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歷史研討會心得體會6篇

體會記錄的是自我感受,因此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心得體會主要是為了記錄我們對事情的看法,需要做到實事求是,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歷史研討會心得體會6篇,供大家參考。

歷史研討會心得體會6篇

歷史研討會心得體會篇1

根據教育局陳xx主任的要求,按照學校領導的安排,9月29日我赴xxxx中學參加了xx市歷史高效課堂研討會,同去的還有我校程xx老師及兄弟學校8位教師。時間不長,感覺收穫頗豐,下面談談學習體會:

一、總的感受

一是聽了兩堂精彩的歷史課。一節是八年級上冊《洋務運動》,一節是九年級上冊《工業革命》。這兩課分別是中國近代史和世界史中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事件,教材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兩課內容較多,所以上好這兩課有一定難度,但兩位老師的課既輕鬆愉快又有較好效果,是真正的高效課堂,我受益匪淺。例如,賈榮豔老師把洋務運動這節課整合為:診病因【即洋務運動的背景】,開藥方【洋務運動的內容】,看療效【洋務運動的結果】,既形象生動又便於學生理解記憶,輕鬆愉快實現高效。

二是名家點評。宋雪梅老師的點評,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一針見血,一語中的,高屋建瓴,對今後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為廣大歷史教師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和動力。

三是實地參觀。嚴格規範的管理,清潔優雅的校園,內涵豐富的文化,都彰顯出了xx中學先進的教育理念,真不愧是全市教育的標杆。

二、具體做法

通過學習自己倍受鼓舞、倍感壓力、倍增信心,決心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打造高效課堂。主要是:

(一)抓好精心備課這個前提。我加強集體備課,充分發揮團隊的智慧,深挖教材,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絡,整合資源,起到舉一反三,窺斑見豹的作用。

(二)落實精講多練這個重點。主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講重點,難點,講易錯點,講已混點,三不講:學生一看就會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偏離教學重點的不講。積極推行堂堂清,週週清的教學要求,努力提高教學效率。

(三)突出學生主體這個核心。拋棄假民主實現真民主,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把當前我校推行的師友互助,小組合作教學充分利用好,注重思維訓練量,實現真正的探究。

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加強學習,向走在教學改革前沿的教師虛心請教,不斷提高業務水平,適應新的教學形勢和教學改革。

歷史研討會心得體會篇2

為不斷深化我省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提升高三歷史教學和備考的實效與質量,全省高三歷史教研會於xx年9月4日在東湖中學閃耀開幕。 來自北京武漢宜昌的專家和老師在會上展現了具有鮮明特色、精彩紛呈的高質量報告和示範課。這次會議會期雖短,但主題突出,內容豐富,求真務實。

本次活動追求方法牽引、點撥提升、和諧發展的目標;從大學聯考試題命題思路、大學聯考試題分析評價、大學聯考閱卷評分和20xx年大學聯考第一輪課堂教學複習的角度,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上探討高中新課程改革、新大學聯考要求和發展趨勢與高三歷史課堂教學三者的有機結合,尋求促進高三歷史教學和備考有效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第一天上午是由國家大學聯考命題專家組歷史試題命題專家郝瑞庭作了《全國大學聯考文綜——歷史試題命題原則與發展趨勢》。這個報告從命題的角度來探討新課改的理念,強調“課改引導大學聯考,大學聯考推動課改”。歷史新課程的三大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考查的內容上,強調是歷史課程知識而不是歷史教材知識;考查的內容與教材的內容不一定有點對點的直接的聯絡;考查的目標更側重於思維能力的考查,而不僅僅是對歷史知識的識記。這就要求老師要用課程觀去教學生,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新課程觀背景下,強調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成為必然,體現課改理念,關注學習過程與方法,將以往考查知識為重點扭轉到對考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

郝老師提醒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歷史常識、史觀的考查。

2、突出主幹知識的考查:重大歷史事件、重要制度及其背景、社會變遷中的歷史背景。

3、用各種方法啟用考生思維:包括深入法、特例法、換例法,儘量將問“是什麼”變為問“為什麼”

4、學科內綜合試題的試題結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小切口、大跨度的佈局。試題能力與目標:突出歷史認知能力的考查,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域性與區域性的關係,辨證的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絡;培養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選修模組:範圍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考核目標側重於歷史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力的考查。

第一天下午由華中師大一附中的陶濤老師作《xx年文綜歷史大學聯考回顧與展望》的報告。先對xx全國卷分析試題特點:1.完成傳統大學聯考的平穩收官;2.彰顯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精神3.實現重點、熱點問題的科學考查4.關注中國歷史,強化史學功能。最後對教學、備考提出建議與反思:

一、探索有效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有意義的專題。

目前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是知識點的堆砌,在教材外,無節制地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史實,於是出現多種教材同時用,新老教材結合上等情形。“在新課標下,基本知識點的確定比較困難。在考試測量中,可以採取一些方法對此加以緩解,並且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探索有效的教學設計,實質是把握歷史學科的功能,根據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掌握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設計有效的專題。另一方面,大學聯考命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即結合時下中國發展的熱點話題,運用歷史知識加以闡釋,以形成正確的認識。如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全國卷37題以“民本”與“民主”為切點,探究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希望引導大家形成認識: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單純的仿效西方是行不通的。因此,理性看待時事熱點,從歷史的角度正確考察當下發展問題,是備考中專題設計的`重要依據。

二、貫徹新課程理念,在互動探究中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1、常規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是用結論解釋結論,用概念闡釋概念,以致學生知識固化,不善遷移。因此,首先要引導學生對歷史概念、結論活化理解,靈活運用。

2、每堂課每個專題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思想,用思想(觀念)引領課堂,激發學生思考和共鳴,最後能用這種思想(觀念)解決問題。

3、題海式的訓練應該被擯棄,指導學生寫論文等形式可以嘗試。一方面命題人一直沒有放棄以小論文形式入題考查(新課標卷評價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觀點);另一方面寫論文的訓練方式有很多優點,符合新課程理念,因為在論文寫作中學生參與了整個探究的過程,找材料、論證、寫成文字報告並相互協作等。

4、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已成當務之急。最重要的是史觀和史學研究新成果的瞭解和運用。例如,一線還有不少教師在講述中國外交史的過程中,一邊用“落後就要捱打”、“弱國無外交”等已經被棄置的理念講近代史,一邊又用“中國逐漸融入世界體系”的理念貼標籤,二者相互糾纏,讓學生莫衷一是,無法形成理性的認識。簡單且有效的辦法是發掘大學聯考題的引導功能,將各種型別、各種專題的大學聯考題加以整合,就可以形成很有意思的新專題。

三、培養考試能力,在教學備考中滲透學科技能培養。

第二天上午由參與xx年大學聯考評分閱卷的蒲麗萍老師做《由大學聯考評分細則看應對策略》

一、

制定評分細則的基本原則

1、原則上與標準答案一致。每道題根據試題的主要考查內容比照評分標準制訂相應的評分細則。2、整分原則:只給整數分數。

二、閱卷評分的基本要求

1、多評制 2、誤差控制 3、回評制

結論:相對穩定、公正、公平原則下的高校選拔人才

學生存在問題:基礎不牢,歷史概念模糊不清。審題不準,能力欠缺

(1)、對概括等能力要求做不到,只能照抄原文

(2)、對題意理解不到位:要求領會對秦漢隋唐統一強盛的作用,結果在談關中周邊地區產生的消極不利影響

(3)、表達能力差;非術語較多。民貴君輕被表達為“民為大,君為小”,“民比君大”,“民權大於君權”。

(4)、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差,答題沒有層次,有的跳躍性大,條理不清

(5)、思維不活,不能從不同角度發散思維(政、經、思文、對外)

三、教學建議

1、轉變觀念:選拔、學生

2、教學中滲透新課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選材視野開闊,思路大而立意深遠)

3、體現課改理念,基礎、能力與方法並重,考查生的綜合素質

第二天下午,東湖中學和宜昌中學的兩位中學的老師上了2堂高三複習課,兩位老師都注重研究新課標,從明確課標和考綱要求開始,在注重理解概念的同時,

分析、掌握主幹知識中的可考點;結合主幹知識,分析相關熱點問題。

高三歷史第一輪複習需把握以下幾個結構:

1、明確課標和考綱要求;

2、把握基本歷史概念;

3、明確章節知識結構和核心知識點;

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探究熱點歷史問題;

5、解析近年經典大學聯考、調考題目。

會議展示了我省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研究和備考的成就,體現了我省高中歷史教學多元發展的特色,發揮了教研的引領作用,必將促進校際交流與校本教研。比如:選修課開設(因省20xx年大學聯考方案待定——可能是寧夏模式:在四個選修中任選一,如考生把四個選作題都答則以第一個為準,故建議在四個選修模組裡選二個,既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有給其大學聯考選擇答題餘地,只是能力培養如有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在教學裡一定要落實),方法論(歷史的辯證的看問題。實踐上是培養學生歸納、分析、概述、評價等能力,這也是大學聯考命題的題眼),試題設計思路(每個主觀題都有中心思想,注意立足與課標知識背景下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考察新視角,注意區分有效與無效材料的區分),必修與選修教學方法與容量的把握(不過分追求具體知識的記憶,講究知識的網路結構、能力的螺旋上升、視野的全域性開闊)等,我會在今後的歷史課堂中不斷學習與反思,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踐行,持之以恆必有收穫。

歷史研討會心得體會篇3

熊老師談到依《標》處《明》,用材育能,教師要全面把握《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處理好“標”與“明”的關係,淺顯易懂,從巨集觀微觀全面闡釋講解。講座額結束後我對正在進行的第一輪複習和接下來的第二輪複習有了一定的想法。

第一輪複習階段

知識:突出準確性、系統性理解,

突破多角度、多層次思考;

能力:突出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能力

鞏固獲取和解讀資訊的能力

原則:夯實知識基礎,強化學科基本能力

堅持全面複習與突出重點相統??

堅持微觀知識與巨集觀結構相統??

堅持理論與實際的具體歷史統??

第二輪複習階段

知識:突出重點,突破與時政、材料資訊的有機結合

能力:鞏固獲取和解讀資訊、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突出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原則:突出針對性、實效性,突破多角度、多層次思考

突出基礎性、強化習慣性、狠抓規範性

李老師就高中必修版塊中幾個部分別進行了邏輯性的梳理,以及一些考點,結合近幾年的大學聯考題加以分析說明。重點放在了《經濟與生活》部分,用了一個小時時間來談這個版塊的知識。對《政治與生活》和《生活與哲學》的相關內容,我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我們一線老師學習。

1、查漏補缺,夯實學科知識。

大學聯考前必須狠抓基礎的落實,把注意的重點轉移到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上。知識點複習的要求:一要準。準確理解每一個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原理的科學含義及其規定性,如:《政治與生活》中的一些概念,必須要準確把握;更為重要的是把每一個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原理等知識點放在整體結構中去把握。二要全。全面掌握,不能挑挑揀揀,不要留下知識“死角”,不能只滿足於知識點的掌握,而要認識每一個知識點在學科中的位置,與其他知識是怎樣的關係;心中要有主幹知識,要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網路。三要活。能夠對知識進行遷移和轉換,學會運用基礎知識去分析、認識一些具體問題。

2、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完善、強化學科能力。

政治學科的能力主要表現為“應用歷史的、辨證的、階級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比較和解釋有關的政治現象、經濟現象等,認識事物的本質。”這一能力需要在平時的複習中加以培養、訓練和鞏固。如何進一步的提高,是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要重視進入高三以來的每一次考試,特別是各地的模擬試題,凡是做過的都要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做錯的題目。錯題所涉及的考點暴露了學生複習的盲區,抓住這些錯題複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複習中要收集錯誤、積累錯誤、整理錯誤、分析錯誤、糾正錯誤,確保不再重犯錯誤。複習中學生還要學會選題、學會改題、學會編題,實踐證明,這是提高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3、關注熱點,重視理論的運用。

理論聯絡實際是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的基本原則,也是大學聯考考查考生能力的一個重要內容,它要求考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對重大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增強責任感。大學聯考政治命題有很強的時政性,積極反映國內外形勢中的熱點、重點、焦點問題,體現時代性和思想性。學生在領會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要經常關心黨和國家在做什麼、是怎樣做的、有什麼意義。

必要的訓練是提高複習效果的重要手段。經過對基礎知識、重點熱點、技能技巧的學習和培訓,然後,集中進行模擬訓練,鞏固和提高複習效果,做到全面掌握,融會貫通。訓練分成三個階段,基礎階段、學科內綜合、學科間綜合。

4、試題的答案要“準”、要“精”。

近些年來,大學聯考政治試題的材料具有較強的時政性,不迴避熱點、重點,各地大學聯考題分別涉及到了涉及經濟、科技、社會民生等各個方面,考生審材料時要做到快、精、準。快,就是要求考生快速瀏覽材料全貌,切忌糾纏於個別生字僻詞而止步不前,延誤答題時間;精,就是要求考生對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取偽存真”的鑑別和篩選。

總之,通過本次學習,開闊了自己的專業視野,提升了自己多渠道獲取資訊資源的意識,促使自己增強問題分析與多角度思維的能力。而對於學科備考教學,更是受益直接,獲益頗多。

歷史研討會心得體會篇4

xx一中xx老師和xx實驗中學xx老師分別給我們呈現了《中國古代明清時期》和《明清社會之城市經濟發展與侷限》兩節精彩的展示課。下午又參加了評課研討,聽取了五校的備考經驗交流,讓我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一、聽兩節課體會

本次出課的主題圍繞“關注核心素養,提高備考實效”。兩位老師的課分別體現出了各自的教學特色,同時關注了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並且明確指向大學聯考,深入研究大學聯考,所以在他們的課堂上就明確體現出了這種指向性。

xx老師的課我聽過兩次,每次都讓我印象深刻,給自己很大的啟發。這次是二輪複習中的“中國古代明清時期”這一階段特徵,我覺得以下幾個方面做得很好:

1、關注基礎知識的同時注意能力的提升。每一部分知識梳理記憶後,用題來考查掌握情況,並將大學聯考題適當修改,降低一下知識難度,又體現大學聯考指向,體現二輪複習的基本特點。

2、採用不同的方式落實基礎知識。比如說既有知識表格填空,又有自編的知識改錯。我對她的知識改錯印象比較深刻,很好的落實基礎,又突出了學生的易錯部分。

3、層層深入,由淺入深。我覺得*xx老師做的.特別好的地方就是她瞭解學生情況,“備學生”做的特別好,因為充分了解學生,所以提示學生劃出關鍵詞與句、關注答題角度、注意規範答題語言,整堂課既有難度提升又有方法指導。

4、創新課堂,微課引入。xx老師將中國古代“康乾時期”做了一段微課,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很體現老師的知識面,也擴充了課堂容量,學生短時間內形象地瞭解了這段歷史。

5、語言乾淨利落,沒有一句廢話,體現了一位專業歷史老師的學科素養之優秀。

第二位是xx實驗中學的xx老師,她採取了小切口、大視角,關注大學聯考熱點的方式引入二輪複習中國明清時期的城市。大量材料的引入體現了一位歷史老師閱讀量、知識面的寬廣。但是我個人覺得這更像一節三輪複習課,二輪課的特徵並不明顯,看出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比較大,也說明老師一定要認真備學生。

二、大學聯考備考經驗交流心得

下午我們聽了五校聯盟中的四位老師做了大學聯考備考主題經驗交流,其中一位是我的大學同學,讓我倍感驚喜。對於這次備考經驗交流,我有如下體會:

1、夯實主幹,抓住要點。

任何試題的考查都離不開課標與考綱的要求,所以大學聯考複習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抓住主幹知識與要點知識,不要過於偏與繁。

2、史料導學,史論結合。

歷史學科學習離不開史料,那麼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適度的選擇材料,注重分析方法與答題技巧的指導。引導學生在形成歷史證據意識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史料資訊的提取、歸納、比較、分析、綜合等處理,得出歷史結論,完成對歷史探究的一種教學方法。

3、大學聯考指向,關注熱點。

作為教師,多研究大學聯考,多關注大學聯考,以大學聯考為指向,關注熱點問題,雖然我們不能預測考題,但是我們可以研究乃至把握方向。

歷史研討會心得體會篇5

20xx年4月12日--13日我們參加臨沂市會考研討會,這對於們九年級教師我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也使自己對今年的命題趨勢和動向有了一定的瞭解和體會,現就我的心得作如下介紹:

一、20xx年會考歷史命題依據

(1)《歷史新課程標準》

(2)《招生考試說明與複習指導》

二、會考複習的方法

(1)應加強考法研究,把握會考動向,緊扣考綱進行全面統一系統複習

(2)精心備課,優化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3)複習祥略得當,主次分明

(4)講練結合,實現知識的消化和鞏固

(5)多研究《新課標》,分析近幾年會考試題。

三、會考複習要重雙基,找變化,做到有的放矢

從會考說明可以看出,歷史試卷的知識內容比例中國古代史32%;中國近現代史34%;世界史34%。題型及分值比例:選擇題40%,材料題60%。難以程度係數0.65,其中較容易題、中等難度題、較難題6:3:1.

因此,在複習的過程中,必須要以基礎知識為主,把每位學生的基礎抓牢,使每位學生都能夠拿到基礎分。同時,要及時補充新增的考點,讓每位學生了解會考的題型,題目數量的變化,會考命題的新動向,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四、關注,聯絡實際生活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歷史教學活動,要注重聯絡生活實際,關注時政熱點,學習有用的歷史知識,近幾年會考歷史的命題趨勢,越來越注重把知識貫穿我們的`生活,讓課堂充滿快樂,特別注重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所以,這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上,多和我們實際生活相聯絡,讓學生認為歷史知識無處不在,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輕鬆的掌握知識。

以上就是我這次參加會後主要的收穫,通過這次學習。我們對20xx年會考考試說明有了更加理解與認識。由此我對接下來的歷史複習,以及教學更有信心,我相信,只要我把握會考的命題原則和考點,樹立正確的課程理念,深入研究複習策略,就一定能夠獲得會考最終的勝利。

歷史研討會心得體會篇6

新鄭市歷史研討活動於9月20日在苑陵中學舉行,我參加了本次活動。本次教研活動大致流程:一是,教研員趙老師介紹了本期的教研活動計劃,二是,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效率。

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但歷史教學的樂趣是無窮無盡的,需要我們和學生共同挖掘。為此,我對如何開展國中歷史教學進行了反思。

結合這次教研活動和平時的教學實踐我發現:歷史課常被學生被視作“副”課,他們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枯燥無味的,很多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也不願意花時間在歷史學習上。其實歷史的故事性,趣味性,可讀性較強,但學生卻對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教育的功利性,一方面學生覺得歷史學科只有50分,不及語數外重要;另一方面,教師為了會考而講,只講考點,這就割裂了歷史的連續性,整體性,湮沒了歷史的趣味性,使歷史成為片段式的索然無味的知識點。所以要開展好歷史教學工作,教師首先就要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起來。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探討歷史

既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又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重心是關注學習過程,促進學生髮展。每節課給自己定下三問:課程要達到什麼目標?通過什麼途徑達到目標?最大限度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了嗎?從設計課程開始注重過程,精心構思,巧妙設計。

二、組織有意義的課堂活動。

課堂教學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而是,教師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設計,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與歷史對話,師生共同探討,互動學習。師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可以營造出一種能夠使學生心情愉快、無憂無慮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可體會到角色的轉換,還能培養學習興趣。置身於課堂,學生不僅不會感到緊張、沉悶,反而會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特別是對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在這種融洽的學習環境中,可以增強他們學習和克服困難的信心,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大膽嘗試,從而有效促進能力的發展。

三、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1、教材內容的.問題化

國中生有著好奇的心理,因此我們可以“順水推舟”,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將各知識點轉化成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找出答案,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

2、教材內容的結構化

很多學生認為歷史知識比較繁,導致學生厭學歷史,這就需要我們對教材進行重組,將歷史知識簡單化、直觀化,因此教師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某一課或某一單元歷史知識教學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教師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訊號”,也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