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兒童藥調查報告7篇

想要清楚的記錄下自己參與調查的感受,寫調查報告是最直接的方式,我們寫好調查報告之後,也是要認真檢查一下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兒童藥調查報告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兒童藥調查報告7篇

兒童藥調查報告篇1

(一)調查目的

目前,社會上最廣泛關注的就是關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瞭解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學習狀況,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二)調查內容

1、開展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學活動。

2、為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做心理輔導。

3、調查活動。

①調查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調查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

③調查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④留守兒童的心事調查。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我們設計了一份《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調查問卷,請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對問卷中的問題進行不記名選擇與作答。我們發放調查問卷共30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為80%。我們的問卷共設有50道題。調研結果顯示,受調研活動的男女比例為52:48。從調查人群的年齡角度看,在10歲以下的人佔30%,10歲以上佔70%。

2、訪談法:通過面對面的交談,來收集各個層次的人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看法和意見。

二、情況彙總

1、父母的工作問題。

在被調查者中,“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的佔70%,“父親出去打工”的佔15%,“母親出去打工”的佔10%;“在縣城內打工”的佔15%“跨縣、跨市打工”的佔25%,“跨省打工”的佔60%。

2、監管照顧問題。

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國小文化程度及文盲的佔到60%。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於自己摸索的佔49.5%,從長輩那裡學來的佔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監護人的不重視,大多數的老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生”,缺乏正確的引導,是許多留守兒童養成諸多不好的習慣,嚴重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在被調查者中,“你的父母不在你身邊時,你和誰生活在一起?”,60%的被調查者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0%的被調查者與“親戚”生活在一起,18%的被調查者與“其他人”生活在一起,2%的被調查者則“自己住”。

3、心理態度問題。

大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想早點長大獨立”,“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心理狀態不佳。在被調查者中,“你是否擔心父母在外打工會出事?”,其中,“很擔心”的佔33%,“有點擔心”的佔46%,“不擔心”的佔19%;“你是否覺得自己很棒、很優秀?”,“我很棒,我做的很好”的佔33%,“我做的很一般”的佔54%,“我做的比很多人差”的佔11%,其餘2%的被調查者則稱“我做什麼都不成功”。

4、學習問題。

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對於“你對學習的態度如何?”這一問題,“聽老師話,十分刻苦”的佔21%,“聽老師話,比較刻苦”的佔45%,“一般,不愛聽老師話”的佔28%,“不努力,不愛聽老師話”的佔6%。“有沒有在課後複習知識?如果沒有,是什麼原因呢?”,“經常複習”的佔31%,“很少複習,沒時間”的佔19%,“偶爾複習,想不起來”的佔36%,“很少複習,不喜歡”的佔13%。

5、人際關係問題。

“在學校裡的朋友多嗎?”,回答“很多”的佔41%,“不是很多”的佔47%,“很少”的佔11%,“沒有”的佔1%。對於“你是否喜歡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這一問題,回答“喜歡,害怕”的佔15%,“喜歡,不害怕”的佔37%,“不喜歡,害怕”的佔9%,“不喜歡,不害怕”的佔39%。

兒童藥調查報告篇2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留下了很多的留守兒童,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在暑假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型別!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裡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不全。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裡,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裡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咖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裡,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資訊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

三、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程序。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兒童藥調查報告篇3

為了解農村兒童受教育的狀況,5月22日,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xx的帶領下前往城山鎮進行專題調研。委員們採取走訪留守兒童代表,聽取縣教育局及城山鎮中、國小負責同志彙報,開展座談討論等方式進行調研。縣政協主席楊劍出席座談會並作了重要講話。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留守兒童”基本狀況

全縣現有各類學校164所,在校學生43199人。“留守兒童”總數達26783人,佔全縣在校學生總數62%;其中單親外出的學生有20735人,佔48%;雙親外出的學生6048人,佔14%。在“留守兒童”中,由祖輩監護的3393人,佔12.7%;由親友監護的2041人,佔7.6%;無固定監護人的613人,佔2.3%。從學習成績上看,優秀的佔21.4%,較好的佔30%,中等及以下的佔49.6%;從行為習慣上看,優秀的佔18.7%,較好的佔22.3%,一般的佔30.1%,差的佔28.9%。以上資料顯示,我縣 “留守兒童”群體非常龐大,且他們在學習成績、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弱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留守兒童”在祖輩的過度寵愛、溺愛下,性格表現為任性、孤僻、內向,不易與人交往,孩子與祖輩之間缺乏溝通,存在嚴重的代溝,依賴心理,懶惰心理較為嚴重。

二、“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留守兒童”由於缺乏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亦不容忽視:一是“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令人擔憂。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與祖輩等生活在一起。監護人普遍年齡偏大,且文化程度較低,他們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只能照顧孩子們的生活。大多數監護人錯誤認為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主動與學校進行溝通較少;二是“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偏差。他們身心都處在成長階段,自律能力不強,而又不聽監護人的勸教,多數“留守兒童”紀律散漫,是非善惡標準認識不清,有的道德品質較差,還有的染上不良習氣,如抽菸、喝酒、小偷小摸、上網咖玩遊戲等,他們原本純潔的心靈受到汙染。他們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保護能力,近年來我縣“留守兒童”溺水、觸電、燒傷、傷人和被人傷害及交通事故等現象明顯增多;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難度較大。由於“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師沒辦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有些孩子抓住時間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裡矇騙監護人。由於監護人文化素質等問題,老師進行有效的家訪渠道難以暢通;四是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農村中、國小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教師的教學任務也較繁重,跨專業帶課較為普遍,所以只能在時間上和精力上應對大眾化應試教育,特別是目前學校都沒有專業的心理教師和專職的生活教師,不能給學生更悉心的關懷;五是農村學校的硬體設施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在農村學校寄宿制工程剛剛啟動,許多中國小住宿條件還有待於進一步改善。如東莊中學,一間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子要住二十個學生,人均不到一平方米。且缺乏衛生間、自來水等一些生活設施。這樣既不便於學生生活,也不利於管理;六是社會環境不利於“留守兒童”教育。部分遊戲廳、網咖業主只考慮經濟利益,接納未成年兒童,導致部分學生在上課期間進網咖玩遊戲;七是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兒童”教育不科學。部分外出務工父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經常給家裡寄錢、寄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身上零花錢較多,這很不利於學校對孩子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有些家長在認識上產生偏差,錯誤認為不管學習成績好壞,打工是條不錯的致富道路,產生“不上學可以省很多錢,不上學可以掙很多錢”的觀念,導致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降低。農村中將會出現“富了一代人,而垮了下代人”的現象。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意見及建議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催生的社會問題,而且將在較長時期記憶體在。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使其健康成長,社會、學校、家庭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調研組建議:

一及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各盡其責,通力協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的社會監護體系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社會問題,需要統一認識,通力協作,形成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應將加強未成年人義務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相關政策,採取有效措施,標本兼治,妥善解決。一是加快發展本地經濟,讓農民就近務工,以減少“留守兒童”數量;二是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因地制宜,合理調整學校佈局,有計劃地籌建寄宿制學校,以便於對“留守兒童”集中管理;三是加快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經濟體制”,使農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能夠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為務工人員子女隨父母就近入學創造有利條件;四是探索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發動志願者為“留守兒童”擔任代理家長,組織“一加一”結對幫扶活動,對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給予救助,保證其健康成長;五是有關職能部門應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從源頭上切斷部分學生進網咖、遊戲廳的途徑;六是充分發揮媒體宣傳作用,動員社會各界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來。

二學校要發揮教育“留守兒童“的主陣地作用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教育“留守兒童”的主陣地。學校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探索有效措施,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關注他們成長動態,及時向家庭反饋孩子各方面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豐富“留守兒童”第二課堂。把他們組織在一起,有問題一起解決,有快樂一起分享,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沖淡孩子的孤獨感,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性格;三是強化“留守兒童”的行為規範。加強對他們的安全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自我管理,自我保護。學校定期開展一些生活、衛生、飲食等方面教育,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四是開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的活動。學校可選一些責任心強、工作細緻的教師與“留守兒童”接對幫扶,經常找他們談心,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思想動態;五是加強學校寄宿制管理。學生由於自制力較差,有空餘時間精力容易轉向其它渠道,因此加強寄宿管理,對於那些得不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減少他們教育的“真空”。

三家庭要承擔起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監護引導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父母應儘量留一人與孩子生活在一起,雙方外出務工的家長要選擇好監護人。平時要藉助電話等途徑多與孩子溝通,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及親情的溫暖。要充分利用各種返鄉機會,多向教師、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家庭的學習、生活情況,經常性保持與班主任、任課老師的聯絡,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不要錯誤地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教師的責任,儘可能發揮家庭、學校的監督教育作用。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留守兒童”教育的共同體,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導,社會教育是補充。三者必須相互配合,通力協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監護體系。

兒童藥調查報告篇4

調查時間:20xx年9月

調查地點:五常市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同時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託他人監護或無人監護的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群體,隨著社會經濟及城市建設的日益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關愛而發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一、背景介紹

此次調查物件為我校在校生,年齡分佈在6--12歲之間。全校共有學生1286人,共有留守學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兒童124人,佔留守兒童總數53.6%,女性留守兒童107人,佔留守兒童總數46.4%。

二、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分析

1、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佔84.85%),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佔9.96%),即把孩子託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監護型(佔5.19%),即由於沒有上面兩種條件,監護的責任就讓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兒童父母打工情況分析。全校留守兒童共231人,佔全校兒童總數的17.96%(其中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為35.5%,父親外出打工的為52.3%,母親外出打工的為12.1%)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還是相當大的。

3、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資料分析顯示,在縣內打工的佔30.4%,在縣外打工的佔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縣外。

4、打工父母回家頻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佔63.2%,一年回家1——2次的佔30.6%,一般在家停留時間較短。結果表明:外出務工的家長回家頻率低,與留守孩子溝通和交流較少,更說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兒童生活情況分析。

從全校的總體情況來看,有23.38%的留守兒童寄宿或全託,有24.24%的留守兒童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單親家庭”合計為32.03%,隔代撫養為63.20%,家庭缺失的情況較為嚴峻。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較高,有5.19%的留守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學生認為“一般”,只有3.04%的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資料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調查中發現,一方面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裡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從資料分析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縱自由。一方面由於灌雲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蘇錫常地區為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絡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另一方面,由於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留守兒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較強,所以在物質生活的滿意程度上,留守兒童的滿意度更較高;但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由於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捨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

3、親情缺乏。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大部分兒童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離,不想和他們溝通,大部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僅是盡到自己的本職(做飯、洗衣、接送等)。

4、行為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網咖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5、安全隱患。由於留守兒童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監護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層次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家庭與學校教育容易出現“真空”,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

三、問題的成因

1、淡化區域性教育。由於近幾年打工潮的興起,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城校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於城校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由於區域差距,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3、外出務工的父母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關注較少,在家裡的監護人由於於文化層次較低僅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4、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轉載自,請保留此標記。)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我們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

五、對策與建議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認識。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讓農民工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2、少年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各級政府部門應切實擔負起責任,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加大農村中國小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以外,還應當及時將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納入政府整體規劃日程,加強對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的調研和研究,提出和採取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和義務的措施。

3、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加強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學校要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兒童藥調查報告篇5

20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援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援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援弱化,前三位的支援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援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援,是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援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裡話的首位傾訴物件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30.5%的留守兒童認為校園裡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夥,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夥,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援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援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社會支援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數,社會支援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於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九年級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八年級現象更為顯著

八年級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八年級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八年級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八年級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援來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於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餘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鍊、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援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體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裡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國小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國小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佔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佔40.2%,母親外出的最少,佔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路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歡迎,但不願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1.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導。

2.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

3.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臺,統籌經費保障機制,制定並提供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程及規範。

4.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路,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援和監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群建立關愛服務陣地,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5.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著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

6.注重滿足不同型別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考慮性別、年齡段及監護型別不同的留守兒童的特點。

7.通過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以及鼓勵、支援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著子女舉家進城,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兒童藥調查報告篇6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上班務工,在廣大農村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 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打工、經商交由祖輩或親屬監護的未成年人。留守兒童是近幾年我國研究者廣泛關注和研究的物件。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由於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愛和呵護,以至於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也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針對留守兒童種種問題,我們特成立“輞川鎮閆河國小留守兒童研究小組”,在上級主管部門及學校領導的大力幫助下,在各位教師和家長的通力支援下,在全體學生的積極配合下,我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留守兒童問題不斷地嘗試和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備了結題條件。現將我們的研究情況做一總結,報告如下。

一、 當地留守兒童現狀

輞川鎮閆河國小(教學點)地處藍田縣城南十公里處,距國道g40西商高速輞川站出口300米,涵蓋接收相鄰4個行政村適齡兒童,學校下設2個教學班(一、二年級),在校學生總人數32名,其中留守兒童13名(7男6女),佔學校總人數41%。這些留守兒童中,有特殊的幾位,包括1名殘疾兒童(小兒麻痺症症患者),3名單親兒童和1名母親殘疾兒童。由於當地主要依靠種植白皮松為經濟來源,壯年勞動力流失相對較少,對比其他山區來說留守兒童數量,佔比都不算特別嚴重,而且經濟問題也不算突出。

留守兒童絕大部分寄養在爺爺、奶奶或親戚家,其中“隔代監護”居多,佔92%,託親屬監護的8%。在對臨時監護人的調查中,我們發現90%的老一輩爺爺奶奶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基本上不能完成學生作業的輔導工作,所以導致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委託人監護人職責不明,能力欠佳。

委託監護人多數由祖輩或親屬代理,然而這些爺爺奶奶根本不明確自己的職責,對留守兒童的照顧往往停留在單一的“衣食住行”上,對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習輔導方面基本難以顧及,力不從心。對學生要不過分溺愛,任其放縱自由,要不簡單粗暴,嚴格管控監督,無形中給兒童造成很大的傷害,不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

2、家庭關愛少,親情缺失。

調查顯示,90%的父母在外忙於工作,每年僅回來一次,而且時間較短,平時的電話等聯絡也很少,70%的留守兒童覺得電話裡邊和父母不知道說什麼,更有25%的留守兒童坦言時間長了,甚至都想不起父母的樣貌,40%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可能不想要自己了。種種跡象表明,情感的缺失對兒童的成長抹上了重重的陰影。

3、學習自覺性,積極性普遍較差,成績也不是很理想。

由於委託監護人的原因,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往往不思進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動作,開小差時有發生,家庭作業常常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成績不夠理想。

4、人格、性格差異明顯。

根據平時的交談,觀察和調查研究:

70%的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言談,很少與人交往,孤獨、離群、自我封閉。

50%的留守兒童有不良習慣。如不自覺的啃咬手指、撕書角、摳橡皮等。

70%個人衛生情況不好,不講究衛生;

80%不懂禮貌,罵人說髒話;

60%不愛或不會做家務;

個別學生甚至出現偷別人東西,惹事,打架等惡劣事件。

5、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力量未能有效結合。

關於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方面,沒有一個權威的主導部門,學校,家庭和社會缺少有效地溝通、交流和整合,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幫助方面沒能抓住“重點”,切中“要害”,甚至有的“流於形式”,重在“走秀”,猶如“隔靴搔癢”、“望梅止渴”,那麼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就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

三、實踐中採取的措施

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採用的方法和手段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摸清底子,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進行個案跟蹤研究。學校對全校留守兒童的身體狀況、學業成績、父母情況和監護人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進行登記造冊,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並實行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資訊共通的工作程式。樹立班主任是關心留守兒童第一責任人的觀念,提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加強管理,強化管理意識。

通過調查統計,建立了《閆河國小留守兒童花名冊》,對本校13名留守兒童的個人資訊,家庭情況等進行全面詳細記錄。

(2)整體規劃,“三個三”校內關愛活動。

充分發揮學校主課堂、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創造性地總結出“三知、三多,三溝通”的校內關愛工程,“三知”就是每個老師都要知道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委託監護人的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三多”就是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流,掌握他們的學習、思想和生活狀況;多組織充滿人情味的集體活動;多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三溝通”定期與留守兒童,委託監護人,留守兒童家長溝通。

(3)師生聯手,實行留守兒童教育幫扶三優先。

一是學習上優先幫助和輔導。落實到班主任,科任教師,手拉手小夥伴連心工程;二是生活上優先關心照顧。學校對留守兒童實行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三是在活動上優先安排和指導。學校讀留守兒童的集體活動特別重視,希望通過各類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到 集體的溫暖。

(4)採取多種措施彌補親情,心理輔導。

設立“留守兒童之家”“心理輔導室”,並有專人負責管理操作,定期舉行活動,開展專題心理輔導。聯合藍田縣統計局相關領導幹部,對留守兒童實行“一對一幫扶”政策,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重視和關愛。

四、 取得的成績

1、留守兒童各方面成長明顯。

自實施以來,留守兒童在道德、行為、學習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不良性格明顯好轉,漸漸地願意與人交往,變得開朗起來。生活自理能力增強,願意幫助家人做家務。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明白家人,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關愛。

2、家長及委託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管理教育的能力不斷加強。

通過家訪、座談會和講座,讓家長及委託監護人進一步瞭解留守兒童情況,並不斷地提高自身教育管理理念和能力。

3,課題組成員的教研能力有所提升。

課題組成員在調查研究中,自覺學習相關理論知識,開展研究活動,遇到問題積極探討交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相互延伸,拓展,使自己得到了鍛鍊。

五、對於留守兒童的突出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家庭及各種社會群體共同努力,從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管理等各個層面著手,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一)政府方面

政府有責任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有關部門應當積極採取措施,制定和實施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計劃與方案。要加快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家庭附近就業的機會,從而縮短農民工回家的週期。同時針對目前農村學校普遍的經費不足、人員流失、教學設施差的現狀,要加大對農村社群的教育投入,真正重視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1、明確責任主體,促進政府各部門協調合作。

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政府各部門也能盡其所能參與到幫助和關愛留守兒童的隊伍中來,然而,至今誰要對留守兒童問題負主要責任依舊模糊不清,所以,儘快確立一個最有優勢負責此工作的主體才是迫切之求。有一個專門機構對留守兒童工作進行主體的負責,有利於更好的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和關係,也有利於形成工作的長效機制,以前單純靠婦聯,共青團,關工委等部門不太實際,難度較大。建議成立由黨委,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組長,組織部,宣傳部,文明辦,教育廳,公安廳,司法廳,民政廳,婦聯,共青團,關工委等多部門組成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問題。將留守兒童工作列入各政府績效考核目標,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分層落實”,同時廣泛發動社會力量,與他們“手拉手”“結對子”,形成留守兒童為中心,以學校為主體,以村鎮為重點的橫向道邊,縱向到底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網路,切實為留守兒童獻愛心,辦實事。

2、加大傾斜力度,進一步推動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

由於農村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住處離學校較遠,走讀會給學生安全,學校管理和家庭負擔帶來負面影響。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就很好地解除了諸多問題的困擾。一是通過學校的規範化管理,有助於這些缺少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二是給路途較遠的留守兒童提供就近入學的保障,並減少留守兒童在家或上放學途中安全事故的發生。三是實行寄宿制建設,進一步縮小了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有助於實現城鄉國小教育的均衡發展。實踐證明,寄宿制學校是目前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3、完善政策法規,確保留守兒童監護,權益及救助保障落實到位。

一直以來,政府及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都體現著自身學習,生活層面,卻忽視了法律制度的完善對保護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為其營造健康成長環境的重要性。實際上,留守兒童是一個涉及勞工,三農,用工監護制度及戶籍制度等方面的綜合性問題。特別是監護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很多糾紛和隱患。必須強化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的法律責任。

(二)學校方面

首先提高心理輔導教師素質。心理健康輔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事這項工作的教師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論。因此,必須努力提高心理輔導教師素質,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而且學校應定期與與父母交流溝通,瞭解其生活和思想狀況,全面掌握孩子的情況,共同探討促進其健康成長的方法。

不斷完善規範制度,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設良好條件。

農村寄宿制學校作為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單位,可以優先對留守兒童在思想上給予更多的關心,學習上給予更多的輔導,生活上給予更多的照顧。具體可以建立以下幾項規章制度。

(1)建立委託監護制度。家長或代理監護人要與學校簽訂教育管理責任書,保障適齡兒童完成義務教育。

(2)建立檔案管理制度。準確記載家長,代理監護人的聯絡地址,聯絡方式和兒童日常學習品行等情況,以便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3)建立親情交流制度。開展“親情通道”,讓留守兒童通過電話,簡訊或者網路等途徑定期或不定期的保持聯絡。

(4)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5)建立心理輔導制度。學校配備心理輔導室和相應教師,推廣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6)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動員機關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或者非留守兒童家長,開展幫扶結對活動。

(7)建立家校聯絡制度。在家長和學校之間建立廣泛而經常性的聯絡,堅持校訪和家訪相結合,關注學生,瞭解學生

(8)建立身心健康鍛鍊制度。學校應經常性的組織開展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

(三)家庭方面

父母應該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對在家孩子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加以關心、教育和指導,例如多打電話給孩子及監護人、老師等,並向其詢問孩子的基本情況。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生活觀。

加強校外支援,健全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機制。針對農村教育資源薄弱,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教育觀念落後,缺乏科學有效的教育意識和方法,各級婦聯,關工委要藉助牽頭家庭教育工作以及“五老”隊伍等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農村家庭教育指導站,家長學校,校外教育輔導站,“留守兒童之家”等作用,廣泛開展“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家教實踐活動,通過開設爺爺奶奶培訓課,臨時託管親屬培訓班,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讓家長及監護人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優化養育和監護行為。要充分利用節假日,農忙等家長回鄉的有利時機,由村提供場所,學校提供教師,遵循就近教育原則,組織和早開返鄉家長會,因地制宜的開展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子觀,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方法,切實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

(四)社會群體方面

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開展綜合扶助留守兒童的專案工作。如設立愛心電話;資助和扶持對貧困人口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增加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組織各種會議、研討,在媒體上廣泛宣傳,並爭取獲得社會各方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支援。

總之,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複雜而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黨和政府、社會各界及學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參與。堅持以學校為主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搭好教育平臺,是留守兒童得到全社會的關心和呵護,讓他們健康快樂的自由成長。

兒童藥調查報告篇7

據悉,為及時準確瞭解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成長髮展狀況,掌握他們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迫切需求,為有效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提供科學依據,20xx年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組成課題組,國家統計局提供資料支援,開展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

一、研究目標與方法

1、研究目標:一是全面準確把握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的數量、地域分佈等基本狀況;二是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認識他們的分層特徵和需求差異;三是針對問題提出對策建議,為有效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制定落實和發展完善相關政策服務。

2、物件界定:本文所指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地區,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本文所指流動兒童是指隨務工父母到戶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學習半年以上的兒童。兒童年齡界定在18歲以下(0—17歲)。

3、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段成榮教授等承擔,在20xx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長資料中抽取126萬人口樣本量,對其進行統計分析和推斷,把握留守流動兒童的數量、區域分佈、年齡及性別特徵等。定性研究由全國婦聯特聘專家王夢蘭、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鄭新蓉教授、湖南農業大學高志強教授等承擔,主要通過文獻研究以及實地調研,客觀分析留守流動兒童成長髮展中的主要問題,進一步提出對策建議。

二、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的總體現狀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情況和基本特徵

1、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六千萬,總體規模擴大

根據《中國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資料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與20xx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資料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2、農村留守兒童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學齡前兒童規模快速膨??

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達2342萬,在農村留守兒童中佔38.37%,比20xx年的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增加了757萬,增幅達47.73%農。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規模為2948萬,其中國小(6—11歲)和國中(12—14歲)學齡階段兒童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分別佔32.01%和16.30%,規模分別為1953萬和995萬。與20xx年相比,國小和國中學齡階段留守兒童分別減少了89萬和226萬,共減少315萬,降幅為9.65%。大齡留守兒童(15—17歲)佔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3.32%,規模達813萬,比20xx年減少了199萬,降幅為19.68%。可見五年間,學齡前留守兒童規模快速膨脹,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減少,大齡留守兒童規模明顯收縮。

3、農村留守兒童與城鄉流動兒童性別比總體差別不大,分年齡段比較差異明顯

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男孩佔54.08%,女孩佔45.92%,性別比為117.77。與農村非留守兒童和城鄉流動兒童比較,總體性別比差別不大(農村非留守兒童和城鄉流動兒童性別比分別為117.25和116.39),但分年齡段性別比結果存在差異。

4、農村留守兒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勞務輸出大省,但廣東、江蘇等東部發達省份比例也很高

留守兒童在各地之間的分佈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等勞務輸出大省。四川、河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大,佔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廣東、湖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佔全國百分比也很高,分別為7.26%、7.18%和7.13%。以上五個省份留守兒童在全國留守兒童總量中佔到43.64%。另外,從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來看,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過50%,湖北、廣西、廣東、貴州的比例超過40%。可見,農村留守兒童廣泛分佈於中西部省份,同時也分佈於江蘇、廣東等東部發達省份。

5、近1/3農村留守兒童與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農村留守兒童單獨居住

調查顯示,46.74%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外出,在這些孩子中,與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佔32.67%;有10.7%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單獨居住的留守兒童佔所有留守兒童的3.37%,雖然這個比例不大,但由於農村留守兒童基數大,由此對應的單獨居住的農村留守兒童高達205.7萬,這是要特別給予關照的留守孩子。

6—11歲和12—14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比例分別為96.49%和96.07%,表明他們絕大部分正在學校接受義務教育,農村留守學齡兒童義務教育總體狀況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相對較差。

7、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最高,祖父母隔代照料面臨諸多挑戰

農村留守兒童不同的監護人對其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未來發展都會產生不同影響。資料顯示,母親外出,單獨與父親一起居住的留守兒童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最高,達5.12%;父親外出,單獨與母親,或與母親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均較低,分別為3.13%和3.11%。

所有隔代照顧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齡為59.2歲,56%的年齡在60歲以下,絕大部分在50—59歲之間,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齡在50歲以下。但是,隔代照料農村留守兒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絕大部分為國小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過學。由於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撫養和教育留守兒童時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

標籤:調查報告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