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蹟作文5篇

只有實事求是的事蹟材料才能得到認可,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都會接觸到事蹟,對各類事蹟都相當熟知,我們怎麼來寫事蹟材料呢,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蹟作文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蹟作文5篇

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蹟作文篇1

黃文秀,她的生命雖然定格在30歲,但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我們黨是切實為群眾謀發展謀幸福的黨,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這就是我的使命。”一句平實的話,道出9千萬共產黨員共同心聲。

我們作為基礎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直接關係到千家萬戶的教育利益,我們要以高度負責的精神為學生打造未來,牢牢把握“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以“三聯三為”活動為契機,建立健全黨員聯絡服務人民群眾、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長效機制,不斷健全黨員服務中心體系。緊密結合實際,突出實踐特色和自身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實施方案,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每一位黨員都要建立開展“三聯三為”活動的民情日記,詳細記錄參加活動黨員所聯絡物件的基本情況及需要解決的實際困難與問題,切實達到為群眾代言、解難、服務的實際效果。

暢通幫扶渠道,實現幹群和諧。建立行政關心黨員、黨員關心群眾的工作機制,開通學校“黨員服務熱線”,對群眾提出的問題及時給予答覆,通過多種途徑為困難教職工排憂解難。在此基礎上,廣泛利用聽取各界意見建議的有效途徑,使學校能夠在第一時間聽取民聲、第一時間反映民情、第一時間排解民憂。

積極做好為困難群眾送溫暖工作。主動看望慰問困難群眾,瞭解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訴求,把黨的溫暖送到貧困群眾的心坎上。在幫扶活動中要認真對照反思,特別是要對照群眾的生活現狀,對照群眾的意見建議,反思自身的工作狀態和工作作風。通過對照反思,在服務和幫助困難群眾中汲取營養,進一步增強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和加強自身建設的內在動力。

多種形式開展家校互動。組織廣大黨員教師開展以“訪萬家、解民意、促發展”為主題的“黨員大家訪”活動。黨員教師要充分利用家長學校、校園網平臺、走家訪等形式大力加強與家長的聯絡。採取約訪、隨訪、電話訪問、信函訪問等多種形式,完成對結對學生家庭的家訪,並將家訪情況反饋至支部。家訪活動要以學習和生活困難的學生家庭為重點,瞭解家庭境況和家庭教育現狀,要突出在改變家庭教育方式、改善親子關係、解決實際困難上送溫暖、解難題。廣泛徵求家長意見,幫助學校查詢差距,明確整改努力方向。

解決一批制約發展、影響和諧的問題。重點解決好發展、民生和黨性方面存在的問題,把解決影響和制約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解決黨員幹部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把解決發展問題和解決民生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集中時間和精力抓好落實,以解決問題的實際成效取信於群眾。

通過“三聯三為”活動的開展,著力增強廣大教職工黨員的宗旨觀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照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往實裡走的要求,切實轉變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樹立黨員先鋒形象,努力使廣大黨員平常之中能看得出來,困難之時能站得出來,大興密切聯絡群眾之風,幫助群眾解決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為建設教育強區、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蹟作文篇2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追授她“時代楷模”稱號。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蹟在我縣引起了強烈反響,掀起一股向“時代楷模”黃文秀學習的熱潮。

**年3月,黃文秀一個漂亮的陽光女孩,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裡,學成歸來毅然的放棄了城市的繁華,捨棄了待遇優厚的生活條件,而毫無反顧選擇了回到家鄉,那個需要她的地方,幫助當地開路挖渠,帶領百姓大力發展種植業,開始了她扶貧路上的職業生涯。她用實際行動將不忘初心的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

2019年6月16日,是一個普通的父親節,黃文秀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回家探望大病初癒的父親。當天大雨滂沱,手術後沒多久的父親勸告她不要回去了,等第二天再趕回去。可是,作為一個女兒他沒有聽從父親的勸告,因為她還有一個身份是第一書記,心繫村民,擔心遭遇暴雨的村民遇到危險,儘快解決被山洪沖斷的灌溉水渠問題,另外還有17日早上的扶貧工作會議要召開,身為書記以身作則的觀念在她心中縈繞,黃文秀沒有選擇聽從父親的勸告,而是深夜冒雨驅車趕路,在途中不幸被山洪連人帶車都捲走了,將自己年輕的生命永遠的定格在扶貧路上。

這樣一個堅守初心、甘於奉獻的人是時代的楷模,更是我們作為新時代青年需要學習的榜樣。當別人利用朋友圈秀自己的美照時,而黃文秀卻在秀她“貧困”的美,一個由貧變富的美,一個讓人心生敬畏的美。黃文秀用不忘初心的信念,勇於擔當的奉獻精神,在新時代的長征中做出了更大的貢獻。今後,我們也將以她為標杆,學習她的先進事蹟,在工作中不計較得失,在生活中懂得擔當。學習她紮根基層一心為民的價值追求,在基層的一線做出自己應該做的努力。在今後的人生路上為了使命和初心,勤勉的發發揮自己的餘熱,用黃文秀的精神去詮釋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完成一個革命人的使命,堅持初心服務群眾,以人民和百姓的利益為重,以國家的榮耀為榮,為百姓做實事做好事。

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蹟作文篇3

今年春節前,我們一家回了奶奶家過年,本來打算大年九年級要回山西外婆家,我很久沒看見外公外婆了,特別想念他們,我和媽媽興高采烈地準備了好多禮物要給外公外婆拜年。然而,除夕的時候媽媽突然告訴我,今年哪裡也不能去了,一時間我的心情一落千丈。

媽媽告訴我,湖北省武漢市爆發了新型肺炎,傳播速度特別快,為了安全起見,今年我們哪裡也不去了。我們通過視訊給外公外婆還有親戚朋友們拜年。接下來爸爸媽媽給我講了新型肺炎的嚴重性,我們也通過網路和電視瞭解了很多關於新型肺炎的事情。

新型肺炎是一種形狀像冠狀,可以導致肺炎的新型病毒,所以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上這種病毒後,人們會出現發燒、咳嗽、打噴嚏等症狀,和感冒的症狀特別相似,所以一開始人們都沒有發現它的嚴重性。聽說這種病毒是因為人們吃了野生動物感染到的,我想告訴這些人,動物是我們的朋友,只有通過正規飼養的家禽我們可以吃肉,大家千萬不要濫殺無辜,否則這就是對我們的懲罰。

20__年春節的這幾天,新型肺炎疫情每天都在增加,人們關注最多的也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武漢市的病情最嚴重,缺少醫藥物資,醫院人滿為患,每位醫生每天要看很多位病人,他們甚至沒有時間吃飯。全國各地開始為武漢捐助物資,還有醫療團隊向武漢出發幫助武漢人們抗擊病毒。

想要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要這樣做:1、在家儘量少出門。2、要勤洗手、多喝水。3、如果出門一定要戴口罩。4、在家一定要保持通風。5、打噴嚏的時候要用紙或手臂捂住口鼻。6、儘量不要與動物接觸。

抗擊新型肺炎,全國人民都在行動,大家自發的倡議過年不拜年,不聚會,不串門,自覺呆在家裡就是防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的最好辦法。雖然每天都有人因為傳染上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死亡,但是我相信,通過醫護人員和全國人民的努力,我們一定能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打敗的。我們一定可以重新回到美麗的校園。

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蹟作文篇4

東京奧運會已經過去幾個月,蘇炳添以亞洲最好成績、小組第一名跑進百米決賽的那一段視訊仍被很多人發上社交媒體,他自己也常重溫,但不是回味成為第一個決戰奧運會百米的黃種人而帶來的激動心情,而是反覆研究對手,觀察自己技術上的問題。成為專業運動員後的十幾年裡,他都是這樣過來的,突破自己會獲得一瞬間感性上的興奮和激動,但很快,就又迴歸理性,琢磨自己還有沒有進步空間,是不是哪裡還可以更好。

“當運動員不就是這樣嗎?到了一個高度,就想要另一個高度。”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東京奧運會結束不久,蘇炳添度過了32歲生日,他心裡很清楚,這個年紀在短跑專案上已經過了所謂黃金期,這倒也讓他鬆弛下來,現在的目標變得很簡單:能跑一年是一年,至於2024巴黎奧運會,“就先不想那麼遠”。

天天就知道訓練

如果決賽能跑出半決賽的成績,蘇炳添可以拿到銀牌,儘管他已經創造歷史,體育迷們還是免不了替他遺憾。他的外籍教練蘭迪·亨廷頓深感自責,認為是自己和團隊沒能為蘇炳添在短時間內連跑兩槍做足訓練上的準備。但蘇炳添能理性看待這個結果,他認為半決賽9秒83是超水平發揮,決賽的9秒98才是自己的真實水平。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說過一個嶺南文化在廣東人身上造就出的鮮明特徵,看似矛盾卻辯證統一——生猛求變又理性淡定。這種性格在蘇炳添身上格外凸顯,無論在生活還是專業上,蘇炳添始終是努力且務實的人,即便短暫被突如其來的事情干擾,他也可以很快回歸問題的本質,清醒地尋找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陷在情緒裡。也許正因如此,他擁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為先進技術的受益者。

很多運動員在非賽季的休息日會稍微放鬆自己,蘇炳添並不。他的表哥蔡健發曾經回憶,每次家庭聚會,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蘇炳添從來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更從來不喝酒。

為保證訓練強度,蘇炳添常年晚上十點準時上床,手機關機。有些人拿了好成績,會在比賽結束當天慶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20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後,蘇炳添依然在22點準時睡覺。他的髮型十幾年不變,出門就是運動服,身邊的朋友說,蘇炳添天天就知道訓練,和訓練無關的事他就沒興趣。蘇炳添的國中體育老師楊永強回憶,他在學校田徑隊訓練時,就從不缺勤,每次訓練都積極參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他從小就對自己的運動天賦有自信,儘管個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學比賽摸籃板,自己都不輸他們。七年級的一節體育課上,老師楊永強在沙坑邊劃了一道線,看誰能跳到那裡,結果,蘇炳添一跳就越了過去。課後,楊老師把蘇炳添拉到一邊,“有沒有興趣過來田徑隊?”這成為蘇炳添運動生涯的起點。“從國中的時候就覺得,我在田徑場上特別威風。”他在紀錄片《逐夢者蘇炳添》中說。

2004年11月,蘇炳添第一次參加正規百米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他代表古鎮中學以11秒72的成績拿下冠軍,這已經是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這個成績吸引了中山市體校,同年12月,15歲的蘇炳添被體校錄取,開始接受專業訓練,兩年後,他毫無懸念地通過選拔,進入省隊。

中國田徑的傳統訓練模式沿襲自前蘇聯,以大負荷量、高強度的“苦練、狠練”為主,缺乏深刻的運動生物學理論支撐。直到2007年劉翔在大阪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10米欄獲得冠軍,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學訓練”和“國際交流”才真正被田徑界廣泛接受,尤其是第一次參加世錦賽便躋身半決賽的邢衍安的一番話,讓很多教練員和高層管理者深受震動——“在沒同劉翔、孫海平教練一起訓練前,我的技術很差,現在改進了很多。” 2008年以後,中國短跑的訓練理念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但在蘇炳添18歲時,訓練還是從難、從嚴的粗放時代。

18歲的人對未來還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訓練才能達到健將水平,成為專業運動員,只要轉正,每個月就有工資拿了。在高負荷的訓練下,他的成績以0.01秒為單位,艱難地在秒錶上向前爬行,2007年10秒45,2008年10秒41,2009年,他用全國錦標賽上10秒28的成績跑入國家隊。

廣東隊著名短跑教練袁國強曾在回憶徒弟成長經歷時說,“我帶了他快十年,可以說,他是我帶過的最自覺的隊員。十年來,在訓練場地上他只要出現在我的視線範圍內,就絕對是在訓練,從不偷懶。”

真正理解短跑

之後的三兩年,有輸也有贏,蘇炳添慢慢在田徑界嶄露頭角。2011年,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百米賽場上,蘇炳添跑出10秒16,不僅獲得冠軍,還打破周偉13年前創造的全國紀錄。一年後,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又成為中國第一位晉級奧運半決賽的短跑選手。也正是從這場與博爾特並肩賽道的比賽開始,讓蘇炳添開始留意外國選手的節奏特點,思考自己在技術上的短板。

前30米,蘇炳添有絕對壓制對手的能力,但在30米後,身邊的博爾特一下子就衝了出去。與身高1米95的博爾特一起跑,蘇炳添坦言並沒有太大壓力,只有1米72的自己和對手不是一個級別,但如此迅速被超越,還是讓他頭腦空白了一下,“30米後不會跑了”。後來,他反覆觀看比賽錄影,發現自己與博爾特等國外選手在節奏上存在巨大差異:僅僅跑出5米時,自己就抬頭進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國選手仍在埋頭利用身體的蹬伸繼續加速。提前進入途中跑,使蘇炳添比別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10年之後,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開始對短跑專案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方針,加強短跑專案與世界的交流融合。蘇炳添得益於此,2013年到海外訓練營待了很久。他不斷觀察國外的對手,有些明明個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還是那一個,對方後勁足,而自己一聽到槍聲,就一口氣衝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後面體力受影響,只能儘量頂,這樣的節奏“已經特別僵了”,哪怕在狀態特別好的時候,也難以突破10秒10。這一年,還發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蘇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變原有節奏的決心。

2013年8月,莫斯科田徑世錦賽半決賽中,旁邊道次的選手在發令槍響前晃了一下身體,蘇炳添被誤導,搶跑罰下。既是隊友也是國內賽場上老對手的張培萌第二小組出戰,跑出10秒整的成績。如今再回憶搶跑,蘇炳添仍然覺得那件事長久地挫傷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中一點點走出害怕搶跑的陰影。而當時沒幾個人注意一個搶跑者的失落,人們都為張培萌的10秒所振奮,看到了中國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變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援蘇炳添,剛開始受聘於中國田徑協會的美國科研型教練蘭迪·亨廷頓給了他信心。亨廷頓做了一個簡單的試驗,他讓蘇炳添站好,然後走到身後,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蘇炳添下意識就邁出了右腳,這與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時,他是右腳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腳。

亨廷頓建議,改變起跑腳,重新建立一個技術節奏,既然身體最自然的反應是右腳先出,那麼當槍聲響時,自然的反應才最快速,最合理。2014年冬天,蘇炳添到佛羅里達冬訓,在美國教練的幫助下,改變起跑腳,適應新節奏下的起跑、銜接、途中跑、衝刺,將“一飛沖天”改為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儘可能將最佳狀態保持在後半程。

就像習慣右手吃飯的人突然換到左手,難處可想而知。為了把新的節奏刻在腦子中,印到肌肉裡,他無時無刻不在琢磨,走路時模仿起跑蹬伸的動作,睡覺前在大腦中演練白天訓練的技術,一步、兩步……想得太多,有時候做夢都在跑,早上起來累得不行,因為“訓練”了一晚上。

教練估計蘇炳添改變十幾年的習慣、適應新節奏需要一至兩年,他用了7個月。2015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蘇炳添在百米決賽中以9秒99一戰成名,成為歷史上首位跑進10秒以內的黃種人,也創造了新的全國紀錄。那一晚,極少播報體育新聞的《新聞聯播》用時1分45秒高規格播報這一體育事件。

3個月後,他在北京世錦賽上再次跑出這個成績,成為首個躋身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人,並和隊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銀牌,創造了亞洲運動員在田徑集體專案上獲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這次改變帶給蘇炳添的不僅是突破瓶頸,還有理念上質的轉變,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這項運動:僅有優秀的起跑,一聽到槍聲就玩命向前衝,無法成為世界頂尖,只有輔助以科學的技術和節奏,才有可能達到更高境界。

賽場唯一“80後”

亞洲短跑選手有個不成文的“28歲定律”,28歲被認為是一個無形的頂點,由盛轉衰,蘇炳添的很多師兄弟選擇在這個年齡退役。2017年,28歲的蘇炳添結婚成家,他也遞交了退役申請,人事關係轉到暨南大學。有領導勸他,“很多人退役是為了趁年輕找工作,工作你已經有了,不如繼續跑。”

蘇炳添自己也覺得還可以跑。在他眼中,跑步已經不光是身體的競技,更多在於技術層面的問題,並不是到了某個年齡就跑不動,而是看想不想跑。後來他在自己的論文中寫道,“通過科學化的訓練和保障可以讓大齡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

這一年,從暨南大學借調到國家隊的蘇炳添,正式成為蘭迪·亨廷頓的弟子。亨廷頓團隊中,有世界頂尖的康復師、體能師、醫生、營養師以及生物力學專家,一接手蘇炳添的訓練,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照“冠軍模型”對蘇炳添的體能和技術狀況進行全面診斷和分析,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例如,幫助他改變跑動過程中的擺臂動作和腳掌落地後的發力方式。

日常訓練中,亨廷頓會根據訓練前評測結果和運動員的主觀感受,確定當天的速度、耐力、爆發力等一系列訓練的負荷量度,避免運動員發生損傷和過度訓練。科研儀器裝置也幫了大忙,亨廷頓給手下的運動員做3d模型,將他們的跑動姿勢輸入電腦,對比最科學的模型跑動姿勢,來發現他們每個跑動瞬間不科學的地方,甚至還對運動員的睡眠進行監控。

蘇炳添感慨,這與傳統訓練拼命練、不斷加大強度有本質區別,他發現自己練得更少,卻跑得更快。2018年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28歲的蘇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達歸化選手奧古諾德保持的亞洲紀錄,七天之後,在鑽石聯賽巴黎站,蘇炳添再次複製了這個成績。

亨廷頓曾說:“我只是2%的教練,科技才是那個98%的教練。”科技這個教練,支撐著“高齡運動員”蘇炳添收穫了技術引數和身體素質的不斷進步,疫情造成的比賽中斷,也意外幫助他康復了2019年復發的腰傷。東京奧運前夕,亨廷頓和蘇炳添都滿懷信心,他們制定的目標是進入前八,併為中國開啟9秒90。

後來的故事,每個人都已經知道。蘇炳添認為自己的突破能夠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讓更多有運動天賦的孩子不再只“看見”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見”百米;另外,就是讓更多人接受,技術是一個運動員天賦之外,最鋒利的武器。

榜樣的帶動力是立竿見影的。奧運結束後一個月,西安全運會賽場,蘇炳添驚訝地發現幾乎所有短跑運動員身上,都出現新技術的影子,從賽前準備這一項就能看出來。大家的熱身有很多步驟,跳躍、拉伸、核心、泡沫軸放鬆……一套做下來像個完整的小練習,把全身小肌肉群都充分活動開,這明顯是國際化的熱身理念,以前蘇炳添總在國際賽場看見,國內比賽,選手通常是傳統的踢腿拉伸,做兩次高抬腿,跑個加速跑,然後就準備比賽了。

“新技術早就有,只是推廣下去有難度,很多人不願意接受。”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說。回想自己剛開始去國外訓練,境界還不夠,外國教練教的很多動作,他也不理解,“覺得很奇怪,這麼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動”。但是經過之後多年的實踐,才發現當初他們所說都是對的。

2021年的國內賽場,“00後”已經成為主力,八十幾人的參賽名單,蘇炳添是唯一的“80後”。他開始計劃人生的下一階段,不是遵循退役後留在一線當教練的傳統軌跡,而是回到大學,在基層培育更廣闊的土壤。

他對自己經歷中最寶貴的東西看得很清楚。作為創造過“奇蹟”的運動員,最光輝的時刻足以讓人們忘記他曾有過的失落和失敗,或者認為那些應該只是“小事”。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一個運動員如何從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來,以及在漫長的時間裡,如何和傷病共處,如何面對贏與輸。他覺得這些才是真正值得他去傳授的經驗。中國體育由“過來人”帶新人的時代正在過去,以後的頂尖運動員自有他們的專業教練和更先進的科學技術,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審視那些掙扎與成長,然後把那一切教給年輕人。

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蹟作文篇5

當前,疫情處於較為嚴重複雜時期,疫情防控更是處於關鍵階段,需要有人能站出來真正擔當作為,“安撫”公眾情緒、“控制”恐慌狀態、“有條不紊”度過難關……每一項工作都刻不容緩。這是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場”,面對嚴峻考驗,全體黨員幹部,堅定信心、眾志成城,讓擔當作為成為人民群眾安心“定心丸”!

衝鋒在前,奮戰一線率先抓落實,不缺執行力。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在這危難時刻,廣大黨員幹部要帶頭髮揮先鋒模範作用,挺身而出、英勇奮戰。基層一線的黨員幹部“臨危受命”,“逆行”衝往防疫最前線。闔家團圓日,奔赴“疫區”支援,他們說“國家的大事,我們義不容辭”,直抵防控最核心戰場,他們說“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率先抓防控落實,需要他們衝鋒在前,這是黨員幹部的職責,更是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所在。落實防控責任必須依靠基層一線強有力的執行力,疫情防控目標和各項措施需要落到每個崗位、每個黨員幹部的具體行動中,廣大黨員幹部要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執行”的過程就是給老百姓“定心”的過程。

鐵拳出擊,積極應戰抗疫現成效,不缺戰鬥力。疫情嚴峻亟需引起全面重視,但絕不是製造恐慌,公眾的恐慌來源於抗疫信心的缺失,黨員幹部的戰鬥力就是人民群眾“駁擊”恐慌的最有力支撐,任何時刻任何情形,黨員幹部都不缺戰鬥力,鐵拳出擊、有條不紊就是最“紮實”的擔當。面對疫情阻擊戰,醫務戰線的黨員幹部前赴後繼迎難而上,有了他們的“不計報酬、無懼生死”,才有了“疫霾”下一點一滴的“捷報頻傳”。每一份請願書承載著的都是勇敢的決心,他們說“作為醫護人員,我責無旁貸”,疫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他們不眠不休從未言棄,這是黨員幹部的擔當,更是擊退“肺炎”的戰鬥力所在。好訊息不斷傳來,千萬人心的匯聚就是真正的信心和力量。

科學應對,鑽研科普及時解疑難,不缺“免疫力”。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役中,“病毒”是我們共同的且是的“敵人”,科學應對、信任依靠、尊重扶持是增強“免疫力”的良藥。科研戰線的黨員幹部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賽跑,開展疫情應急科研攻關,強化防控診療技術研發及成果應用,為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提供科技支撐,他們一直在行動,這樣的科研“智囊團”,是人民群眾的自豪與信任所在。情緒狀態與“免疫力”密切相關,科普戰線的黨員幹部與謠言抗擊、與質疑抗擊,資訊公開不隱瞞、專家迴應解疑惑、穩定情緒增定力。尊重科學是提高“免疫力”的不二法寶,黨員幹部要帶頭理性應對,讓科學、透明、作為成為抵抗病毒的強有力屏障。

特殊時期需要特殊方案應對,非常情況需要非常手段防控。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黨員幹部要“有所作為”“有所擔當”,科學防治、精準施策,讓擔當作為成為人民安心“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