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中國兒童調查報告7篇

我們調查報告的內容一定要圍繞調查任務來思考,調查報告的撰寫需要我們實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觀事實,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中國兒童調查報告7篇,供大家參考。

中國兒童調查報告7篇

中國兒童調查報告篇1

河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程序加快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大批農村勞動者離開家鄉,進城從事二、三產業,推動了城鄉經濟的發展,對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於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加,隨之而產生的另一個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日益突出並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為詳細瞭解留守兒童目前的生存、發展現狀,進而做好留守兒童的工作,近日,我們從省內四個設區市中各選取一至兩個縣,通過問卷、座談、家訪等形式對五縣7—18歲的留守兒童進行了抽樣調查,並在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就解決該群體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與意見,以供決策部門參考。

一、總體現狀

(一)農村留守兒童比例相對較低。在這次抽樣調查的50794名兒童中,有7146名留守兒童,佔14%,其中,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5270人,佔留守兒童人數的73.7%;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1876人,佔留守兒童人數的26.3%,佔總抽樣本兒童的3.7%。按照此比例分析,全省約有170萬名農村留守兒童,其中父母均在外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有45萬。在農業人口占70%以上的河北省,這個數字說明,留守兒童絕對數大,但由於不太集中,問題並不是很突出。同時,調查結果顯示,留守率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相關,即地方經濟越發達,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經濟越欠發達,留守率就越高。

(二)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3.7%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留在家鄉,其中約有80%以上是父親外出,母親在家操持家務,撫養孩子。2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他們中的63%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2%被託付給親戚、朋友,5%在校寄宿。

(三)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一般來說,由於80%以上的單親監護型留守兒童由母親監護,加之外出務工人員主要集中在本省打工,一般7—10天或每月回家一次,只有不到10%的家庭一年甚至兩年回來一次。所以,對於佔留守學生總人數約78%的國小生來說,其認知水平主要還處於形象思維發展階段,成長需要也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質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戀需求上,母親基本上可以勝任。88%的留守兒童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會更加刻苦學習;約90%以上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80%以上的孩子學習成績中等或一般,但成績優秀的較少。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的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乃至行為、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學習成績不突出。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和過問孩子的學習,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務工,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隔代親人照看的留守兒童,大部分監護人是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因此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成績優秀的不足3%,80%以上的孩子成績中等或偏下。在棗強縣,這個問題就比較突出,全縣2358名留守兒童中有45%學習成績較差。例如,留守兒童劉某以前的成績在全班排名20多位,去年父母雙雙外出打工,把他委託給伯父監管,今年上半年期末考試,他的成績一下子滑到了30多位。

(二)行為習慣不良。據調查,37.7%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好,42.5%一般,20.2%較差。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存在著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例如,早上不洗臉不漱口,晚上不洗腳,長年不理髮;經常說謊,在家騙父母委託的監護人,在校騙老師;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學校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早退、打架鬥毆的現象;由於監護人的溺愛,在家裡好吃懶做,不做一些諸如洗碗、掃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對監護人不禮貌,時有夜不歸宿的現象發生。更有少數留守兒童整天沉迷於武俠小說和網路遊戲中,模仿成年人抽菸喝酒、拉幫結派,並被社會上的不良青年拉攏、利用,甚至參與盜竊、搶劫。

(三)性格發展不健全。部分留守兒童的父母由於長年在外務工,便把孩子託付給祖輩或親戚、朋友照顧,而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後,因為自己不在子女身邊而產生負疚心理,總是從物質和金錢方面儘量滿足子女的要求,從而使子女養成亂花錢、擺闊氣的不良習氣。在國中生中,個別留守兒童不願住在學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導致早戀或其他越軌行為。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個別留守兒童內心封閉,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緒消極,孤獨不合群,言語少,不願意也不善於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鬱自卑,乃至厭世嫉俗的心理。

三、形成原因

(一)從社會發展來看,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城鄉差距是產生這一群體的直接原因。由於居住的不穩定,子女受教育等問題使外出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如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農民工子女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在城市打工的父母無法承擔子女異地入學的額外費用;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選用不同,子女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促使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此外,社會上新的“讀書無用論”對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長期以來被農民看成跳出農門吃上“皇糧”的金光大道不再那樣暢通,負面效應被片面誇大,因而放鬆了對子女讀書的要求。

(二)從家庭的認知和家長自身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是形成留守兒童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外出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及監護人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的單親或監護人忙於操持家務和農活,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從家庭不能充分得到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充實。

(三)從當前農村教育來看,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也是形成問題的原因之一。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來彌補親情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也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與建議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於這一群體不斷擴大,問題正在凸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都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給予了相當的關注。通過對調研資料的分析,現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提出一些建議:

(一)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擔負起責任,發揮其功能和作用。要把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列入議事日程,除加大農村中國小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強對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的調查和研究,制定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措施。同時,政府部門還應加強宣傳,對外出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他們的家庭教育觀念,讓農民工家長掌握與孩子交流溝通及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二)加快當地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本地就業機會。讓更多的農民就近務工,做到“掙錢養家”兩不誤,從而減少留守學生,創造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三)加強和改善農村中國小寄宿條件。目前,農村中國小尤其是國小普遍沒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學條件也很差,各項制度也不健全。應在中國小建立寄宿制,並加大對農村學校寄宿基礎設定的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使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能及時填補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的空白,使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四)學校要充分利用當地有效資源,加大對留守學生的心理教育。通過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增加留守學生與老師接觸的機會,通過實行教師與留守學生一對一幫扶制度,讓留守學生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心與幫助。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課後活動中心、心理輔導中心。教師應加大對走讀留守學生的家訪,更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狀況,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生活。

(五)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動員社會各界人士,獻一份愛心,盡一份義務,伸出友愛之手,爭當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使留守兒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學習引導,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溫暖,解決留守兒童的情感缺失。

總之,農村留守學生問題不僅是個教育問題,也是關係社會穩定乃至幾代人的成長問題。為此,需要政府、家庭、學校及社會方方面面都來關心重視,形成合力,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來抓。

中國兒童調查報告篇2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聚集。

這既是他們理性選擇的結果,也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

然而,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的限制,農民工的“空間城鎮化”並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著他們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會權利和公共服務,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務和福利作為一種社會遮蔽機制依然在起著身份區隔的作用。

同時,受制於家庭經濟能力、社會關係網路、城市社會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們在流動過程中作出了攜帶或不攜帶子女進城就學的家庭決策,從而形成了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問題。

隨遷子女問題主要表現在入學機會、就學途徑、經費保障等方面,問題顯而易見且相對緊迫,同時他們的空間流動會對城市教育資源分配形成衝擊,觸及了相關主體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也較早成為政策議題。

而農村留守兒童則主要表現為安全、生活、學習和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且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較少直接觸及其他主體的利益,自然難以形成“利益衝突式“的社會關注效應。

隨著城鎮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和農民工市民化程序的相對滯後,留守兒童作為社會弱勢和弱小群體,作為家庭結構肢解化的承受者,作為中國城鎮化不完全發展的代價承受者和衍生現象,理應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據全國婦聯課題組xx年報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的37.70%,佔全國兒童的21.88%[1]。

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萬留守兒童數量相比,[2]十年間約增加了1.5倍。

農村留守兒童呈現出數量多、增長快的態勢,可以預見,在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征途中,農村留守兒童將會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

當前,學術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多持“問題化”的研究進路,存在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誇大化、標籤化甚至汙名化的傾向,把留守兒童等同於問題兒童。

本文以浙江省、山東省、重慶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肅省10省(市)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兒童為樣本,通過統計和推斷方法,整體把握農村留守兒童特徵,摸清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型別留守兒童在身體、心理和學習等方面的差異,科學判斷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態勢,為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現實和潛在問題提供有效的實踐應對策略。

對於“留守兒童”的認定標準,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結構,即雙方均外出還是僅單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時間,即不能與子女見面的時間為半年以上還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齡,即是18歲以下還是15歲以下或者12歲以下。

我們這裡所呈現的資料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在義務教育學校讀書的兒童。

為了全面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我們把留守兒童分為三類:一是父母雙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兒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兒童,其中包括父親外出留守兒童和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兩種。

1.農村留守兒童佔39.69%,勞務輸出大省尤甚

在我們所調查的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有3750人為留守兒童,佔39.69%,比全國婦聯課題組根據《中國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資料推算的37.70%高出兩個百分點。

但是,全國婦聯課題組是按0~17歲全口徑計算的,如果僅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計算,則農村留守兒童(2948萬)僅佔農村同年齡段學生數(10128.5萬)的29.11%,這樣我們的調查資料要高出六普資料10.58個百分點。

在所調研的10個省(市)中,農村留守兒童比例超過平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慶(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數量最多,可見農村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勞務輸出大省。

2.完全留守兒童高達43.36%,父親外出留守兒童最多

從父母外出結構看,有43.36%的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達1626人,如果按照嚴格的留守兒童定義,即父母雙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與子女見面,那麼,農村留守兒童佔農村兒童的比例為17.21%。

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為半留守狀態,達2124人,佔56.64%。

在半留守兒童中,父親外出的佔82.82%,為1759人;母親外出的僅有365人,佔17.18%。

男子作為農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創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

而母親作為對孩子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的關鍵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從事農業生產應該是家庭較為理性的決策,對緩解社會矛盾意義重大。

3.留守兒童呈低齡化趨勢,年輕外出母親更傾向子女留守

儘管從農村留守兒童的絕對數量上看4~6年級最多,佔50.68%,7~9年級次之,佔33.58%,1~3年級最少,僅佔15.74%,但是從留守兒童佔該年齡段兒童的相對比例上看,1~3年級最高,達44.05%,4~6年級次之,佔40.26%,7~9年級最低,只佔37.96%,國小高於國中,國小低年級多於國小高年級,基本呈現出低齡化趨勢,這與範先佐教授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3]農村留守兒童低齡化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有關。

一方面,年輕人剛剛組建家庭,經濟基礎較差,需要通過外出打工來鞏固家庭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年輕人有著比其他群體更具優勢的打工資本(如知識、體力、健康、適應能力等),而且父輩尚有精力幫忙照料孩子。

在三類留守兒童中,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低齡化趨勢更為明顯,國小1~3年級留守兒童在同類型中的佔比,母親外出最多,佔22.44%,完全外出次之,佔16.27%,父親外出最少,只佔13.88%;國小4~6年級同樣是母親外出最多,佔55.11%,父親外出次之,佔53.54%,完全外出最少,僅佔46.62%,母親外出的低齡留守兒童需引起重點關注(見表1)。

4.三分之一農村留守兒童跟祖父母居住,22.62%同兄弟姐妹居住

調查顯示,在各種型別的留守兒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達33.53%,同母親居住的比例達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達22.62%,同爸爸居住的佔14.26%,還有2.47%的留守兒童同其他親屬同住。

在完全留守兒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無論是完全留守兒童還是總體留守兒童,都有五分之一強的農村留守兒童沒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處於監護缺失的狀態,這一狀況尤其應引起各方關注。

中國兒童調查報告篇3

一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型別!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裡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裡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型別。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裡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裡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裡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裡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裡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20xx最新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0xx最新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裡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裡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裡,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裡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咖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裡,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援,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資訊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路遊戲、色情影像、黑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20xx最新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工作報告。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群、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中國兒童調查報告篇4

農村留守兒童(兒童是指17週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隨著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程序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離開家鄉,進城務工、經商創業。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留守兒童。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所突顯出來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為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狀況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瞭解,今年市婦聯通過縣、鎮、村婦聯組織網路,對全市留守兒童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收集有關資料進行彙總分析。通過“下基層、訪婦情、辦實事”的形式,走訪基層婦聯幹部、鎮村幹部、留守家庭等,瞭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情況,共同探討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思路。本文根據調研情況,對目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粗淺分析,就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根據婦聯絡統20xx年3月的調查摸底顯示,我市17歲以下留守兒童已達10萬多人,佔兒童總數的12%。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就有9萬多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87%。陽山縣、英德市所佔比重最大,陽山縣有3。9萬多人,英德市有2。6萬多人,兩縣農村留守兒童人數佔了全市留守兒童總數的70%。

(一)基本現狀。

1。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寬裕,生活依靠父母雙方或單方出外打工維持。據統計,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貧情形並不鮮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技能水平較低,打工收入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親,最主要的任務是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小孩,只進行簡單的種植養殖來幫補家計。

2。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生活起居。

3。農村留守兒童中,國小年齡段以下的超過半數。據統計,國小年齡段以下的兒童共有6。2萬多人,佔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65%。其中,讀國小的佔了36。4%,讀幼兒園的佔了12。3%,學齡前的佔了16。3%。

(二)主要存在問題。

由於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與其他兒童存在的差異性,使其在身體發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質等多個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或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隔代教育負面作用,學習水平和心智水平難以提高。很多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由於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計,有的自己也體弱多病,對於管教孩子是無能力也無精力,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同時“隔代親”現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祖輩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輔導和行為習慣、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對孩子疏於管教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如清新縣禾雲鎮的小健,今年13歲,正在讀國小六年級。他的父母長期在廣州打工,由奶奶負責監護其生活學習。奶奶不識字,對其也十分溺愛,少有對其進行嚴厲管教。小健對學習非常不自覺,成績是越來越差。同鎮10歲的小發讀一年級時,有媽媽在身邊監督、照顧,能上課認真,按時完成作業,回家更會幫助媽媽做點家務。到了二年級,媽媽隨父親到佛山打工,由行動不便的外婆照顧他。結果他的成績是直線下降,成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來越調皮,和同學追逐打鬧,有時更是不上學,騎著自行車到處遊逛。像這樣由於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輔導,造成很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佳。部分更是因為行為習慣缺乏正確的教育引導,導致出現性格偏執或行為偏差,出現厭學、逃課、迷戀網咖和電子遊戲等現象,甚至與社會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鬥毆等社會惡習。

2。缺乏親情撫慰與傾訴溝通,心理問題顯現。農村留守兒童普遍正處於生理髮育、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正是極需溝通傾訴和正確引導的時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這些兒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連山縣上帥鎮9歲的小琴,父母為了生計雙雙外出務工,剩下她和正在讀學前班的妹妹跟隨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長路遠,父母對兩姐妹的生活學習情況甚少過問。兩姐妹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貼身照顧,性格變得內向,不願與人交往。13歲的小豪讀六年級,父母在廣州打工,由奶奶照顧他的生活。當他違反學校紀律時,班主任只能打電話給他的父母。遠方的父母只能通過電話隻言片語對其進行教育。為了加強溝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機,但手機卻變成了“遊戲機”,成為其學習的障礙。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差異大,巨大的代溝讓兩者難以交流溝通。父母忙於務工且身處遠方,對孩子的情感溝通和心理關懷也少。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往往是得不到及時的排解和幫助。有的兒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無情,久而久之對家庭缺乏溫暖感和歸屬感。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極易產生社會認知、行為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這對於兒童人格的健全健康發展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

3。缺乏安全監管,生命安全受威脅。由於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人或年紀老邁,或病痛纏身,對他們上學、放學途中、節假日的安全問題難以監管到位。節假日特別是寒暑假,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更加突顯。他們上山捉蛇捕鳥,下河洗澡摸魚,騎車到處遊蕩,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連州市龍坪鎮7歲的小軍,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去年12月,正上國小一年級的小軍由隔壁50多歲的大叔幫忙接他放學,結果途中發生車禍,經搶救無效死亡。

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社會因素。許多進城務工人員其實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但由於現行戶籍管理等相關政策和家庭經濟狀況的限制,無法更好地解決孩子進城後的入學、醫療保障和居住等問題,迫於現實的壓力,把孩子留在農村就成了絕大多數農村家庭無奈的選擇。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留守兒童極需得到家庭外的社會教育體系的更多幫助和疏導,彌補親情、監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對其成長形成的消極影響。但一方面,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在農村學校中開設專門的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課程還是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社會教育相關服務體系更是還未發展成熟起來。這樣的現實狀況直接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問題的不斷產生。

(二)家庭個人因素。農村經濟發展遲緩,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弱,傳統種植業收入水平低,農民往外走是必然的。農民外出務工謀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之間產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有的家長認為,畢業後沒門路照樣找不到好工作,還不如早點就業。在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下,再加上忙於務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也就不太重視和關注。委託的監管人又忙於操持家務和農活,更加不會對留守的孩子進行更多的教育。這些都是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的因素。

三、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社會應對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記憶體在。這個特殊群體的人數已在加大,問題也正在凸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對國家人才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有著極其深遠深刻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影響的不僅是一代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為解決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一)推進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改善農村中國小寄宿條件。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可以較好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上的問題。加快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學校配套建設宿舍,並不斷改善寄宿條件,儘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他們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儘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體系。目前教育、婦聯、關工委、團委、學校等部門、群團、社會組織都有開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婦聯去年啟動了“關愛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大講堂進社群(鄉村)”活動,一年來開展家教公益大講堂1000多場,受教育家長35。6萬人次,發放有關宣傳資料28萬份。招募4400多名(個)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集體和熱心人士擔任“愛心父母”,募得幫扶款130萬多元,幫扶困境兒童1700多人。暑假期間還聯合市關工委、團市委開展“攜手關愛留守兒童繽紛夏日五個一”活動,讓留守兒童度過了一個開心而有意義的假期。這些救助扶持工作雖然一定程度上代償了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但畢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間斷行為,並沒有形成長效、持續的工作機制,成效是有限的。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短期內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利用社會資源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有效幫助。如建立綜合性服務站、託管中心、心理諮詢站等。

(三)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依託學校或有關服務機構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家庭情況等進行登記造冊並實行動態跟蹤。根據相關資訊,更好發揮各種社會資源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提供救助和幫助。

(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家教理念灌輸。引導和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農村留守兒童的委託監管人提高責任意識,密切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情況,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儘量給予孩子溫暖與關懷。學校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絡制度,辦好家長學校。利用書信、電話、資訊、家訪、家長會等途徑,與留守兒童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絡。利用家長學校經常性開設家庭教育講座,讓“第二家長”學會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點關注,積極消除社會因素的影響。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和住房、教育、衛生等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逐步消除與戶籍管理相聯絡的就業、醫療、教育等政策障礙,促進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的銜接與配套,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平等享有相應的權利權益,積極消除留守兒童產生的社會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複雜的社會問題,社會根源複雜,涉及人員廣泛,極需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和關愛,從而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中國兒童調查報告篇5

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裡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調查發現集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

當地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絡,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絡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裡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咖、遊戲廳、錄影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援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中國兒童調查報告篇6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湧入城市,他們在為城市建設和發展及農村經濟發展、家庭收入做出貢獻的同時,其子女的教育問題已凸顯出來。外出打工農民大多是青壯年,子女正值學習階段,多數被丟給爺爺奶奶或親戚照顧,這些“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狀況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前不久,內蒙古赤峰市婦聯、赤峰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就赤峰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松山區,敖漢旗、巴林右旗發放調查問卷700份,收回有效問卷700份。同時,婦聯的工作人員又在松山區、寧城縣入戶走訪了部分留守兒童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與部分留守兒童及監護人進行了座談訪談。結果發現,農村留守兒童中:22%有暴力傾向,36%學習成績差。

調查顯示,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佔73%),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佔20%),即把孩子託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監護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對於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卻很少關注,一切順其自然,順其發展。三是自我監護型(佔7%),即由於沒有上面兩種條件,或其他原因,監護的責任就成了孩子自己,根本就談不上家庭教育。

這些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親情的缺失,影響了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在對700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後發現,35%的父母經常給孩子打電話;8%的孩子經常給父母打電話;15%的父母經常回家;3%的孩子經常去看父母;9.6%的不經常聯絡;8%的孩子竟然沒有父母電話;14%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地址;37%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後再也沒回來過的佔1.6%。留守兒童強烈渴望與親人情感交流,11%的孩子變得膽小;14%依賴性強;不善交往的7%。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了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的養成,導致行為偏差的出現。由於種種原因,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出現行為偏差,甚至出現違法犯罪行為。在對700名留守兒童的相關調查中發現,在難過、孤獨和苦悶時她們無法發洩,29%的想唱歌或做其它娛樂活動;25%的想看電視;3%的想上網;0.9%的想吵架;0.1%的想離家出走;心裡有吵架、打架衝動的有22%;另外,受打工家長的影響,留守兒童易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出現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700名留守兒童中,有36%的孩子學習成績為較差。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對外界不願意接觸,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不同程度的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父母不在家,對於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得不到較好的正確的指導和幫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們生理上的正常發育,有的在心理上留下了很大的陰影。因為自律能力很差,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裡不聽話,在學校道德品德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同時留守兒童的安全也有很大的隱患,多表現在上學路上,因為農村撤鄉並鎮,多數孩子學校與居住地較遠,一、二年級的孩子坐計程車(費用70元/月,午飯2元/天),稍大些四、五年級的孩子起早貪晚騎自行車上學或步行,路途上有不安全因素存在。

針對發現的問題,婦聯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與措施:

一是在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地方,當地政府要充分利用撤鄉並鎮、農村教育佈局調整等有利時機,充分利用閒置資源,成立“留守兒童學校”或在學校、社群、嘎查、村成立“留守兒童家園”、“留守兒童監護人指導站”。全面細緻地對轄區內留守兒童進行摸底登記造冊,培訓離退休教師、幹部等“五老”人員,成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成長顧問”,定期走訪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與其談心、上心理課,陪伴留守兒童成長。在“留守兒童家園”設心理輔導室、學習輔導室、娛樂活動室。“留守兒童監護人指導站”要定期授課,利用留守兒童父母返鄉之際,或利用寫信等形式,給他們傳授有關知識,讓他們及時瞭解掌握孩子的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情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增強其監護人的責任意識。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利用網路讓親子定期視訊見面,以加深留守兒童對父母的依戀,解決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分離焦慮而導致的性格、人格方面的障礙。

二是強化社群家長學校的辦學功能,擴充套件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內容。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優勢,利用現有社群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繼續開展“爭做合格父母,培養合格人才”的“雙合格”家庭教育實踐活動。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通過社群家長學校,使他們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更好地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要動員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開展“愛心媽媽”認領留守兒童活動,讓留守兒童不再孤單,讓“留守兒童”真正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

三是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為留守兒童提供健康成長的環境。由於農村教育佈局調整,越來越多的農村學生選擇了寄宿制。寄宿制使得教育部門承擔起了越來越繁重的監管責任即第二監護人的職責,並已成為全方位監護學生的主陣地。老師已不僅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承擔起父母的責任,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學生建立起依戀關係,這樣才能彌補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而導致的心理、性格、品格問題!

四是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比較大,如果有一個人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可靠的人作為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保證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絡。

五是建立農村社群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村(社群)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群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絕大部分村(社群)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得村(社群)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口越來越多,舊的家庭成員長期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已經打破,新的家庭成員經常性缺位的家庭結構已經開始形成。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過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來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的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等村(社群)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村(社群)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一是因為基層黨政機關人員有大量富餘人員,中國小校有大量退休人員,他們大都能勝任中國小生監護、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部分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家庭經濟相對較富裕,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建立某種機構,來管理和監護其子女,使他們能安心在外務工。

中國兒童調查報告篇7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瞭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群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絡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絡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從調檢視,大多數孩子性格內心、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想早點長大獨立”,“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家庭教育情況。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國小文化程度及文盲的佔到6%。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於自己摸索的佔49.5%,從長輩那裡學來的佔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近3%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多半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絡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裡又矇騙監護人,雙方無法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農村家庭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如農村家庭教育網路不健全、已有家長學校作用發揮不夠好、有關領導和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培訓活動等,加上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

三、工作策略

加大家庭教育支援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路。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援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近兩個星期我們小組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情況做了一個實踐調查。對現在農村留守兒童情況有了一個深刻的瞭解。並對我們的調查結果給以了總結和分析,對其面臨的問題給以文字表現。並經過我們組員的討論與研究提出了幾點解決建議。

具體而言,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務工,致使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親子間溝通中斷,互動缺失。外出務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終因天各一方,對留守子女的教育難免陷入“鞭長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許多外出務工父母連與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沒有,更何談對子女的引導、教育與關心。有的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才與孩子聯絡一次,有的甚至長年累月沒有聯絡。抑或一年回家探親一次,抑或數年不知家裡的境況。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絡,使得父母無法瞭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變化,從而對其缺乏必要的關愛與引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親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監管的情況下,出現隔代教育力不從心的狀況,,祖輩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對孫輩的監護僅僅從物質生活方面予以滿足,這難免會走向一個極端:他們對孫輩過分的溺愛,使得留守兒童變得嬌生慣養。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這種情況的發生,父母對留守子女照顧不周,內心感到愧疚,為了補償孩子,他們就儘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

因此,留守兒童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以物質的滿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撫,將孩子一步步往懸崖邊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進深淵。而委託他人監護孩子則出現了另一種情況:受委託者更多的是對留守兒童的漠不關心,持一種放任的態度。有的是留守兒童太調皮,他們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們的監護也只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留守兒童也就變得膽大起來,他們可以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總而言之,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給留守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不力,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價值取向的扭曲,無限制的物質滿足,行為規範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關心,使孩子變得功利起來,表現出個人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錯誤思想觀念極易在留守兒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另一嚴重後果表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缺乏起碼的父愛母愛。他們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關懷,沒有傾述和求助的物件,這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容易引發多種心理疾病。他們不願與外界接觸或是接觸甚少,因此很多兒童表現得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其有的行為甚至讓人不可理喻。這些心理障礙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2.學校教育軟弱無力

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時,學校教育狀況也不容樂觀。學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農村留守兒童成績較差,二是農村留守兒童失學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績差的問題,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師方面的原因。長期留守的兒童由於見不到父母而產生強烈的思親情緒,導致他們上課思想拋錨,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而在家中,他們要麼由祖輩照顧,要麼由父母委託的監護人監管。由祖輩照顧的情況下,祖輩由於年紀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們即使想對孫輩的學習給予幫助,但難免也要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託人監管的情況下,更多的則體現為對其監管下的留守兒童的學習持漠不關心的態度,他們認為只要讓他們監護的留守兒童吃飽穿暖就已經盡到了監護職責,至於學習方面則事不關己,聽之任之。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監督和輔導,學習自覺性和興趣感大大降低,學習成績下降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教師方面,雖然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是“唯分論英雄”的應試教育現狀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觀。以分數評價學生優劣,以分數論教師水平之高低的狀況也沒有得以消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差等生的態度難免顯得粗暴,特別是對差生中那些不服從管教者尤為突出。體罰學生的情況在所難免,且學生不忍處於這種地位,從而產生厭學情緒,這也為留守兒童面臨的學校教育的第二大問題——失學率高埋下了禍根。留守兒童在家受到的監護力度不夠,在學校又受到老師的冷落,於是他們逃學,曠課。有的留守兒童受到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產生“讀書無用論”思想,他們認為不讀書也能掙錢,於是紛紛離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學校對此也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一個個離開校園。這是中途退學方面,另外留守兒童的升學率也不容樂觀,留守兒童上高中的幾乎微乎其微。另外,學校教育還有一個不足就是教師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往往只關心學生智的提高,卻忽視了對其德、體、美、勞的關注,致使留守兒童思想散漫,體質下降,不服從管理,自以為是。在這種教育局面下,學生很難得到全面的發展。

標籤:調查報告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