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演講稿

傳承孝演講稿7篇

演講稿3.01W

制定演講稿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運用邏輯和推理,演講稿的內容要緊扣主題,以確保演講的邏輯性和連貫性,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傳承孝演講稿7篇,供大家參考。

傳承孝演講稿7篇

傳承孝演講稿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作為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我們的傳統美德以德作為根本,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品德,樹立以道義為重的人生觀。

同學們,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應該承繼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首先要熱愛自己的祖國,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後人做出了榜樣,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民族的愛國精神,然而在中國曆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賣國求榮的夜大有人在,這就要求我們時刻要以祖國的利益為重。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還要求我們要立志奮發,一個人、一個國家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奮發圖強既要從大處著眼更要從小處著手,從自我做起。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不斷吸取其他民族、國家先進文化勇於創新的民族。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極為豐富,這與古人的勤學好問是分不開的,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和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都說明勤學的道理,讀書還要善疑好問,不學不問怎能有所提高?不恥下問、大膽質疑、多思考,才能有所超越,由此看來,勤學好問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

勤儉廉政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為金錢和物質所惑,不為權勢所動,這就要求我們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學會勤儉,培養廉政美德。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還要敬長、知禮、誠實守信,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同學們,當你向老師和長輩們彬彬有禮問好的時候;當你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你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時候,當你學會“寬於待人、嚴於利己”的時候;當你敢於承認自己錯誤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繼傳統美德和弘揚民族精神嗎!讓我們的生命煥發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讓我們為擁有一座美麗的家園而自豪,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講文明、懂禮貌、誠實守信!

傳承孝演講稿篇2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並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傳承和利用紅色文化獨特的價值功能,是發揚革命先輩光輝精神的需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不僅對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紅色文化產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有利於豐富中華文化和指導社會主義建設。

20xx年2月2日,在井岡山參觀時指出:要讓廣大黨員幹部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多接受紅色基因教育。這裡的多接受紅色基因教育,筆者認為應該理解為將紅色文化繼續傳承下去,讓全社會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讓紅色文化一直紅下去。

目前,紅色文化傳承還面臨一些問題。

(一)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缺失造成人們對紅色文化歷史記憶的淡化

從學校的歷史教育看,歷史學科在國小、國中階段,被形象地稱為豆芽科;在高中階段,過早地區分文理科使得絕大部分理科學生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幾乎和歷史學科絕緣;在大學階段,雖然《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被納入了公共必修課,但學生和教師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從近年的就業情況來看,歷史類和哲學類專業的就業率很低,學生對就業的擔憂導致了大學人文專業的弱勢。加之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人們文化土壤中人文元素的嚴重缺失,導致了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哲學思維的普遍缺席。

從社會的歷史教育看:首先,各級宣傳部門和文明辦等宣傳機構不可能每天都去宣傳紅色文化,只能利用有限的時間段組織活動並開展紅色文化宣傳;其次,作為傳播紅色文化的主要載體,各類反映中國共產黨革命鬥爭歷史的紀念館(地)、遺址、偉人故居、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部分依然存在展覽面積狹小、展出內容單調、展示手段落後、日常維護和改擴建資金短缺等問題,影響了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資訊化時代造成人們價值觀的多元化

資訊化時代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是一個價值標準遭遇全面解構的時代。資訊化時代各種價值觀的湧現和融合使人們對紅色文化的價值取向難以達到一致的理解與認同。

文化價值標準是由一系列居於核心地位的文化價值觀念構成的邏輯體系,是衡量文化客體對主體有無價值和價值量大小的尺度或準則。紅色文化價值標準中所蘊含的理想信念、艱苦奮鬥、勇於奉獻、自強不息等崇高精神和價值尺度在現代社會受到一定挑戰。人們對物質的過分追求、對功利的過分崇拜、對慾望的過分放縱、對他者的過分漠視、對當下的過分關注、對崇高的過分貶黜等,對人們價值觀的負面影響是難以避免的。

(三)相對久遠的紅色文化在當今時代較難讓人產生共鳴

首先,在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正以各種方式進駐中國人的精神領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對外開放全方位展開之後,西方的文化思潮、生活觀念、價值標準等蜂擁而入,在一定程度上遮蔽甚至取代了國人對自身傳統的歷史反思,民族文化(包括紅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處於一種失語狀態。

其次,不同時代有自己的時代語言,同一時代的不同群體有其自身的話語表達。人們的話語表達當然不能脫離自己生活的時代,他們對現實生活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使他們獲得了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紅色文化對於人們來說,顯然不是一個直接在場的生活空間,紅色文化生長的歷史時空是那麼遙遠,那樣艱苦和匱乏的環境難以與當下的幸福和豐富生活相對接,因而無法引起對過去生活的真正體驗。儘管人們也會唱紅歌、看紅劇,但是從內心深處來講,並未引起心靈的共鳴,只不過是一種文化符號的藝術轉換。在人們的眼裡,中華民族過去所遭受的挫折、屈辱、貧弱好像只是一種抽象的符號表達而難以引起深層的歷史反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紅色文化的話語空間總是被其他話語所擠壓或推開而難以產生共鳴。

要讓紅色文化一直紅下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重視教育、解放思想,增強紅色文化的文化認同

要創新歷史教育,強化人們紅色文化的歷史記憶;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加強歷史教育和德育教育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各類教育基地要主動與學校加強聯絡,合理安排青少年參觀遊覽,積極開闢綠色通道。建立一支熱心公益事業、關心青少年成長的輔導員隊伍。要充分利用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紀念日等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組織青少年開展活動,強化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

2.各級宣傳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把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作為開展紅色旅遊的主要載體,充分挖掘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深刻內涵,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旅遊專案,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旅遊活動。各類教育基地要從改進陳列方式、創新展示手段、豐富展出內容等方面入手,做到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一。要根據不同時期的需要,精心組織高水平的專題性展覽,打造陳列精品,形成展覽亮點。

3.各單位、團體、企業等組織要廣泛開展學習英雄模範事蹟,深入查詢精神境界上的差距,使大家自覺強化報效國家、崇尚榮譽的獻身精神,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人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

(二)擴大宣傳、搶佔高地,營造傳承紅色文化的社會氛圍

1.多管齊下,擴大紅色文化宣傳範圍和受眾範圍。各級宣傳部門要把推進紅色文化傳播和發展紅色旅遊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加強宣傳報道,為發展紅色文化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大眾傳媒,要宣傳好發展紅色文化的重要意義和中央發展紅色文化、紅色旅遊的政策措施,宣傳好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知識和革命前輩的英雄事蹟,積極介紹紅色旅遊重點線路、景區景點和有關知識,及時推廣各地開展紅色旅遊的好經驗好做法,特別要注意結合建黨、建國、建軍等重大紀念活動以及重要節假日,充分報道各地開展紅色旅遊、傳播紅色文化的新情況,反映社會各界的建議和呼聲,努力為廣大群眾學習和傳播紅色文化、參加紅色旅遊提供輿論支援和資訊服務。

2.去莠存良,確保紅色文化的純潔性、先進性,搶佔文化高地。資訊化時代不斷生成的海量資訊中,存在著大量把庸俗當高尚、把腐朽當神奇、把謬誤當真理的現象。因而,加強資訊管理,淨化網路環境,強化紅色教育,搶佔文化高地等已成為重要課題。要通過技術的、制度的手段減少不良資訊對青少年的思想侵襲,讓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熔鑄於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之中。

3.加強推廣紅色旅遊,鼓勵越來越多的人蔘與到紅色文化傳播中。把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和古蹟文化結合起來,寓思想教育於文化娛樂和觀光遊覽中,既有利於傳播先進文化,又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加強對紅色旅遊從業人員尤其是講解員、導遊員的政治學習、業務知識學習和職業道德教育,使他們成為紅色文化、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加強對旅遊沿線和景區周邊群眾的宣傳教育,使他們繼承和發揚革命老區優良傳統,增強自豪感,展示新形象;加強對遊客進行教育引導,使他們在參觀遊覽中不僅能陶冶高尚情操,激發愛國熱情,而且能提高自身道德素養,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傳承孝演講稿篇3

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論述,必須堅持把弘揚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作為鑄魂工程,融入官兵血脈,激發軍人血性,築牢官兵獻身強軍實踐的精神支柱。

注入血脈,培育堅定舉旗人。傳承紅色基因,應注重用優良傳統滋養官兵,確保官兵是非面前不糊塗、旗幟鮮明不猶豫、關鍵時刻不含糊。靠固本鑄魂汲取紅色營養。強軍先強心、鑄劍先鑄魂。當前,一些官兵理想信念“亞健康”的問題,根子在於“營養不良”,理論底子薄弱。對此,要抓實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常態化學習,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引導官兵從紅色理論中汲取永遠聽黨話、鐵心跟黨走的政治營養,夯實聽黨指揮的政治信仰。靠追根溯源扎深紅色根基。一些人患得失、求名利等行為,緣由還是根基不牢固。要深入開展“學歷史、憶傳統、勵鬥志”活動,講述黨領導革命的艱辛歷程,追憶人民軍隊血雨腥風的戰鬥歷程,悟透紅色基因精髓內涵,深扎軍魂之根。應突出抓好兵之初、官之初教育,引導官兵在重溫革命傳統中,傳承血性基因。靠英模激勵積聚紅色能量。注重發揮各類典型的引領示範作用,講英模故事,讀英模書籍,邀請老革命到軍營講述紅色經歷,廣泛開展“典型就在身邊、感動常伴心間”活動,樹立和宣傳官兵身邊典型,引領官兵在比學趕幫超中匯聚投身強軍實踐的正能量。

植入靈魂,打造忠誠接班人。傳承紅色基因,應注重挖掘部隊歷史的紅色底蘊,植入忠誠基因,確保紅色傳人不變質。增進理解認同。注重深度講述部隊艱苦創業的奮鬥歷史,解析紅色基因的傳承脈絡,增強官兵的歸屬意識。要深度盤活部隊駐地的紅色資源,實地感悟紅色基因的思想震撼,追憶先烈事蹟,增強官兵的情感依歸。強化政治擔當。注重用優良傳統沖銷現實中的“負能量”,幫助官兵廓清思想困惑,分清是非界限,站穩政治立場。把紅色基因作為強軍興軍的聚魂器、定盤星、壓艙石,引領官兵在保障實踐中奮力前行、勇於獻身。激發行為自覺。傳承紅色基因,就是要自覺踐行我軍使命要求,讓優良傳統在實踐崗位中得到繼承和發揚,從而優質高效地完成各項任務。注重結合軍事訓練錘鍊,依託執行任務檢驗,選擇複雜環境歷練,培育官兵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戰鬥作風。注重把紅色基因浸透到部隊日常點滴養成中,嚴格落實制度,從嚴規範養成,切實使紅色基因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融入事業,錘鍊出色圓夢人。和平時期,個別官兵戰爭觀念淡薄、戰鬥意識消退,必須堅持以紅色傳統為精神動力,強化官兵敢打必勝的虎膽血性。培塑戰鬥精神練豪氣。堅持用強軍思想培育練打仗、能打仗、敢打仗的戰鬥意識,引導官兵從紅色基因中汲取敢打敢拼的精神力量,鍛造尚武精神。深入開展戰例學習剖析活動,將我軍經典戰例納入理論學習、政治教育、戰法集訓的必修課,引導官兵從光輝戰史、經典戰例中汲取打贏經驗,蓄積戰鬥激情。鍛造過硬本領強底氣。注重強化立足本職練打贏的行為自覺,錘鍊崗位成才的信心勇氣,在練強打仗本領中激發戰鬥底氣。廣泛開展“崗位練兵”比武競賽活動,牢固樹立崗位是戰位、平時是戰時、操場是戰場的思想,做到訓練不怕苦、保障不怕累、打仗不怕死。弘揚優良作風樹正氣。把弘揚優良作風作為傳承紅色基因的具體抓手,靠好風氣樹正氣,用好作風帶部隊。要發揚執紀如山的過硬作風,端正訓風演風考風;傳承守紀如鐵的紀律基因,建立按級擔責、逐級問責的追責機制;樹立以上率下的衝鋒精神,堅持練兵先練官、考兵先考官,用正氣鼓士氣,用公正聚人心,用真情暖兵心。

傳承孝演講稿篇4

親愛的各位領導、同事們:

大家下午好!很榮幸在這裡做大國工匠的演講,我演講的主題是:傳工匠精神,做魯泰工匠。

通過觀看大國工匠的宣傳片以及公司車間的大力宣傳和弘揚,使我們瞭解了大國工匠的故事,並深深的被他們的故事所感動,大國工匠的故事也深深地觸動了我,是我不禁反思我與他們的差距,不禁夢想向他們靠攏。

每次當我看完大國工匠的宣傳片後,我就一次次的問自己,到底什麼樣的工人,才是大國工匠。一定是高階科技嗎?一定是獨一無二嗎?一定是奢華卓越嗎?都不是!

那大國工匠都是什麼樣的工人?他們都是在第一線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們有鉗工,有撈紙工,有研磨工等等,無一例外,都是平凡的普通工人,他們不是領導,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學歷,但他們每一個人都靠著對職業技能的完美追求,靠著對技術的忠實傳承和鑽研,靠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和堅守,與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為國家國寶級的頂級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我們在工作中也是一樣,有時候我們忙,我們會累,我們會煩,我們會厭倦,可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大國工匠們他們難道不累嗎?難道不厭倦嗎?胡雙錢守著臺虎鉗就

是二十年,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師傅,周東紅守著又冷又潮溼的撈紙池就是十幾年,鏨刻大師孟劍鋒師傅在研究新工藝的時候,失敗一次又一次,他們並不是不累,並不是不厭倦,而是有工匠精神在支撐著他們,當他們完成一件作品的時候,成就感和榮譽感襲來,所有的疲倦都不值一提了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平凡永遠是人生的常態。但平凡能孕育偉大,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業,平凡的崗位鑄就人生的輝煌。在工作中我們要以恪盡職守的意識、熱情服務的態度、嚴於律己的精神,時刻發揚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工匠精神,踏實工作、立足崗位、創先爭優,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也能像大國工匠們那樣在平凡崗位上演繹精彩的人生!就一定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魯泰工匠!謝謝大家,我的演講結束了!

傳承孝演講稿篇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朋友,你一聽這個題目,一定覺得很有趣吧,其實,這就是我們一次別開生面的班會課——文明知識競賽。

只見,主持人走上講臺,大聲宣佈“文明知識競賽,現在開始!”頓時,全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久久不息。

比賽開始了,同學們都睜大眼睛,靜靜地等待螢幕上出示問題,我的心裡像七十二個水桶在打水,七上八下的,我看了看同學們,他們都四平八穩,無憂無慮,於是,我的心情如釋重放,慢慢平靜了下來。

一道道題目依次在大螢幕上顯示,同學們各個全神貫注,盯著螢幕目不轉睛,各個出口成章、對答如流,氣氛相當歡快。瞬間,教室裡鴉雀無聲,他們有的低頭沉思,有的抓耳撓腮,有的喃喃自語,不一會兒,教室裡又變成了小鳥窩似的,你爭我搶,真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競賽中最精彩的,還要數單項選擇“文明禮儀伴我行”知識搶答賽了,它使我們又獲得了不少關於文明禮儀、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在路上,你遇到一片廢紙該怎樣做?a:當做沒看見。b:馬上撿起。”同學們異口同聲:b。有位同學胸有成竹的站起來“馬上撿起。因為保護環境要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他的回答,鏗鏘有力,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大家拍手叫好,連連稱讚······不知不覺中,下課鈴響了。同學們卻都意猶未盡,覺得這堂特殊的班會課很有創意,也很有。

傳承孝演講稿篇6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哥哥姐姐們:

大家好!

我是一年級一班的,我演講的題目是《我心中的中國精神》。

在我拿著畫棒塗鴉時,爸爸教我認識了紅色。有一次我玩耍時,不小心碰傷了額頭,血流不止,到醫院縫了三針,從此我知道了血也是紅色的,而且流血好疼,好疼!但是在我看到電視中八路軍打鬼子時,很多叔叔、阿姨為了打敗鬼子,常常都受傷流血,甚至犧牲了。我不明白:叔叔阿姨們不怕疼嗎?媽媽對我說:因為他們熱愛祖國,想讓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他們勇敢、堅強、不怕流血犧牲。而且我們的國旗——五星紅旗也是紅色的,就是這樣無數的叔叔阿姨用鮮血染成的。

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中,好多解放軍叔叔不畏艱險去救人,好多好心的叔叔阿姨自己拿了好多好多錢和東西給他們,幫助他們重建家園,我的爸爸媽媽也捐了錢。不過,我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爸爸說:“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我們班的馬婷婷腿不方便,我常看見老師揹她去上廁所。我又不明白了:你又不是保姆,她去不了,叫她爸爸媽媽啊!幹嘛要去做?老師告訴我,我們所有的同學,都是她的孩子,所以她愛我們,我們也要像兄弟姊妹一樣互相幫助。

老師們,哥哥姐姐們,站在這裡,我還是不知道祖國究竟是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是中國精神,但是,我知道,我一定要努力學習,認真完成作業,講究衛生,要熱心幫助同學,也要愛護學校公物,遇到事情時要更要堅強勇敢。老師們,哥哥姐姐們,請相信我,我一定會做到!

傳承孝演講稿篇7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古往今來,有無數思想家從社會穩定、社會發展的高度來探討、研究家庭問題。歷朝歷代,都存在著大量社會問題,而其中有不少都是由家庭問題引發的。因此,重視家庭問題、研究家庭問題,事關整個社會的發展穩定。

促進家庭穩定和幸福的因素有許多。其中,家訓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家訓是中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方法之一。關於家訓的說法很多,有人做過統計和專述,有包括家範、家戒、家教、家規、家法在內不下70種說法,然而其中被使用得最為廣泛的還是“家訓”。

家訓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家訓文化,可分為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衰敗期、蛻變期,但不管是在哪一個時期,家訓都離不開對子女的教育

中國的家訓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家訓最早出現,是通過父母對子女的當面訓誡來體現的。

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西周政權建立以後,遍封功臣,建立諸侯國。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於魯國。由於周公旦要留在京城輔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就封於魯。伯禽臨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周公訓子,就是父母對子女當面進行訓教,這也是一段關於中國家訓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記載。

父母對子女面對面的訓誡,用文雅的詞來說,就是“庭訓”。“庭訓”典出《論語·季氏》,講的是孔子當面訓誡兒子孔鯉的故事。由此,“趨庭”、“鯉對”、“庭對”也成為中國家訓文化的代名詞。後來,中國的家訓通過書信、訓詞和遺囑等形式傳遞;再後來,家訓又通過制定完整的家規、家約、家範來體現,形成了家庭內部所有成員的行為準則。

中國的家訓文化從一開始就有著明確的指向。綜合起來,它有這麼幾項基本功能——

一是訓導教育子女成人成才。這是家訓最基本的一個功能。前文說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訓,都體現了這一點。中國的家訓文化,可分為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衰敗期、蛻變期,但不管是在哪一個時期,家訓都離不開對子女的教育。

二是實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個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為社會細胞、社會的基本單位,必須接受來自外在的社會控制。這種社會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習俗控制。同時,為了維護家庭內部的穩定、調整和處理好家庭內部關係、將子女培養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繼和綿延,還必須要有家庭的內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這種自我控制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通過家訓(包括家規、家約、家範等),以口頭或書面的各種形式來體現,從而起到對子女、對全體家庭成員的教育、引導和約束作用。

三是確立良好的家風。家風是指一個家庭的傳統風習,是人們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漸形成和世代言傳下來的生活作風、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總和。家風的形成,是家庭長輩和主要成員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誨的結果,而家訓和家風有著密切的聯絡。隋朝初年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治家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義而婦陵,則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攝,非訓導之所移也。 ”在這裡,作者強調了家風引導和家庭中長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現代,江南錢姓家族人才輩出,若星漢燦爛。這和其先祖制定的《錢氏家訓》並代代相傳、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風是分不開的。

從司馬父子到王氏兄弟

孝有大小之分,對父母能養能敬,是一種孝,但只是小孝;自身修行揚名,以彰顯父母養育教誨之德,才是大孝。這是中國古代孝道思想的昇華,對後世的孝道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中國古代家訓內容廣泛,包括倫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識的教育、謀生技能的傳授、為人處世的告誡等,幾乎涉及個人、家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對孩子的倫理道德教育被放在第一位。而孝道是人類最基本的道德,因此,關於孝道的教育,成為中國家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家訓文化成果的重要體現。關於孝道,無論是思想家、帝王、官員以及民間的士紳讀書人家庭,在他們的家訓實踐和家訓著作中都有大量體現。

在古代帝王的家訓中,對孝道很重視。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對兒子要求嚴格,尤其重視兒子的慈孝。他曾發表《諸兒令》,說“今壽春、漢中、長安,先欲使一兒各往督領之,欲擇慈孝不違吾令,亦未知用誰也。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

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二任皇帝康熙對家教一貫重視,後來雍正特將其父在世時對諸皇子的訓誡編為《庭訓格言》。全書共246條,包括讀書、修身、為政、待人、敬老、盡孝等內容。該書有言,“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其可謂真孝者矣。 ”該書又提出,“《孝經》一書,曲盡人子事親之道,為萬世人倫之極,誠所謂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推原孔子所以作經之意,蓋深望夫後之儒者身體力行,以助宣教化而敦厚風俗。其旨甚遠,其功甚巨集,學者自當留心誦習,服膺弗失可也。”通過《庭訓格言》可以看出,康熙認為“真孝”和行孝道不能停留在書本經義上,而是要“身體力行”、“服膺弗失”。這兩點至今仍對孝道文化的傳播和實踐具有現實意義。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由於是非漢族統治中國,再加之有文字獄等統治手段,在歷史的評價上,存在一些非議。但如果用歷史的、理性的眼光來看,這三位皇帝並不比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差,他們開創並形成的康雍乾盛世對中國社會的促進和發展也是不可否認的。其中,康熙、雍正等對皇族家訓的重視、對子女行孝盡孝的嚴格教育和要求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鑑的。

在古代的名臣將相中,有兩個家庭的家訓和孝行是很出名且足以垂範後世的。一個是西漢的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另一個是東漢末年的王祥、王覽兄弟。

司馬遷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作者。他在西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一個男子,身受腐刑,這是難以忍受的`奇恥大辱。因此,司馬遷幾次想到去死。但他最終還是含垢忍辱地活了下來。為什麼?據《漢書·司馬遷傳》記載,司馬遷認為自己之“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這裡所說的司馬遷的“私心”,正是他遺憾於自己一個最大的心願尚未完成,那就是父親司馬談留給他的遺訓——必須完成《太史公書》。

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記錄了他在父親病榻前接受遺訓的過程,“太史公(司馬談)執遷(司馬遷)手而泣曰:‘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哉! ’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司馬談在給兒子司馬遷的遺訓中,對孝道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即“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這一遺訓,對司馬遷的日後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王祥和王覽,是同父異母兄弟。王祥(公元185—269年),西晉琅琊(今山東臨沂)人,字休徵。漢末,他隱居廬江(治所在今安徽舒城)20餘年;後任溫縣令,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至晉代魏,官至太保。就是這樣一個大官,卻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大孝子。 “二十四孝”中的“臥冰求鯉”故事說的就是他。王覽(公元206—278年),字玄通。《晉書·王祥傳》稱他“孝友恭恪,名亞於祥”。他對父母篤孝,對兄長恭敬,名聲僅次於王祥。最難得的是,他自小就不忍心看到母親虐待兄長,經常在母親朱氏責罵加害兄長王祥時挺身而出護著兄長。王覽出仕以後,先後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西晉武帝司馬炎下詔表彰王覽曰:“覽少篤至行,服仁履義,貞素之操,長而彌固。 ”

王祥在孝道方面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對子女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在他85歲高齡的時候,身染重病,乃“著遺令訓子孫”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信、德、孝、悌、讓,這就是中國古代家訓中著名的“五德”。孝有大小之分,對父母能養能敬,是一種孝,但只是小孝;自身修行揚名,以彰顯父母養育教誨之德,才是大孝。王祥家訓中的“五德”,尤其“揚名顯親,德之至也”這一訓令,顯然是繼承了漢代司馬談“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孝道思想的又一次昇華,對後世的孝道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至東晉南朝,琅琊王氏成為江南第一著名士族,湧現出很多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諸如東晉名相王導、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等。王氏家族詩書傳家,人才輩出,世系綿長,和王祥兄弟以孝悌為本,又以信、德、孝、悌、讓“五德”戒子是分不開的。

辯證看待中國孝道文化

辯證地看待和批判地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固然是不應被忽略的必要步驟,但如果凡此種種討論最後只是得出一個類似“國人議論未定,孝道仍在滑坡”這樣的結論,就頗令人堪憂了孝道文化是中國家訓文化的一大亮點,它對於子女的教育、成才,對於家庭成員互尊互愛、和睦,對於優良門風的確立、傳承,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麼,它在經典著作及其流轉中有哪些體現呢?

比如,中國儒家經典之一的《孝經》。其作者經學者專家長期反覆考證,基本確立為孔子的嫡孫孔?所撰。孔?雖然受教於曾參,但他的孝道思想的形成,不能說不受到祖父孔子、父親孔鯉的直接耳提面命的教育與影響。

又如,隋唐五代是中國古代家訓文化的成熟時期。其標誌就是出現了由顏之推撰寫的中國第一部專門的、成本的、完整的家訓著作《顏氏家訓》。它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到了宋元明清,家訓文化進入繁榮時期,先後出現了北宋司馬光的《家範》、南宋袁採的《袁氏世範》等。這些專門的、成本的家訓,內容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總體而言,孝道都在這些家訓著作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教子》中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顏氏家訓·勉學》中有言,“孝為百行之首,猶須學以修飾之,況餘事乎!”司馬光在《家範》中則說,“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指婆婆)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袁採在《袁氏世範·睦親》中提出,“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賢父喻己父,則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無偏勝之患矣”。又說,“人之孝行,根於誠篤,雖繁文末節不至,亦可以動天地、感鬼神”。

在以上這些關於“孝道”的論述中,有一點很值得重視,那就是,他們都認為孝道是父母和子女雙方的事情,而不是做子女的單方面地行孝。中國 “孝道”大都強調了父子間雙向的良性互動,蓋因有此雙向互動,父慈才能子孝,子孝而父益慈。這裡面講究父母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強調父母長輩在孝道文化中必須以身作則,按父母的角色規範在家庭生活中為子女樹立榜樣,如前文所引《顏氏家訓》中的“父母威嚴而有慈”所示,這句話將“威嚴”與“有慈”並立。換言之,其所講的父母對孩子的威嚴和慈愛從來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為一體的。這樣的家訓,這樣的孝道文化,有著積極的意義,是值得提倡的。

無可否認,在中國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無論是在統治階層還是在民間,都出現過提倡孝道過頭、使孝道文化呈現出其消極一面的情況。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在一定時期對中國孝道文化進行批判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如對孝道文化的倡導有時會過頭一樣,我們對孝道文化的幾次猛烈批判也早已被歷史證明是過頭了。過頭到現在我們要“挽狂瀾於既倒”,重建孝道文化在今日幾乎已成相當艱難之事。如今,在父母膝下盡孝幾成渴盼而不可及之事,以至於“常回家看看”到了要入法的地步。而用法律來約束本應歸於倫理道德範疇的孝道究竟是否合適,是值得討論的。

?詩經·大雅·既醉》有言,“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這是一句將孝子和家族的幸福美滿緊密聯絡在一起的祝願之辭。但這只是一句祝願嗎?歷史已一次又一次證明,在中國,孝道文化是檢驗和測量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試金石,孝悌也是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的基礎。只要人類存在一天,家庭和社會對孝道文化的提倡就不該須臾離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至今我們還在要不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這個問題上爭論不休;還在衡量中國古代的孝道文化裡,究竟是積極因素多一點,還是消極因素多一點。辯證地看待和批判地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固然是不應被忽略的必要步驟,但如果凡此種種討論最後只是得出一個類似“國人議論未定,孝道仍在滑坡”這樣的結論,就頗令人堪憂了。在提倡和踐行孝道文化這個問題上,我們千萬不要再出現反覆和折騰了。“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若果真如此,實屬中華民族之大幸也!

從中華民族孝道文化的式微以及當下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家庭倫理困境,我們不能不看到,中國歷史上的家訓文化對家庭建設是有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的。中國家訓文化的起源雖然很古老,但中國家訓這一形式及其所能承載、體現的功能並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它對我們今天的家庭建設依然可以具有重要的引導和教育作用。與時俱進地介紹並繼承中國家訓文化及其優良傳統,該是新時期家庭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