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學生

作為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都品讀過朱自清散文集,那麼讀完是不是應該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散文》讀後感學生,供大家參考。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學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學生

以前的我,總是認為時光有很多,而且又沒人偷它們,所以一天就能做完的事,一定要拖到兩天才做完。今天讀了《匆匆》這篇散文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時光是從一些細節中溜走的啊!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裡閃過了。

的確,對於一般人來說,時光過得很快,過的沒有一絲味道。每天只有上班、下班,上學、放學的,似乎是沒有一點兒意思,可只要一想起往事,又悔恨自己沒有珍惜時光,珍惜愉快的時光。一些渺小的事情就是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流失,最終就被遺忘掉了。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不知多少次幼稚的問過媽媽:“時光是什麼東西呢?時光不能停麼?我能穿越古代做格格嗎?”聽到這些個問題,媽媽總是笑我幼稚。

時光過得快如飛,但又有什麼辦法能讓它慢下來呢?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

時光長了,才發現,原來我的每一刻都過得不充足,走在路上時,時光不慌不忙的飛過;看電視的時候,時光從電視機前越過;玩耍的時候,時光從笑容面前飄過。

所以我們要抓住溜走的時光,讓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刻都過的很充實、有含義。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學生

自從讀了朱自清的《背影》,我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靜。人們大都在歌頌母愛,而《背影》這篇文章卻描寫的是父愛;歌頌父愛,一般是正面寫父親那高達的形象,而這篇文章卻寫父親的背影,寫父親那樸實的外表,笨拙的動作;寫愛的文章,往往是淋漓盡致的描寫,而這篇文章卻並沒有使用什麼華麗辭藻……朱自清在文中四次提到了父親的背影,有三次都是一筆帶過,只有買橘子的那次,作者詳細的進行了描寫,看著父親那不協調的動作,艱難地翻過土堆,想起父親那熟悉的背影,情到深處,淚水不自然的流下……

在我們的生活中,父親總是默默的為子女付出,父親的愛是偉大的,他們雖不善於表達,但所做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哪裡沒有凝聚著他們深深的愛……父親的愛是嚴厲的,父親就如大海那般,寬廣的胸懷,深刻的內涵和深沉的愛則是他完美的體現。

也許人們忘了,也許人忽視了,也許人們從未注意過,在漫天紛飛的賀卡中唯獨少了寄給父親的,在一聲聲情意綿綿的祝福中唯獨少了給父親的。

曾幾何時,我們總是在父親面前撒嬌;曾幾何時,當我們受了委屈,父親那寬厚的胸膛是我們避風的港灣;曾幾何時,當我們陷入莫名的情結時,父親為我們舉起了導航燈,引導我們走出人生的迷宮,重新鼓起勇氣站在起點之上;曾幾何時,…………

當人們高唱母親的讚歌時,我想起了父親,難道我們能忘記父親嗎?

有人說過:小時候覺得父親是萬能,青年時覺得父親是古董,中年時覺得父親是多餘,老年時說的最多的就是“當年,我父親說……”為什麼擁有時不知道珍惜,到失去了才感到他的寶貴?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學生

每當我開啟一本新書,閱讀一篇好文章,好像就在我眼前展現一個新的世界。朱自清的《匆匆》就是這樣,它給我啟迪、給我力量、催我奮發上進。

“燕子飛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春意盎然、充滿詩情畫意的開頭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仔細看下去,原來作者不是為了描寫明媚的春光,而是用去而復返的燕子、枯而復青的楊柳、謝而復開的桃花來反襯時光“一去不復返”,告訴我們要珍惜時光、奮發向上、有所作為。字字句句都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古往今來,人人都知道時間是寶貴的,有了時間可以學習、工作,可以增長知識、創造財富。工人叔叔製造機器需要時間;農民伯伯耕種莊稼需要時間;醫生阿姨搶救病人也需要時間……社會的進步、祖國的富強都需要時間,時間就是財富、時間就是生命。

俗話說得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寶貴的時光飛速流逝。就像文章裡描述的那樣:稍微不留神,時光從水盆裡、從飯碗裡、從凝視的雙眼前過去了,從身上跨過、從腳邊飛去,像輕煙、像薄霧那樣飄走了,留下的只有嘆息與徘徊。只有只爭朝夕,爭分奪秒的人,才能有所作為,不枉此生。

怎樣才能做一個珍惜時間的人呢?我真著急啊!恨不得一把拖住時間,讓它慢些跑。爸爸說,時間是拖不住的;媽媽說,要珍惜時間,就要會利用時間。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要想有所作為,就要抓緊眼前的分分秒秒去學習、去努力、去奮發向上!這就是朱自清的《匆匆》給我的啟迪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