件,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同時教師的適當總結,使他們對知識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認識。

3.在反饋拓展環節,針對鳥撞飛機事件進行相關計算,同時拓展到更高空間即太空垃圾問題,結合科技前沿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開闊學生視野。

第三問:我打算多長時間讓學生獲得?

5分鐘創設情境並複習引入新課,10分鐘學生自主探究,25分鐘與學生互動交流,5分鐘總結分享佈置作業。

第四問:我怎麼知道教學達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學生達到我的要求?

通過小組合作,生生、師生、生本互動,瞭解學生的掌握、落實情況;通過問題討論,瞭解學生對知識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