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最新紀錄片《創新中國》觀後感四篇

觀後感1.98W
創新中國》的熱播,既展示了當前我國已經取得的重大科技進展,更是凝聚和啟發了新的時代精神。那麼看了《創新中國》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紀錄片《創新中國》觀後感四篇,以供參考。
最新紀錄片《創新中國》觀後感四篇

最新紀錄片《創新中國》觀後感

《論語》記載,子夏向孔子請教《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涵義,孔子從繪畫角度將這句話解釋為“繪事後素”,即先鋪白底,再繪圖畫。子夏深受啟發,繼而進一步從修身的維度作出闡釋:“禮後乎?”意即先修仁心、再學禮樂,贏得孔子的讚許。

對比諸子典籍不難發現,《論語》並非全是孔子一人之言。不少發人深省之言,往往出自弟子口中。正如上面這個故事,弟子之所以能在討論中暢所欲言,與孔子教學中倡導的創新意識密不可分。他不止一次鼓勵弟子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一旦有新觀點湧現便大加讚賞。鼓勵創新、肯定創新的導向,營造開放、平等的創新氛圍,激盪許多啟迪人心的思想。

教育離不開創新精神,經濟社會發展又何嘗不需要創新文化的滋養?20世紀初,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以實現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創新可以促進發展,那麼創新又靠誰來推動?某管理諮詢公司曾對1000家創新公司做過長期調查,發現企業的財務業績與創新投入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絡,真正決定企業創新能力強弱的是軟性因素,即企業自身是否擁有培育創新文化的土壤。實踐證明,推動創新,關鍵在於以創新文化去激勵企業與個人的創造活力。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不凡征程深刻地說明: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不僅僅體現於經濟發展不斷創造奇蹟,其本質乃是發展理念的嬗變、社會文化的躍遷。40年思想解放,創新精神、創新文化已經內蘊於國家的發展道路,正在釋放著日益強勁的動能。

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大個頭”也有“阿喀琉斯之踵”。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面對科技創新的短板,亟待我們進一步培育勇於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更好激發蘊藏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億萬人民之中的創新能量。展望未來,隨著創新日益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必須邁出大力培育創新文化的堅實步伐。

文化的發展變遷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創新文化不是無根之木,它的成長,既需要涵養崇尚創新的“制度水源”,也需要充盈鼓勵創新的“制度空氣”,更需要打造支撐創新的環境載體。“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把對創新文化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將不利於創新的絆腳石一一搬走,孜孜以求、不懈奮鬥,我們就能推動創新文化蔚然成風,以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鋪展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最新紀錄片《創新中國》觀後感

最近看了這一部《創新中國》,感覺現在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了。而作為泱泱大國中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曾幾何時,彷彿中國的產品被稱作山寨的代名詞,而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高階技術、自主品牌、以及專利技術,都步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從民用的超薄玻璃製造、無人機物流開發、到高鐵高速發展並走出國門,再到尖端的航空航天、核動力等,一項項技術和發明創新讓人看的心血澎湃,激動不已。

就像在第三集《製造》裡的,中國人自己製造的大飛機C919,對於電傳飛行控制律,我們自行設計,對於買不到的“瘋狂”材料,我們自主研發,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實現了我們中國人的大飛機夢,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在驕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其中的三個百分比數,即10%,60%和100%,這是大飛機的國產化率。C919專案啟動之初,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內部保守估計,C919的國產化率大於10%即可;交付下線後,這架一出生就能與波音、空客兩大名牌客機相媲美的中國大飛機,實現了近60%的國產化率,並拿到570架的訂單,這是令人驚喜的成果,但C919最終是要實現100%國產化的。那麼在這60%到100%之間,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據我所知C919的發動機為LEAP-X1C發動機,而LEAP-X1C型發動機是由國際公司美國通用電氣與法國SNECMA各以50%資金比例合資建立的大型客機發動機生產商CFM國際公司研製的大型噴氣客機發動機,也就是說作為大飛機心臟的發動機它是進口的。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水平和中國航空整體水平相比還是比較低的,這是影響我國整個航空工業實力的一個短板,也是需要我們要繼續攻克的一個難題。

《創新中國》作為最新的一部記錄片,他和《厲害了我的國》類似,節目基調明確,是一個正統的主旋律節目。整部記錄片共六集,分別是:資訊、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不但畫面感強,故事性也強,科技混合著人情味,緩緩講述了中國人的創新道路。如果沒有中興事件的梗,我想我會抱著一種無比驕傲的心境看完,然後熱血沸騰地感嘆一下:啊,我們的祖國,擁有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已經成為了世界的領航者。很可惜,中興在前,觀影在後,所以在整個過程中,除了感慨還會很自然地帶了更多的問題和思考。

作為國人,我覺得對於自己的祖國認識也要全面客觀的去看待,即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做到制度自信,發展自信,但同時也要承認我們和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並奮起直追,經濟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厲害了我的國。

最新紀錄片《創新中國》觀後感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內在引擎。縱觀世界強國的發展史,強國的興衰往往由歷次工業革命的結果。二戰後,美國為何能在經濟、軍事、文化領域獨領風騷,與其科技能力、創新能力慼慼相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科技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然不可否認,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雖奮起直追,卻還須更多的時間來檢驗。比如,如果戰爭爆發,則無所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結局只是勝利或者失敗。因此軍事裝備實力是最能平等體現科技水平的領域,我們無法直接檢驗與美國的差距,但我們仍不停地向技術停留在上世紀水平的俄羅斯進口武器,其實從側面反映出科技能力的差距。

通過此次觀看《創新中國》這一記錄片,讓我看到了我們國家尖端科技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看到了中國人、中華名族擁有的底蘊與力量,看到了中國在當今世界舞臺的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看到了那些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後的企業家們。一批批科學家,一批批工匠,一批批企業家,在各自領域裡煥發著光輝。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集生命中關於奚志勇教授和登革熱的介紹。對於登革熱,在我的印象中是以蚊子為媒介的一種傳染病,街道在部署這項工作時,強調再強調的是把前門屋後的瓦罐翻過來,積水容易產生蚊子。蚊子太多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都很大,更何況對傳染病的防治,我們也都期望生活在沒有蚊子的世界裡。我小時候還幻想過,等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否有可能採用某種頻率的脈衝波,能一勞永逸地消滅蚊子。但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技術,而且即使技術上能達到,也因為生態的問題不可能實施。讓我驚訝的是,奚志勇通過異想天開的方式,竟能和常人做夢時的想法能如此接近。儘管國際也有人在研究設想通過改變蚊子來達到減少蚊子的目的。但是蚊子數量龐大,如何能通過一個蚊子來改變一種蚊子,而又能使之絕育,這個命題讓很多科學家退步。奚志勇和他的團隊沒有氣餒,通過顯微鏡用極細的針頭把沃爾巴克氏體注入到蚊子中,通過以十萬次計算的失敗換來一次成功。儘管擁有技術專長,完成這一工作也並非是容易之事。奚志勇研究小組將沃爾巴克氏體通過顯微注射到了近500個蚊子胚胎中,最終只有6個孵化了。4只蚊子存活到成年,只有1只感染雌蚊將細菌傳遞給了後代,生成了一種數代遺傳的穩定的感染蚊品系。這項技術的成功並沒有讓奚志勇停下腳步,團隊的用研部門開始研究將沃爾巴克氏體植入桔小實蠅和稻飛蝨體內。這兩者都是中國最臭名昭著的農業害蟲,實驗要是取得成功將造福無數農民。

《創新中國》這部片子看得我非常感動,讓我明白什麼叫做默默堅守,什麼叫做創新精神,什麼叫做工匠精神。都說中國人的智慧是無窮的,然而中國人的創新精神不足一直為人所詬病。我想,並不是說我們中國人天生缺乏創新,而我們以前太習慣於模仿,習慣拿來主義,缺乏的是創新的動力。改革開放初期,只要膽子大就行成為“萬元戶”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在國際競爭中需要更多的是核心競爭力。

最新紀錄片《創新中國》觀後感

都說創新引領夢想、塑造超越,也帶來自豪與信心。近幾周來,在我們部門學習並觀看《創新中國》後,大家對創新頗有感觸。六集的紀錄片總體講述了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同時還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慧製造、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列印距骨植入手術等等。本紀錄片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與世界的距離,同時也讓我們普通人瞭解到了我們國家在大眾未知領域一直未有的成就與驕傲。

本片借用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記錄了在現今中國發生著充滿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看到聞雞起舞的幹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比如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駕駛技術、中石化開發的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華大自主研發的基因測序儀打破國外壟斷、幾百位志願者體驗"天宮一號"6個月等;從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學,從中科院的院士到企業從業人員,在每一個或陌生或熟悉的領域,無論誰置身於這個時代,他們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主動接受新鮮思想並且敢於創新勇於開拓,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向未來。

在大家驚歎於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不禁有了憂患意識。作為社會中存在的人們,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終究是要被淘汰的。

這算是創新帶給我們的啟示?我想如此。創新讓我們有了方向,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時代,事物都是在不斷更替變化,只有把握住時代的'發展和脈搏,找準方向,走在前列,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創新還要求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順應發展。與此同時,創新讓我們有了更大地底氣。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國家或個人更應如此,如果固步自封,思維固化,感覺良好就不去前進,那麼只有捱打的份。

古往今來,創新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稟賦,只有敢於創新才有話語權,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新的時代賦予一個國家和人民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在我們為之自豪的同時,應當繼續前進,在薄弱的環節奮起直追。人說,探索者無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