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春》朱自清散文讀後感7篇

寫讀後感要讀懂全文,正確理解原文中心思想,讀後感都是在認真讀一本書後得到感受而記錄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春》朱自清散文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春》朱自清散文讀後感7篇

《春》朱自清散文讀後感篇1

正如書上所說“如一股清新的空氣,拂過我們靈魂深處;又如一股沙漠中的清泉,給文字注入了新生,為讀者打造了樸素流暢、清新自然的美。其各個時期的經典散文,使讀者從不同角度發現生活中的美,體味世界平凡中的美麗。”平凡的事物常常使人們忽略,但他們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強大力量。這力量源自平凡,卻足以令任何不平凡的事物汗顏!讓平凡擁有“美麗”,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寫作宗旨。他以其獨特的方式寫出了一篇篇著作,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意境優美的圖畫,令人回味無窮!

一篇《荷塘月色》令多少人沉醉其中。一詞一句透出恬美意境,特殊寫法營造出別樣氛圍,滿足感溢滿心房。此感正如卷首語“歲月匆匆,有誰真正留意過愛的背影,有誰沒遇到過人生的冬季,又有誰的心不曾孤獨的飄零,走進這本書,然我們聆聽那槳聲燈影裡秦淮河上的歌聲,駐足觀賞荷塘月色的美景,伴隨著美妙的文字,去迎接美麗的生命之春。”所給我的啟發:誰沒有過低潮時期、困難階段呢?誰又曾一直是一帆風順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是人之常情。我認為,到那時,只有書中美妙的文字才能給予人的心靈最大的慰藉這是什麼也無法取代的。正如吃飽飯的滿足感無法取代讀完一本好書的滿足感一樣。(亦或有人認為吃飯乃人生第一大事,其作用是書所無法取代的。)

朱自清先生很念舊情,他在妻子死去三年後仍然想著她、念著她,並給她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將內心壓抑了三年的情感以傾心交談的方式表現出來,以追悼亡妻。從日常瑣事中體現一個愛子敬夫的賢妻良母形象。文章表達了作者對妻子多年操持家務卻無怨無悔的感激與愧疚,語言真摯感人,哀痛之情溢於言表。

人們往往會將一些東西忽略,但只要用心觀察及體會,努力發現他們的美好,就會感到很滿足,不至於到老來一事無成!

《春》朱自清散文讀後感篇2

朱自清是一位我很喜愛的作家,在他的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那篇《匆匆》。

誰匆匆的走了,誰又匆匆的來,來去匆匆,而帶走一切。是時間,是我們寶貴的時間!它逝去時是那麼的悄無聲息,不知不覺。

它一去而不返。說話時,它從你的一言一語中逃走;吃飯時,它從你的飯勺中溜走;洗手時,它從你的手指尖中流走……是讓人多麼的無奈!感到惋惜。

作者所描述的一切,都深深打動了我。我不禁汗淚如流。為何時間走的這麼快,為何又不復返?它們到哪裡去了呢?其實時間,是有痕跡的.。一張張稚氣的臉上,經過時間的洗禮,會變得皺紋滿頰;年少時的健步如飛,如今卻蹣跚;鏗鏘有力的聲音,讓時間造化的蒼老。對於它的匆匆,我們怎能坐視不管?讓它揚長而去?這樣的話以後懊悔也來不及。應當讓我們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變得有價值。

比如說,讀一本書,拾取書中的精彩段落,學以致用;做一件好事,不留名也會被人默默稱讚;解一個難題,經過自我的思考將障礙物消滅,也是一種成長……還有好多好多,我們值得去做的事情,我們又何嘗不做呢。

就像我讀了《匆匆》,明白了時間的貴重,懂得了去珍惜它,使我不再虛度我的時光。這可能會改變我人生的路向,你說,我是不是突然間擁有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呢?

《春》朱自清散文讀後感篇3

古人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些話總的來說,就是讓我們珍惜時間。而每當看到這些話時,我都會想起朱自清的《匆匆》,這篇課文的每字每句都如同那些傳頌千古的詩句一般,讓我印象深刻,又感受良多。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寶貴的時間他總是悄悄的從我們身邊走過。正如課文中所說的:“在默默裡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是啊,時間他總是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總是白駒過隙,一瞬即過。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唯有不徘徊罷了,唯有珍惜每分每秒,去做有意義的事罷了,唯有不沉迷於過去,罔顧未來罷了。

我想你一定有疑問,時間他總是無聲無形的,又該怎樣珍惜呢?珍惜時間的辦法有千千萬萬種,卻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也可以通過一些例子來領會,比如魯迅,他12歲上私塾時,父親重病,還有兩位幼弟,每天不但要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母親做家務,但他沒有就這樣一生碌碌無為,他對時間做了精確的安排,跟他所說的:“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一樣,每天都在擠時間。

再比如王亞南,他小時候志向遠大,酷愛讀書。在他讀中學的時候,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他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了半尺,弄成了三腳床。每天讀書到深夜,疲勞時便上床去睡一覺,睡夢中迷糊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便會被驚醒過來,然後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後來,他成為了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珍惜時間的例子有很多,方法也是。但最後是一生碌碌無為,還是為國家做了貢獻,便要看自己了。

當每個人老後,突然發現往事竟早已成為了過往雲煙時,總會覺得自己沒有抓緊時間多做一些事,但人卻已經老了,什麼也做不成了,也只能遺憾地嘆氣了。遺憾,每個人都會有,區別就在於大或是小,而這遺憾的大小便要看自己了。

莎士比亞說過:“在時間的大鐘上,只有兩個字一一現在。”時間他不會為我們停留腳步,我們只能抓緊每分每秒去奮力追趕他。去努力學習,去學習本領,將來為國家做貢獻,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精彩。絕不能像課文中說的那句話一樣:“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春》朱自清散文讀後感篇4

這個寒假,我讀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也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全新的認識。

生命好比是一塊時間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異。所以,生命的意義並不體此刻生命的物象和長度,而更多體此刻生命的氣象——創新,為世界留下有價值的東西。這個觀點在別人的作品中也有體現,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不就是對此觀點的最好表述嗎?

在感悟的同時,我也致力於去體會朱自清的表達手法。既然被公認為是極少數能用白話寫出可與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風、手法必須有異於常人之處。他的文風比較樸素,如《背影》,全文辭藻並不華麗,但仍然十分感人,這可能就是名家與常人的區別吧!而成段的疑問句就成了他標誌性的寫作手法,他正是用這種方法來到達意味深長的意境。就像《匆匆》離得那樣: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真是這些疑問激起了讀者的無限遐想吧!

漸漸地,我又發現,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深層的意義,有對生命的思考,也有對當時政府的諷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這也許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響,所以,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卻富有哲理,有一層耐人尋味的色彩。

我看了一些關於朱自清的介紹,發現他真是人如其名,事事要求自我做到問心無愧,生活也十分簡樸。我想,也許正是這種質樸的人生品格流露到了他的文章中,才使得他的文風如此樸素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帶來的8篇《《朱自清散文》讀後感》,希望對您有一些參考價值。

《春》朱自清散文讀後感篇5

面對現實,腳踏實地的人,才是真正的鬥士。

閱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心頭總會湧起一些不同的感受。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就帶我讀過《春》,那可是除了李白、杜甫等唐宋詩人,我記住的第一位散文家。“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那時聽得還像童話,但已經在懵懂中領略到語言的美。後來再看他的文章時,才知道原來朱自清先生早年還寫詩,後來轉向散文創作,但亦未放棄過對詩歌的研究,這是我最初瞭解的朱自清。

由於入選過課本,想來《荷塘月色》定是都讀過的,還曾聽中學的語文老師聲情並茂地背過“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清新、自然,這是情與景的交集,描述之細膩,甚至有位同學還曾夢到過它。而朱先生的《論氣節》,為何時隔73年,讀來仍能令人振聾發聵。只因其不僅氣勢如虹,更印證了他的“自清”精神。1917年浦口火車站的父子一別,像一粒種子,經過8年的埋藏,終於沉澱為他的散文名篇《背影》。其實那段時光裡,命運弄人,父子倆亦曾產生過不少矛盾,親情彷彿也日漸疏離。直至1925年朱自清初任清華教授時,才在京收到父親的來信,當得知父親身體不適,連下樓都非常困難,淚水頓時奪眶而出。當年那個肥胖的,身著黑布大馬褂父親溫暖的背影,又一次浮現眼前。

清貧大約是朱教授一生的底色,一定也有不少人將眼光停留在《背影》父親送的那件“紫毛大衣”上了。據親屬朱小濤介紹,北大求學期間,朱自清看上了一本14元錢的《韋伯斯特英語大辭典》,那可是他當時一個月的生活費。但求知的慾望還是讓朱自清忍痛割愛,將這件大衣拿去了當鋪。

爸爸的書櫃裡一直珍藏著半頁報紙,那是朱自清去世時清華大學的現場報道和圖片。朱光潛、沈從文、俞平伯……文中說這是北平數十年文人聚集最多的一次。妻子陳竹隱還忍痛親筆題寫了輓聯,在她眼裡,朱自清更是一個勤奮的人。吃飯總是大口大口地吃,從未放鬆過一分一秒,生怕耽誤了時間。正如他在《匆匆》裡說的:“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在《論吃飯》中,朱自清寫出了自己對窮人的深切同情。成都的窮苦人因為生活成本的上漲而餓得沒有飯吃,只好一群一群地起來“吃大戶”,這慘痛的情景給朱自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雖是一個知識分子,但他的立場從來都是堅定的。

作為一名教授、學者、文學家和詩人,朱自清先生對自己的事業是兢兢業業、鍥而不捨的。他寫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編輯過的每一本書,都是他心血的結晶。

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散文集,我認為他就是一個鬥士,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家或一個好丈夫。他確實是有骨氣的,毛爺爺曾說:“我們應當寫朱自清頌,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春》朱自清散文讀後感篇6

專心閱讀一篇唯美的散文,是性情的陶冶,是心靈的淨化。朱自清的《歌聲》便是這樣的一篇短而精美的散文。

此篇作於1921年11月,共413字,簡短、精美。作者把在聽了一場音樂會後帶來心靈的愉悅感受抒發出來。本來是聽覺的享受,卻在作者筆下轉換成視覺和嗅覺的感受,這感受如同春風拂面,身心都處在春天的陽光裡,令作者“神迷心醉”。

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 (作者回想昨天晚上參加音樂會,這時的心情極好。想象一個暮春的早晨,微風吹拂像是愛人吻手時的鼻腔撥出的氣息,和著愛人的腳步,慢步在甬道上,細雨也好像成了潤溼肌膚的乳油了。)

這是在花園裡。群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豔下,我能看到他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著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有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著芳春的銷歇麼?是感著芳春的睏倦麼? (把音樂會當作百花園,作者在這百花園中欣賞著花落時節餘香的清夢,沒有暮春的傷感。還在笑問“春歸何處”?可見作者此時的心情是在盡情享受著暮春的美。)

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溼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裡,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音樂會的歌聲中,彷彿又顯現著一片紅肥綠瘦的田園,作者嗅覺到田園的氣息;這時的作者,盡情享受春風下的田園風光。)

朱自清這篇散文用句不多,卻把一個徘徊在理想與現實邊緣的青年知識分子內心世界刻畫得透徹至極。亂世中的青年何以為身?這種徘徊思維在他的《匆匆》一篇中已完全體現了,這篇文章則是他在妄想逃避現實時,一時的自我安慰。知識分子到底不是工、農大老粗們,他們的思想必然會帶上纏綿悱惻情調,而這種情調正是我們現今這個浮躁社會所缺乏的。

《春》朱自清散文讀後感篇7

最近我買了一本《朱自清散文集》,當我讀到《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時,頗有感想。

這時發生在電車上的一幕,作者看到兩個西洋人,他仔細的看其中的一個孩子,不料卻受到那個西洋孩子的襲擊——眼神的攻擊,那眼神中也透露著輕蔑與鄙夷,讓作者不禁感到一絲涼意。

我覺得朱自清說的對,人人都應有赤子之心,因為這個世界不屬於某種人,也不屬於某國人,更不屬於某個人。我們都有享受這個世界的權利,這也是文中世界之世界的含義。而文中的“小西洋人”卻片面的嵌入了國家與人種的定型中了,他們自認為比別人優越,所以以輕蔑的態度來對待中國人,來踐踏國人的尊嚴,這不光是中國人的損失,更是世界的損失,這也是對世界的侮辱,再回頭想想也就是那時中國人“低三下四”,才會出現“中華不振”的情景。也就是那是中國的“弱小”才“育”出了那樣的小西洋人。而我又從“臉上佈滿了橫秋的老氣”看出,這樣的優越感不僅僅能使人變成窮凶極惡的禽獸,也能使天真的兒童變成老態橫秋的老人。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稱那個孩子為小西洋人而並非“孩子”,因為他不屬於世界,只屬於大洋彼岸一個渺小、孤獨的人。

文章的最終,作者說那白種人是一位強者,適者,但我覺得一個以侮辱別人來獲得“強者”這個標籤的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強者。世界天天都在變,而只憑借那一針見血的表現能成為一名永遠的適者嗎

讀完這個小故事,讓我更加看清了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應是其中一份子。而在這時我想,勝者也不必須為“王”,敗者也不必須為“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