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報告

生態可行性報告

丘陵生態農業投資與持續性發展分析報告

生態可行性報告

背景介紹

從上世紀改革以來(1978—20XX),中國農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土地承包制的推廣,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基本解決溫飽問題,經濟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時中國經濟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1倍在世界排行由第10位上升到第3位。到了九十年代由於農村極度缺乏金中小企業融資源和支援城市的工業發展,增長率由10%降至4%,進一步刺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輸出市場,大大加快了城市的建設力度。雖然表面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實際上卻付出沉重的代價——為了追求高額回報,城市加快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而耽誤了技術密集型企業研發、發展和新產品的更新速度;同時耽誤了一代農村人受教育的機會及打工者的下一代人生觀念。其實中國的成功或失敗不是取決於大都市修建多少摩天大廈而是取決與廣闊農村的經濟成就——因為中國 是一個十足的農業大國。為了積極響應新任中央領導人提出的政策,農村城鎮化發展是必然的趨勢。現行的農村像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如果經濟條件得不到改善,農民不得不為了改善居住、醫療和教育條件的支出從而把錢存起來,國內消費將很難大幅度增長。

高速度、高耗能、高汙染已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1979-20XX年GDP年均增長9.7%,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但我國單位GDP的能耗高出經合組織30個國家平均值的20%,資源供應緊張,所需石油約50%依靠進口。世界汙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佔16個。據測算,我國環境汙染損失約佔GDP的3%到8%,生態破壞(草原、溼地、森林、土壤侵蝕等)約佔GDP的6%-7%。大氣和水質汙染影響居民生活質量,損害居民健康。世界銀行估計,我國平均每年因大氣汙染而早亡75萬人。經合組織測算,中國環境汙染造成疾病和早亡的損失佔GDP的13%。高速增長的GDP,如果扣除過高的環境代價,實際發展不是高速度,而是低速度。經合組織認為:中國雖然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中國的環境標準更接近某些最貧窮的國家。環境形勢的嚴峻是有礙於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度發展,而環境保護工作嚴重滯後,因而產生了大量汙染。在全球20個汙染最嚴重城市中,中國佔16個(《參考訊息》20XX年7月4日報導的世界銀行研究報告),關於環境汙染造成的損失,還缺乏全面而確切的統計數字,但許多學者和有關機構作了大體的測算:

——據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政策研究中心孫炳彥在《90年代初期中國環境汙染損失和思考》一書中測算:1990、1992、1994年我國汙染損失分別佔當年GNP的7.4%、6.9%、6.5%。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在《求是》雜誌2000年第3期發表的文章稱:據專家估算,我國每年的大氣汙染、河水汙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佔當年GDP的4%-8%。

——據中國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測算,1993年環境汙染損失佔到當年GDP的3.16%,生態破壞(森林、草原、農田、水資源、溼地、土壤侵蝕、人為災害)佔到當年GDP的6.87%,兩項合計損失佔GDP的10.03%。

——據世界銀行計算,中國1997年的環境汙染損失佔到當年GDP的7.7%。

——據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20XX年全國汙染損失佔當年GDP的3.05%。但並未包括自然資源核算,環境成本中也未計入生態破壞損失,即使環境汙染損失,其內容也是不全面的。

高汙染的後果包括致人疾病甚至早亡。據媒體報導:“世界銀行的中國汙染報告近日完成。這份報告稱,中國每年約有75萬人早亡,主要死因是大城市的空氣汙染。該報告是世界銀行花費數年時間與中國政府部門合作完成的。世界銀行的該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城市嚴重的空氣汙染,導致每年有35萬至40萬人早亡,每年還有30萬人因室內空氣汙染早亡。另外,還有6萬多人因水質嚴重腹瀉、胃癌、肝癌和膀胱癌而早亡,主要分佈在農村地區。”

又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20XX年7月17日公佈的、經過18個月的調查寫成的首份《中國環境績效報告》中稱:“預計到2020年之前,空氣汙染會導致中國60萬城市人口過早死亡,每年發生2000萬例呼吸系統疾病、550萬例慢支氣管炎和健康受損病例。這可能使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損失13%”

上述資料,由於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的不同,所得資料不盡一致。但大體可以看出,汙染損失佔GDP的比例在3%到8%之間;生態的損失所佔GDP的比例6%到7%。如果再加上由於汙染而使人患病、早亡的損失,比例就更高了。如果從高速度增長的GDP中,扣除實際存在的、巨大的環境代價,那就不是發展的高速度,而是低速度。綜上所述,大致可以分為三步走,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一:合作或招租形式收回林地使用權,合理統一規劃,組建生態基地;初步建立可持續、環保、智慧型森林現代化的基本規模,解決現有農村人口就業問題。這時期大致需要十至十五年或更長的時間,逐步縮小城鄉經濟差距,同時恢復農村破壞生態環境。

二:初步實施農村城鎮化,根據市場需求的發展方向統一規劃,集中管理;同時加大和完善生態基地的規模。在生態基地基本形成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和集中農村的土地(主要是耕地和水田)承租、建設規模,基本形成以經濟林、果林、觀賞林為核心,整體規劃新承租的耕的,根據未來市場發展需求、土壤酸鹼度及地質條件形成交叉、互補生物種植帶。不符合種植條件的耕地退耕還林。這時期大致需要五至十年,為農村城鎮化打下堅實的基礎,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條件和醫療條件、生活習慣等必需條件,為下一步發展做好堅實的基礎。

三: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基本實施城鎮化。具體集中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集中住宅區,統一規劃,集中管理和完善配套設施。二:進一步完善農民相關福利問題。三: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四:制定和實施旅遊初步方案,初步建立省級療養和養老中心。進一步加強生態基地建設,基本展現最終的初步規模,為以後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組建生態基地可行性報告

(一)生態基地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山區邁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隨著改革力度的縱向深入,城市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農村經濟狀況基本沒有大的起色,在青少年心中產生了極強的逆反心理,為了改善生存的條件,不得不湧向城市。農田耕地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最主要的原因是採納傳統的耕作方法,而且農村勞動力明顯不足且分散,嚴重的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中央對農村政策的放寬,科技興農勢在必行,組建農業生態基地是必然的趨勢,也是解決農村精神面貌;縮小城鄉差距唯一解決辦法。

首先農村有大量的可開發生態資源。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汽車尾氣`工業汙水`城市噪音`各類磁力線的輻射讓人苦不堪言,直接或間接的破壞原有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第一:城市發展佔用了大量的耕地,破壞了許多的林木和草地,同時也破壞了動物的平衡和食物鏈。讓森林覆蓋率極低的城市再遭一劫。第二:汽車行業的快速的發展,極大程度的汙染了大氣的質量,同時加快了城市道路的建設;給城市的管理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第三:城市的生活垃圾;工廠汙水給環境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第四:較強的磁力線包圍了城市裡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嚴重的危害了人類的健康。第五:人類進入工業文明後,全球經濟取得巨大的發展和社會巨大的進步;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精神文明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這種文明是以“征服自然”為代價換取的,在工業愈發達的同時,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和破環也日益加劇,地球的生態健康日益惡化。土地荒漠化擴充套件、水土流失加劇、洪澇災害與乾旱頻發、全球變暖、物種滅亡加速等等,無不威脅著人類的存亡。生態災害、生態危機、自然資源開發和利用,已成為國際事物最敏感的重大問題,關係到國家的根本利益、甚至引發戰爭。

由於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自然資源的緊缺性,國內的上下游之間、地區之間也存在著矛盾。所以保護自然資源、節約自然資源、科學的利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組建現代化農業生態基地將是這次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而森林生態系統更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中之重,是該系統中分佈最廣、結構最複雜、型別最豐富的一種生態系統,也是功能最強大、最完善的資源庫、基因庫和能源庫。大力培育和發展森林資源,保護和建設森林、溼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努力構建佈局優化、結構合理、功能協調、效果顯著的林業生態體系是生態農業建設的基礎保障。充分發揮林業在農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迴圈發展中的基礎作用,是其他生態系統和諧發展的前提保障。

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本身就是巨大的經濟迴圈體。傳統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產品——汙染排放”為模式的單項流動的線性經濟,其主要特徵是高開採、低利用、高排放、即大量利用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又將汙染和廢物排放到水系、空氣和土壤中、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利用方式。而迴圈經濟體的流程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其特徵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追求對物質和能源的迴圈利用,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最小。森林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其本身就是一個開放式的內部物質迴圈和外部物質能量交換系統,其迴圈過程為“森林——利用——培育——森林。我們可以完全可以實現森林資源的多功能性、多效益性、低汙染和高迴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