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土地資源的教學反思7篇

寫教學反思是為了幫助我們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教學反思,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土地資源的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土地資源的教學反思7篇

土地資源的教學反思篇1

一、匯入。

1、什麼是自然資源?

2、圖片展示引入課題:土地資源。

二、新授。

1、閱讀課本p47—48,思考下列問題:

(1)什麼是土地?

(2)我國土地資源有什麼特點?

(3)讀課本圖3.4和圖3.5,完成:a、我國主要的土地利用型別有:

?b、我國的耕地主要分佈在 部,林地主要分佈在 部,草地主要分佈在 部、

部, 部的未利用土地最多。

2、閱讀課本p49第一自然段及知識之窗“中國耕地現狀” ,提問:我國土地資源面臨怎樣的形勢?

3、閱讀課本p49—50的案例“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的問題”,思考下列問題:

(1)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2)應該如何改變目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呢?

4、我國實施的一項土地資源基本國策是什麼?

三、課堂小結。

1、這堂課學習了什麼?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

四、堂上練習。

多媒體展示練習題。

五、課外作業佈置。

教學反思:條理還是比較清晰,重點主要是瞭解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型別、掌握我國土地資源利用型別的分佈,特別是掌握耕地、林地、牧草地的分佈。

結合實際瞭解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出現的問題,並能讓學生結合實際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不足之處主要是資料連結少,學生學起來很枯燥。

土地資源的教學反思篇2

?土地資源》一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及與學生實際理解力之間的關係,通過讀圖、分析文字或圖表資料、漫畫、景觀圖片、影片資料等,多給予學生感性認識,豐富其原有的表象,通過一定量的積累,再達到認識上的飛躍。

但是雖然經過精心的設計,力求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提高課堂效率,但由於面對學生年齡變化和教學經驗的欠缺,同時在操作過程中的真實感受,讓我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1、要找準切入。以點帶面,應選擇與本節課的內容聯絡密切、真實有效、現實而熟悉的事物,如土地資源與人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民以食為天,本節課如果用“吃”做為切入點,並做為本節課的線索,貫穿教學始終,因為對於吃來說是學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熟悉的。而且土地資源的利用,型別,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策略都與人們為了吃而進行的生產和生活密不可分。

2、教學中對學生預想不到位,在組織活動過程中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詳略處理的不是很好,由於平時面對面的國小生,形成了教學定勢,面對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判斷事物的能力,所以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還是不能放開讓他們自己去探究、體驗,講的太多、太細,以致於因時間緊,該展開的沒有展開。

3、本節課雖然選擇了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在利用所選擇的材料利用的有效性還是欠缺。如,我國18億畝的耕地由於利用不合理,正在以幾何的比例下降到什麼程度,讓學生針對這一資料展開學習活動,深刻認識到如何進行土地資源的保護,解決利用問題,並進行合理的利用,實現知識由預設到生成的目的,選擇的材料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每一項選擇都要從知識和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通過分析,加工和創造性理解都得到提高和發展。

4、教學經驗的積累和駕馭課堂能力還需要加強,雖然有一些客觀的原因,但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在課堂上有可能發生的問題包括知識和學生活動中的偶發事件。比如學生的活動,學生的探究活動主要是交流和探究,而學生在活動中卻出現了以做習題的現象,討論不是很充分,耽誤了時間,再加上預見不足,處理不得法,而影響了後面的教學的展開。

此外,還要儘可能多的參與各個小組討論,瞭解學生,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激勵學生動腦創新,這樣的互動才會更有實效。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加強知識積累和業務能力的自修,以學生為主,力求讓學生在經歷每節課學習過程中都有不同的感悟,都有不同的收穫,都有不同的提高,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教學活動既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親近又維護了課堂的嚴肅性,從而使師生互動在平等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同時教師又有效地監控課堂教學秩序。真正做到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

土地資源的教學反思篇3

在本組的學科教研課中,我教了一節關於土地資源的課。通過自己上課和本組組長、組員的點撥與評析,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收穫。通過這次講評課,我感受頗深。

教學後的收穫:

1、土地資源部分教學是自然資源教學的"示範",從講解內容的選擇到講解方法與學習方法,都對以後幾章的學習具有指導和借鑑意義。國中地理教學必須考慮教學內容及與學生實際理解力之間的關係,所以許多內容的學習應該通過讀圖、分析文字或圖表資料、景觀圖片等多給予學生感性認識,豐富其原有的表象,通過一定量的積累,再達到認識上的飛躍。

2、對於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體驗和讀圖,能夠了解一些,所以讓學生回答即可,根據學生回答內容引出土地資源的利用型別。但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更明確這一知識點,所以分小組進行討論,這樣,才能達到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3、對於土地資源分佈,主要以讀圖方法和能力的培養為主。利用土地資源分佈圖,結合中國地形圖和乾溼地區分佈圖,傳遞給學生的資訊是:地理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絡和影響的。並且培養學生利用多幅地圖綜合分析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讀圖,讓學生說出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土地型別時,還要通過讀圖讓學生明確土地資源還有目前不能或難以利用的土地部分,使學生知道我國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並引導學生進行對本知識點的歸納,使學生明確主要土地資源的分佈與氣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關係,為今後講解人類的活動提供基礎知識。

4、對於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主要在於學生了解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利用資料分析原因並能夠找出解決的方法。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土地資源有限與無限性的認識。最後認識到人類的發展不能夠以犧牲土地資源為代價。

教學後的反思:

首先,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科書提供的知識和教師個人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課改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要。鑑於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已成為自覺的行為,往往花更多的時間用來給自己充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駕馭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

其次,本節課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土地資源的教學反思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初步瞭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型別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 2.初步分析並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佈差異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佈差異的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形成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正確的資源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資源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佈及基本特點。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難點: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帶來的嚴重後果,對學生進行土地資源的國情國策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蒐集有關土地的資料,收集土地資源遭受破壞並造成嚴重影響的資料和新聞報道的例項。

教師: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l課時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教師:人和土地的關係,就好像魚和水的關係一樣,土地撫育著人類,從古至今有多少人

讚美土地,歌頌土地。你能舉例來說明嗎?(或者直接利用課本中的小詩匯入) 學生:小組交流,組長彙報(詩歌、故事、圖片等)

教師:同學們,我們對土地的讚美真是說不盡、道不完,那麼你對土地知道多少呢? 學生:討論 、交流。 課堂活動一:知土地

教師:多媒體出示山地林區、草原牧區、平原耕作區、城市的景觀圖

學生:討論、思考。

師生總結:土地,它給人類提供了山川、萬物、衣食、財富;過去的一切得益於它,它更影響著人類的未來。這就是土地,這就是土地資源。

教師:討論四幅景觀圖中土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差異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學生:再仔細觀察這四幅景觀圖並討論土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差異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區──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設用地。

教師:我們是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狀況來劃分的,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學生小組討論:假設你是“土地專家”。聯絡已學過的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評價我國土地資源對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條件並記好筆記(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再次展示多媒體山地林區、草原牧區、平原耕作區、城市建築區的景觀圖 教師:我國國土遼闊,土地資源總量豐富,而且土地利用型別齊全。這為我國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少,而且各類土地所佔的比例也不盡合理。

教師:多媒體出示p 47圖3.3“部分國家人均耕地的比較”和圖3 4“我國土地利用型別的構成”

學生:讀圖討論,我國土地資源的構成有何特點?(注意比較各種土地利用型別所佔的百分比)

教師總結:我國土地資源的構成特點可概括為“兩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突出。

學生:自學“閱讀材料”,進一步瞭解我國耕地的後備資源狀況,初步樹立土地資源的危機感。

教師: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不僅構成比例不合理,而且還分佈不均。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充

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呢?

課堂活動二:找差異──利用土地

教師:指導學生讀p 48圖 3.5“我國主要士地利用型別的分佈”

學生:讀我國主要土地利用型別的分佈圖,並聯系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完成老師多媒體課件設計的填表格練習,明確土地資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學生總結

我國耕地的南北差異,並能夠初步評價我國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學生:讀圖3.9“我國土地利用型別的分佈圖”3.12“我國北方和南方水土資源的比較”,結合所學的我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明確:

①我國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佈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這既是我國一月0℃等溫線經過的地方,也是我國800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②我國南北方地區的水土資源匹配情況說明:在我國土地資源豐富的北方地區,水資源不足又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教師:人口眾多是造成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時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結構又與我國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密切相關,而且人們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國土地資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師:多媒體出示漫畫:“小鳥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飛來的山峰”。

學生:討論漫畫的含義,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後果? 小鳥的悲哀──濫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過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飛來的山峰──亂佔耕地──耕地減少 教師提問:土地破壞問題該如何解決?

學生:組織辯論賽。主題是土地是否需要保護。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師:參與辯論,瞭解各方的觀點依據。

教師總結:通過辯論得出,土地資源雖然屬於可再生資源,但是隻有利用恰當,才能夠供人們永續使用;如果利用不當,或者遭到人為破壞,就會引起土地資源退化,生產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課堂活動三:保護土地資源

學生:讀圖3.13,找出課本中的二幅景觀圖反映的土地問題與前三個漫畫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絡。

學生:利用課前蒐集的資料,說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問題。

教師:土地是立國之本,對於我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尤為重要,但是人們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卻造成了對土地資源的嚴重破壞,加劇了我國土地資源的危機。我國僅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1%的人口,這既令人自豪,更是一種壓力。因此,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的土地基本國策。

學生:閱讀課文,說明我國已經實施的土地保護措施:

頒佈法律法規:《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設立“全國土地日”,確定宣傳主題 課堂活動四:角色體驗

學生:角色體驗,小組討論,任選一個角色,從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議,說出理由(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地方官員:……

土地專家:…… 環保人士:……

種地農民:…… 房地產商:……

教師總結:國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資源的開源與節流,加強土地資源的建設與保護,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切記:保護土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課外活動:實踐探究 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中國地形圖,提出要求,請你來當“土地專家”,對我國的土地進行設計開發(設立最佳創意獎)。

學生:討論探究,設計開發(鼓勵創新思維)。 教師總結:土地是久遠的過去,更是我們燦爛的未來,美好的明天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創造。

調查實踐:1.今年“全國土地日”的主題是什麼?請你設計一個“保護土地”的宣傳活動。

2.在我們學校周圍,往日碧綠的田野已煙消雲散,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廠房,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寫一篇短文,在全班辦一期“保護家鄉的土地”的宣傳欄。

3.調查當地土地的主要利用型別和狀況,是否有破壞土地資源的現象,採用了哪些保護措施

[結課]土地對我們這個人口將近13億的國家來說,尤其顯得重要。每年6月25日,是中國的土地日。大家都要愛護我們的土地。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中國的土地資源

一、我國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型別 1.土地型別多樣 2.人均佔有量小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二、主要土地資源的分佈 1.耕地的分佈 2.草地的分佈 3.林地的分佈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利用中的問題 2.解決對策 八、教學後記

1、認識理解土地資源。

由於國中地理對土地資源概念不要求太完整,因此教學本節內容時注意引導學生認識教材中所列的土地利用型別,均屬於土地資源。

2、關於重點難點的突破。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教學時要通過課本活動內容,通過閱讀圖表,計算比較認清我國的土地國情,瞭解我國土地總量是居於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不到世界的1/3,因為我國人口多,旱地面積廣,高原山地廣,耕地少,林地草地人均不足,加之管理不到位,利用不當,保護不力,導致破壞浪費比較嚴重。因此,珍惜每存土地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另外,對“土地資源區域差異明顯”這另一重點必須讓學生聯絡前面學過的“中國的疆域”和“中國的氣候”兩方面知識結合分析、推導土地資源的區域差異和規律性。

土地資源的教學反思篇5

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學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地理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瞭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本節課就是以學生熟悉的被稱為“萬物之本”的土地為題,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中瞭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型別以及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教學中有收穫也有不足。先談談我的教學收穫吧!

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能清楚地讓學生認識土地資源的利用型別,並且經過課後練習能夠說明學生很快掌握了這個知識,體現了先進教學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地理學科以地圖作為知識資訊載體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學要儘量多地使用先進教學技術,讓我們的地理事物直觀化、具體化,以便學生接受。

其次是,教材中在這裡並沒有涉及到有關耕地與建設用地的矛盾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突發奇想”讓學生自己根據耕地與建設用地對自然條件要求相同而提出問題,居然有學生想到這個問題。這一方面是我的教學靈感,同時也讓我知道不要看低我們學生的思維水平,只要我們教師能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就能把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化為學生的知識,看似高深莫測的理論轉為學生的能力。

最後,作為地理學科的一條核心價值觀——可持續發展,長期以來我都覺得對於國中學生來說很難給以講清楚。本節課也涉及到資源觀、可持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沒有直接或專門提到這些德育內容,但通過學生的學習過程我能感到同學們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情感體驗。看來,我們再也沒有必要用每節課對學生進行空洞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合於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這也許就是《新課程標準》的魅力所在。

教學中的不足:

1、沒能充分發揮好提問技巧。提問要分我問你答、自問自答,一問一答、一問多答等,本節課提問有些籠統,以至於出現問而不答或問而亂答的情形。今後應根據問題的難度在提問形式的設計上要做到精細化、具體化。

2、學生的討論不夠充分。討論是新課程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一節課沒有一次像樣地討論這節課不能算太成功。本節課的討論:討論題目沒有問題,這是教材中設計的活動,但教師的引導和提示不能順利讓學生理解。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重對討論教學認真研究。①討論的題目得當;②討論過程中引導與提示到位;③討論的結果要歸納總結。

土地資源的教學反思篇6

?土地資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是繼《自然資源總量豐富 人均不足》之後,進一步探究我國的自然資源之土地資源。新課標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第一,使學生初步瞭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型別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初步分析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佈差異的原因;第二,從生活、生產例項出發,使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第三,教育學生樹立土地是立國之本、要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資源觀,培養資源保護意識。

新課程理念要求“以人為本”,因此我把課堂交給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的大腦真正運轉起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提高課堂效率。而且還能讓學生感覺到學習地理不再是苦事,而是樂在其中。例如:“如果你有能力把我國的土地資源進行分配,你會怎樣進行分配?”提出問題後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培養了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和敢做的“四敢”精神,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教學內容方面,本節課知識點與第二章《中國自然環境》聯絡緊密,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區域性與整體的聯絡,以及知識點之間的縱向聯絡,這樣利於學生梳理教材的知識體系,並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維。

此外,長期建立起的融洽的師生關係也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親其師信其道”,學生與教師長期的相處形成的默契,對於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十分有利的。當然,這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注意平常與學生多交流,多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

在這節課上,我也感到一些不足之處值得反思:部分學生由於基礎知識薄弱、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導致了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不強。這樣使得一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還有就是本堂課知識點比較多,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沒能自己把教材的知識體系整理清晰,整體把握知識的能力較為薄弱。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關注知識薄弱的學生,引導學生迴歸課本,適時梳理所學知識。

總體而言,本堂課在合作中成長,在探究中昇華。

土地資源的教學反思篇7

設計思路

本節課在深挖教材的基礎上,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利用課本引導學生看圖、讀圖、分組討論、展開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利用圖片分析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當中存在的問題和土地資源分佈不均的原因。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調動併發揮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創新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實踐,給我的啟示如下:

發現閃光點

1、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到土地資源的利用時,以一首詩的形式直觀的將什麼是土地呈現於學生面前;然後,讓大家閱讀課文並回答問題:什麼是土地?土地的利用型別有哪些?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的優勢和劣勢各是什麼?我國土地資源分佈不均的原因是什麼?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各小組爭先恐後回答問題,為課堂增加了愉悅氛圍。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了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並形成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2、注重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例如:在分析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時,採用知識聯絡實際的方法,讓大家根據自己看到、聽到或親身經歷的一些例子來分析這個問題,大家都踴躍的發言:“有的說,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大家就開始蓋房子 ,把原來的耕地都佔用了。有的說,建墳也佔去了大量的土地,人死了以後再建那麼大一個墳還有什麼意義呢?還不如給後人多留點兒耕地呢!有的同學說,近年來一些磚瓦窯場也“吃”掉了大量的土地??”同學們的回答有理有據,我在給以充分肯定和鼓勵的同時,還給學生提出了質疑性的問題,面對這些在土地資源利用當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應採取

什麼樣的對策呢?

3、注重知識的拓展與綜合,體現了創新意識的地理教學觀念。 比如:在講到幾種土地型別的分佈時,讓同學們結合前面的中國地形圖、季風與非季風區圖來比較它們的分佈情況,並分析出出現這種分佈差異的原因。這樣,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延伸,同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鍛鍊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給學生創設了創新的機會。

存在問題

1、有些問題自己提問和引導不到位,儘管大部分同學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但不免有一部分同學回答問題不積極,老師提問他,不是吞吞吐吐,就是默不作聲,出現冷場現象。

2、在講到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時,如果先讓學生看課文,再讓他們自己進行總結,然後再進行下面的活動,這樣收到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3、在學習比較我國幾種土地型別的分佈時,最好出入一個表格,讓學生完成這個活動。

再提高

1、 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擠出更多的時間,查閱資料,請教先進教師,借鑑先進經驗,使自己能夠充分的駕馭課堂,以便更好的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結出 創造思維和知識的火花。

2.、增加趣味性,精講精練,學以致用。

3、放下教師的威嚴和架子,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學生心靈的舒展和靈性的飛揚,想象力的生髮,也就有了學生的敢想、敢說、敢爭論、敢於將自己的意見毫無保留的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