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物體的沉和浮教學反思精選8篇

教學反思通過總結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學境界,寫好教學反思是教師提升提升教學能力的關鍵,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物體的沉和浮教學反思精選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物體的沉和浮教學反思精選8篇

物體的沉和浮教學反思篇1

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學生不能到校上課,學生也只拿到了語數英的課本,沒有數學學具。五年級第一單元觀察物體(三)的教學實際上很大程度依賴於學生用小正方體的擺來體驗、建立空間思維,當缺乏擺一擺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想,或者是讓老師擺,學生只看,沒有了體驗感、參與感,對於後一階段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有點像空中樓閣。而老師在網路上怎麼擺?對於老師也是一個難題。手中沒有學具也沒有手機直播的工具,我只能借助數學教學資源,北京四中網校裡的洋蔥數學和優教通裡面的數理畫工具、flash動畫裡的題目,才得以實現,但是對於老師的操作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熟練掌握裡面的技巧,會很浪費時間

第一節課裡我採用微課+老師講解+課後練習講解的方式,學生基本都能掌握根據三個面檢視確定唯一的立體圖形,但是對於有一面檢視找出有可能的全部擺法時,孩子們就出現了問題,絕大部分孩子不能找全。這其實也是學生不能有序思考的問題,要求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多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方法,分類,有規律的變換,記錄等等。我在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擺小方塊時,可以新增,沒法減少,原因是減少小正方體的按鍵被檢視方位鍵遮擋,只留出的一條縫的位置,只有選中這一條縫,減少鍵才能夠選中。而我在上課時,發現怎麼也點不上,只能一遍一遍重新啟動,浪費了不少時間,課堂效果也沒有達到。另外在多種可能性問題上,洋蔥數學上給出的是有無數種可能,這也是啟用學生髮散思維的體現,但是在一起作業上的題目很多是讓學生回答有幾種可能,這裡面其實是隱含了一個條件:兩個小正方體至少有一個面重合或是接觸。有些題目直接標出了,而有些沒有,我們需要給孩子們講清楚,否則學生容易迷惑。

在第二次上課前,我熟練了操作技巧,還使用了flash動畫擺小正方體,但在講解例題時,還是感覺不是很流暢,因為沒有學生反饋,因為學生不能跟著老師一起擺一擺,只能在腦中想,而且遇到多種擺放可能時,不能很好的記錄下來,在有序思考上沒有突顯出來,有點遺憾。

總之,每次上課都能發現自己的缺點,還是需要把功夫放到課前,多想、多預設、多思考,儘量把課備得更充分,更詳細,這樣學生和老師都會有更好的教學體驗。

物體的沉和浮教學反思篇2

?觀察物體》是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物體(幾個小正方形組成)的形狀是不同的,並能辨認從不同的面觀察到的物體形狀。

拿到這個課題的時候,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考:如何創造符合學生實際的觀察環境?如何把握學生觀察物體的層次?又如何設計觀察操作活動呢?鑑於自己這三點思考,我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要全面瞭解物體的特徵,多角度觀察,並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地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使學生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滲透全面觀察事物的辯證思想。

3.培養學生初步的傾聽習慣。為實現教學目標,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我在教學中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活動情境

為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我出示課件情境圖:兩個小朋友在擺4塊小正方形積木。擺好後提出要求:再添上一個,從正面看形狀不變,應怎樣擺?同學們躍躍欲試,爭著來擺,一下子引起了同學們表現欲。實踐表明,學生對創設的情境很感興趣,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二.小組合作學習

新教材強調“以人為本”,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採取了4人為一組的合作學習方式,給每個小組準備5-6塊積木,然後讓學生分幾個層次進行觀察:①從前面觀察形狀不變;②從上面觀察形狀不變;③從側面觀察形狀不變。始終圍繞“讓學生自主參與,深刻體驗”這一宗旨,將學生單獨學習和小組合作結合起來,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經歷新知探索的全過程。

三.拓展應用新知

數學是抽象的,生活是現實的,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本節課我大量創造條件,讓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於實際活動中,如一會兒站在房子的前面看、一會兒站在房子的側面看、一會兒站在天橋往下看,。還設計遊戲進行眼力大比拼等等,既延伸了數學知識,也讓孩子們深切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悟出了“數學確實就在我的身邊”這樣的道理。

四.優化教學媒體

我注重採取多種教學媒體進行優化組合,在選擇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課件和實物投影相結合,創設一些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具選擇上,我選擇了學生幼兒園玩過的小正方形積木為小組學習的工具,引導學生有層次、有目的地搭圖形,並進行觀察,還通過實物投影讓學生演示來進行眼力大比拼,鞏固新知。我驚喜的發現:正是這些媒體有機的結合和恰當的選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空前高漲,創新的火花也時時迸發。

物體的沉和浮教學反思篇3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迴圈途徑》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內容,課時安排為一課時,在學習了血管,血液,心臟等知識的前提下,講述人體血液迴圈的相關知識,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並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廢物運走,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這些都必須通過血液迴圈來實現。因此,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中用整頁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體血液迴圈模式圖,形象地表現了血液在封閉式的管道系統中的迴圈流動,學生能否讀懂這幅圖,標誌著是否掌握了本節知識。教材中還設計了兩個討論和兩道課堂練習,都從不同的層面體現了本節知識的重點與難點。

(二) 教 學 重 難 點:

教 學 重 點 :

1. 人體的血液迴圈途徑。

教 學 難 點 :

1. 正確理解血液成分在迴圈途徑的變化。

二、【 教 學 目 標】

(一)知 識 目 標 :

1. 正確概述人體的血液迴圈途徑。

2. 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迴圈途徑中發生地變化。

3.瞭解血液迴圈的意義

(二)能 力 目 標 :

1.通過組織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

2.通過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3.通過多媒體的輔助,訓練學生細緻觀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標 :

通過學習有關知識, 認識到生命的奇妙,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建立科學的價值觀。

?確定依據】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學 法】

?確定依據】1、學情: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但抽象思維略顯 不足,在課堂上,他們好表現,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拒絕老師將思想強加給他們。

2、生物新課程標準。

(一)說 教 法

1)導課:情景設定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突破重點與難點:1、 啟發式——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2、 直觀式——多媒體演示。

3、 探究式——發現問題,尋求規律 。

(二)說 學 法 —— 1)分組探究法。

2)歸納總結法。

3)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

4)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遊戲鞏固。

四、【教 學過 程】

(一)課 前 準 備 :

學生:1)直尺、水彩筆、課本。

2)閱讀 科學家的故事——血液迴圈的發現。

教師:1)血液迴圈教學光碟。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迴圈中各結構頭飾 。

4)代表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氣球。

5) 《血液迴圈》學案

(二)導 入 新 課 :(大約5分鐘)

“疑,思之始,學之端。”先請同學們看扁鵲切脈圖片(進行愛國思想教育)→學習測量脈搏(親身體驗中華醫學傳統)→提出疑問“心臟為什麼在不停地跳動?”→匯出新課→探究人體的血液迴圈途徑(這樣置學生於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注意力開始集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新問題的解決過程。)【設想依據】教師準備大量的圖片,為學生探究設定情境,既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突出重點:人體的血液迴圈途徑(大約10分鐘)

教學光碟展示體迴圈途徑和和肺迴圈途徑(必要時多放幾遍,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總結兩條迴圈的路線圖→設定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1:兩條迴圈途徑的交匯點在哪裡?問題2:兩條迴圈途徑的相同點和區別點?→學生仔細觀察總結出的迴圈途徑→思考,尋找規律→找出規律後進行實戰演練,親手繪製迴圈圖→課堂遊戲《找朋友》→思維昇華,突出重點。

?實施依據】新課標中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之終身受益。

(四)突破難點:在迴圈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大約13分鐘)

觀察課前準備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學生探究思考→得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定義→再觀察血液迴圈圖片→學生尋找出迴圈途經中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發生變化關鍵部位→設定懸疑,“為什麼在這些部位血液成分會發生改變?”→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血液的變化”的教學光碟→完成活動“錦上添花”和課堂遊戲《小小旅行家》→設定探究問題“探究血液迴圈的意義”

?實施依據】啟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舊為新,有抽象的知識到具體的實際問題,再有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完成整個知識點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並使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點和難點的延伸:血液迴圈的意義。(大約5分鐘)

學生歸納總結→探究“血液迴圈的意義”→實現重點和難點的延伸。

(六)、課堂拓展延伸:冠脈迴圈,為心臟提供營養,發生障礙時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鐘)

(七)、課堂知識反饋(大約3分鐘)

1、下列血管中流靜脈血的是( b )

a 肺靜脈 b 上腔靜脈 c 主動脈 d 肺動脈

2、小明得了支氣管炎,醫生給他輸液,消炎藥從手部靜脈打入,怎樣到達支氣管的發炎部位?

答: 消炎藥——各級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參與肺迴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支氣管發炎部位。

?設定依據】以習題反饋知識要點,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八)、 課 外 活動(大約2分鐘):

1、小組探究活動:血壓受什麼因素影響?

2、關愛家人活動:瞭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為下節課作準備)。

?設定依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多種途徑尤其是網路資源來獲取新知識,並使課本知識得以充分的延伸。

四、【板 書 設 計】

標題:人體的血液迴圈

(一)、血液迴圈途徑:

1、體迴圈: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血液變化:動脈血變為靜脈血,血液顏色由鮮紅變為暗紅。

2、肺迴圈: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血液變化:靜脈血變為動脈血,血液顏色由暗紅變為鮮紅。

(二)、 血液迴圈的意義:為全身各部分的細胞帶來氧氣和養料,帶走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為出發點,通過循序漸進地引導,理論聯絡實際的講解讓學生髮現生活處處有科學、處處用科學,並運用探究式、啟發式、直觀式等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為他們創設思維的空間,思想的時間,並適時穿插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有趣的課堂遊戲,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課堂知識,還極大地鍛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以實現共同進步。在此僅作拋磚引玉,還希望各位專家和老師多加指導,謝謝。

物體的沉和浮教學反思篇4

科學活動《按物體名稱分類》這一內容比較開放,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進行。在分玩具、分水果時,幼兒可以自由選擇物品。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不同發展水平。根據物體的特徵名稱進行分類,這對幼兒來說,可能是個難點,如何能又快又對地找出它們的異同處並進行分類,是個思維方法的問題。老師引導幼兒觀察、整理各種玩具,找出它們異同處,並讓孩子們分享交流“你們是怎麼分的?”、引導幼兒用xx和xx放在一起。這也是運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現將這次反思如下:

一、活動開始我用為“小白兔”搬家作為引入讓我們班的孩子自由去探索“小白兔”家的物品,這樣不但可以加深他們的印象,還能更有興趣學習。雖然有興趣,但是可能我想的不夠周到,我只考慮孩子的`興趣,卻完全沒有去考慮孩子們的能力水平,我提供的搬家物品(桌面玩具)型別太多了,如果我先2。3樣再慢慢增加,我想就會更完美了。

二、我在讓幼兒第一次探索時候,孩子剛開始很有興趣,也有積極參與在活動中,這讓我表示很欣慰,但是在探索活動的過程中,我發現能力強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有差別,能力強的孩子一直拿,一直再進行分類,而能力弱的孩子卻在那邊玩玩具,所以在針對這點的時候,我覺得我應該多去幫助能力弱的孩子進行活動,而不是隻顧著能力強的孩子。還有在幼兒探索完成的時候,我的小結不夠明瞭,我只是一句帶過,讓很多幼兒都懵懵懂懂,他們分玩具是要幹嘛。這點很需要反省。

三、第一次探索完接下來就是第二次探索,第二次探索的物品,我選擇的是生活中幼兒常見的水果:蘋果、香蕉、梨子這三樣水果。在環節開始時,孩子們看到一堆水果,不知有多興奮,多開心。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讓孩子先認識這3樣水果,然後再進行名稱分類,並讓幼兒學會用xx和xx放在一起。在分水果的時候,幾乎全部的孩子都能夠參與在活動當中,無論是能力強還是能力弱的,這讓我感到很開心。在操作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很棒,可是在讓他們說是怎樣分了?把xx和xx放在一起?能力強的孩子就會說,但是也沒有說的很完整,而能力弱的孩子就不會說了,可見我們班的孩子在語言表達方面還是要更加加強的。

四、整堂課下來,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認為如果將第一次探索和第二次探索交換一下會更好些,因為分水果只有3樣,而且比較明瞭,桌面玩具太多,而且形狀也多,讓孩子一開始就探索比較難的會比較不合理。

總之,要上好一堂好的公開課,沒有充分的準備,充實的思考,是不能夠詮釋好一堂好的公開課的。在這次的公開課,我將反省我自己,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優秀的一名教師。

物體的沉和浮教學反思篇5

?觀察物體》這節課的知識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它主要是要訓練學生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係的理解和把握。對以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本節課自我感覺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如下:

一、給學生提供了很多小方塊學具便於學生操作探究

數學要注重學生數學知識形成過程,因此本節課我準備了大量的小正方體作為學具,設計了猜一猜、想一想、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親身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物體的面是不同的。第一次操作從觀察由4個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引導他們從拼擺到觀察到畫圖,使學生加深對實物和檢視關係的認識。對於那些有困難的學生,讓小組長幫助拼搭、再觀察,這樣做是讓各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掌握,對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接著用了4個小正方體拼搭出了3種不同的立體圖形,讓學生從正面、上面、側面進行了觀察,體會物體的形狀不同,從同一個角度去觀察,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與動手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幾何知識的教學重要的是建立空間觀念。由實物抽象出實物圖形,是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學時先出示實物,讓學生親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狀,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從面認識物體的上面、正面和側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的正面、上面和側面,並能從這三個面觀察到物體的不同的形狀,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三、練習設計更有層次性

首先,在探究紅點問題時,先讓學生擺一擺,從前面面,右面,上面進行觀察,把觀察到的形狀畫在表格裡。然後交流發現,得出不同形狀的物體,分別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狀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接著我安排了連線練習,這部分是使學生溝通檢視與物體的聯絡,然後觀察三個不同的物體,提高了觀察的要求,要求:形狀相同的畫一個圖形,形狀不相同的畫三個圖形。馬上給出許多不同的物體,要求找出形狀相同的面,以上練習只是根據由4個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物體來觀察形狀,深化了實物與檢視關係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這部分內容教學較簡單,最後我練習了根據檢視來擺出不同的物體,這部分知識相對較難,這樣設計練習有坡度,體現練習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淺到深。

物體的沉和浮教學反思篇6

第一,導課新穎,但沒有抓好節點

課的開始匯入《盲人摸象》的小故事,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近本課主題,比較好,但我沒有利用好,過早地揭示了本課的主旨——看問題要全面,不要片面,否則就會犯盲人摸象的錯誤!課後經過反思,其實可以這樣處理:把盲人摸象的故事播放到國王和大臣們捧腹大笑停止,然後提出問題:為什麼周圍的人都笑了?戛然而止!進行新課教學;處理好例1後,再回到《盲人摸象》的故事,說說他們笑的原因,以及盲人為什麼會弄出笑話。或者先揭示道理,這樣引導一下: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知識就和盲人摸象有關係,如果你們不想像盲人一樣弄出笑話,就一定要認真聽、仔細想,想清楚了再回答我們碰到的問題,好嗎?

第二,學生討論交流的次數過多,目的性不強

學生討論的次數過多,過於範範,這樣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認真想哪些問題值得學生間討論交流。不需要討論的也討論,就會讓人覺得在走形式,違背了最初的教學初衷。

第三,教學環節過渡自然,抓住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個人客觀地講,這節課我的整體設計、環節間的過渡、重難點的突破上做得還是比較好的。針對容易混淆的.兩個面——左面和右面,學生辨認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我反覆強調學生注意觀察,對比觀察,並利用標記物(小熊貓的蝴蝶結)的不同進行區分,幫助學生區分左、右兩個側面的學生看到的形狀,從而使學生對所看到的實物形成清晰的表象。

第四,習題設計,加強改進。

我個人認為本課習題的設計,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改進:

1、多樣化。我設計的3道練習題型重複,過於單一。

2、有梯度。習題要從易到難,讓學生一步步地找到解決問題的信心。

3、新穎化。聯絡生活實際,本課可以用實物設計一下練習題,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讓學生看一看,畫一畫;或者設計一個小遊戲,大家玩起來,效果會更好。

物體的沉和浮教學反思篇7

最近我校和南京市二板橋國小舉行教學交流活動,我有幸參與其中,執教二上《觀察物體》一課。我連試上一共上了3節課。都是借班上課。第一次上課,由於我在學生這一塊沒有引起重視,下課前才和學生接觸,發發學具,提提要求,就已經上課了。上課時,學生對於這樣的活動課本來就很興奮,加上我和他們不熟悉,又沒有準備激勵的小獎品,所以我根本就駕馭不了學生。茶壺一題還沒上就下課了。第二課時,把坐不住的小猴玩具改成了四條腿站的小鹿。準備了一些自己製作的大拇指,在課前把這個班的優點又在學生面前誇了一遍,並提出紀律要求。課中把教學流程改成,例一,想想做做1,例二,想想做做3,想想做做2.結果還有5分鐘,課就上完了。第三課時,我在例一上花的時間比第二課時多,這一點不好,觀察小鹿時,把小鹿擺放的朝向由向前改成向左,這樣實物的位置和實物圖的位置就吻合了,我的板書把實物圖貼在黑板上,也清晰了很多,在教學中,還有幾個值得今後研究的問題,教師的教學評價不夠,小組的評價太少,對學生的激勵不夠。另外,操作活動時,對學生的指令不清,操作活動不夠有效,小班化的教育理念滲透的不到位。

上完三節課後,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我以前是教學大班的,學校的小班化推進今年已是第三年,之前也參加過學校的小班化活動,小班化專題講座,我對小班的教育只有一點膚淺的瞭解。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校的領導和小班化的老師給了我許多真誠的指導,讓我感受到了小組交流、學會傾聽、關注每一個學生……這些小班化的教育理論如何落實到自己的課堂中,別人的教學理論只有通過自己的課堂實踐才會變成自己的東西。

物體的沉和浮教學反思篇8

觀察物體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從不同方位觀察簡單的物體,初步把立體圖形與其檢視聯絡起來。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造成學生觀察的疲憊,空間觀念得不到發展。因此這節課對我而言,重在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從而使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活動中,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教完本課後,感觸較大,反思如下: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1﹑這節課,以“平平來做客”貫穿教學全過程,同時將觀察活動溶入在這個故事情景中。再用多媒體的音像效果說出“平平”的話,更增加了趣味性。如:在教學從前後兩個面觀察物體時,配上以下錄音,“這是二(2)班的教室吧?哎呀!小朋友大概去上體育課了吧?嗯,教室真乾淨啊,看來我得好好學學!還是留個紀念吧!‘咔嚓’‘咔嚓’小朋友猜一猜,哪張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張是在教室後面拍的?”……這樣,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解決問題,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快樂。2﹑挖掘身邊素材,創設探究環境.在觀察教室之後,讓學生觀察教師,為此:

生: 我能看到老師的後面,我從前後面觀察老師. 我能看到老師的左面,我從左面觀察老師. 我能看到老師的右面,我從右面觀察老師. 我能看到老師的前面,我從前面觀察老師.

二、以生活經驗為依託,由易到難,逐步拓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本課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將學生所熟悉的可愛的玩具、水杯一些實物直接帶入課堂,這些都來自於學生身邊,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容易的兩面觀察,從具體到半抽象的安排,充分尊重了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了學生觀察的興趣和積極思考的動力,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