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報告

2018年黨課範文10篇

【篇一】

2018年黨課範文10篇

近幾年,最熱的話題莫過於“一帶一路”,我們隔三差五地總是能在報刊、網路等媒體中看到或聽到有關“一帶一路”的新聞或訊息,甚至在有些綜藝節目當中也會提到“一帶一路”。很多人覺得“一帶一路”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延續,那麼事實真的就是這樣嗎?所以我今天呢,就是想帶大家瞭解下古代的絲綢之路,看看它究竟與“一帶一路”有什麼關係。

古絲綢之路是當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歷史依託。古絲綢之路不僅僅是經濟貿易之路,更是亞歐大陸各國的文化紐帶。梳理古絲綢之路的興衰歷程,總結成果和經驗教訓,將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其實,兩千年來古代中國並沒有“絲綢之路”之說,沒有這個看上去很“友好”、很“貿易”的名詞。漢代以來東西交往最為著名的詞彙即“通西域”,當年大漢主動派使西行,一是招兵,抗外侵;
二是買馬,買汗血寶馬,也是為打仗;
與絲綢販賣沒任何關係。

今天所謂“絲綢之路”是個舶來語,它是德國的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創造的名詞。1869年至1872年,李希霍芬為德國選擇殖民落腳點和資源調查而專程來到中國。在他1877年出版的《中國:我的旅行與研究》中,首次使用了“silk road(絲綢之路)”一詞。李希霍芬用這個詞來描述這條古代主要進行絲綢貿易的中西陸上通道。

“絲綢之路”這個詞提出後,長時間沒被學界廣泛使用。有些學者認為,中國的絲綢不僅從陸道運往西方,而且也經由海道。所以,法國漢學家沙畹在他1903年正式出版的著作《西突厥史料》中提出“絲路有海陸兩道”,雖然,當時也沒人採用他提出“海上絲綢之路”這個概念。但這確實是“海上絲綢之路”概念的第一次提出。

此後,“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在1987年、1990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並組織了重大考察活動,歷經百年,終成顯學。

根據這100年的學術研究,“絲綢之路”的熱點並非東方,而是西方。說明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代,中國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對西方的誘惑力,遠遠大於它對中國的誘惑力。不瞭解歷史的人很容易將古代“絲綢之路”理解為是中國人走出國門做生意的一條商貿大道。事實恰好相反,更多時候是外國商人不遠萬里來中國做生意。

在我們瞭解了“絲綢之路”這個詞的由來之後,我就帶大家去看看了解古代海陸絲綢之路的發展變遷史。

一、古代陸海絲綢之路的發展變遷

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通是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後。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本意是欲與大月氏聯合對抗匈奴,張騫的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定目標,但自此以後,連線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正式開通。隨著西漢逐步確立對西域的控制,陸上絲綢之路趨於繁榮。中國的商品如絲綢等沿著這條通道傳入西方,而西域的大量物產也傳入中國。與此同時,東西方文化交流也沿著陸上絲綢之路蓬勃開展。在漢代,海上絲綢之路也出現並發展。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大一統封建王朝重新建立,絲綢之路的商貿往來重新繁榮併到達頂峰。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國力大不如前,逐步失去對西域的控制,陸上絲綢之路開始衰落,其東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的地位逐漸被海上絲綢之路取代。在唐代,中外貿易呈現海陸並舉的特徵,海上絲綢之路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宋代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中外交流主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指南針在這時開始應用於航海,極大推動了中國航海事業的進步。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達到頂峰,中外海上貿易呈現繁榮局面。宋代沿襲唐代制度,在主要對外貿易港口設市舶司,主管對外貿易。宋英宗時,北宋政府市舶收入達到63萬貫,南宋初年更達到200萬貫。泉州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一大港。中國商人與日本、朝鮮、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地區建立了直接海上聯絡。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到元朝,元朝在經濟上採用重商主義政策,鼓勵海外貿易,同中國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已擴大到亞、非、歐、美各大洲,並制定了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性較強的外貿管理法則。海上絲綢之路基本維持了繁榮局面,同時由於元朝建立了版圖空前遼闊的大一統帝國,陸上絲綢之路也迴光返照,重新繁榮。但自元朝以後,陸上絲綢之路再也沒有恢復往日盛況。

明朝政府為防範倭寇,實行海禁政策,這使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受到很大影響。隨著西方新航路的開闢和隆慶元年明政府解除海禁,海上絲綢之路還是取得了一定發展。而清代雖然在統一臺灣後一度放開海禁,但乾隆年間又重新閉關鎖國,使得海上絲綢之路徹底衰落。

縱觀陸海絲綢之路的變遷史,我們可以看到:陸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受到社會經濟狀況、中國和沿線國家政局的顯著影響,這使得陸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不斷變化,狀態不穩定,時起時落。而海上絲綢之路受政局影響小,並且更加安全,指南針等先進航海技術的應用,更使海上絲綢之路如虎添翼,因而在歷史上能最終取代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

現在國家提出三項重大戰略,其中一項就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全稱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管陸上經濟帶還是海上,都有“絲綢之路”這個概念。

關於絲綢之路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條路,而是一個道路系統,是由不同路線所組成的一個基本走向。一般是指古代從中原地區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今天的甘肅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帶,然後分成三條主要道路:一條稱為北道或北線,從今天的敦煌經哈密、烏魯木齊、伊犁、阿拉木圖、托克馬克、塔什干,最後到達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
第二條為中線或中道,從敦煌經吐魯番、焉耆、庫車、阿克蘇和喀什,然後翻過天山經過浩罕,到達撒馬爾罕;
第三條為南線或南道,從敦煌沿著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的南面,經過若羌、且末、于闐、和田、莎車到達喀什,然後與中道會合,到達撒馬爾罕。當然,撒馬爾罕不是終點,繼續向西,就進入西亞、歐洲和非洲。

今天,“絲綢之路”已經成為中國與外界聯絡的交通路線代名詞。理解這一歷史地理背景,就能討論“一帶一路”與它究竟是什麼關係了。

二、古代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不同之處

第一,今天的“一帶一路”並不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再現或重建,而是前無古人的一項創舉。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歷史上開通和維護絲綢之路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外界,而不是中國。史料記載,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但是,張騫通西域不是為了經濟貿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於軍事和政治目的。當時,漢武帝瞭解到有一個種族叫月氏,原來在今天的祁連山一帶,後來被匈奴打敗被迫遷到大夏(今天的阿富汗),於是派張騫為特使,想說服他們與漢朝一起夾攻,將匈奴徹底打敗。但張騫歷經磨難十年後終於到達大夏,卻無法說服大夏國王,用司馬遷的說法就是“不得要領”,只好回來。

等到張騫回來,漢朝已經打敗匈奴,並且控制了河西走廊。之後,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出使沒有什麼軍事目的,卻肩負著政治目的,即向西域宣揚漢朝的強大和富裕,號召西域各國來長安朝見。出發時,張騫帶了大批禮品,準備賞賜給西域各國君主,其中最主要的是絲綢。一方面,當時西域各國沒有絲綢,“物以稀為貴”;
另一方面,長途運輸,只有像絲綢這樣本身價值高、分量輕、又經得起長期儲存的物品才最適合。

這次通西域後,漢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團,源源不斷地把絲綢運到西域,並配合著進行一次次的擴張。公元前60年,到他曾孫漢宣帝時,漢朝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統治了這片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所以,絲綢從一開始不是作為一種正常貿易品出現的。不過,從張騫出使後,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圖,並且絲綢流通到波斯、羅馬那裡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價格堪比黃金,因而不少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源源不絕地往返於這條路上。絲綢之路就是這樣形成的。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不進行絲綢貿易呢?明明就是有利可圖的事情為什麼不去做呢?因為中國固有的天下觀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重農輕商,再加上古代黃河流域的糧食足夠自給,對外沒有什麼需求,導致中國人普遍缺少了解外界的興趣。用現代說法來說,古代中國人缺乏開拓精神和冒險精神,甚至統治者還限制臣民到外面去。所以,沒有“外貿”的概念,只接受別國的朝貢,並且薄來厚往,重加賞賜,以顯示天朝的氣派。現在挖出來的那些沉船,裡面那麼多貨物是中國運出去的,但船主都為外國人。

所以,歷史上中國沒有主動地利用絲綢之路,也很少從絲綢之路貿易中獲得利益,在這條路上經商的主要是今天的中亞、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們要建設“一帶一路”,肯定不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了,而是要堅持互通互補互利、實現共贏。“一帶一路”能不能建成,關鍵是能不能形成利益共同體。如果最終能形成命運共同體,那麼它才是真正鞏固的。“一帶一路”的偉大之處在於,在今天的全球所面臨的政治、經濟的大變革、大動盪的格局中,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果斷引領全球資本全方位的走向和平發展的道路。“一帶一路”將成為全球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創舉。這一次,是中國主動地利用了絲綢之路。

第二,“一帶一路”也不是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

今天有個觀念認為海洋即意味著開放,面向海洋就是開放的、積極的、有前途的。這個觀念哪裡來的?主要是西方的海洋觀。

西方的海洋觀沒有錯,但他們的海洋觀主要針對地中海而言,他們的經驗也是根據地中海這個地理條件得來的。可世界上只有一個地中海,地中海基本上是一個由陸地包圍的內陸海,沒有動力的船隻在這個封閉的內陸海里航行相對容易和安全。而中國面向太平洋,古代沒有動力、沒有導航裝置的船,能這麼容易出去嗎?

另外一點更重要的是,地中海周圍集中了發達的古代文明,如兩河流域、巴比倫、愛琴海、小亞細亞、希臘、羅馬、埃及,可以說是群星燦爛、交相輝映。正因為這樣,到了海邊,就可以有新的發展機會。所以,連馬克思也認為海邊的人心胸開闊、目光遠大。中國有這個條件嗎?中國唯一比較接近地中海條件的是渤海。也正因為這樣,孔子曾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事實上,古代山東、河北就有不少人從海路遷到了遼東和朝鮮半島。但跟地中海比,渤海一個最大的缺點是周圍沒有其他異質文明。所以,不能把西方以地中海為基礎形成的海洋觀,隨便來套用中國。

古代中國人到了海邊,不是看到希望看到未來,而是窮途末路。而阿拉伯商人因為陸路成本太高,特別是唐朝安史之亂後陸路斷了,只好改走海路。唐朝以後,中國出口的絲綢、茶葉、瓷器等都是東南沿海生產的,海上運輸更方便,運輸成本也降低了。所以,海上絲綢之路也不是中國人開闢的,嚴格來說是阿拉伯人、波斯人開闢的。在唐朝後期,廣州已經形成了番坊,即國際社群,居住著好幾萬名阿拉伯人、波斯人;
番長即類似於現在的社群管委會,也由外國人擔任。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壯舉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的首次航行,歷時約兩年零三個月,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結束。其後,鄭和又率領著這支無敵艦隊六次下西洋,前後歷時二十九年,合計七次。

怎樣看待鄭和下西洋,他最初的目的是什麼呢?有一種說法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這個說法其實沒有太大根據。找一次沒有找到,要連著找七次嗎?而且一點訊息都沒有,後來還越找越遠找到非洲了,可能嗎?

其實,真正的原因還是為了宣揚明朝國威,讓沿線小國知道明朝的強大,然後派使者前來朝覲,以此增強永樂帝的政治合法性。鄭和下西洋可以不以貿易獲利為目的,但不能不計成本,七次下西洋給明朝財政造成巨大經濟負擔,隨著國力衰退,航海的壯舉必然隨之悄然結束。最後的實際結果是,國庫空了,大臣都反對。到了宣德帝時,一天他心血來潮要看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大臣們害怕皇帝又要搞第八次、第九次下西洋,就騙他說找不到了,然後把檔案全部銷燬。所以,今天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都沒有了。今天,我們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須實事求是地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絕對不能再搞鄭和下西洋這樣的事情了。瞭解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才會知道今天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絕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簡單重複、簡單繼承。

通過上述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在今天呢,“一帶一路”是我們主動的。“一帶一路”只有取得雙贏才能夠持續。這個雙贏,既不是當年天朝大國接受人家外國來朝,拿中國人的錢,像鄭和下西洋這麼撒錢到各國去,這樣的話,老百姓也不答應。但反過來,如果我們像西方殖民這樣,到那裡利用人家廉價的勞動力、廉價的原料、廉價的市場,那人家也不答應。其實中國並非古絲綢之路復興的首創者。此前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開發計劃署的“絲綢之路復興”計劃、日本的“絲綢之路外交”戰略、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俄羅斯的“新絲綢之路”等等。中國是最晚提出絲綢之路復興計劃的,但是其影響力卻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因為,我們的“一帶一路”從一開始就強調是平等互利然後就是達到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這跟古代“絲綢之路”有著本質的不同,絕不是古代的簡單重複。那麼說了這麼多古代絲綢之路,到底什麼是“一帶一路”呢?因為時間關係,我就嘗試用一二三四五六來簡單地概括,讓大家對“一帶一路”有個大致的瞭解:

“一”是一個概念:“一帶一路”。

“二”是兩隻翅膀:一個是陸上,一個是海上,即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三”是三個原則:共商(集思廣益—利益共同體)、共建(群策群力—責任共同體)、共享(人民受惠—命運共同體)。

“四”是四個關鍵詞:巨集觀層面——互聯互通、戰略對接、產能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
操作層面——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政府服務、國際標準。

“五”是五個方向:“五通”——政策、設施、貿易、資金、民心相通

“六”是六大領域:六大經濟走廊

所以,“一帶一路”不是歷史的延續,歷史更多提供的是教訓。未來需要我們自己去開創,在戰略理論、具體政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和中亞各國之間友好交流的大門,也開闢了一條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如今,“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在世界政經版圖從容鋪展,將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為沿線各國和城市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篇二】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開宗明義指出,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縱觀報告全文,不論是回望過去五年的“成績單”,還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字裡行間無一不是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來舉旗定向。十九大報告中第四部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在談到未來的戰略部署時明確了七大戰略,其中就首次提到了“鄉村振興戰略”。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作為基層鄉村的黨員幹部,就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刻把握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全域性性意義,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緊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強富美三農夢。

一、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是什麼

習近平總書記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為了這個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人已經奮鬥了96年。上海的中共一大會址、嘉興的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裡誕生,從這裡出征,從這裡走向全國執政。這裡是我們黨的根脈,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1840年以後,中國逐漸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仁人志士一直懷揣救國救民的夢想,他們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那就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多少個政黨、多少個政治團體為之努力過、奮鬥過,卻都沒能成功。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階級相結合,產生了無產階級自己的政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程序,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96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使中國趕上了時代”。

在認識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三農”問題?《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仍然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關係到農產品供給保障和十幾億人吃飽吃好問題,關係到廣大農村繁榮穩定問題,關係到幾億農民能否同步分享現代化,這意味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要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廣大農村黨員幹部更是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二、為什麼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擔負著直接聯絡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的重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不忘初心”的重要性,作為基層黨員,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96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說明,不忘初心才能不迷失方向,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

在農村發展上,習總書記說過“重視農業,夯實農業這個基礎,歷來是固本安民之要”。所以農業必須強,要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全域性性重大問題。但是,由於城市經濟發展加快,相較於其他產業,農業的發展卻顯滯後,展望未來,農業更是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簡言之,就是如何用越來越少的農業土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並且越來越貴的勞動力,來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業產品,讓農民擁有更多的收入,使得農村環境更急穩定。這是一架天平的兩端:一端是“越來越”,是供給側;
另一端是“更”,是需求側。如何讓這架天平保持平衡,是重大挑戰。我黨只有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才能滿足農村的供給側改革,只有增強“捨我其誰”的擔當意識,才能更好地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奮鬥目標。

三、怎樣才能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有人說,不少鄉村經濟基礎差,基礎落後,設施老化,年輕人更樂於去城市務工創業,鄉村的沒落也許是大勢所趨,無法逆轉。其實,很多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遇到過這樣的狀況。二戰後的德國,城市發展迅速,吸引大量鄉村的青年去城市打工,鄉村陷入衰敗之中。後來德國提出鄉村等值戰略,提出無論生活在城市還是農村,享受到的公共服務應該是一樣的,城市有的,農村一樣應該有。經過多年的發展,德國的鄉村變得更加優美,不少城裡人到鄉村養老,鄉村的發展就此帶動起來。在我們周邊,也有著許多成功的案例,如江陰的華西村,集體經濟繁榮、基礎設施完備、生活條件優厚,不僅農村人、城裡人也非常向往。小康社會能否如期建成,鄉村振興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我們要緊緊抓住鄉村振興的戰略機遇,大力推進農業農村工作再上新臺階,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是什麼精神呢?這就是“紅船精神”。2005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光明日報》刊發《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文章,把“紅船精神”概括為“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今天,為了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三農”問題,我們也要結合時代特點大力弘揚“紅船精神”,讓“紅船精神”進農村,奮力譜寫美麗鄉村新篇章。結合我駐點的薛鵬村,我認為,紮實推進鄉村振興,需要著重抓好以下幾點:

一是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進一步增強村兩委班子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班子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為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打造核心競爭力。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解決好“三農”問題。推進村級後備幹部培養和黨員發展教育形成良好機制,促進建立村後備幹部人才庫。以爭創省級黨建工作示範點為目標,細抓嚴管,推進落實。健全基層黨建各項制度,修訂完善管理制度,抓好制度執行。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組織制度,嚴格管理好黨員,充分發揮黨員的戰鬥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推進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提檔升級,確保規範實用、功能齊全、運轉高效、服務優質。

二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底線,在穩定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基礎上,還必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這也有助於保障把村裡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中。在薛鵬村,除了部分水面資源的發包外,全村無持續穩定的經濟收入,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需按照“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制訂並實施適合薛鵬村實際的經濟發展規劃和具體措施。薛鵬村的人均耕地1.3畝,因守著不多的耕地單純種植糧食作物收益不高。針對這種情況,要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進一步推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讓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要素流動和參與分配等方式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

三是推動水美鄉村建設。鄉村振興必須留住青山綠水,要求生態宜居。生態宜居的環境不僅可以更加地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而且能夠帶來多重效益。興化市開展的“水美鄉村”建立,旨在通過申報建立使水生態文明建設與新農村環境美建設有機結合,進一步推進文明興化、美麗興化建設,促進鄉村水生態環境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活質量。薛鵬村地處水鄉,河道交錯、溝渠密佈,主要河道基本保持了水清岸美,但仍有部分村級河道環境不容樂觀,不少廢棄的溝塘、窪地需要進行整治。我村要以成功建立“水美鄉村”為契機,以村級“河長制”促進“河長治”,實現“河暢水清、功能健全、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總體治理目標,進而推動薛鵬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四是精準施策,增加農民收入。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民富不富,主要看收入。收入提高了,農民的吃、穿、用、住、行、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水平才能提高。農民富,不僅僅是農民自己的要求,還是全面實現小康的要求,更是城鄉和諧發展的需要。農民的收入直接影響到市場需求,制約著很多工業產業的發展。如何讓農民更富,同樣也面臨很多重大挑戰。根據沈倫鎮的規劃和要求,村級不得再建廠房,新辦企業需統一安排在鎮工業園區。薛鵬村沒有企業,是典型的經濟薄弱村,必須結合市情、鎮情和村情,在創業發展上想辦法、求良方。薛鵬村南側的蚌蜒河是裡下河地區東西走向的重要跨縣河道,西起滷汀河,在東臺境內與梓辛河合流注入串場河,具有排程、排澇、供水、航運等功能。目前,蚌蜒河整治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正在審批。我村要抓住蚌蜒河整治的機遇,規劃建設小型碼頭等設施,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穩步增長。同時,利用薛鵬村歷史悠久、韻味獨特的優勢,謀劃發展生態觀光休閒旅遊,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自然景觀,結合農業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生活等內容,吸引遊客前來觀賞、遊覽、品嚐、參與、購物、休閒度假,帶動餐飲服務和高效農業、特色產業、電子商務等專案的發展。還可以制訂相關鼓勵、獎勵性政策,刺激在外能人返鄉創業和外來資本投資興業,讓我們的鄉村忙起來,富起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的同時,還必須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讓村民自治和鄉村社會法治與德治有機地結合起來。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是三農夢,也是我國的現代化之夢,前景美好、任重道遠。只要我們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苦幹實幹,久久為功,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將遍佈祖國大地。

【篇三】

作為鄭板橋先生的家鄉人,我想結合板橋先生的事例,與大家共同探討,興化檢察人在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征程中,如何培樹一往無前的無畏氣概。

板橋先生曾有詩云: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與狂風相鬥,凜然不懼;
於天地之間,挺然而立。這就是板橋先生筆下竹的傲骨。偉大夢想、偉大復興,也正召喚著我們興化檢察人,心中裝有正義,無畏任何的狂風邪氣,任何時候,敢於挺身而出,敢於站在第一行列,敢於相鬥一千場!那麼,如何才能擁有這無畏的英勇氣概呢?我認為應該擁有以下三個方面因素:

一、要有擔當的勇氣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板橋先生在山東濰縣作官時,恰逢荒年,百姓飢餓,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板橋先生開啟官倉發放糧食來賑濟災民,有人阻止。他說:“這都什麼時候了,如果上級降罪,我來承擔開倉濟民的後果”。於是開倉放糧,上萬人得以活命。

檢察官更應如此,只有堅守住公平正義,才能在面對改革創新的新形勢時,有所作為,保持住爭先、領先、率先的狀態。

我院技術科科長沈東玲就是勇於從零開始,敢作為、善作為的表率。2006年,院裡決定讓她兼任電腦技術員,42歲的沈東玲面對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她從最簡單的打字學起,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沈東玲實現了對辦公辦案等應用軟體的熟練掌握,並且見證和參與了全院檢察資訊化建設全過程。

檢察權執行機制改革是對檢察工作體制和機制的變革,而舊理念、舊體制、舊習慣所形成的“路徑依賴”和思維慣性,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變軌”,改革越深入,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愈加複雜和棘手。“強者不自勉,或死而泯滅於無聞;
弱者能自力,則必有稱於世”,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以更加有為的姿態、更加高漲的熱情、更加彭勃的闖勁,在司法改革中,甘當“燃燈者”,用改革創新的新成效來推進興化檢察工作“邁上新臺階”,實現“夯實發展基礎、爭當全省先進”的目標。

二、要有清廉的底氣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釣杆”。乾隆十二年年底,板橋先生因開倉賑災,惹惱了上司,被加了個莫須有罪名,摘下烏紗帽。罷官返鄉時,板橋先生的連人帶全部家當只用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乘坐,一頭馱著放書的袋子,一頭由小童騎著引路,走得清清白白、坦坦蕩蕩。

正是有清廉底氣,板橋先生才能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有浩然正氣在心中。全國模範檢察官劉文勝同志是一名基層檢察院的反貪局局長。他始終堅持內心的燦爛星空,始終堅守清廉底線,他跟家人“約法三章”:不打聽案情、不替人說情、不收受禮品。他總說:“身為一名檢察官,即使在處理工作之外的事情時,也不能讓人看矮了、看扁了!一家人生活,雖然日子緊巴,但活得坦然,睡得安穩,過得踏實!”。

我們必須要時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始終做到心存敬畏,心中有戒。首先要戒攀比。知足長樂,我們的收入與富翁相比確實不多,也不如蘇南發達地區,但在本地,讓我們過上體面、安逸的生活還是可以的。對物質的追求千萬不能攀比,否則,心態就會失衡,繼而走上違紀違法的道路。第二要戒貪財。看看那些墮入犯罪深淵幹部的蛻變軌跡和心路歷程,基本都是因為貪婪錢財。我們檢察幹警也是普通人,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這是正常的,無可厚非。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該拿的千萬不能拿,不該要的千萬不能要。其次要戒貪色。古人云:“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當年遠華案件進入紅樓的官員很多原本是潔身自好的,但進入紅樓之後,無一例外都落馬了。在不少黨員幹部違法違紀案例中發現,存在經濟問題的同時,往往伴隨著生活作風問題,一旦突破這種底線,必定喪失原則,失去操守。

三、要有高超的能力

板橋先生不僅詩書畫三絕,辦案也是高手,為官12年“無留牘,無怨民”。為了瞭解民間疾苦,他不要衙役喝道,不坐轎子,穿著草鞋“問俗入林深”,深入到田頭看農民種地 ,向老農瞭解收成,瞭解民情,真正做到了知民情、解民憂、化民怨、暖民心。檢察官也更應如此,才能抽絲剝繭,妙手斷案,維護法律的公平與正義。

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指出,加強檢察機關隊伍能力建設,就是要著力提升執法辦案能力,在執法辦案實踐中提升執法能力和水平,切實解決“本領恐慌”問題。同時,大資料時代,資訊科技應用的廣度和深度,直接關係到檢察機關的綜合實力和工作水平。我們興化檢察人面對崗位職責的高要求,要主動擠出時間來學習,變“觥籌交錯”為“以書為友”;
要學習、依靠科學技術、運用資訊化手段提高執法效能和辦案水平,最大限度發揮資訊資源的集聚、規模效應,努力以科技資訊化引領檢察工作現代化;
要主動放下架子,向身邊的同事甚至下屬學習;
同時,要著力提升群眾工作能力,牢固樹立“堅守職業良知、堅持執法為民”的理念,努力在實踐中練就硬功夫、真本領。

“一陣狂風倒捲來,竹枝翻迴向天開。掃雲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勇猛進擊,鬥爭到底;
清除陰霾,滌盪乾坤。我們興化檢察人在打擊犯罪、懲治腐敗、懲惡揚善時表現出的浩然正氣、無畏氣概,與板橋先生勇氣氣息相同,靈魂相通!將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維護司法正義,建設“強、富、美、高”興化新藍圖的征途上不斷作出更大的貢獻!

我的講課就到這裡!不妥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篇四】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沒有手機,沒有微信,沒有視訊聊天的年代,人們傳遞資訊的主要方式便是寫信,尤其在戰爭年代,一封家書更是彌足珍貴。那麼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家書是什麼樣的存在呢?從他們家書裡又能看到一些怎樣的故事和蘊含的精神呢?

1、董必武:身居高位不忘初心

我們來讀第一封家書,家書的作者可以說是身居高位,與中國共產黨共成長的人。

“……你說我的性子太急,也說得很對,我不僅性子急,對人的態度也過於嚴厲,有使人不敢接近或接近而不能盡其詞的地方。參加共產黨以後有些改變,但病根沒有完全去掉,有時復發,你這次揭發我這毛病,我下決心改。你遇見我舊病復發時就提醒我,總會改掉的……”這封信寫於1960 年,收信人是我黨的締造者之一、一大代表董必武的女兒董良翬,她已經把這封信收錄在2016 年出版的《董必武家書》中。該書收錄的是董老寫給妻子、兒女、子侄以及同輩的68 封書信,其中大部分家書都是首次公開發表。董良翬說,她自己居然也是通過這些家書,才真正走近了自己的父親。“對於我父親的歷史,我們真的是知道得很少很少,他在家裡也不講他自己的事,他不說他的過去,他覺得這不是他個人的功勞,這是黨做的工作,他所做的僅僅是黨賦予他的職責和他的任務,他的黨性、原則性,特別的強。”董良翬如是說。

對於父親寫來的這封信,董良翬記得是她上中學的時候,這封信主要是提醒她、批評她有事不跟家裡人說,沒有把父親當朋友。那次她提前回校是補考,不是光榮的事,所以離開的時候,招呼也沒打,偷偷地跑了。父親就說這個事,就是批評她很不懂事,女兒就回一封信說他脾氣急,所以有些事不願意跟他說,後來父親很快就給女兒回了這封信。”

在另一封信中,董老寫道:“現在想憑藉私人力量,以介紹方式去找工作,那是直接違反中央的政策。”董家是大家族,人口眾多,一些親屬覺得董必武身居高位,便要求他幫忙解決工作、升學、生活等方面的問題,這種做法也遭到了董必武的強烈反對和嚴厲拒絕。董良翬的大哥曾來信說他參加工作了,當時是供給制,他就希望能富餘一點錢養家使,董老就跟他講,你要想養家,你就應該讓家屬也投入到社會勞動當中去,不能要求政府解決啥問題。為了杜絕這種情況再次發生,董老還專門寫了一封“通函”,告訴親友們不應該通過領導幹部個人關係辦私事。

對於子女,董老要求嚴格,家裡的支出,都要求記賬。在給子女的一封家書中,董老寫道:“媽媽要良翬用錢記賬,不簡單是怕你多花了錢,而是要你心中有數,將來為國家、為人民服務,要用錢的時候,就會從實際出發……”董老一直保持著這種艱苦樸素的作風,有一次女兒陪他出去散步,他要把桃樹膠刮下來,說可以粘毛筆的筆頭。

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始終堅守共產黨人勤儉節約,不謀私利、始終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在一封信中,他寫道:“一切革命工作都是為人民大眾謀利益,只要人民大眾的利益問題解決了,革命者個人利益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假使參加革命是以解決個人利益為目的,那是絕對錯誤的……”

董必武的家書是長者的諄諄教誨,下面這封家書卻成了與親人的訣別信。

2、王爾琢:革命不成不回家

“父母大人:

……兒何嘗不思念著骨肉的團聚,兒何嘗不眷戀著家庭的親密,但烈士殷紅的血跡燃起了兒的滿腔怒火,亂葬崗上孤兒寡母的哭聲斬斷了兒的萬縷歸思。”

這是王爾琢在1927 年5 月寫給父母的一封家書,表達了自己對家人的歉疚之情。王爾琢的妻子叫鄭鳳翠,兩人青梅竹馬,於1923 年的農曆八月結婚。但是,結婚才三個月,王爾琢為了尋求報國的途徑,毅然去報考了黃埔軍校。從此以後,兩人再也沒有見面。1924 年,王爾琢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他思想進步、才學超眾,在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培養下,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 年,王爾琢隨北伐軍到達武漢,原本要寫信約妻女到武漢團聚,卻因為革命形勢的變化而錯過了團圓。心懷歉疚的王爾琢,於是給父母寫去了這封家書。王爾琢在這封信裡表達了革命者在家庭與國家命運發生衝突的時候,寧可舍小家為大家的偉大情操。王爾琢一直堅信自己的理想不忘初心,在大革命處於低潮時,他面對血雨腥風,也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救國救民。

1928 年,毛澤東和朱德在井岡山勝利會師,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兼第二十八團團長。

“……為了讓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為了讓白髮蒼蒼的老人皆可享樂天年,兒已以身許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儘管井岡山的革命鬥爭異常艱苦,王爾琢始終堅守他在家書中所言的“以身許國”的赤誠信仰。”

關於王爾琢,還有一段小故事。中共湘贛特委委員何長工看到王爾琢沒有剃鬚且長髮披肩,就說你這像馬克思,而王爾琢則回答說:“革命不成功,我就不理髮不剃鬚。”看似一個笑談,卻也表明了王爾琢不實現革命理想誓不罷休的一種決心。

1928 年8 月,二十八團第二營營長袁崇全叛變投敵,為了挽回更多的革命有生力量,王爾琢不顧個人安危,勸說被叛徒帶走的部隊跟自己歸隊,不幸被叛徒開槍打中胸部。王爾琢真的像自己在家書裡寫的那樣以身許國了,年僅25 歲。這封家書竟成了與家人的訣別信,他與妻子共處的時間也僅有新婚的三個月,甚至連女兒的樣子都沒有見過。儘管他對妻女心懷愧疚,卻依然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因為共產主義事業,是他不惜用生命為之奮鬥的信仰和初心。

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和王爾琢一樣的革命先烈,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新中國,重溫家書,銘記歷史,不忘先烈。新中國成立後,也有人兢兢業業工作一輩子,一生清廉兩袖清風,我們來看看他寫的家書。

3、吳波:“我永遠是個無產主義者”

遺囑

我參加革命成為一個無產者,從沒有想過購置私產留給後代。因此,我決定不購買財政部分配給我的萬壽路西街甲11號院4號樓1101、1103兩單元住房。在我和我的老伴邸力過世後,這兩單元住房立即歸還財政部。我的子女他們均已由自己所屬的工作單位購得住房,不得以任何藉口繼續佔用或承租這兩單元住房,更不能以我的名義向財政部謀取任何利益。

我去世後後事從簡,不發訃告、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火化後骨灰就地處理不予保留。

立遺囑人:吳 波

見證人:王沈京、樑志義

家屬:吳本寧、裘企陽、吳威立、吳本立

2000年10月9日

“面完達摩十年壁,換得金剛百鍊身。今日靈山問正果,此生猶愧鏡浮塵。”這是一位老黨員對自己革命生涯的總結,他193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生牢記自己是一名無產者的初衷,即使當上了財政部部長,也沒有憑著自己的關係和權力,安排任何一個子女的工作。當了40 年財政部部長,過世後只有不到五萬元的存款。這份遺囑成為這位一生清廉、堅守初心的“無產部長”,寫給子女們的一封特別的家書,這位部長就是我國第五任財政部部長吳波,留下這份遺囑時,他已經94 歲了。這份遺囑表明了吳波堅守自己無產者的初心,也是一封交給子女的最特殊的家書。

1956 年,吳波一家搬進了西四大街旁的大醬坊衚衕20 號,一住就是四十年。時任吳波祕書陳紀祥介紹說:“那平房你想想,都是老房子,夏天一下雨什麼的,就漏雨,老得修,到後來就想給他大修一下,他都不幹。”吳波的兒子吳威立回憶說,住在平房那兒的時候,大一點的小汽車都進不去,1998 年的時候,吳波已經九十多歲了,出門上臺階都很不方便。在吳波的心裡,公與私的界限就是一條絕對不能伸腳的鴻溝。到了1998年,大醬坊的房子實在漏得厲害,吳波夫婦才在兒子和祕書的勸說下,搬進了萬壽路的財政部職工家屬樓。老人家相當的簡樸,搬家的時候,他住的那個房子北屋靠著牆有一溜兒書櫃,當時那櫃子都快散架了,也沒有什麼可搬的,到後來就把書整一整弄過去了。

後來,國家出臺房改政策,鼓勵大家購買分配的住房。吳波的子女中也有一些人希望留下房子,但是吳波卻堅持要把房子退回財政部,他認為房子是公家的,自己不用了自然要還給組織。面對吳波的這個決定,當時很多人都無法理解。吳威立回憶說:“他說參加革命以後,就成了一個無產者,所以不打算留財產給子孫,你們有困難都自己找自己的組織去解決,然後呢,我們兄弟們經過幾次的商量,大家覺得應該尊重老人的意見。”

吳波在財政戰線擔任部領導三十多年,為新中國財政的奠基、發展和壯大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他把權力和地位看得很淡,他從不利用手裡的職權搞特殊化,也堅決不允許自己的子女利用自己的職務謀求便利。陳紀祥介紹說,吳波的子女也沒有要求部裡給解決什麼問題,從來沒有搞過特殊化。

不給兒孫留一分錢,不給兒孫留一間房,在很多人看來,吳老對兒孫實在不通情理,難以理解。沒有走近吳老,總認為他“古怪”,不合時宜。瞭解了吳老的內心,瞭解了他的風範,就覺得他不但不怪,還是一個超凡脫俗的人,思想情操高尚得讓人仰望的人。是老一輩革命家的縮影。下面的這位巾幗英雄,在祖國的北方建造綠色的屏障,書寫無悔青春。

4、陳彥嫻:用青春構築綠色屏障

2017 年12 月5 日,位於肯亞內羅畢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三位來自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分別代表三代造林人,獲得了2017 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其中,陳彥嫻是第一代造林人的代表,在老人家中,她拿出了一封特殊的“家書”。

“尊敬的劉文仕場長,我懷著忐忑的心情給您寫這封信,我是承德市二中高三的學生陳彥嫻……我和同宿舍的六個姐妹決定放棄大學聯考,到壩上機械化林場做一名林業戰士……”讀著這封決定了自己一生命運的書信,74歲的陳彥嫻回憶起當初寫信的初衷,“要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當時對畢業生都是這麼要求的,就是說呢,你要能考上大學就上大學,如果考不上大學,就服從祖國的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們家呢,跟劉文仕場長家是挨著的,我聽我父親說,劉場長那裡正在開展大規模的機械化造林。”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的塞罕壩,來自北方的沙漠不斷南侵,其中的渾善達克沙地與北京的直線距離只有180公里。為了阻斷風沙對北京的侵襲,保護北京不被沙化,1962 年,林業部在塞罕壩開始建設機械化林場。369名平均年齡不到24 歲的創業者,肩負著“阻沙源、涵水源”的使命,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高寒沙地造林。當陳彥嫻到了壩上以後,幾十裡地內都看不到人家,到處都是半人高的野草,到處是沙窩子地。當時剛剛8 月份,她們從承德出發時都是穿的單衣,結果到了厂部一下汽車,北風一吹,就把她們凍得渾身直打顫,就覺得好像進入冬天一樣。

塞罕壩氣候惡劣,年平均6級以上大風47 天,平均氣溫零下1.5 攝氏度,加上偏遠閉塞、物資匱乏,生活條件極其艱苦。老人回憶說:“我們這一批就是第一代造林人嘛,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把每一棵樹栽活,因為有這個責任,所以說幾十年都堅持了下來。”

如今的塞罕壩林場造林面積達到112 萬畝,和承德、張家口的綠色走廊連成一片,在北京北部構築起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將渾善達克沙地南下的黃山,擋在了河北最北端。每年為灤河、遼河涵養的水源,相當於10 個西湖的蓄水量。

55 年來,有三代林場人相繼奮戰在塞罕壩,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把戰友視如親人一般。這封信也成為了陳彥嫻最珍視的一封特別的書信,從這封書信開始,她奉獻了青春,灑下了汗水,把這片荒漠變成了綠洲。正是眾多陳彥嫻似的林場員工的無悔選擇,才續寫了如今塞罕壩的綠色傳奇。

一封封家書,講述著一個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故事;
一個個故事,展現著一代代共產黨人的為民情懷和高尚情操。重溫家書,永葆初心,這是革命前輩留給我們後人最寶貴的財富。炮火硝煙的年代,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就是為了結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讓人民站起來。改革開放以來,共產黨人勤勤懇懇、埋頭苦幹,就是為了增強社會發展活力,讓人民富起來。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共產黨人只有勇於擔當、銳意進取,才能不辜負時代和人民的重託。

時代在變,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終未變。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擔當。從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第一份決議,到黨的十九大報告,黨帶領人民一步接一步,從藍圖到現實,前所未有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逐夢的腳步不能停歇,為人民服務沒有終點。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篇五】

去年,有部國產電影刷爆了我們的朋友圈,這就是《戰狼2》,其票房一路高歌猛進,逼近50億人民幣,已經躋身全球影史前一百。影片成為一粒能量十足的原子,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激發每個人的家國情懷,當影片結束時,觀眾們時常會自發報以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影片從票房到口碑無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祖國的強大和保護人民的實力與決心的文化價值,可以說《戰狼2》做到了。影片中,“我們是中國人”、“在你的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等等這些臺詞,像主旋律一樣貫穿於電影之中。當影片主人公“冷鋒”手舉五星紅旗安全順利地穿過交戰區時,每個觀影人內心都會升騰起無比的國家榮譽感和自豪感,燃爆了每個國人心裡的“中國魂”。也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應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的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它的文化的生命力持堅定的信心,這才是一種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闡述文化自信,特別是在2016年11月30日召開的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的大問題。”十九大報告則進一步明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習近平在不同場合說過,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曆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更因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二、講好中國故事是當代訴求

2013 年,習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的新思想、新要求。儘管這主要是針對西方媒體宣揚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 和“唱衰”中國,以及如何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問題提出來的,但事實上要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首先我們就要自己懂得講好中國故事。

因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到攻堅期和深水區,國內也出現了一些諸如收入差距過大、醫患矛盾突出、意識形態淡化、價值觀扭曲等問題和現象,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和國家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影響了廣大勞動者獻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和熱情,給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帶來各種困擾。

因此,講好中國故事,也是解決國內發展問題的需要。改革開放 30 多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但也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關注:中國為什麼能?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 中國為什麼會成功? 中國強大了會威脅世界嗎? 中國經濟會崩潰嗎? 中國發展有模式嗎?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同中國人民接續奮鬥的結果。”然而,相關研究表明,世界上近 70%的海外受眾瞭解中國的時候是通過西方媒體來了解的,西方媒體掌握著全球

90%以上的新聞資訊資源,而西方總有一些國家、一些人用有色眼鏡來看我們、“唱衰” 我們,這就難免造成別人對我們的誤讀、誤判、誤解、抹黑。

比如:我們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卻總有人認為我們是暴發戶;
我們提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但卻總有人說我們國強必霸;
我們說今天的發展是想讓中國的老百姓自己過上好點的日子,可是總有人說我們威脅這威脅那;
我們有很多好的故事,可就是沒辦法說出去;
我們有很多聲音,可就是有理說不清等。可見,講好中國故事,把中國的聲音傳出去,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全面的中國,引導國際社會客觀認識中國是多麼的迫切。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讀懂中國是時代對我們的訴求。

因為事實證明,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誰的文化強大誰的價值理念就能傳播出去,誰就能掌握國際話語權。比如美國就是用它的三片“晶片、薯片、影片”來傳遞它所謂“自由”“平等”“博愛”的超民族、超階級“普世價值”觀,進而控制年輕人的精神世界的;
日本就是用它的動漫形象,諸如聰明一休、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等浸潤許多人的童年世界,從而發達其文化產業的;
韓國《冬季戀歌》《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等電視劇和裴勇俊、金秀賢、宋慧喬、宋仲基等藝人明星又俘獲了多少亞洲少男少女的心以及他們的零花錢,從而增加其 GDP 收入的,等等。這些現象告訴我們,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一個國家的識別碼,是一個國家的名片,要想世界認知你、認同你,必須努力製作好這張文化名片。今天的中國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把我們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的精彩故事講出去,把中國人民愛好和平,願與世界人民同甘苦共命運的聲音傳出去。

三、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故事是最好的載體

堅定文化自信,就要講好中國故事。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是倡導者,也是踐行者。十八大以來,他在數十次出訪演講中,講述了很多不一樣的故事,向世界生動地表達出中國觀點,也塑造著新的中國形象。在墨西哥演講時,引用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詮釋中國外交的義利觀;
在法國時,引用拿破崙的名言提出“新獅子論”,傳遞出中國夢的世界價值;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講述絲綢之路上中國與古代西域各國交流的故事,強調“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鑑而形成的文明”“只有交流互鑑,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樹立強烈的文化自信,增強講好中國故事的底色和底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 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作為一名黨校的教師,只有仰望星空,對浩瀚無窮的中華文化真懂真信,以及腳踏實地,在實踐中善於挖掘深層次的優秀文化元素,方能淡定從容講好中國故事。

(一) 弘揚傳統文化,講好中華文明的故事

習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上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文化,已經成為這個民族奮勇前行的血脈和靈魂。

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傳說以及“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無不沉澱著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正是如此厚重的精神土壤,涵養了中國共產黨先進文化的根基,積澱了先進文化建設的優秀元素,為今天國家的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示。

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要從傳統文化中吸收優秀的元素,理直氣壯講好中國故事。

(二)傳承紅色文化,講好中國革命的故事

中國近代貧窮、落後、捱打讓多少人扼腕嘆息、又讓多少人痛心疾首。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去探索救亡圖存的真理。洪秀全領導了太平天國起義,地主階級開明紳士舉辦了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了戊戌變法,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但最終都失敗了,中國人民沒有找到圖存的出路。

是1921 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先進的思想武器,並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用毛澤東思想之光,用李大釗、方誌敏、夏明翰、狼牙山五壯士等先烈的血肉之軀,用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之志,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建立了新中國,並在此基礎上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前景。歷史表明:在那個風雨如晦的革命歲月裡,中國共產黨依賴其與生俱來的先進性,演繹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書寫了一幅幅壯烈美麗的詩篇。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偉大先進的黨:她講仁愛、以人為本,以為天下勞苦大眾謀利益為己任;
她講正義,總是站在歷史發展的潮頭,打擊反動勢力,抗擊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發展;
她講公平,努力消滅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建立人人平等的新型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應理直氣壯講好這些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紅色文化故事,是職責所在,更是內心信念,正如習總書記在《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文中說:“紅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紅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時代高度,是發展方向,是奮進明燈,是鑄就在中華兒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中國人民應當文化自信。

(三)創新先進文化,講好改革開放的故事

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發展。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最好傳承者和發展者。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我黨高度重視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毛澤東提出了文化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鄧小平提出了“兩個文明一起抓,兩手都要硬”;
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黨把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特徵結合起來,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指導思想上一次又一次的與時俱進,並指導中國人民開展了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與此同時,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踐行富強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業愛國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湧現了方永剛、孔繁森、羅陽和袁隆平、張海迪、屠呦呦等建設楷模,演繹了“女排精神” “抗洪精神“奧運精神” “高鐵精神”等品格,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注入了強大的力量。比如是中國高鐵:雖然高鐵技術是在歐洲和日本率先興起的,但是中國在引進這項技術以後,高鐵成為中國產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中國高鐵5年走過國際上40年的道路、從追趕者變為全球領跑者,這樣神奇的速度,締造了感人肺腑的“高鐵精神”,這就是:“科學求實、相容並蓄;
自主創新、趕超一流;
忠誠祖國、拼搏奉獻。“高鐵精神”集中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又一次昇華,因此我們應當文化自信。

(四)借鑑世界文明成果,講好中國夢的故事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人民的夢,也是世界的夢。中國夢與世界人民的幸福夢是相通的。在網路、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世界就像一個地球村,交流互動日益頻繁,是一個開放、包容、共享的世界。任何國家都不能遊離世界的文明成果獲得發展。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表明,中國正是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才成就了今天的偉業。海外孔子學院向世界傳遞著中國古老文化的神韻;
奧運會、G20 峰會向世界展現了美麗如畫的神奇傳說;
“一帶一路”“亞投行”讓世界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事實證明,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是一個機遇,而不是威脅。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沒有國強必霸的文化背景,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所以中國倡導合作共贏的新理念,中國要構建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中國改革開放呼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需要講好中國故事。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程序中,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任重而道遠。

【篇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鬥”。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黨保持永遠年輕的重要法寶。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我們身為共產黨員,要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最大力度的發揮自身的“工匠”精神。

“工匠”一詞,我想大家並不陌生,而“工匠精神”,是一個充滿傳統色彩的詞彙。工匠雖已淡出現代人的生活,但他們代表的精益求精、推陳出新的精神卻永不過時。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17年的政府報告中,總理再一次明確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今年的政府報告中,總理又一次強調:“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

從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四個字三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那麼,何為“工匠精神”呢?美國暢銷書作家亞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書中作了回答:“任何人只要有好點子並且去努力實現,就可以被稱為工匠。”工匠的核心不是“製作”什麼,而是一種心態。而“工匠精神”是指“一種生命態度,其價值在於精益求精”。從本質上講,“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的表現。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

“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第一,敬業。敬業是從業者基於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於職守”的傳統,敬業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執事敬”,是指行事要嚴肅認真不怠慢;
“事思敬”,是指臨事要專心致志不懈怠;
“修己以敬”,是指加強自身修養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

我國曆史上的名醫,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巨匠李時珍出生於醫學世家,從小對醫學耳濡目染,甚有興趣。李時珍在父親的指導下閱讀了大量醫學書籍,加上他一直給人看病累積了不少臨床經驗,閱讀量廣泛的李時珍發現醫藥書籍中很多記載的藥材能夠醫治疾病,但是也有很多藥材的記載資料不全,甚至存在藥物記載錯誤的情況,醫藥書上出了錯,那可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持著一顆責任的心和一種敬業的精神,李時珍最終決定開始編修一本完整的本草書籍。為了不再犯前人的錯誤,他四處遊歷,實地考察,不畏艱險,長途跋涉,有時為了研究清楚一顆藥草的藥性,甚至多次親自嘗試。比如曼陀羅的解藥,就是李時珍為了更加了解曼陀羅親自嘗試,一次不能得出結論,多次分不同量的吃,在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解毒,最後得到解藥也瞭解了曼陀羅藥性。李時珍不懼生命之危,親自嘗百草,最終為寫出《本草綱目》,為人們造福。

著名華商李嘉誠曾說:“敬業的人一定樂業,樂業的人必然成功。”這正是愛崗敬業的最高境界——樂業,因為人們能夠對自己的工作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獲得快樂和認同。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愛崗敬業的優秀人物層出不窮:魯班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啟發,經過反覆研究、試驗發明了刨子、曲尺、墨斗等工具;
周恩來總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領導幹部公而忘私的楷模……時至今日,我們的社會仍不斷湧現忠於職守的敬業者。

第二,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所謂精益求精,是指已經做得很好了,還要求做得更好, “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這裡我想到了在歐洲曾經發生過一個這樣的故事:1685年,亨利伯爵帶領軍隊來攻打英國國王查理三世,這場戰役將決定誰有統治英國的權力。戰爭進行的當天早上,國王查理派了一個馬伕去備好自己最喜歡的戰馬。

馬伕對鐵匠說,“快點幫它釘掌!國王要騎著它打頭陣。”

鐵匠回答“你得等等,前幾天幫國王全軍的馬都釘了掌,現在我得找點兒鐵片來。”可是馬伕等不及了,他不耐煩地叫道,“國王的敵人正在推進,我們必須在戰場上迎擊敵兵,有什麼你就用什麼吧!”鐵匠埋頭幹活,從一根鐵條上弄下四個馬掌,把它們砸平、整形,固定在馬蹄上,然後開始釘釘子。釘了三個掌後,他發現沒有釘子來釘第四個掌了。於是他需要些時間來砸出兩個釘子,可是馬伕聽見了軍號聲實在等不及了,讓鐵匠湊合著用。鐵匠說:“我能把馬掌釘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幾個那麼牢固。”馬伕叫道,“好吧,就這樣,快點!”

兩軍交上了鋒,查理國王衝鋒陷陣,鞭策士兵迎戰敵人。遠遠地,他看見戰場另一頭幾個自己的士兵退卻了。他正準備策馬揚鞭衝向那個缺口,召喚士兵調頭戰鬥。哪曉得還沒走到一半,一個馬掌掉了,戰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摔倒在地上,還沒等他再抓住韁繩,驚恐的馬兒就跳起來逃走了。查理環顧四周,他的士兵們見國王倒下了,嚇得紛紛轉身撤退,於是敵人的軍隊包圍了上來。不一會兒,敵軍俘獲了查理,戰爭就這麼結束了。

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流傳著: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爭。

輸了一場戰爭,亡了一個國家。

就這麼一個故事,印證了老子說的,“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能基業長青的企業,無不是精益求精才獲得成功的。瑞士手錶之所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成為經典,靠的就是製表匠們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錶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的精益精神。

第三,專注。專注就是內心篤定而著眼於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從中外實踐經驗來看,工匠精神都意味著一種執著,即一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韌性。德國除了有人們耳熟能詳的賓士、寶馬、奧迪、西門子等知名品牌之外,還有數以千計普通消費者沒有聽說過的中小企業,它們大部分“術業有專攻”,一旦選定行業,就一門心思紮根下去,心無旁騖,在一個產品上不斷積累優勢,在各自領域成為“領頭羊”。有報道統計,截止2016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麼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呢?我想這正是這種專注、從一而終的工匠精神才使得他們成為百年老字號。

其實,在中國早就有“藝痴者技必良”的說法。古代工匠大多窮其一生只專注於做一件事,或幾件內容相近的事情。《莊子》中記載的遊刃有餘的“庖丁解牛”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有一個名叫庖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梁惠王就問他技術怎麼會這麼高明呢。庖丁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無非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現在宰牛的時候,只要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現在手上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用這薄薄的刀刃,每次都能恰到好處的刺入兩根骨頭之間的空隙,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所以有些事情看似簡單,但如果窮其一生、專心致志的堅持下去,我們會發現其中的奧妙真是深不可測,到了那個時候,怎麼可能不成功呢?

第四,創新。“工匠精神”強調執著、堅持、專注甚至是陶醉、痴迷,但絕不等同於因循守舊、拘泥一格的“匠氣””,其中包括著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現代科技時代,“工匠”似乎遠離我們而去。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大批科學技術專家,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的能工巧匠。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 “二九南一號”,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事實上,古往今來,熱衷於創新和發明的工匠們一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

“漢字鐳射照排系統之父”王選、“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製造商”王傳福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優秀傳承者,他們讓中國創新重新影響了世界。

二、我們身邊的“工匠精神”

前段時間,一部大型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在全國熱映。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等一個個非凡的超級工程亮相,影片還展示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鑽井平臺“藍鯨2號”、磁懸浮列車研發、5g技術等引領人們走向新時代的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再偉大的工程,也需職工親手鍛造。據悉,今年全國總工會將會發布“2018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以推動更多“大國工匠”式的人才湧現。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優秀的職業道德文化,它的傳承和發展契合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與廣泛的社會意義,正是我們現在所需要傳承發揚的地方。2017年3月份,興化市總工會發出了《關於開展“興化工匠”評選活動》的通知,在全市各類行業、單位評選默默無聞、專攻術業的“工匠”們。

(一)防爆工匠朱克家

興化市公安局治安警察朱克家,勇於創新,在2016年4月以“網際網路+”技術為抓手,率先在全省創新併成功運行了煙花爆竹製品“防偽物流碼標籤”監管方式,從而將公安部規定的按“箱”、“件”管理流向模式,拓展、細化到按“只”或“封、條”、“一物一碼”

的流向管理模式,將流向監管延伸至各銷售網點的末端。他還成功處置危害公共安全的廢舊炮彈261枚、劇毒化學品1500餘公斤、收繳模擬槍等各類槍支6000餘支。創造了危爆物品安全監管連續15年平安無事故的優異成績。江蘇法制報、鳳凰網等媒體先後以《朱克家:“較真”出14年無事故佳績》、《朱克家:危管隊長中的專家》等為題,對其危險物品安全監管的的方式、方法進行了專題宣傳報道。省公安廳主頁的“警務創新”對此創新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泰州市公安局兩次召開現場會進行推廣。2017年2月,“煙花爆竹運輸車輛4g安全監管系統”被泰州市公安局評定為“全市公安工作創新獎”。他本人被泰州市公安局認定為“首屆警察工匠”。

(二)點亮夜空韓勇

有人說,我的崗位太平凡,不像警察醫生都戰鬥在前線,有立功的機會,所以我做不出什麼偉大的事蹟。我想,這就錯了,俗話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一個崗位其實都是平凡的,只要你肯鑽研、愛崗,總會對這個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路燈維護人員每天面對的最多的就是那一盞盞無聲的路燈,每天從事的就是對那一盞盞路燈的檢修、測量等瑣碎的工作。2008年9月韓勇同志負責運用gprs網路資源將現有的部分路燈線路更改為計算機管理,從而實現了“三遙”控制,實踐中,他大膽運用新型技術和裝置,從而保證了整個城區的路燈亮燈率達98%。通過調節智慧控制櫃,使得路段節電率達31%,三年政府就收回投資成本,既保證了道路的暢通又節約了政府的開支,受到政府領導的肯定。

每一次的突破和創新都激勵著韓勇同志向更高的層次攀登,他始終認為,崗位是平凡的,但人生的價值是無限的,而只有不斷創新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要發展新經濟,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要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工匠精神”缺少不得。我們只有保持專注、專一的態度,把工作當學問去研究、當事業去追求、當使命去獻身,以燕子壘窩的恆勁、螞蟻啃骨的韌勁、老牛爬坡的拼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努力使每一項工作都做到自己能力和水平所能達到的極致。始終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的信念掛在心頭,那麼,每個人身上都會閃耀著“工匠精神”,每個人能會成為“新經濟”的貢獻者。

【篇七】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要求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提出了八個方面的具體要求,這對我們黨員來說是一堂具有深遠意義的黨課。今天我交流的話題是:社群黨員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上爭做一名正能量黨員,在為民服務中體現人生價值。

那麼,正能量到底是什麼?

正能量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務實肯幹的精神風貌,是一種無私奉獻的良好品質,是一種豁達的人生追求。社群作為社會的細胞,承載著黨員管理、教育和服務的陣地功能。社群黨員像一面面鮮紅的旗幟,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青春芳華,在為民服務中綻放黨性之花。

做一名正能量黨員,首先要做一名對黨忠誠的衛士。

忠誠於黨,是我們每一個黨員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一個共產黨員必須堅守的基本準則。每個共產黨員都在入黨時宣誓對黨忠誠,永不叛黨。

習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也指出:“忠於黨、忠於人民、無私奉獻,是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黨的事業,人民的事業,是靠千千萬萬黨員的忠誠奉獻而不斷鑄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爭當新時期的正能量共產黨員,要求我們自覺敬黨愛黨,把忠誠作為必備的政治品格,不斷提升自己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忠誠度。

一要模範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紀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紀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紀律。”所有黨員必須嚴格遵守黨章規定和黨內生活準則,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堅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我們黨員在日常說話做事時,都要時刻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共產黨員。要言行一致,在政治原則、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行動上要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要模範遵守黨的組織紀律。嚴明的組織紀律是立黨之綱,也是黨不斷髮展壯大的可靠保證。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把愛黨、憂黨、興黨、護黨落實到工作生活各個環節,社群黨員要堅定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時刻繃緊組織紀律這根弦,在關鍵時刻經得起考驗。當前,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利益關係在不斷調整之中,顧全大局顯得特別重要。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區域性與全域性、當前與長遠的關係,做到顧全大局、令行禁止,是衡量一名黨員政治覺悟和組織紀律觀念的重要標誌。作為一名黨員,要用組織上的高度集中統一,行動上的步調一致,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

做一名正能量黨員,要自覺爭做為民服務的志願者。

選擇了入黨,就是選擇了為人民服務的追求和責任,就要把做合格黨員作為自己的終身任務和目標。做一名正能量黨員,除了要具備一名黨員的義務之外,還需要自覺提升標杆,從嚴要求自己。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是我們黨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們黨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

我們興化名人鄭板橋,在山東做縣令時曾作過一首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就是說做官要時刻體察百姓的疾苦,把民間冷暖、飢飽、苦樂掛在心間。群眾觀點在心裡扎得越深,我們對群眾的感情就越深;
對群眾的感情越深,我們就越懂得怎樣工作才更有意義。作為新時代執政的共產黨人,我們更應該常聽為民之言,常懷為民之心,常謀為民之策,常興為民之舉,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做一名正能量黨員,要做一名務實幹事的帶動者。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的示範作用對身邊的群眾具有重大的影響。對一名黨員來說,想要做一名正能量黨員,就要明確正能量黨員的標準,明確自己與目標之間的差距,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參照系,多與他人比紀律、比作風、比成就、比能力。

除了用“四講四有”這個大標準來衡量合格黨員外,還要從小處著手,聯絡個人思想、工作和生活實際,看上又要看下,看總還要看細,看動又看靜,看錶及裡,一條一條的梳理,一項一項得分查擺,從細微之處見真章,把與“標準”之間存在的問題找實、找全,併為消除差距而努力,從而體現出正能量黨員與普通群眾的區別。作為一名社群黨員,這個區別就是正能量黨員要比普通黨員、員工在思想上更為積極進步,更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在生活上有更嚴謹的生活態度、更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風;
在工作上更求真務實、真抓實幹、勇於擔當,靠努力、靠拼搏、靠工作證明自己的能力。

一要把務實肯幹作為忠誠於事業的最高追求。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偉大藍圖描繪的再美好,如果沒有落實,那麼再好的目標也只是“空中樓閣”,再好的思路也只是“海市蜃樓”,再好的措施也只是“紙上談兵”。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所有的社群黨員責無旁貸,必須始終堅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無限忠誠的態度,把職務當服務,把崗位當事業,認真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實實在在抓工作,以紮實的工作業績贏得組織和群眾的認可,樹立良好的黨員形象。

二要把力行實幹作為忠誠於事業的最好體現。人民群眾看一個政黨,不僅是看他怎麼說,重要的是看他怎麼做。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中,能夠贏得老百姓的支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靠的是說到做到。評價一個黨員是不是合格黨員,是否具有正能量,同樣不是看其怎麼說,而是看其怎麼做。當前,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是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我們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矛盾、新任務,改革中我們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絆腳石,也會遇到某些群眾的不理解,這更需要我們有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精神,只要有不怕吃苦、敢於攻堅克難的精氣神,就一定能凝聚人心,抓好改革舉措落地工作,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援,使改革不斷見到實效,使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三要把履行責任作為忠誠於事業的最大保證。古人云,在其位,謀其政;
司其職,負其責。保家衛國、維護和平是軍人之責;
傳道授業、教書育人是教師之責;
醫療保健、救死扶傷是醫生之責;
推動發展、勤政為民是黨員幹部之責……分工有不同,職務有高低,但最終能否成事,關鍵在於能否勇於擔當。作為社群黨員,我們當中有的是領導幹部,有的是在平凡工人,不管我們從事哪項職業,我們的黨員身份是一樣的,都要強化擔當意識,認準目標往前走,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幹事,把困難想在前頭,把工作抓在手頭,把發展放在心頭,把精力用在如何為黨和人民多做工作、多做貢獻上。

做一名正能量黨員,要做一名講紀律守規矩的示範者。

私慾不可放縱,知恥才能知止。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每一個黨員都要確立高標準毫不動搖,守住紀律底線一寸不讓。

我們社群黨員要把查詢問題和解決問題統一起來,認真對照合格黨員的具體要求,轉變工作作風,服從組織安排、服務廣大群眾,立足本職崗位,以強烈的責任感和高度的自覺性,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同時,我們每一位黨員都要模範遵守黨的廉潔紀律。嚴格執行黨員幹部廉潔紀律準則,正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注重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養良好的人格魅力。以一種自警、自勵的覺悟,遏制非道德的慾望。堅持慎獨、慎微、慎友,純潔社交圈、淨化生活圈、規矩工作圈、管住活動圈,才能做好政治上的明白人、經濟上的清白人、作風上的正派人。時刻牢記“創業至艱,守成至難”的道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才能讓人民群眾從廣大共產黨人的身上重新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

【篇八】

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大壯舉。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長征精神同樣激勵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仍將繼續爬坡過坎,砥礪前行,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1934年10月到1936年十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儲存有生力量,實現北上抗日,拯救民族危亡,離開革命根據地,踏上了戰略轉移的征程。他們經過艱苦卓絕的萬里行軍,縱橫十幾省,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層層封鎖,粉碎上百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勝利會師於陝甘寧地區。

長征內容為:樂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鬥,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

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

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長征精神,並不是簡單地基於對往昔激情歲月深切懷念而產生的懷舊情結,而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

1.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

長征跨越了中國15個省份,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脈,翻越的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5座,世界屋脊之上且終年積雪。長征渡過了百條河流,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溼地。

革命理想是指引方向的燦爛星斗。

當前部分領導幹部意志薄弱,立場不堅定,貪汙腐敗,腐化墮落。這就需要我們引以為戒,加強教育,廣大黨員幹部要堅守共產主義追求,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2. 堅持顧全大局的精神。

對一個團隊而言,緊密團結、顧全大局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從長征一開始,紅軍各路部隊就主動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兄弟部隊。軍事轉移一開始就意味著舉國搬遷,但最終認為必須留下部分官兵堅持戰鬥,理由是:軍事上可以延緩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佔領,分散國民黨軍隊對紅軍主力的追擊;
政治上穩定民心,留守部隊可繼續帶領蘇區群眾與國民黨周旋。為了牽制國民黨軍隊,中央紅軍進行大轉移時,項英、陳毅留在江西蘇區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大家都知道留下了便意味著九死一生,但是留下的官兵毫無怨言。

當前,有些人不注意培養大局意識,有的官僚主義嚴重,影響了大局;
有的形式主義盛行,粉飾了大局;
有的權力商品化,敗壞了大局。我們要堅決抵制和消除現實工作中破壞大局的思想和行為,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係,事事遵紀守法,處處顧全大局。

3堅持與群眾同甘共苦的精神。

長征的勝利,是紅軍的勝利,也是人民的勝利。長征途中,紅軍所到之處,不僅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還真心誠意為群眾辦事,打土豪分田地,幫助窮苦人翻身解放。廣大群眾因此打心眼裡把紅軍視為窮人的隊伍。毛澤東指出,“紅軍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神奇力量來自於人民”。紅軍渡赤水、渡金沙江,老百姓為紅軍提供船隻、木板等器材,船工們冒著生命危險為紅軍駕船,渡過江河,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

當前,黨內脫離群眾路線的現象大量存在,要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實幹富民、實幹興邦,敢於開拓,勇於擔當,多幹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

周恩來總理所說,“我們一刻也不能丟掉長征精神”。正如十九大報告所言:“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集偉目標奮勇前進。”

【篇九】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案也對此項戰略作了專題部署,這給我們農村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作為黨員,我們更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奮力拼搏、激流勇進,爭做“四個合格”黨員,書寫人生華麗篇章。

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

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業農村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就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努力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農業農村發展到新的階段設定的一個新目標、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這個戰略的實施將會為農業農村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

上一個五年,我們取得了一份滿意的“三農”成績單,但無論城鎮化怎麼發展,未來農村還會有將近4億左右的人口。提出振興鄉村,是在深刻認識城鄉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並不矛盾的,他們從來都是互相促進、互相聯絡的命運共同體。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當前,農業農村的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網際網路在農村越來越普及,現代物流體系進入農村,農村的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都有了長足進步,具備了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物質和技術條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目標一定會實現

二、如何實現“鄉村振興”

1.要重塑城鄉關係,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城鄉融合發展,絕不只是圖紙上將城與鄉圈在一起,關鍵在於,如何將那些曾經讓城市繁榮起來的要素能以比較低廉的成本順利進入農村。去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全面推進城鄉融合,這是我省改革開放以來以工補農、以工帶農一體化發展經驗的再提升,目的是讓要素迴流鄉村,讓鄉村提升內生活力。

2.要鞏固和完善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要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辦法,促進土地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培養質量興農骨幹隊伍。據統計,到2017年底,全國家庭農場數已達到48.5萬家,合作社達到了199萬家,產業化經營組織和農業企業有39萬家,換句話講,新型的經營主體總量超過了300萬家,加入合作社的普通農戶年收入提高15%-25%。

3.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以質興農之路

一方面,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要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加大機制創新,克服農產品市場資訊不對稱弊端,實現農業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另一方面,要推進農產品質量分等分級,強化質量、塑造品牌,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好的品牌能夠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業競爭力增強,讓農業做強、做優、做大,走好質量興農之路。

4.要促進人和自然和諧相處,走綠色發展之路

今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生態宜居,也就是要在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習總書記曾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對廣大民眾最基本的福祉。”比如缸顧鄉東羅村的發展模式,正是體現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依託自然實現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成功典範。

5.要繼承和發揚農耕文明傳統,走文化興盛之路

我以為,鄉村振興需要的不僅僅是充裕的物質生活,更需要富足的精神文化,實現鄉村振興,要充分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通過文化建設促進鄉村全面發展。比如周莊鎮東滸村,他是裡下河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誕生地,紅色文化在這裡薪火相傳,目前正逐步建成紅色文化教育示範基地,真正做到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6.要創新農村社會治理體制,走鄉村善治之路

一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核心領導作用,實現網格化社會治理,有效整合農村農業生產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民收入。二要加強公共安全管理。將三項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納入常規工作,著力解決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社會治安的基礎性、源頭性、根本性問題。三要健全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注重傾聽群眾呼聲,著力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7.要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的減貧之路

精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互相支撐。一要加強政治建設,把對黨忠誠體現到不折不扣抓好脫貧攻堅的各項工作上。二要加強組織建設,夯實農村基層組織,補齊黨建工作短板,注重從脫貧攻堅中鍛鍊幹部、考察幹部、發現幹部、使用幹部。三要加強作風建設。不斷強化準、實、嚴的工作作風,真刀真槍把脫貧攻堅工作抓實抓細抓到底。四要加強能力建設。強化幹部培訓,不斷提高學習能力、政治領導能力、群眾工作能力和政策落實能力,高質量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

三、鄉村振興,農村黨員該怎麼做

一是面對農民群眾,要有悲憫之心。鄉村振興,是時代召喚黨員幹部要主動去農村幹事創業,泰興市三六村原黨總支書記金雨祥24年紮根農村,用生命詮釋了忠於職守、一心為民的黨性本色。二是面對艱難困苦,要有拼搏之心。“振興鄉村”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艱苦奮鬥和百倍努力。曾感動中國的廖俊波同志,出差途中因公殉職,他奮戰在最艱苦的地方、堅守在最需要的崗位,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了群眾的“幸福指數”。三是面對複雜工作,要有務實之心。鄉村振興要拿出行動、實幹苦幹。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同志,他帶領村民辦工業、興商貿,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做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

要讓鄉村振興戰略順利落地生根,關鍵在於人才。中央明確提出要把到農村一線鍛鍊作為培養幹部的重要途徑,形成人才向農村流動的用人導向,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黨員幹部要認清形勢、響應號召,敢於擔當、主動作為,用實幹苦幹,旗幟鮮明地回答好“鄉村振興”這道“時代考題”。

【篇十】

根據政治教育安排,今天由我給大家授課,下面我就圍繞“做一名政治上過硬的共產黨員”談談自己的看法,

講政治是個大問題,因為它關係到黨的根基和靈魂,關係到軍隊的方向和命運,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政治生命和身家性命。講政治也是個首要問題,因為不講政治,就不懂政治;
不懂政治,就不知大局,也就不會守紀律。同時,講政治還是個具體問題,因為講不講政治是有界限標準的。我們都是黨員幹部,對於我們來講,政治上過硬就是第一位的要求。怎樣才能政治上過硬呢?我講三條標準。

第一條標準,能管住思想,有堅定的理想信念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治上過硬的首要標準,也是個前提條件。因為理想信念,是一個人、一個政黨,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歷史和現實也在反覆演繹著這樣一個基本的道理:當你心中理想信念的大旗高高飄揚的時候,你就會不怕犧牲、奮勇向前;
而當你的精神支柱垮塌的時候,你便會喪失靈魂,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掉進深淵。

紅軍長征中,要經過在今天一個叫香格里拉的地方,走過這段路程,需要翻越10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歷史上靠雙腳走過去的只有兩支隊伍,一支就是中國工農紅軍,另一支是喇嘛教的僧侶。兩支隊伍區別很大,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是為信念而去。眾所周知,在我黨28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所犧牲的、有名可查的共產黨員就達32萬人。外國人和國民黨都想不明白,共產黨人為什麼都不怕死?為什麼越殺越多?其實只有一個答案:靠的就是對理想的嚮往和忠誠。正是因為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一代一代共產黨員視死如歸、前仆後繼,打破了一箇舊世界,建立了一個新中國。

堅定理想信念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今天,我們黨已經成為執政黨,但關於理想信念,我們卻始終面臨著巨大的考驗。當然,這個考驗不是流血犧牲,而是“糖衣炮彈”、美女金錢。

江西省原副省長鬍長清,就認為“共產黨沒有希望,社會主義沒有前途”,大肆貪汙,享受人生,給老婆、孩子、情婦都辦了假身份證和出國護照,還把兒子送往美國,為他將來出去定居留了一手。河北省國稅局原局長李真對辦案人員說,“前蘇聯解體後,有些蘇聯政府的高官為了養家餬口,去看大門、賣餡餅,我就錯誤地認為,與其一旦江山易手,自己萬物皆空,不如權力在握時及早做些經濟準備,以防萬無一失。”他還說:“人一旦喪失理想信念,就像一頭瘋狂的野獸,不是掉進深谷自取滅亡,就是被獵人開槍打死。”事實也正是這樣,他親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分析黨員領導幹部犯錯誤,我們都能從理想信念上找到根子,而且都不外乎這麼三條:要麼是拋棄了信仰,要麼是失去了清醒,要麼就是丟掉了覺悟。所以,堅定理想信念,我們就要做到這“三真”:

第一,要有真信仰。當年陝甘寧邊區自然環境那麼惡劣,物質那麼匱乏,天上有國民黨的飛機炸,地上有胡宗南的大軍堵,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上海知青衝破層層封鎖、行程一萬多裡奔赴延安?他們說:“打斷骨頭連著筋,扒了皮肉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因為大家信仰共產主義。

法國著名哲學家薩特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個是高懸在每個人頭頂的日月星辰,一個是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高貴信仰”。你信仰什麼,你就會不懈地去追求什麼。我們共產黨人信仰的是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宗教迷信,信仰的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功名利祿。當我們內心深處有了這些信仰,我們就不會象向忠發之流那樣叛變革命,就不會象劉志軍之流那樣去追逐財富,就不會象那個後勤部長那樣去燒香拜佛,就不會把手中的權力當成謀私利的工具。

當然,我們講追求崇高的信仰,並不是說不讓大家追求個人的成長進步和一定的物質幸福,這其實並不矛盾。馬克思也認為共產黨員不能脫離了自己的物質利益。客觀地講,誰不想職務高一點?誰不想收入多一點?但這裡有個前提條件,就是你不能物慾和私慾太強。一旦你對名利看得過重,慾望之門就會越開越大,讓你喪失信仰,讓你掉進無底的深淵。小平同志講的“不求做大官、只求做大事”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就有一些同志,沒有太高的追求,心胸不開闊,眼界不寬闊,為了一個小小的職務,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到處找門路託關係,說到底還是把個人的名利得失看得太重,思想上不太乾淨。這樣下去,遲早要出問題。

第二,要有真清醒。為什麼講要真清醒?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個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複雜的輿論環境,正確的輿論我們能聽到,錯誤的聲音我們也能聽到,時時刻刻都面臨著一個選擇和判斷的問題。這個清醒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政治上始終不能犯糊塗。毛主席把政治上的堅定性叫作“真正的政治道德”,政治上不清醒,關鍵時刻就會猶猶豫豫、搖搖擺擺,出現政治上的不堅定,所作所為就會偏離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可以說,每當政治風雲變幻時,就像大浪淘沙一樣,理想信念堅定還是動搖,涇渭分明,這就要求我們每名同志都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說糊塗話,辦糊塗事。

另一個方面,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要堅定不移。比如,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又有人預測中國要衰退,結果中國一直都是“風景獨好”,這一切都成了笑話。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自從我們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之後,總伴隨著一些流言蜚語,總會有人想抹黑我們黨,唱衰我們國家。所以,在現實問題面前,每名同志都要“不為浮雲遮望眼”,不要戴放大鏡片面地看問題。我們身邊有的同志,喜歡縱論天下大事,分析的一套一套,但就是沒有應有的立場和觀點,不知道你是真明白還是裝明白;
還有一些同志,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計程車司機說個啥你都附和啥。這樣下去,終究會害了自己。

第三,要有真覺悟。戰爭年代,革命戰士或血染沙場、馬革裹屍,或被敵人嚴刑拷打,寧死不屈;
“文革”期間,一大批黨的優秀幹部遭受迫害,有的甚至含冤而死,但理想信念初衷不改,仍然對黨飽含深情,他們知道即使自己死了,黨也會為他們平反昭雪。什麼叫真覺悟?這就是真覺悟。實際上,覺悟就是聯絡理想信念與實際行動的那一根紐帶、那一點意識,有什麼樣的覺悟,就有什麼樣的行動。今天,我們依然會遇到生與死的考驗,但更多的會遇到在利益上得與失的考驗,那麼這個覺悟的具體體現應該是什麼?我感到,覺悟就是當你面臨利益抉擇的時候,你會果斷地把組織利益放在第一位;
覺悟就是當你面臨金錢美女誘惑的時候,你會堅定地選擇不為所動;
覺悟就是別人提升了你不眼紅,就是老百姓富裕了你打心眼裡高興,而不是想著自己也去撈一把。所以我們經常說,黨員領導幹部不僅要有信仰,不僅要頭腦清醒,還一定要有覺悟,在自己面臨犧牲、面臨誘惑、面臨選擇的時候,要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麼去做。

第二條標準,能管住自己,不要凌駕於黨組織之上

我們是黨的人,就要聽黨的話,遵守黨的紀律。如果你連黨的話都不聽,而是讓黨、讓組織聽你的話,凌駕於黨組織之上,講政治從何談起?更何談政治上過硬呢。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前有罪人,後有來者。

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陳獨秀就利用他的威望和黨內地位搞家長制,聽不進黨內其他同志的正確意見,致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慘遭失敗。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王明在共產國際的支援下,以“欽差大臣”自居,標榜自己是“百分之百的布林什維克”,置黨中央的集體領導和組織紀律於不顧,獨斷推行脫離中國實際的路線和方針政策,使蘇區根據地和紅軍力量幾乎喪失殆盡。

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徵。期間,也就是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會合,但這並不是一次完全令人興奮的會合,因為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與毛澤東領導的紅一方面軍之間出現了嚴重分歧。在張國燾看來,一方面軍從蘇區出來是打了敗仗的,人就剩那麼一點兒(2萬多人),而自己現在人多槍多(8萬多人),且兵強馬壯,認為部隊應該由他來指揮和領導。後來中共中央決定改變路線,把所有部隊混合編成左右兩路,穿越沼澤草地向北進發,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左路軍和右路軍。但走到半路,還沒過草地,張國燾不走了,拒不執行北上抗日。他還揹著黨中央密電右路軍政委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並要“徹底開展黨內鬥爭”,企圖分裂和危害黨中央。張國燾就是典型的用槍指揮黨,凌駕於黨中央之上,結果最後身敗名裂。要不是葉劍英及時看到密電,並報告毛主席,果斷採取措施粉碎了張國燾企圖分裂黨中央的陰謀,中國革命的歷史說不定就將改寫。

歷史的經驗教訓充分說明,如果有人凌駕於黨中央之上,就必定會破壞黨內民主,黨的決策就會發生失誤,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有的同志可能感到,我們又不是黨的領袖、黨的高階領導幹部,凌駕不凌駕那是大領導的事。但反思現在我們有很多幹部犯錯誤,也是因為把自己與黨組織的位置沒擺正,從根本上講,還是把自己凌駕於了黨組織之上。2005年以來,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書記李大倫,市長周政坤等6名領導班子成員先後被立案查處。專家分析,形成“窩案”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把手”李大倫作風霸道、獨斷專行,不落實民主集中制,而是帶頭搞腐敗,帶壞了整個班子的風氣以至社會風氣,釀成了郴州這楊“腐敗大災”。李大倫在幹部提拔、工程建設等領域獨攬大權,開常委會研究幹部問題時,總是搶先發言定調,壓制不同聲音,久而久之,彬州成了李大倫的“家天下”,在他內心深處已經把自己特殊化,把自己當成了所管轄地區的“爺”,市裡的其他主要領導也紛紛效仿,演出了一場場政壇醜劇。

所以,要能管住自己,不做凌駕於黨組織之上的事,我們就必須自覺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要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我們說,制度就是個框框,就是個保護。鏡子沒有鏡框的束縛就會掉下來摔碎,黨員領導幹部也是一樣,落實制度,就是對你的保護措施,民主集中制就是對領導幹部最大的保護。比如說李大倫,他們如果落實民主集中制,個人說了就不算,就不會把自己當成“家長”,也就不會犯那麼大的錯。所以,一定要認真堅持黨委統一的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這一條是根本和關鍵。什麼叫“統一領導”?就是一切組織、人員和工作均置於黨委的領導之下;
什麼叫“集體領導”?就是不能由個人或少數人說了算;
什麼叫“分工負責”?就是執行黨委決策由軍政首長按分工抓落實。比如,在分工負責的問題上,有很多同志對什麼是首長分工負責、誰向誰負責等問題搞不清楚或者裝糊塗,分工負責本來是軍政主官向黨委負責、副職向主官負責,說白了就是軍政主官對部隊的各項工作負全責,而不是班子成員分工向黨委負單項責。

第二,要自覺當好普通黨員。《黨章》第八條明確規定,“不允許有任何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不接受黨內外群眾監督的特殊黨員”。一些領導幹部之所以踐踏組織原則,犯嚴重錯誤,主要原因並不在於他不知道有制度,而在於他把自己當成了“特殊黨員”,總感覺自己與別人不一樣,不把組織放在眼裡,長期不參加黨的學習教育,長期不過黨的組織生活,不能自覺地接受大家的監督,久而久之,黨員的概念、組織的概念就越來越模糊,由不得你不犯錯誤。我們有一些同志也是如此,一有學習教育總想請假,一有批評的聲音你就感到有人在跟你過不去,就是因為你沒把自己當成普通黨員,就說明你可能已經到了犯錯誤的邊緣。某部某領導就是這樣,一次局裡搞教育,採取黨小組會的形式進行個人對照檢查,黨小組長到辦公室請他參加黨小組會,被他狠狠批了一通,說“你沒看到我正忙著嗎?開什麼會?瞎胡鬧!”上級工作組和班子成員都提醒他,要按規辦事,他根本聽不進去,還說大家不瞭解情況。漸漸地,黨性觀念越來越弱,自由主義卻在不斷滋長,最終把自己送進了監獄。他後來捶胸頓足,“如果當初能夠聽一聽同志們的意見,虛心接受上級的批評,就不至於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可惜政治生命沒有如果,醒悟太遲了。所以我們講,不管你當多大的官,一定要把自己當成普通黨員,肯讓組織管束你,肯讓紀律約束你,肯讓大家監督你,否則千里之堤,終要潰於蟻穴。

第三,要有很強的號令意識。這是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的具體要求。在這一點上,我們分部各級都是做的不錯的。但是有一種傾向,就是對一些容易辦的事、合自己意的事大家都沒說的,辦的很利索,而對一些難辦的事、不合自己意的事,要麼就是要人要錢,要麼就是講困難講條件,要麼就是嘴上重視、行動上遲緩。這就是《解放軍報》上所說的“政治上的‘亞健康’”現象。“四個服從”是我們黨的最高組織原則。其中一條,就是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如果做不到一級服從一級,也就不可能做到全黨服從中央。

第三條標準,能管住身邊人,在用權上不要循私情

一名黨員領導幹部在政治上過硬,不僅要管住自己,還要管住自己身邊的人。因為很多領匯出問題,幾乎無一例外都與親屬、朋友、部屬等身邊的人有著直接關係。而且可以說,越是改革開放,這個問題越突出。

俗話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往往有一個賢內助支援,我看也可以這樣說,一個腐敗男人的背後也常常有一個壞女人作崇、或者壞家風作怪。2009年,中央紀律監察部查處了15起省部級幹部和中管企業主要負責人違紀違法案件,其腐敗案情就大都與配偶、子女或者情婦相關。比如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王益,為其弟經營活動謀取利益;
福建省委原祕書長陳少勇,夥同其妻收受賄賂820餘萬;
浙江省紀委原書記王華元,本人或通過妻女收受賄賂590餘萬。還有之前落馬的成克傑、李嘉廷、王懷忠、馬向東等,身後個個都有“貪內助”在興風作浪。

還有就是我們領導幹部身邊的工作人員。有的工作人員自己犯了事,影響了領導幹部的政治生命;
有的工作人員犯事後,被組織上拔出蘿蔔帶出泥,直接把領導幹部拉下馬了。我們很難說一些領導幹部犯錯誤跟“師爺”有沒有直接關係,但“師爺”犯事,跟領導幹部的縱容絕對有直接關係。比如河北省國稅局原局長李真,如果不是程維高的縱容,李真怎麼膽敢飛揚跋扈、目無法紀?

親人、朋友、工作人員,是我們接觸最多的人,離我們最近。權力雖然不掌握在他們手中,但他們最容易沾到你的光,最容易擊中你的軟肋,你最不提防的也恰恰就是他們。因此,我們一定要保持適度的警惕。具體來講:

第一,要管好自己的家人。在我們黨還沒有取得政權的時候,共產黨員的家屬子女是要跟著受罪倒黴的,那時候我們講政治,管好家屬子女,是要教育他們寧可掉腦袋,也不能失去信仰,投敵變節,漏露黨的祕密。但奪取政權之後就不一樣了,黨現在是執政黨了,我們作為黨員領導幹部,手中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權力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教育大家不要沾你的光,不要想著你當官他發財。古人講,“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家屬子女做得怎麼樣,是黨員幹部廉不廉潔的“晴雨表”。親情是人性中最柔軟的部分,實話說,我們整天忙著幹工作,家裡的事很少操心,總覺得對家人有一份愧疚之情,我們應該愛家庭、愛親人。但這個愛要有度,不能遷就溺愛,更不能只認親情不講原則。薄熙來的事說不準就跟這方面有關係。

第二,要管好自己的圈子。人常說,“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當領導手中有權,別人吹你、捧你、有求於你,門庭若市,這是不可迴避的現實。只要你處在領導崗位,身邊肯定有一群人。老話說,一個人最難認識的就是自己。但有一條你一定要清楚,別人看中的是你手中的權力,而不是你的人格魅力。如果他看中的是你的人格魅力,為什麼你當領導之前他不接觸你?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管好自己的“圈子”,不該交往的不要交往,不該吃的不要吃,不該拿的不要拿,不該玩的不要玩,否則,你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坑,自己給自己下套。

第三,要管好自己的部屬。在《西遊記》中,那些在民間欺民滋事、與唐僧師徒鬥智鬥法的,不是神仙的寵物、坐騎,就是佛祖的伺童,都是權力者的“身邊人”。很多例子也告訴我們,“身邊人”更要“用心管”,不然就會成為“重點人”,因為你身邊的人,容易享受到權力帶來的好處,還可能拉著你的大旗當虎皮使。作為我們各級領導來說,就是要管好我們的機關幹部,管好我們的駕駛員。你如果總感覺對這些人很瞭解,加上大家平時跑前跑後,工作辛苦,即使有點小問題,也是輕描淡寫地說幾句了事,那你可能就為他們違規違紀敞開了方便之門,這樣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害了他。所以,既要使用,也要管理,既要信任,也要教育,尤其是出現問題苗頭時,更要堅決從嚴處理,不徇私情。

標籤:黨課 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