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讀後感

觀後感5.44K

    時刻牢記習總書記的話語,時刻提醒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爭取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下面是本站為點選整理的文化自信與名族復興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讀後感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讀後感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裡是很排斥的,尤其是前十幾頁,大段大段的概念闡述和口號就跟那些心靈雞湯一樣毫無涵養。第一章反覆的講“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德是事業的根源”,用很大的詞語,例如:君子、聖賢,還有寬泛的例子,來解釋“心,道,德,事業”之間的關係。這樣泛泛而談的文字讓我非常煎熬,直到看到了蘋果樹的類比,我才體會到了前面所有內容鋪墊的重要性。我想象著人們分別在果實,樹幹枝葉,樹根和土地、種子、陽光、水分上面努力,最終得到相差巨大的結果,我感嘆著這個蘋果樹生長的精妙,同時對四部曲有了更確信的概念。
 
我記得四年級的時候,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那個故事。印象深刻的是當時班裡有個同學說想做個司機,我在心裡對這種不上進的想法嗤之以鼻,然而現在想想,我自己說得卻是“做個歌手”。立志對於那時候的我和前幾天還未學習致良知的我是一樣的,只是一種未來的職業規劃,一個大學專業的選擇。然而,做什麼事和做什麼樣的人是截然不同的。從“志”這個字來看,一個“士”在“心”的上面,也就是說“志”是心上面的事,是我們從內心深處發的願,是我們對於自己的一個理想;而單一個“士”可指某些專業人員。因此,做什麼事是“立士”,做什麼人是“立志”。第十三頁上,書記的講話中提到最大的商道是“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頻共振”,我們要時時刻刻把別人,大家,人民放在心裡,放在我們自己前面,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人。作為一位留學生,我覺得為了中國的復興只是階段性的,為了全人類,為了世界,為了地球,甚至為了宇宙才是更長遠的目標。在這樣巨集大志願的驅使下,選擇做什麼事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無論做什麼事,在哪個行業裡,我們都可以傳播正能量,給社會帶來益處。所謂厚德載物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回到文中的內容,作為企業經營者和教育工作者,面對消費者和孩子,他們花得功夫都從表面逐漸轉移到內心。我既不是企業家,也不是老師,但是反觀自己,作為一個學生,我也應當像他們一樣把功課做到心裡去。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作業或是拿到學位,而應該是鍛鍊思維,開拓視野和明理修心的過程。我理解的`三個境界為:
 
第一種,理解老師教學的知識;
 
第二種,自主研究和探討所學的知識;
 
第三種,幫助其他人理解這些知識。
 
相比較企業對消費者表示誠意,我們學習是對自己擔當、對自己表示誠意。
 
明白了心靈力量的強大和其帶給人們的改變,剩下最重要的就是修心的過程。致良知裡面分成了明心和淨心的功夫。
 
明心裡面最重要的兩個真理:
 
一是,我們要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無盡的寶藏;
 
二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法則。
 
毛主席最經典的語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也表達了人們內心的潛能是無限的意思。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們對於大腦和內心的探索只有冰山一角,剩下的龐大冰川在科學的層面於我們是未知的但在修行的層面卻是充滿著無窮能量的。在“書正憲扇”中有一句話我感觸深刻:“內心沒有力量,他才會呈現出那樣的傲慢相,目的是為了證明個別人看,自己很‘強大’。”自從進入高三以後,我就很難鞭策自己再上一層樓。學習已經到了前列,但是內心無法支援自己再做更多的努力。很多本身用來學習的時間都用在了和同學攀比上,時不時就跟別人比成績,或者刷朋友圈。但每當我一個人坐在房間裡,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內心是空虛的。這種空殼狀態越發的讓我沉不住氣,每次都想通過別人的讚美或者失敗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而這恰恰是最懦弱和最失敗的表現。第二個真理可謂婦孺皆知,但大部分人的理解只停留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層面。通過這幾天的致良知學習,我發現因果法則不僅僅是針對於我們自己,更多的是建立在我們對他人的影響上。現在是網際網路社會,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的傳播速度便利了人們交流也擴大了一條內容的影響範圍。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普遍來看人們只有30秒的集中力。這就意味著人們對於一條資訊的處理能力只停留在字面,很少人會看到一條訊息後去驗證它的真實性。通過層層轉發,那些謬論偏見,炒作誤導會帶給無數人負能量,同理,那些真理美德,關懷體恤也會帶給無數人正能量。用文中的一句話:“天地萬物一體,教壞他人就是傷害自己…不好的念頭讓我們心中的不明和慾望變得更加嚴重…其結果必定是充滿煩惱和痛苦的人生,而所有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言論自由是一個社會的良好價值觀,但是人們應該謹言慎行,三思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的影響,然後再付諸於行動。文中用示人、能人、君子、賢人和聖人所種的看似相同的因簡單解釋了付出和收穫之間的關係。他們不同層次的思考所種下的種子也是不一樣的。像聖人那樣“大我”境界的種子是很多人都悟不到的。那是真正看透因果法則並不再為此而束縛了自己內心的一種大愛。不再糾結於結果,而更關注付出的過程;讓自己的內心開滿友善的花朵,追求心上的平和。
 
所以兩條真理一起告訴我們:心向外求只會讓心丟失,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發掘自己心中的寶藏。這就講到了淨心的功夫——觀照、反省和引導。觀照的意思是時刻檢查自己內心深處的念頭,在根源上就消除那些不好的念頭,同時努力揣摩君子甚至聖賢的起心動念,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分辨好與不好的念頭。反省是找出病垢的唯一辦法,也是去除心靈垃圾的最有效方法。通過第一步觀照,我們可以發覺自己的不好的念頭,然後通過第二步反省,開啟心扉,懺悔罪過,最終去除毒瘤。文中建議我們剛開始先做一次單獨的三小時莊嚴的反省,其實我讀到這裡的時候,心裡小小的抽搐了一下,我心底的那個怪獸似乎意識到了這樣反省的威力,在隱隱的跟我的意識抗拒。我彷彿都能感受到結束反省的我心底會非常的清爽舒適。在反省的時候我一個人規矩的坐在我的書桌前,非常莊重的拿出了紙和筆,慢慢的寫下我心底的煩惱和惡念。剛開始非常的寬泛,後來越寫越細節,也從現象,慢慢寫到感受,過程,最後到內心深處的念頭,就像剝洋蔥一樣。我的心越來越平靜,在剖析自己邪惡一面的時候,我感覺就像在寺廟裡跪拜佛祖,每一跪,一個罪惡就消失了。結束以後,我的內心是無比的歡喜,但我知道,作為一個剛開始的修行者,我內心的汙垢還未連根拔起,日常定期的反省是非常必要的,否則時間推移,前功盡棄。引導可以幫助我們產生更多好的念頭,通過讀聖賢書,營造正能量的氛圍等,我們就可以循序漸進的提升心靈品質,挖掘更多心靈寶藏。
 
主席的方針就是發揚中國五千年聖賢文化,追隨著主席的步伐,文中主要以企業家為主體人群,講解了如何從1。0企業進化到3。0企業來造福社會。從“德”到“道”,再到“心”;從擴大企業到戰略創新,再到服務人民、服務社會。一個企業從小我的格局上升到大我的境界,從物質的供給到精神的支援,真正做到造福人類。雖然我沒有當企業家的想法,但是通過閱讀婚紗攝影公司和物業公司的故事,我也漸漸明白了作為一個學生,一個留學生,我現在可以做到的事情。當我們把心思從事上面真正的放到人身上面,心上面,所有的結果都有了質的飛躍。以前我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國外的知識和文化,而現在我的想法是在學習國外知識的同時,讓國外人有更多機會了解中國文化。其實很多外國人對於中國的瞭解還停留在李小龍和成龍的功夫作品上面,他們甚至覺得每個中國人都會去少林寺習武。如果我們能把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結合,融會貫通,把中國博大精深的思想傳播給更多人,讓更多人受益於東方思想,那就從本質上做到了主席所說的“利天下”了。
 
從剛開始的牴觸到現在完成這篇三千字的分享,我其實自己內心的想法是變化了很多的。我仍記得坐在北京的四合院裡對於牆上的字所發出的質疑,也還記得我媽媽跟我講致良知時候的不以為然,但當我真正加入學習,並實踐上面提出的方法,我能時刻感受到內心裡要噴湧出來的暖流。“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相信我內心有無盡的寶藏等著開發,我一定會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讀後感
 
國家的大戰略下,與偉大時代同行的五年。正如主席所說,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確實如此。過去的五年,致良知學習小組,企業家致良知論壇的舉辦,還有"致28學習小組",這些行動,核心都是"讀原文,悟真理,知行合一,以生命喚醒生命"。知行合一,多麼簡單的四個字,卻在我們的生活中很難做到,這句話直譯並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簡單關係,是行動需要和認知達成匹配,這樣有了為什麼我們要先致良知,然後再知行合一。通過學習實踐,無不證明了致良知對於企業家的重要性。也讓我相信,這樣的文化是我們所信仰的,是值得我們為之學習,加以實踐的。領悟聖賢化育天下之道,中華文化的五千年發展,有著我們獨特的中華文化,在時間沉澱下來的精髓,我們要持有相同的價值觀。心,道,德,事業,這是總結下來的四部曲,深深體會到,不同人生階段,不同階級,不同的認識。士人,能人,君子,賢人,聖人,這五類人,我是屬於哪類人,士人還是能人呢?不管是屬於哪類,都要向上一類人看齊。
 
陽明先生教誨我們,聖人之道,悟性自足。我們心中原本擁有與聖人一樣的道。只要我們以聖賢之心為心,在心靈深處建設心靈品質。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都是可學而至。其實作為員工,我們要以企業家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常聽人說,工作,不是給老闆工作,而是你自己。很多人的價值觀出現了問題,所以工作和生活的一切,都是以個人核心利益為導向,這樣的人生,只能處於停滯不前。大愛和寬廣的胸襟,去看待一件小事,一份簡單的工作,一段生活,視角不一樣,行動自然不一樣。
 
一直以來,做銷售,確實是在做人。產品和銷售密切的關係,常常在想,我們銷售產品,到底是在銷售產品,還是銷售我們自己。要讓別人相信你,需要讓別人知道產品的價值,回頭來,知道產品的價值之後,又更一步讓別人相信了你。這個階段,錯綜連線的複雜關係,孰重孰輕的價值趨向,難以決策。從書中所學到,我們要以更高的姿態,更長遠的。認知,來決定我們當前所行。這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事業導師,企業家可以成為員工的事業導師。確實如此,每一個剛出生的人,每一個剛步入社會參加工作的人,誰能說,我們的素質就很高,我們是需要學習的。那這樣,學習榜樣便是我們身邊的同事,我們的上級領導。作為同事,我們要以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姿態,做好自己,影響身邊的人。作為領導,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才不會教人把第一粒釦子扣錯,繼續扣扣子,只會一直錯誤。始終相信一點,教壞一個人,就是教壞無數人,反之,用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來影響一個人,就是影響無數人。
 
明心是心靈品質建設之母,所謂明心,就是要深深明白和體證關於心的兩個真理,一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無盡的寶藏,二是遵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法則。靜心,就是在心靈深處建設心靈品質,淨化心靈的汙垢。通過學習這兩者的關係和方法,瞭解,深入明心,就會促進持續靜心;通過持續靜心。才會進一步深入明心。明心和靜心,相輔相成,相互發揮,周而復始,迴圈往復。所以,我們要堅信我們心中的寶藏,堅定信念,持續靜心,深入明心。
 
朝向偉大,哲學與戰略,金蝶集團徐少春主席的分享讓我體會很多。現在這個階段,我所做的工作,金蝶就是我事業存在的客觀背景,大的方向,依賴於集團的發展,反之,小的個體也承擔發展的任務。徐主席通過學習致良知一年半來,找到了道,確定了金蝶新的使命和願景。新的使命是:全心全意為企業服務。新的願景是:成為最值得託付的企業服務平臺。新時代,需要創新,需要轉型,需要實踐。金蝶這樣一個平臺,一直走在財務領域的前沿,我願意和金蝶,一同前進。徐主席願意為了讓天下沒有假賬奉獻他自己的力量,能與天下的CFO打造一個共商,共建,共享的財務管理新世界。我願意,做好目前工作,給企業帶來價值。
 
我是這個世界74億人口中的一個,世界確實很大,我很渺小。但龐大的集體都是由一個個的個體組成,我們以各種連結產生萬千關係,我們在世界不同的角落正在經歷自己的人生,我們要以"大家"的姿態,致良知,知行合一,過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