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90後先進人物事蹟6篇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都會遇到過事蹟,對發生的事蹟都相當熟知,我們怎樣完成事蹟材料呢,為了宣揚積極向上的心態,我們都要好好寫好事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90後先進人物事蹟6篇,供大家參考。

90後先進人物事蹟6篇

90後先進人物事蹟篇1

20__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凱旋兩年零1天之後,費俊龍、聶海勝平安返航。與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相比,中國神舟實現了新的跨越。把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與發射神舟五號飛船的那枚火箭相比,在運載質量、安全效能、舒適性以及影象實時測量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了75項技術改進。要把1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六飛船比神五重了200多公斤,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許多。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第一次在點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險門”。這樣,在出現誤點火訊號的情況下,即使火工品爆炸了,也無法點燃發動機。科研人員還找到了改善振動環境的最佳途徑,減少了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振動給航天員造成的損害。火箭第一次安裝了影象實時測量系統,可以把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以幫助地面更加準確地觀測和判斷火箭狀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如果楊利偉再次乘坐我們的火箭,肯定會覺得舒服多了。”

軌道艙和返回艙內有效空間不足10多立方米,卻安裝了600多臺裝置,僅光電纜線的總長度就有30公里左右。神舟六號飛船在保持原有技術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需要以及個別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使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生活得更舒適。

準備了足量甚至餘量的航天員消耗品,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撥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溼度控制在80%以下。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並首次使用了大小便收集裝置。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座椅擁有了著陸緩衝功能,飛船中安裝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說:“像前5次飛行一樣,神舟六號也具有考核各系統、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完善工程效能的作用,”5晝夜的太空之旅,費俊龍和聶海勝不僅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行程最遠的人,而且在太空中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的記錄:第一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實施對地觀測、海洋汙染監測、大氣狀況監測、植被狀況監測以及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壓力服穿脫試驗、吃上熱食和覆水食品……航天員費俊龍:“我們互相選擇了對方。我們在一起很愉快。”航天員聶海勝:“信心來自彼此的默契。

90後先進人物事蹟篇2

廖俊波,男,漢族,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1990年8月參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

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畢業後當過中學老師、鄉鎮幹部,在縣鄉兩級做過主要領導,在政和縣工作的幾年,始終牽掛群眾,惦記著群眾的冷暖安危,他把群眾當親人,用心用情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廖俊波經歷的崗位,都是“背石頭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但他始終把工作當事業幹,樂在其中。離開政和時,全縣財政總收入翻了兩倍多,連續3年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實現了貧困縣脫胎換骨的蛻變。

面對經濟發展長期全省倒數第一的政和縣,廖俊波不打退堂鼓,不當太平官,把擔當放在首位,率領全縣黨員幹部擼起袖子加油幹,用勤奮、實幹、嚴謹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畫卷,成為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

2017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職,年僅49歲。2017年6月6日,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日,中宣部追授廖俊波"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廖俊波榮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11月9日,獲得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敬業奉獻類獎項。

廖俊波把“肝膽幹事、乾淨做人”作為座右銘。只要“朋友關係”、不要“利益關係”,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則。他到武夷新區任職後公開表態:“誰要是打著我的旗號搞工程,你們要馬上拒絕,我沒有這樣的親戚!”生活中,他始終廉潔自守,加班熬夜是常態,卻從不給自己開小灶。他十分注重家風家教,愛人工作27年,至今仍然在教學第一線。一家人都住在普通居民樓裡,家中裝修簡樸、陳設簡單。同事朋友們都說,他渾身陽光、清澈透亮,滿滿的都是正能量。

90後先進人物事蹟篇3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自6月17日發射以來,“出差三人組”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軌生活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月。他們身體狀況怎麼樣?如何確保身體健康?太空生活又有哪些新鮮事?這不,最新一季的“太空生活”劇透來了,看似普通的每一件小事,可都不簡單!

“自助式”體檢和常規鍛鍊 確保航天員身體健康

關燈睡覺?“摸黑”只為眼底檢查

許多全身性疾病往往發生眼底病變,如高血壓、腎臟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等,眼底檢查宜在暗室中進行。

在太空中,眼底檢查作為航天員醫監醫保工作的重要專案,有利於對航天員身體狀況進行實時跟蹤。特別是航天員已經在太空中生活了一個多月,可能會出現一些空間病症狀,“體檢”就成為了更加重要的工作。

隨後,湯洪波為聶海勝也進行了眼底檢查,從三人交流的表情來看,他們的身體狀況應該是令人滿意的。

熱水泡腳?其實是在做骨密度測試

航天員在軌生活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名為“骨丟失”的空間病理現象。隨著在失重環境下生活得越久,航天員的骨密度也會逐漸下降。如果不加以綜合干預,甚至可能有發生骨質疏鬆的可能。對抗“骨丟失”,是空間站建設期間航天員和地面科技工作者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骨密度測試需要將腳伸進測試機中進行檢測。檢查完後,聶海勝用紙巾擦拭腳部,好像是剛洗完腳,頗像我們平時睡前的準備工作。

90後先進人物事蹟篇4

20_年_月_日,大家心心念唸的《感動中國》如期而至,又會有哪些能擔當、有作為的人從芸芸眾生之中脫穎而出呢?

伴隨著陣陣掌聲、滴滴熱淚,這十位20_年的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逐步揭曉:綻放在高山礫石的藏波羅花鐘揚、為人民掃除雷患,為戰友血染雷場的杜富國、赤手空拳勇鬥歹徒,身中五刀不退縮的退伍老兵呂保民、軍中的“居里夫人”馬旭、完成“史詩級”備降的英雄機長、雲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守島32年,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只要能摘帽,失明也心甘的張渠偉、守望鄉村教育,一干十七年的張玉滾、人生價值在於奉獻的程開甲。

在這十位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王繼才、王仕花夫婦了。

每天國旗同太陽一起在開山島上升起後,王繼才夫妻倆便會開始一天裡的第一次巡島,他們來到哨所觀察室內,用望遠鏡掃視海面,看有無過往船隻,看島上的自動風力測風儀、測量儀是否正常。

“島東邊是硯臺石,西邊有大獅、小獅二礁和船山。這上面的4個燈塔也是老王當初建議設立的。老王說,有了燈塔就可以保障過往漁船的行駛安全。”妻子王仕花指著海面上的4座燈塔說,有了這幾處燈塔,路過的漁民心裡就踏實。

登上燈塔,四處遠望,怪石嶙峋,才感受到小島的陡峭。“這段路很陡,離海又近,千萬注意腳下。”走在後山的臺階上,瘦弱的王仕花攥著記者的手,怕記者摔倒。

不知有多少個雨大風急的日子,在這段狹窄陡峭的山道上,王繼才也是這樣牽著王仕花的手一路巡邏;不知有多少個寒冬的冷夜,一根揹包帶繫著一前一後兩個人在倔強地前行。

同樣的巡島場景晚上7點再次出現,不同的是,夫妻倆的手裡多了一個手電筒。一天的工作結束後,夫妻倆就要記錄當天的守島日誌。一摞摞的巡查日誌被王仕花裝在大麻袋裡,拿出來,帶著一股動人的厚重鋪滿了整個桌子。

日誌上一筆筆字跡,正是王繼才生命中的一個個刻度,寫盡了忠誠、責任和堅守。沿著一級級石階巡邏、瞭望,順著王繼才留下的印記一路走下來。這條路,他們走了32年。一年四季,日復一日,一日兩次,沒人要求,沒人監督,他們從風華正茂走到了鬢髮花白……

如何銘記一份32年的堅守?不論是家國大愛還是至親相處,我想黃海邊防的哨所會記得,開山島上的五星紅旗會記得,王繼才用腳步堅守過的每一寸土地會記得……

因為,祖國不會忘記每一個平凡堅守背後的邊防人!

90後先進人物事蹟篇5

本人自參加工作以來,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職,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努力學習,勤奮工作,誠懇待人,團結協作,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處處以實際行動在學習和實踐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團結帶領全科室同志努力拼搏,銳意進取,在短短的幾年內使icu的工作有了明顯進步,icu醫療質量和社會滿意度、知名度有了明顯提高,急救意識和綜合搶救能力大大加強。主要事蹟如下:

一、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堅定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

本人能夠積極參加局機關和醫院組織的各項政治學習,主動接受政治教育,自覺加強思想鍛鍊。除組織安排的學習外,能堅持自學黨的會議精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黨的方針、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等知識。通過學習,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素養、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堅定了政治立場,在學習中自覺改造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自己在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保持了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和先進性。

二、牢記宗旨,熱愛本職,腳踏實地,努力做好本職工作。

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時時處處用黨員的標準嚴於律己、忠於職守、盡職盡責,遵紀守法,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作為醫務人員,我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腳踏實地,嚴格要求,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在本職崗位上,按照院領導安排和要求,及時並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積極響應院領導的號召,參加醫務人員下鄉活動,深入農村為廣大農民服務,接受指導進修工作,積極為基層醫院培養醫技人才。並多次於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得到了院領導的好評與支援。先後被評為金華市工作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三、以身作則 以情感人

作為科室負責人,我模範遵守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天天堅持早上班遲下班,不管是週末還是節假日,天天都能在科室內看到我的身影。逢年過節,我常常頂替年輕醫生上一線班。 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是一貫的工作作風,也是凸顯人格魅力的焦點。在工作上對大家嚴格要求,但生活上我對科室成員關懷備至、呵護有加。近幾年來,多次與醫院後勤溝通,完善值班室配備,儘量為值班醫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凡是科室成員生病住院,我都會及時看望慰問。由於實行這種人性化的管理,近幾年來icu醫護人員關係融洽,工作配合默契。在醫療工作中,不管病人的地位高低、貧窮或富有,不管是生人或朋友,我都會一視同仁精心診治。急診科經常會遇到一些既無姓名又無家屬及住址的三無病人,對這樣的三無病人我也會給予及時的救治,有時還會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食品,保持了醫院的良好形象,並向社會展示了我院醫務人員的人文主義精神。

四、治學嚴謹,業精於勤

icu屬綜合性科室,病種雜,病情變化快,沒有過硬的醫療護理知識和熟練的搶救操作技能根本無法從事此項工作,往往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少的資料,作出最快的診斷,和要提供最有效的治療,為此,為了提高本科室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包括實習輪生在內,我也非常耐心傳授,[蓮山 課~件]堅持定期組織科室成員進行業務學習,實行學習後階段考試,讓科室成員能夠主動發現自己業務知識上的不足,更加自覺地努力學習理論知識,理論實踐相結合,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本科室的綜合能力,使近幾年來科危重病人的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得到了院領導班子及其它科室的一致好評。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一貫宗旨,長期以來我都格守著奉獻不言苦,追求無止境的人生格言。我知道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共產黨員自己所做的這些努力,離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和要求還遠遠不夠,為此,在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我將進一步加強學習,嚴於律己,時刻牢記黨的教導,繼續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業務技能水平,為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優秀共產黨員而不懈努力奮鬥。

90後先進人物事蹟篇6

_年間,山西靜樂縣雙路鄉衛生防疫員王元林為全鄉15個村的孩子接種疫苗20萬人次,實現了規範接種、安全接種,100%完成國家強制免疫。其間,沒發生一起基礎免疫傳染病、一起接種糾紛。

王元林說,針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都馬虎不得。

見到王元林那天,是6月30日。呂梁山東麓的雙路鄉迎來一場久違的細雨,靜謐山鄉透著陣陣涼意。

王元林正準備出門,張亮傑的孩子3歲了,該加強接種流腦疫苗了,半月前娃兒發燒不能注射,今兒得再去一趟。他小心翼翼地把疫苗和冰塊從冰箱移入隨身背的疫苗箱,邊穿那件出門才穿的中山裝邊說,針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馬虎不得。

他要去的是15裡外的蘭家山,從河灘下去,再沿著陡坡爬上去。

61歲的王元林已經這樣走了37年。37年中,他為全鄉15個村的孩子接種疫苗,接種疫苗達20萬人次,實現了規範接種、安全接種,100%完成國家強制免疫。其間,沒發生一起基礎免疫傳染病,沒發生一起接種糾紛。

王元林先後獲得省級計劃免疫先進個人、法定傳染病報告先進個人、免疫規劃優秀個人等榮譽稱號。日前,山西省衛生廳授予他衛生防疫楷模榮譽稱號。

苦點累點不怕,就怕誤了娃娃。

山西省靜樂縣是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在王元林童年記憶裡,就有天花、脊髓灰質炎、流腦等疾病流行。他親眼看到這些傳染病奪去很多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國中畢業後,王元林選擇了在縣衛校讀書。_年畢業返鄉後,他成了全縣第一代鄉村防疫員,那時候,因為知道怕,就更懂得自己身上的責任有多重!

起初,大山裡的人不大明白,自家孩子沒病,為啥要挨那一針,還吃那些紅紅綠綠的藥丸丸?王元林只能一趟趟地找上門,一家家地做工作。蘭家山村的趙桃娥是個聾啞人,家裡3個孩子都到了接種疫苗的年齡。王元林幾次上門,任憑怎麼說、怎麼比劃都不行。好不容易請人幫忙用啞語把道理說清了,可趙家又拿不出錢來接種。王元林二話沒說,自己墊錢給3個孩子打上了疫苗。

王元林每到一村,總要打聽誰家快生孩子了,誰家剛生了孩子。一有新生兒的訊息,他就立即上門,為孩子建起健康檔案。春去秋來,看著王元林一趟趟地跑,聽著王元林一回回地說,鄉親們明白了:這疫苗,誰打上,對誰好。

為了不漏掉一個孩子,王元林走遍山鄉,風雨無阻。去年春節剛過,大雪紛飛,正好李天亮家的新生兒到了接種期。王元林背起藥箱,深一腳淺一腳地直奔10多裡外的南黃葦村。兩個多小時後,當滿身是雪的王元林撩開李家土窯洞的門簾時,李天亮驚詫地說:這麼大的雪你還來?王元林卻答:這麼大的事,我怎能不來?

一次出診的路上,天忽降大雨。坡陡路滑,王元林左膝蓋重重磕在石頭上。他掙扎著爬起來,一瘸一拐堅持走到大山深處完成接種。他的左腿從此落下毛病,不能彎、蹲不下,天一涼就疼。跑山路最費的是鞋,王元林每年要穿壞老伴親手做的七八雙布鞋,布膠鞋一年也得兩三雙。他說:苦點累點不怕,就怕誤了娃娃。

為了娃,多跑幾個來回算個啥?

那天,在張亮傑家,王元林仔細給孩子測過體溫後,才給孩子接種了流腦a+c疫苗。張亮傑有些不好意思,打一針害你跑兩趟,還下著雨!王元林認真地說:發燒是典型的接種禁忌,帶病接種是害了娃。為了娃,多跑幾個來回算個啥?

如今,雙路鄉的許多老鄉都能說出接種疫苗的禁忌常識:感冒、發燒不能打;吃雞蛋過敏不能打;糖丸必須用涼開水調成糊狀服下,水溫千萬不能高這都是王元林走家串戶宣傳的結果。

為保證疫苗安全有效,王元林常年養成兩個習慣:不管多遠的路,他從不在外過夜,以保證行動式疫苗箱維持正常的低溫;一進家門,不管白天黑夜,首先要按一下房燈開關,看是否停電。一旦停電,他就立即將冰模板一個個挪到冰箱冷藏室,以確保疫苗質量。王元林說:一個細節把握不好,就會出大事。

王元林出門喜歡穿4個兜的中山裝,兜裡總裝著幾個64開大小的本子。在他家一個紙箱裡,這樣的小本本有幾十個。小本本上詳細記錄著孩子的名字、所在村莊、父母姓名、出生年月日,曾經接種的時間、疫苗名稱,還有每次疫苗的批號、日期、產地和生產日期。每個月,王元林都要根據小本本自行設計一張疫苗接種行程表,哪天去哪幾個村、哪個村有幾個孩子需要接種,都做了標註,一個都不漏。

王元林生活中,一切都圍著疫苗轉。一次,王元林高燒39攝氏度,人躺在床上,心裡卻想著10裡外的硯灣村,那裡有個孩子等著接種。接種疫苗有規程,不能錯過週期,他給自己打了退燒針,就頭頂烈日出門了。今年春節,狼兒溝村老趙帶著1歲多的孫子回鄉過年,正月初八就要返城。初七一大早,王元林冒著刺骨的寒風來到18裡外的狼兒溝村。看到王元林凍得發僵,老趙心疼地說,晚打一針不要緊!王元林卻說:接種晚了,惹上些病,我可就害了你們了!

鄉親們待見咱,比啥都強!

王元林生活的神家村,是雙路鄉政府所在地。這些年,村裡蓋新房、建小樓的人越來越多,有的還開回了小汽車,王元林的日子卻過得緊巴巴的。住了20多年的兩間老屋漏雨走風,老伴說,要翻修得四五萬元,修不起呵!現在老兩口借住在同村的二女兒家,家裡除了公家配給的電冰箱和一個檔案櫃外,沒什麼值錢的傢什。

在王元林心裡,覺得最虧欠的就是自己老伴和兩個女兒。王元林的工資起初只有26.5元,到上世紀80年代,漲到每月60多元,至今,他的工資也只有370元。30多年,王元林沒給家裡掙回什麼家當,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家裡的6畝責任田。因經濟拮据,大女兒只上到國小六年級就輟學,二女兒國中沒讀完就外出打工去了。由於王元林常年奔走在山鄉,家裡的農活全靠老伴一個人操持。提到老伴,王元林有些哽咽:她懂得我,我感謝她!

王元林也有不少開心事。我管的轄區,我管的事,娃娃們沒一個耽誤,都健健康康的。還有許多事,也讓王元林感到欣慰。前年,在外打工的女兒、女婿回村蓋房。動工那天,沒有打招呼,前村後鄰的鄉親們都來了,大工、小工全都不要工錢;地裡的農活老伴一個人忙不過來,總有鄉親過來幫把手;走在山間,誰開車或騎車碰上了,都會毫不猶豫地停下車,捎他一程

想想這些溫馨事,王元林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鄉親們待見咱,比啥都強!

標籤:先進人物 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