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計劃

貧困山區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¾¾對XX縣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貧困山區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中共XX縣委副書記 XXX

    XX縣位於湘中偏北,地處雪峰山北麓,總面積4950平方公里,轄30個鄉鎮,1180個村(居委),總人口95萬,集山區、庫區、貧困區、自然災害多發區於一體,是國家21世紀扶貧開發重點縣。如何實現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歷屆縣委、政府十分重視和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XX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多年以來,我縣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堅持實施“農業產業化”、“科教興縣”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切實加大改革力度,不斷提高開放程度,狠抓支柱產業建設、民營企業發展、招商引資、勞務輸出等重點工作,使縣域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2003年全縣共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3.91億元,同比增長8.6%;
實現地方財政收入9325萬元,增長4.7%;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元,增長2.7%;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92億元,增長7.7%。二三產業比重明顯提高,經濟結構日趨合理,民營經濟發展較快,支柱產業逐步形成,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縣域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1、積極培育了支柱產業。我縣第九次黨代會確定將養殖、竹木、建材礦產、茶葉、綠色食品和藥材等六大產業培育成縣域支柱產業。為此,制訂了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逐步建立健全了“以優質資源造優良產品,以優良產品興優秀企業,以優秀企業帶優勢產業,使優勢產業能優先發展”的工作機制,並按照統一專案佈局、統一投資方向,分行業、分割槽域實施的原則,促進了支柱產業的不斷髮展壯大。

    2、大力發展了民營經濟。縣委、縣政府堅持走經濟以民營為主、投資以民間為主、事業以民辦為主的縣域經濟民營化的道路,努力打破不合時宜的條框限制,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向民營企業集中,從政策、基礎設施、政務服務上打造好民營企業的發展平臺,促進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到2003年末,全縣共發展民營經濟經營實體近3萬家,其中民營企業3500家,擁有資產總額55億元,從業人員近9萬人。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民營工業企業有34家,民營工業年產值達11.21億元,實現利稅2929萬元,並湧現出富源牧業、建玲竹業等一批新興骨幹企業,民營經濟逐漸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

    3、不斷加強了勞務輸出。我縣有城鄉勞動力48.6萬人,剩餘勞動力達28萬人。為此,縣委、縣政府將發展勞務輸出作為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制定了勞務輸出規劃,簡化了外出務工各種手續的辦理程式。在充分發揮鄉鎮勞動管理站有序轉移勞動力的同時,還在廣州市設立了XX縣人民政府駐廣州勞務管理站,以廣州為中心輻射整個南方勞務市場,對外出務工人員實行跟蹤服務,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及時幫助外出民工處理勞資、合同、事故等糾紛。充分利用職業教育資源,加強了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增強農民務工緻富的能力。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全縣勞務輸出人員常年穩定在15萬人左右,佔全縣剩餘勞動力的65%左右,年勞務收入超過5億元,累計收入達60億元以上,勞務輸出成為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

    4、努力開展了招商引資。XX現有的國有、集體和民營企業規模都不大,自身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有限。近年來,全縣致力通過招商引資加快發展,進一步拓展領域,創新辦法,力求儘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資金引進來,把內部的資金挖出來。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資長效工作機制,不斷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新建了XX縣人民政府公眾資訊網,設立了招商引資專欄,併發揮各地經促會、同鄉會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來安化投資興業。經過長期的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2003年,共簽訂招商引資合同44個,引資額6.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4億元,同比增長39.7%。今年上半年引進專案15個,合同引資1.24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677萬元。

    二、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制約因素

    XX的縣域經濟雖然取得了較快發展,但與發達縣市的差距仍然很大,縣域經濟仍然是篳路藍縷。一是經濟實力薄弱,財力嚴重不足。2003年全縣GDP為23.9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0.93億元,人均GDP僅2517元,人均財政收入僅98元,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規模無論在全國還是全省、全市都處於中下水平。由於經濟總量小,可用財力弱,導致縣鄉兩級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運轉舉步維艱。二是城鎮化水平低。我縣30個鄉鎮中,雖有建制鎮18個,但城鎮規模偏小,城鎮基礎設施落後,物流、人流、資訊流、資金流量小且渠道不暢,對經濟的輻射與帶動作用弱,城鎮化程序遠落後於發達地區。據統計,目前我縣95萬人口中,非農業人口只有12.6萬,僅佔全縣總人口的13.3%;
鎮均人口僅4.1萬人(含農業人口)。三是產業結構升級緩慢。2003年我縣一、二、三產業的總產值分別為9.45、7.23、9.4億元,分別佔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36.24%、27.72%、36.04%,其中一產業所佔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14.8%高21.44%,而二產業所佔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52.94%低25.22%,農業比重明顯偏高,工業規模和比重過小,工業化程序緩慢。四是所有制結構不合理。目前,我縣尚有66家國有工商企業沒有改制,企業經營機制不活,債務包袱沉重,效益低下,資產負債率高達114.1%。同時,雖然近年來我縣民營經濟有所發展,但普遍存在技術含量低、投入不足、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經營管理落後等問題,整體實力不強,經營規模小,稅收貢獻率低。

XX與全國全省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比較<?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類別

縣域人口(萬)

縣域GDP規模(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億元)

人均(元)

財政收入

全國

45.6

26.2

1.0

5745.6

219.3

全省

61.9

26.4

0.98

4264.94

158.32

XX

95

23.91

0.9315

2516.84

98.01

 

    作為一個山區貧困縣,XX縣域經濟發展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1、思想觀念落後,發展氛圍不濃。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縣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較為深刻的變化,但一些陳舊落後的觀念和意識還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成為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當前,落後保守的小農經濟意識、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政觀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場,一些幹部和群眾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不到位,不善於搶抓機遇,不能敢為人先,主動參與市場競爭的行動不多,積極應對市場風險的辦法少,想發展、求發展、促發展的氛圍不濃。如近兩年來為鼓勵發展民營經濟,啟用民間資本,我縣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但民間的投資熱情仍然較低。

    2、基礎設施條件差,競爭能力弱。XX地處內陸山區,地域偏僻,交通、電力、資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整體滯後。目前的南北通道至今還沒有徹底開啟,全縣還有110多個村不通公路,9個村103個組不通照明電,180多個村不通電話,221個村不通廣播電視,14.1萬人飲水困難,基礎設施條件仍然遠不及其他地區並且差距還在繼續拉大,這些都成為縣域發展的重要障礙:一方面在有限的經濟總量與拮据的財力狀況下,縣鄉兩級政府仍然首先要擠出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根本無力拿出更多的資金髮展經濟,財政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低,影響了縣域經濟質和量的提升;
另一方面由於區位劣勢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缺乏投資競爭力,使得開放發展和招商引資的難度加大,大型專案難以落戶。

    3、支柱產業還很薄弱,帶動能力不足。近年來,我縣提出並實施了竹木、茶葉、建材礦產、綠色食品、養殖、藥材等六大支柱產業發展戰略,縣內湧現了建玲竹業、富源牧業、山山食品、巨集輝食品、阿香果品、求喜茶業等一批骨幹企業,但受長期以來短缺經濟和重複建設的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缺乏鮮明個性,產品、產業結構趨同,停留在傳統農業和傳統工業上,工業企業少而不大,土特品種多而不優,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少,支柱產業發展緩慢,知名度、市場影響力、輻射範圍十分有限,沒有規模效益和產業化經營效益,對縣域經濟拉動力較弱,資源優勢很難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如全省竹產業龍頭企業建玲竹業年設計生產能力達100萬平方米,但因企業原材料供應嚴重不足,年實際生產量僅40餘萬平方米。

    4、經濟環境不優,發展合力不強。“四亂”歪風禁而不止。一些部門受利益驅動,對企業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干擾了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營運。行政效率低下。有的部門和幹部不運用改革方式和市場經濟手段抓經濟工作,該取消的程式不取消,不該管的事情還在管。有的部門本位主義比較嚴重,在行政審批和辦證過程中,工作效率低下。社會環境較差。有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城鎮郊區,經常有個別人為一些無理要求聚眾滋事,阻攔專案建設,使專案實施起來困難重重。

    5、經濟增長點少,發展後勁不足。我縣由於區位、資訊、經濟基礎等條件差,加上農村改革、國企改革滯後,經營機制、人才機制、融資機制不順,對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吸引力明顯不夠,且流失嚴重,經濟增長點匱乏。如縣級金融機構為降低經營風險,惜貸而不願放貸,並通過各種渠道向縣域範圍以外轉移資金,造成縣域經濟“失血”,絕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貸款難,民營企業發展所需資金嚴重不足,僅靠自身發育發展慢,許多好專案、好企業無法發展,長期只能小打小鬧,艱難度日。

    6、社會矛盾和問題較多,加快發展和維穩的壓力大。XX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又是集山區、庫區、老山、邊遠區、災害多發區於一體的農業大縣,歷年來積累形成的矛盾和問題較多,尤其是扶貧開發問題、庫區移民問題、農業災害問題、“兩會一部”兌付問題、國企改革和國有企業職工安置問題等,都給縣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了嚴重挑戰。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1400元,全縣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23.5萬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5.28萬人,扶貧攻堅任務艱鉅。縣鄉兩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不得不拿出相當部分的人財物力用於保障農民最基本的生產生活,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三、加快貧困山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是要以科學的發展觀指導縣域經濟的發展。要杜絕只圖高速度、快增長、以犧牲環境與資源過度消耗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錯誤發展觀,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實現縣域內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是必須把解放思想真正落到實處。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勇於進取,開拓創新,敢於打破各類條條框框,反對因循守舊與任何形式的經驗主義、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要破除認為基礎條件差,難有作為的消極思想,樹立善於揚長避短、化被動為主動的進取觀念;
破除僅僅依賴自然資源謀發展的落後思想,樹立既依託自然資源,更要依託科技、政策、人才、資本、管理、服務等要素資源的先進觀念;
破除只滿足於在一地一隅謀發展的狹隘思想,樹立善於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搶抓機遇謀求發展的觀念。

    三是要堅持面向市場,立足縣情,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的特色縣域經濟。要立足縣情與資源優勢,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的趨勢,努力打造特色縣域經濟。要打好人文、資源、產業三張牌。XX是梅山文化的發源地,是羽毛球世界冠軍之鄉,通過打好這兩張人文品牌,使外界瞭解安化,認識XX,可以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對擴大招商引資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要立足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與加工開發力度,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要優化縣域經濟結構,加速縣域經濟的民營化程序。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小水電業、生態旅遊業、中藥產業、勞務輸出等朝陽產業,適度有序發展竹木加工業與礦產業,努力壯大第三產業。要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支援民營企業加快發展。

    四是要實施大開放與城鎮化帶動戰略,激發縣域經濟活力。要抓住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帶來的全國產業大轉移的有利時機,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量引進境外資金和專案。目前,市場、文化環境、產業配套設施已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要素。要敞開縣門,堅持以人為本,為投資者提供優質的服務環境。要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著力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的品位與內涵,提升其輻射與帶動力。城鎮化建設要防止出現盲目圈地、無序發展的狀態,要堅持以規劃為先導,以城鎮提質擴容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支撐,通過市場運作與建管相結合推動城鎮建設快速發展。

    五是要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要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造就一支適應市場經濟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堅持一個好思路一抓到底的做法,保持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同時,廣大農村基層幹部應不斷轉變工作作風,培養為經濟服務,共促經濟發展的意識。各級領導與黨組織應主動關心農村基層幹部,幫助他們解決工作與生活中的困難。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有關體制,加大督查力度,促使各條塊部門摒棄部門利益至上的狹隘觀念,主動為經濟發展服務,共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要調整稅收分配體制。按照現有財政管理體制,縣鄉財政在國稅、地稅與行政事業收費中的分成比例太小,縣鄉財政普遍運轉困難,直接影響到縣域經濟發展。解決的有效途徑是進一步擴大縣一級政府的自主權,減少行政審批的中間環節,適當提高縣級財政的稅收分成比例,確保縣鄉財政的正常運轉。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建議上級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幫助和支援貧困地區發展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教育事業,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交通、能源、人才、資訊等瓶頸,為加快縣經濟發展創造必要的硬體環境。

標籤:貧困山區 縣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