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以“文明的韌性”為題的議論文作文

以“文明的韌性”為題的議論文

“韌性”是指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性質。中華文明歷經風雨,綿延至今,體現出“韌”的精神。回顧漫長的中國歷史,每逢關鍵時刻,這種文明的韌性體現得尤其明顯。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以“文明的韌性”為題議論文5篇,歡迎大家閱讀借鑑,希望大家喜歡!

以“文明的韌性”為題的議論文作文

範文一

五千年的詩性和文明在大浪淘沙之中流傳下來成為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學記憶,那些燦爛若星河的藝術瑰寶即使在多少年之後依然璀璨輝煌。中國的文學留給我們的是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遠唱到“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探索,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明清小說,文學既誕生於苦難,又承載於苦難。千百年來,各種藝術的文明都在啟迪著我們如何蔚然於生活的各種不順和境遇。《文心雕龍》中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以自我的內心去體味契合天地之道。當情感的迸裂和噴發到了衝出自我桎梏的頂峰,便積攢成了泱泱華夏的中國文化和與藝術文明。

然而,一切成長都並不是理想中的一帆風順,在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歷史與現實的制衡使得所有經不住考驗的文明都消失殆盡,那些在千百年後流傳下來的,必定經過了無數次的蓄勢、升騰、和試翼,那是一種堅定如磐石的力量,是柔軟如清水的韌性。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清華、北大、南開大學遷往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梅貽琦之擔,蔣夢麟之退,張伯苓之讓。在國家利益面前,他們齊心協力,以己之身為國家奔走,顯示的是一代大家的風骨。絃歌不輟的八年,梅貽琦始終堅持著自己教育理念:“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又大師之謂也”,當年最窮的大學,卻是真正的大學,它培育出來的一代又一代學子,是自由而獨立的,是熱血而又澎湃的,他們讓中華的文脈不斷,讓西南聯大的精神永存。這,便是文明的韌性。

一千多年前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未完離世,留下無數未解之謎,成為中國文學史的一大憾事。 清代章學誠《知難》中說:《紅樓夢》,知其名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焉;知其所以言者,百不得一焉。 可是,隨後便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研究紅學的專家學者,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部古典名著的考究之中。前後高鶚、程偉元等人筆補造化,續寫《紅樓》致敬曹公;後有蔡元培、胡適等索隱考證派競相爭鳴。周汝昌先生一生寫下70多部紅學著作,90歲高齡仍在央視點評四大名著,直至臨終仍在病床前口述文字,讓自己的女兒整理出他最後對紅學事業做出的一點點貢獻。“借玉通靈存翰墨,為芹辛苦見平生”,先生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紅樓夢》,也獻給了中國古典文學。一部作品,千年的往事,痴迷了無數的騷人墨客,哪怕“為伊消得人憔悴”,依舊有無數解讀並研究的人前赴後繼,從形成如今紅學界蔚然壯觀的景象。《紅樓夢》即使斷篇,亦能夠流芳百世,就像斷臂的維納斯,即使殘缺,依舊是不可複製的珍貴藝術。這,便是文明的韌性。

三毛說:“生命的韌性是驚人的”。我想,文學亦有生命,而文學生命的韌性恰恰在於它傳承了一代代的人文、精神乃至於風骨。在風雨激盪中,那些留下來的文化裡,始終都有著藝術的正義與韌性的堅持。

範文二

縱觀天下,中國人大概是最有資格寫《文明的韌性》這個題目的了。我們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和我們同時期出現的文明都早已化為歷史的塵埃;我們是傳承性最好的文明,論中華文明之正統非中國莫屬,毫無爭議。至少在現在,我們認為中華文明是人類一切文明中最有韌性的絕非無稽之談。

衡量一個文明的韌性,最重要的大抵就是衡量一個文明實現復興的能力。文明想要長盛不衰是不可能,迦太基城再堅固也終有被夷為平地的一天,羅馬城再巨集偉也終有陷落的一刻。漢唐之盛何其壯哉,也不過是兩三百年之數。中國文明之所以能綿延不絕,並不是因為中國不會被毀滅,而是因為中華文明能夠不斷浴火重生,實現涅槃。

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北方的民族似乎總是比南方的民族更加驍勇善戰一些。不論是羅馬人還是中國人,在面對北方民族的南下時都有岌岌可危的時刻。在羅馬城被蠻族攻破之後,西羅馬帝國所象徵的羅馬文明就徹底銷聲匿跡了,歐洲由此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然而中華文明卻不這樣,靖康之難使宋朝受到了沉重打擊,但換一個皇帝、遷一下首都,文明總歸還是能夠延續下去。即使是清兵入關,整個國家都落入敵手,中國的文明也不會斷絕。日耳曼人學習拉丁語和拓跋巨集推行漢語並沒有什麼不同,但羅馬文明滅亡了,中華文明覆興了,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堅韌之處。

文明的毀滅也不全是由於外敵入侵,從內部發生變質腐爛進而導致毀滅的文明同樣比比皆是。東羅馬帝國曾幾何時也是羅馬文明的國家,到最後卻捨棄拉丁語而以希臘語為官話,放棄羅馬式的帝國而建立其東方式的國家,雖有羅馬之名,卻不復羅馬之實了。而中國人卻是不這樣,孟子見齊宣王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語。面對這樣的問題,笑而不語的恐怕不只是齊宣王而已,兩千年後的蔣介石聽到這個問題,難道不會笑而不語嗎?張載的橫渠四句和錢穆的“學貴大成不貴小用,大成者參與天地,小用者謀利計功”雖然隔了千年的時光,但從氣象上看實在沒有什麼不同。馬可·奧勒留之後斯多葛學派再無大師,而儒家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代出人才。中華文明之韌性由此可見一斑。

中華文明能有如此之韌性,能綿延至今而不衰,大抵有三個支柱。一曰郡縣,二曰科舉,三曰儒生。有郡縣則天下一統,國家不會割據分裂;有科舉則代有人才,民族不會無才可用;有儒生則人心不亂,文明不會“和平演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儒學是什麼關係呢?我覺得它們都是對中國文明的概括,並不拘泥於特定的觀點或主張。實事求是的講,我在文章裡愛用“儒學”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方便對仗罷了~

文明終究是由人組成的,而郡縣、科舉、儒生則是怎樣用人、怎樣選人、選什麼人的準則。設郡縣、興科舉、選儒生,那麼中華文明的復興未來可期!

範文三

世界上的古文明中,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已在連天戰火中銷聲匿跡,尼羅河畔只餘金字塔低吟淺唱著法老的傳說,衛城山頂上只有帕提農神廟的斷壁殘垣還訴說著古希臘的輝煌,而中華文明在經歷五千年朝代更迭、外族入侵與生死存亡之後,依然屹立不倒,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成就子孫千秋萬代之大業,正在於其獨一無二的韌性。

中華文明的韌性,不意味著固步自封、閉關鎖國的任性,而是繼往開來、兼收幷蓄的包容性。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爭奇鬥豔,促成思想文化的進步和人才的大量湧現;宋明理學固守腐朽的儒家傳統思想,用綱常倫教束縛人的慾望,導致統治僵化、思想保守。漢代張騫通西域而開拓絲綢之路以促進商業發展,北魏孝文帝移風易俗,鼓勵鮮卑族與漢族文化融合;清朝自以為“天朝上國,無奇不有”,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才皤然醒悟。唐太宗以史為鑑而知興替,以人為鏡而知得失,為唐代的盛世繁榮奠定基礎;清朝末年統治者為鞏固封建統治地位一次次錯失改革良機,最終自取滅亡。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之路上,不斷地遺棄傳統文化糟粕,汲取著優秀外來文化的營養,迸發著創新的靈感。

被改革開放的浪潮推動的中國,以開放的態度促進經濟制度的改革和科技的創新,在借鑑世界各國經驗的同時,開拓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加入世貿組織、一帶一路戰略、亞洲文化論壇,中國在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中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用事實證明,只有不受傳統文化糟粕拖累,不受狹隘的民族主義束縛的文明,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中華文明的韌性,不是肆意欺凌的霸權,亦不是任人宰割的奴性,而是剛柔並濟的彈性。中國人的剋制與隱忍,並非委曲求全的懦弱,而是一種謀求長遠發展的智慧。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只為吞滅吳國;韓信甘受胯下之辱、冷嘲熱諷只為謀求未來功業;康熙帝命沿海軍民朝內地後退三十里以求得鄭成功不再進犯轉而收復臺灣。他們不是缺少抗爭的勇氣和實力,而是甘願耐心忍受當下的痛苦,等待更好的時機。而當敵人進犯之時,中華民族精神鼓舞著中國人為保衛祖國頑強抗爭、浴血奮戰,保護中華文明的火種。楚國將士為了保衛故土,“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視死如歸英勇奮戰;岳飛精忠報國,揮師北伐,立志踏平賀蘭山缺,誓死捍衛宋朝的最後一點尊嚴;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國共兩黨互相配合,軍民團結一致,將侵略者趕出中國。在生死存亡之際,中國人不畏強暴、勇赴國難,使中華文明經久不衰。

如今,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中國的綜合實力突飛猛進,躋身世界大國之列的中國,依然傳承著文明的韌性。飛速崛起並沒有使中國驕傲自滿、恃強凌弱,像某些大國一樣通過戰爭的方式攫取利益,而是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建立友好關係,為未來發展積蓄力量。然而,當美國擔心中國的崛起威脅到自己的世界霸權,提高關稅挑起貿易爭端,在各方面對中國企業施加不平等限制時,中國秉持著“談,可以;打,奉陪;欺,休想”的態度,決不向美方的不平等條件屈服。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想,中華文明的韌性比巍巍長城、黃河奔流更加綿延不絕。這是奔流在我們中華兒女血脈之中,千錘百煉、風吹雨打鑄就的品格,指引著中華文明之光長明不滅,朗照千秋。

範文四

千年以降,還沒有一個人,如你,把儒道釋三家思想的精華悟得如此透徹,領會得如此深刻,運用得如此獨到。你始終抱定積極入世、造福社稷的理念,你始終堅守達則兼濟、窮則獨善的操守,你始終秉持冷眼觀市、笑對人生的態度。

你以柔韌之軀,無論在朝堂之上還是貶謫之地,都用文明的火把點亮周圍人的額頭,照亮周圍腳下的路,寫就一曲曲韌性的精美篇章:洞察時弊的理智撥開籠罩穹空的陰霾,伸展自如的睿智滋潤萬里江山的土壤,行雲流水的機智催開綻放文壇的花朵。

於是,你——蘇東坡,身在朝堂,便為江山社稷謀劃,屢屢上表陳情,只圖富國強兵;你身在貶謫之地,就彎下身來,與百姓一道,貼近大地,千方百計造福於民,與民同樂。官運亨通時,你在憂慮;失勢落魄時,你在放歌。你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的韌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書寫成一篇篇令世人和後人頂禮拜讀的絕妙文賦。

你在密州書寫狂野的“韌”字——看,傾城百姓跟隨而來,就是要看看太守怎樣“親射虎”。你心真的醉了,酒酣胸膽尚開張,權且操練一番吧!古往今來,翻遍史冊,還有哪一位地方大員如你,能換來傾城百姓俯心塌地的追隨。

那不是你一心為民、造福蒼生的見證嗎?想當初,你初來之時,密州還是盜匪橫行,淫祠遍野。僅僅過去數月,盜匪絕跡,那些原來供奉天地神靈的祠堂,如今成了學堂,朗朗讀書聲傳遍鄉野,民風為之洗化,百姓開始安居樂業。莫不是蒼天格外眷顧於你,你是如此這般深得百姓的擁戴和信賴。

你在杭州書寫溫婉的“韌”字——你真的是水利專家!你在加固西湖堤岸後,把疏浚出來的淤泥填塞到西湖中央,形成一道長堤。你還是一位生物學家!你約好周圍鄉民,在大堤上植楊插柳;你懂得,使大堤穩固的辦法就是種樹。而今,綠柳扶堤,一道千年風景線跨出水面。你還是農學家嗎?你在湖中種上蓮藕,你用甘甜的西湖水釀酒,這些福利你通通給了當地百姓;偶爾,你也討一杯酒喝,和百姓一起品酒吟詩。

你在徐州書寫博大的“韌”字——有誰在滾滾黃流面前,不驚不懼,指揮若定,保住一方百姓安全。有誰,冒著殺頭危險,獨闖禁衛軍操練大營,懇求將士們和百姓一起加固城牆,保住徐州。有誰,居然以自己的威望,博得了禁衛軍操練大營主將的支援。千百將士和傾城百姓一起,扛著麻袋,抬著木頭,走上城牆,和洪水搏鬥。你竟然感天動地,浸泡了城牆月餘的洪流漸漸退去。徐州保住了,百姓歡呼雀躍。當時,黃泛區一片濤聲,百姓流離失所,哀鴻遍野。唯獨你的治所,蒼生有幸,得以保全。

千百年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就在於一代代如你一樣的人,高擎炬火,將其中的“韌”性演繹得精美絕倫。是呀,人生天地間,就應當如你,拿起筆,就秉持善念,心寄馨香,傳達樂觀向上的情懷,激勉後人;放下筆,就擎起起擔當的旗子或鋤頭,走向天下蒼生,有一份力就付出,有一份情就寄託,有一份愛就奉獻。唯此,活著才算真正抻長生命;唯此,身後才能萬古流芳!

範文五

2019年的大學聯考作文題目出來之後,我在第一時間瀏覽了一下。北京卷的這個題目“文明的韌性”,讓我最有共鳴感。在我看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作文題目,而是骨髓深處文化自信的真正覺醒。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當年梁啟超先生說的,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明流傳了下來。時間是一個最公平的裁判員,為什麼中華文明能源遠流長几千年不斷層?這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縱觀古今中外,只有中華文明真正做到了和而不同的包容,而這種包容性,表現出來的文明風骨就是韌性難斷。

眾所周知,在我們的歷史上,並不是沒有其他文明對中華大地侵略過。甚至在政治格局上,還成功過,甚至建立過元、清這樣的大一統王朝。然而,仔細研究,我們會驚奇的發現,這些侵略中華文明的外族文化,不僅沒有把中華文明給取而代之,反而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慢慢選擇了向中華文明主動靠攏。因為,中華文明用自己特有韌性,對這些文明進行了潤物細無聲的同化。最終實現的結果,反而是侵略的外來文明被中華文明“反殺”,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當我們還在為歷史書上,把霍去病、岳飛等民族民族刪去,而憤憤不平的時候。是否想過,難道不是因為那些霍去病、岳飛抗擊過的外敵,已經不知不覺變成了自家人。刪去這些民族英雄,並不是否認了他們的功績,只是給被中華文明同化掉的其他文明,表達一個友善的尊重。如果霍去病和岳飛泉下有知,指不定還會誇上一句,乾的漂亮,咱們靠打仗沒有解決的問題,最終用文明的方式而同化掉了。

畢竟,中華文明幾千年,推崇的都不是兵強馬壯和刀劍的鋒芒,更喜歡用的好是文化的方式,類似於絲綢般的柔韌。不論是絲綢之路,還是現在的一帶一路,都不是搞侵略,而搞共贏。實際上,這都是傳統文化推崇的“強而不長,弱而不脫”的典型體現。

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底線都是,無論我們多麼的強,都從來不曾恃強凌弱,更沒有想過稱王稱霸。因為中華文明深刻的知道,強而不長的道理,持強凌弱、稱霸逞強,從來都是沒有好下場的。歷史上,那種征戰四方的大帝國,無論是西方的羅馬帝國,還是東方的蒙古帝國,哪一個不是曇花一現?只有中華文明,雖然偶經動盪,但總體上來說,還是長盛不衰。儘管朝代歷經變遷,但中華文明的核心從來都不變。

當然,中華不恃強凌弱,但是誰想要欺負古老的中國,那也是做不到的。即便是積弱的中國,也不會走到被別人隨意凌辱的地步。近代的中國,可以算是中華最低谷的時期,然而面對列強的侵略,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仍然實現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至於說,最近吵的沸沸揚揚中美的貿易戰,對於久經風浪的中華民族來說,只是一個小小插曲而已,不值一提。

這一切的底氣,都來自於中華文明的韌性。

“韌性”從詞意上來看,是指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性質。但對於解釋文明的韌性,還是顯得有些空洞、虛飄。務實的講,中華文明的韌性,主要集中體現在保種思維上。

說到保種,相信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傳宗接代”四個字,這個聯想是很正確的。但,實際上,我們對古人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思想,多少是有些誤解的。因為這並不是簡單的重男輕女的思想,而是表達對傳承的重視。只是在流傳的過程中,我們對形式的重視,大於了對實質的領悟。

在傳統文化,很推崇“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而這種強調後繼有人的思維,並不侷限於血緣上,更多關注的是文化傳承上。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甚至認為文脈關係,比血緣關係更近,學生甚至某種程度上比子弟更正宗,畢竟傳承文化的才是中華文明的精髓,而非血脈。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華民族能實現多民族的大一統,靠就是中華文明強大的融合性。世界上,也只有韌性的中華的文明才有這種功能,那種排外的文明是無法實現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文化自信也是來自於文明的韌性。因為我有這種韌性在,所以我知道,也許在階段性,我們是處於弱勢,但是從長遠看,從全域性看,我們才真正的贏家。因為我有韌性,所以,我從來不會掉線。這就類似於“剩者為王”的思想,冥冥之中,我們的文明很清楚,誰能在贏得時間線,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因為我有韌性,所以,我從來不任性。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無論你怎麼折騰,我都用我的韌性為這個世界託底,所以,最終這個世界,還是由我來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