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3歷史心得體會5篇

我們可以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有了一些收穫以後,馬上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裡,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2023歷史心得體會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2023歷史心得體會5篇

2023歷史心得體會篇1

20xx年,我終於考上了齊河縣教師編制,正式進入教師行業。上崗之前,齊河縣教育局對我們新聘教師進行了為期3天的集中培訓,通過全面而深刻的培訓,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信心與期待。

本次培訓的內容與形式豐富多樣,我們新聘教師與各位專家、名師積極互動,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培訓內容包括:如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教師專業素養髮展,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概述,教學常規問題等諸多方面的深入學習。現將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要想做一名好教師,首先要“做好人”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應當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我們承擔著國家下一代的希望,承載著祖國與人民的囑託,所以,我們要為學生樹立好榜樣,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在教育學生如何做人的時候,應當首先反思一下自己,如果自己都沒有做到的事情,談何再去要求自己的學生去做呢。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二、要做一名有愛心的教師

把每個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來關心呵護,善於發現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積極引導鼓勵他們。同時也要把自己當成孩子,有顆童心,有一種陽光的心態,用以感染每個孩子。對於後進生要有耐心,要細心觀察他們,尋找他們身上的優點,並以此激勵後進生,增強他們的信心。同時也應當教育孩子們有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回報祖國。

三、要做一名正直的教師

作為一名教師,應當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要敢做當,而不是遇到問題選擇逃避責任。還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不是對領導溜鬚拍馬。

四、要勤學習、多讀書,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教師應當擁有淵博的知識,並不侷限於自己專業方面的知識,其他的學科也應當涉及到。

進入資訊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驚人,以往有些的知識放到現在已經沒有什麼說服力和意義了。作為教師,也應到順應時代,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把知識聯絡生活,聯絡實際,對所涉及的相關知識信手拈來,是多麼愜意的事情。所以,教師應勤學習,多讀書。讀書的時候,要做個有心人,多思考,活到老,學到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成功是與自己平時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最後,要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師

在教學中,要善於動腦,記住每一位學生的名字,這樣就能讓師生間的距離拉近了許多。對待不同的學生要用不同的方法,要善於觀察學生,對於學生犯下的過錯,不輕易下結論。對學生的愛,不是過分的遷就,而是善意的引導。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找到歸屬感,不偏袒優等生,不打擊後進生,給孩子們一個相對民主自由的氛圍。

雖然培訓只有短短的3天,對我們的影響是深遠的,讓我們每一位新教師對教育事業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對下一步走進課堂教學做好了鋪墊。最後我可以自信的對自己說一句:我能行!

2023歷史心得體會篇2

培訓已告一段落,整個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相得益彰。知名學者、專家講座、培訓學員同課異構、國中歷史新課程資源實地考察、一線教師說課與教學改革研討、教師自主研修、合作式互動探究互動等,讓參訓學員多層面、全方位的得到提升。

一、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專家們要求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就必須要精心設計一個好的開頭和結尾。好的開頭應該根據課堂內容,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豐富多彩的形式巧妙地縮短學生與課本的距離,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積極心理。同樣,好的結尾可以使教材內在聯絡加強,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引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進一步渴望和追求。

專家們還要求上課時教師要注重語言規範,注意言之有史、言之有據,要做到聲情並茂、形象生動。語調豐富的語言能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寬鬆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聽起來意猶未盡,興趣大增。例如,用親切、崇敬的語言講述對愛國者的愛,用鄙視、憎恨的語言講述對賣國者的恨,用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語言講述歷史事件、歷史名詞等等。

二、做一個講真話的歷史教師。

歸納所有專家的講座,都會發現這個字眼“真”。作為歷史研究或是歷史教學,一定要儘可能追求和逼近歷史的真實。真實是歷史教學的生命,中學歷史教學必須以現代唯物史觀為指導,儘可能地蒐集史料,復原史實是歷史教師的責任。然而,教育有很強的選擇性和導向性,應選擇主流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並引領孩子看到社會光明的一面。

三、與其他學科知識滲透,使歷史教學豐富多彩

歷史是一門貫通古今、縱橫中外、與各學科知識相互滲透的綜合陸學科,在教學中應加強歷史同各學科知識的聯絡,擴大學生的視野,加強各學科知識的整合陸,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科的重視。

昨天的政治就是今天的歷史,政史是緊密聯絡的。如:西周戰國時期,七雄兼併戰爭極為慘烈,各國為爭城爭地相互殘殺。秦國崛起滅掉了六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可謂當時的政治大變革,今天再看已成了一頁歷史。

在歷史教學中,還要利用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愛國熱忱。如:北京人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火的使用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巨大勝利,中華民族的勤勞與智慧對整個人類歷史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歷史與語文的關係也緊密相連,二者結合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記憶。例如在講“三國鼎立”一課時,可先讓學生閱讀《隆中對》,瞭解當時的形勢和發展趨勢,進而再講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加深。

人類歷史與地理環境條件也息息相關,學習歷史離不開地理。在歷史課上利用地圖可以直觀地對歷史現象、歷史地點、歷史事件進行解釋,並能加深學生的認識,在分析歷史問題時充分利用地理知識,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德軍的機械化兵團在北方嚴寒冰雪的突擊下癱瘓。這使希特勒三個月消滅蘇聯的閃電戰受阻,大大削弱了德軍的戰鬥力。可見史地結合給歷史課帶來很大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培訓已然結束,學習仍將繼續。“國培”結束了,可我卻走上了國中歷史教改路上的又一個起點,我將乘教改的春風奔向教改的陽光大道。

2023歷史心得體會篇3

為期一週的歷史新課程遠端培訓就要結束了,回顧這段學習的日子,讓我收穫了許多。在培訓學習專家和其他老師理念的過程中,也引導著自己不斷思考歷史教學的方方面面。在此,簡單概述本次學習的體會。

首先,作為新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這是課改的前提和基礎。

如果沒有正確、先進的教育理念,就不會有自覺而有效的實踐。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聽。而新課改是要改變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育除了要教知識與技能,還要注重教學的過程與方法的選擇,並且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教育、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想我們老師應該做到:學生才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應該由重教師“教”轉向重學生“學”,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要認真鑽研課標,重新審視教材,研究教材教法。

以往的歷史課教學是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只有全國統一的一本歷史教材,教師上課只需要一本書而已。而新課改中,我們實行的是一標多材,共有四個版本的教材,且每種教材的內容會有些許的不同,而大學聯考卻是依據課標而非教材。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牢牢樹立一個觀點:歷史的新課標的要求和理念是講授增減的唯一依據。在備課中,應深入研究課標內涵,把握課標的各項具體要求,針對課標的不同要求制定課堂教學實施過程。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決定每節課之前,將課標內容首先在黑板上標出,讓學生第一時間去把握課標,從而有的放矢,不做無用功。從備課到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應時時處處將課標理念貫徹進來,指導自己的教學。

第三,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方法。

注重學生活躍的思維方式的培養。新課標應時下,學生的思維活躍和批判精神應作為新課改下的首要問題來探索。老師應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大膽地陳述自己對事件的看法,並應該敢於質疑老師的教學。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應是一個平等的對話者的姿態與學生共同學習和探討,培養學生的民主氣氛。所以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上課先由學生閱讀,各個小組之間可以就課文內容互相提問,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對於有爭論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自己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供學生參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積極動手查詢資料,製作資料冊或小報,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總之,教師的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始終擺正自己的位置,將學生置於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主體之中。

不過,在這次的遠端培訓中,我和其他一些教師一樣有著不少的疑惑,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新課改對教師提出了難度頗大的挑戰。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已經根深蒂固的原有的教學觀念,決非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這個過程必定是要經歷一個較長的磨合期。同時,新課改一切都是新的,缺乏足夠實施案例,因此需要教師發揮能動性,不斷的探索與提高。

第二、新課改對學生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課外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養成了被動接受、不會積極動腦的習慣,要改變他們的惰性,也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同時,對於學生基礎好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上可以按照教師的要求動起來,但對於我們普通高中的學生,提出問題往往是一問三不知,怎麼開展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其三、新課改過程中,新課標相應的配套體系還不完善,評價制度無法統一。對於一線的教師怎麼教沒有明確的指導要求,這都是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我作為一名參加工作不久的普通的中學歷史教師只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已。真正要解決,那還需要廣大歷史教師的共同努力,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掌握學生的認知心理,揚長避短,力圖使學生通過歷史教學,逐漸掌握開啟歷史之門的金鑰匙,成為能夠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同樣就選擇了付出奉獻,更要終身學習,更新觀念,腳踏實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來完善自己,我們更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進步,更要不斷地從新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改先驅的課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營養,我們也許無權選擇自己的工作環境,但我們可以自己選擇我們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獨特去演繹精彩,使自己的課堂永遠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特別感覺。

2023歷史心得體會篇4

一、“減負提質”的含義

“減負提質”就是要把學生從繁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合理安排學生的課業負擔,改變過去那種不管學生喜不喜歡、能不能接受,都採取“一刀切”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提倡一種開放的、啟發式的教學,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努力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減負”與“提質”的關係

1、減負應以提質為目的和前提,並以提質為根本手段。

2、提質應以減負為目的和前提,並以減負為重要手段。

三、如何真正實現歷史教學中的“減負提質”

1、加強學習,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是“減負”的重要實施者和領導者,教師的觀念和能力結構直接影響“減負”的實施效果。教師應該消除思想上的模糊認識,進一步確立科學的質量,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毫不動搖的抓好日常教學工作,認真上好每一節,以學生為本,變教師教好為學生學好,真正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真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瞭解學生,尊重差異。

要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必須建立在瞭解其心理特徵的基礎上。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搞一刀切,我們提倡教師要善待每一個學生,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溫情和一片苦心,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在這個方面我們應該做到:

(1)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

給學生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既是減輕學生心理負擔,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途徑,也是促進良好師生關係形成的基礎。

(2)開展有益的課外活動。

組織有益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鬆,是減輕學生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

3、提高歷史課堂的實效性,保證教學效益。

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必要手段。我們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達到此目的。

(1)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關鍵在於備課。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上課時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2)精選教學內容的同時,注意調動學生參與的廣度性

中學歷史只是歷史長河中一朵浪花,古今中外,內容相當豐富,歷史教材是整個歷史過程的高度濃縮。因此,歷史課堂教學要注意詳略得當,不可平均用力教師應該“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即緊緊抓住教學重點,牽一髮而動全身,層層深入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學生為本,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密切地與教師相合作。

(3)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製作歷史短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學科中的許多章節的內容都是一個或幾個比較完整的故事,它們具有一定的情節。因此,歷史教師可以大膽借鑑音樂電視的做法,把每一節的內容製成歷史短劇。製作教學用的歷史短劇,必須是短小精悍型的。也就是說,在介紹歷史人物、講述故事情節時要借鑑歷史劇製作的方法但又要講究精練,注意必須和史實相吻合。具體說來,要符合課堂教學的要求,內容不宜過多,以教材所述為主,不宜過多發揮,時間也不宜過長。

(4)加強教學的生動性

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歷史教師的素質,歷史教師不僅需要具有深厚的史學功底,而且需要具有嫻熟的駕馭教學活動的能力。

(5)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這裡是就教學藝術給人的感染力而說的。教學藝術的提高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學藝術性強給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學藝術性差,效果就蒼白無力。

(6)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實效性的主要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理解和記憶陳述性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對程式性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講解歷史問題時要把分析問題的相關思路揭示出來,並使學生了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同類問題的時候也能用相關的方法去分析,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的主要方法。

①展示歷史學家的思維過程,做好典範。

②展示教師的思維過程,做好示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於傳授基礎知識,不能滿足於如何去整理、歸納、總結歷史問題,而且要把教法和學法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要注意講“我是怎樣想的”、“還想到了什麼”、“遇到類似的問題應怎樣去想”等等。把教師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體會、思考,並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③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提高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暴露思維過程,並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出評價、剖析。若學生的思維過程無誤,其思維與其他學生思維接近,就會給其他學生以啟發,若思維有誤,可針對其要害予以糾正,同樣會給其他學生以影響。

(7)實行探究自主式學習探究學習一般通過設計問題鏈的形式,讓學生在探究解決一系列問題中,逐漸感悟歷史發展的真諦。問題鏈是對學生體驗或再現過程的反思。

(8)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把書本知識內容問題化,用問題的形式來統帥書本知識。

4、精心設計彈性作業。

傳統的作業佈置是一刀切的,其存在三種弊端:一是優生“吃不飽”;二是差生“吃不了”;三是機械性的作業重複。彈性作業,即對不同學生布置不同份量、不同質量、不同要求的作業,這樣,才能確實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地設計好彈性作業題,精心設計彈性作業,既解決了學生差異的矛盾,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智力因素,激發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競爭意識。

5、嚴格自習管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養成良好習慣,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減負”後,學生的自我支配的時間明顯增多,若不加強指導、監督,這些寶貴的時間會在學生的手指間不經意的溜走,造成時間浪費。為防患於未然,教師可讓每位學生在當天自習前自己定出目標(或任務),有專人負責檢查,過一段時間,就會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6、嚴格控制考試次數和難度,增強學生的成功感。

“減負”不是取消考試,而是要求改革考試的內容與方法,使考試不再變成“學生的敵人”,符合教學規律的檢測是必須的、必要的。建議備課組應認真準備好單元檢測,準確把握大綱、考綱、難度,及時批改,並將成績反饋給班主任,共同做好思想工作,以達到查漏補缺、瞭解學情的作用。

總之,新形勢下的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變“灌”為“導”,注意師生雙邊活動,注重教學與學法、課內與課外、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它以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為前提,寓學於樂,樂中求知;以指導學生閱讀為中心環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啟迪發展學生思維為關鍵,開拓學生的思路;以思想教育為核心,提高學生的素質。只要我們變單一的直線型教學為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交叉式教學。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就可以做到既減負又能提質。

2023歷史心得體會篇5

初拿南懷瑾先生《歷史的經驗》這本書,以為只是歷史故事的經驗的簡單介紹,並沒有覺得內容之深刻。後來看了才知道,這裡面擷取了趙蕤的《長短經》、劉向《戰國策》、桓範《世要論》精華,參以歷史上興亡成敗的例項,論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並對黃石公《素書》、《太公兵法》、《陰符經》進行了逐句串講。

關於謀略。

上次聽過北京文明文化傳播公司的劉文明老師的一節課,對銷售做了一個很恰當的比喻:銷售是一把刀,刀可以用來切菜,可以是醫生手中的手術刀,可以救人,但也可以被壞人用來殺人。我們無法對一件東西做一個準確的定性,正如銷售,你做的恰當,那就是直銷;做的不對,可能就成為我們所理解的傳銷了。同樣的,謀略,往往讓我們想起厚黑學之類的權術之作,單純的說謀略,有錯嗎?沒有,僅僅是手段而已,手段不存在對錯之分,其他類似的事物也是一樣,本身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對與錯之分,聖賢講道德,道德也只不過是一個手段,仁義也是一個手段,這並不是壞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專制制度、民主制度,也只是一種手段,沒有好壞之分。問題在哪?在使用者本人。正人用手段、謀略,手段就正、謀略就正,在乎動機,存心正手段就正,存心邪門的人,即使用仁義道德的手段也是邪。

?長短經》還是說了一個我們都熟知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並用歷史的事實來驗證。仁、義、禮、樂、名、刑、賞、罰等等,實際上就包含了不仁不義等等。而且,凡事都有一個度,到不了這個度就達不到我們所說的真正的仁義等,同時,過了這一點,可能就不是真正的仁義了。

這個道理我也是最近在明白,以前老覺得,我要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凡事我都要把握最基本的原則去做,尤其是在自己不知所措的時候,更要堅持原則,堅持最基本的做人的原則。其實呢,這已經走上了本本主義的路子,不知變通,因為真正的把握原則,不是愣頭青似的死搬教條,而是因時因地不斷適應具體的情況,顧全大局的基礎上,同時又不違反基本的原則。因為有時候,很多事情,在自己看來是做到了所謂的仁義道德,但是從整體來看,卻違反了大義。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長短經》中的一些觀點:

1、仁愛"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

仁就是愛,可是愛的反面是私心,有愛就有偏私。"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不得過所愛者,惡私惠也。"仁愛有一定的範圍,超過了這個範圍,只要偏重仁愛,偏私就會來。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他提拔了很多人,可是當面總是教訓人,等他死了以後,大家才知道自己曾經被他提拔過,但是范仲淹曾問他,為什麼提拔了而不讓人知道?王旦說,他提拔人只是為國家遴選人才,何必讓被提拔的人來感謝他私人,所謂"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情不幹,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例子。

這一點的把握,非常困難,但最基本的,應該是先去愛人,沒有愛人的心恐怕也就沒有這些仁愛的流弊。

2、仗義"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偽———反義也"

義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真正的大義,顧大局舍小利;一種是所謂的江湖義氣,就是小義。戰國宰相虞卿"棄相捐君",魏國信陵君"竊符矯命",都是後者,小義。

想到一個朋友的例子。朋友的父親是某縣教育局副局,年輕有為、能力強,因其兄長住院需花費大量醫藥費,他父親就以公事名義予以報銷,後來局長等領導對其不滿,仕途便從此不順,最後離開。這裡就牽扯到大義與小義的矛盾。今天的大義,當然早已不存在,我們可以把大義侷限於大局意識。應該是不破壞大局的情況下,儘量付出,儘量幫助。兒女情長、兄弟情義,量力而行。對我而言,做不了大義,但也不會盲目小義。

3、禮"禮者,所以行謹敬,亦所以生惰慢———反禮也"

禮包括了一切制度,有禮、有規矩,在公家或私人的行為上,是比較好,但是相反地,制度、規矩,行久了,太多了,會出大毛病,會使人偷懶、逃避。嚴格照禮的規矩,我們這樣站,這樣做都不對的,講話、走路、站、坐、穿衣,生活上一點一滴,都要小心謹慎,著實麻煩。因為處處要人守禮,要人講節義,這是令人痛苦的事情。

因此,禮要講,但不必苛刻做作的講禮,也不要過分的講禮。講禮要分場合、時段。

4、樂"樂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反樂也"

樂包括文化藝術,乃至歌舞音樂等。我們看歷史,一個國家富強了,文化鼎盛,藝術發達到最高的時候,也就是這個國家、民族、社會最墮落的時候,樂也有反的一面。"養失而泰,樂失而淫,禮失而彩"。民生太舒泰了,社會就墮落了,文化精神喪失了,表面好聽好看的東西卻特別多。

人也一樣,正如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後,一時忘乎所以,生於憂患,卻死於安樂。

5、名"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反名也"

名是很好的,給人以名譽,是好事,如現在的表揚好人好事,公司裡表揚員工的突出表現,絕對沒有錯,但是也會使人生矜篡的念頭。當看到秦始皇氣派威風的車服時,漢高祖心裡面就起了"大丈夫當如是乎"的念頭,項羽更直截了當起了"取而代之"的念頭。

我們在看到他人有所成就,或比自己先成功時,或暫時過的比我們好的時候,如果自己心急敗壞,那就肯定不會趕上他們,相反,沉下心來,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方能追趕上。

6、法"法者,所以齊眾異,亦所以乖名分"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律越嚴密,犯法的人越多,有的人要做壞事之前,先去找法令的漏洞做根據,做出來的壞事就會變成合法的。

7、刑賞"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凌暴———反刑也;賞者,所以勸忠能,亦所以生鄙爭———反賞也"

刑是殺人或拘留人,但是執行的人,會濫用刑法來欺負別人,有時好人也會受到刑法懲罰的痛苦;獎勵,得獎的人慾沒得獎的人,常常會爭功、爭賞,而爭得很鄙俗。

8、學識"聖人其作書也,以領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記事,及其衰也,為奸偽,以解有罪而殺不辜———反書也"

文字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有知識,使笨的人思想能夠開發,不要忘記過去的錯誤,聰明的人知識學問高了以後,能夠懂事。可是相反的,等到知識越廣博,作奸犯科,作假的本事也越來越大,懂了文字,有了知識之後,犯法的也許就是這些人,而且有理論,講得出道理,有罪的人他可以說成無罪。這還是說明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9、尚賢"其上賢也,以平教化,正獄訟,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於下,萬人懷德。至於衰也,朋黨比周,各推其與,廢公趨私,外內相舉,奸人在位,賢者隱處———反賢也"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於下,萬人懷德。但若朋黨比周,各推其與,只以小圈子利益為主,則就矇蔽了領導人。同一政見的人會互相包庇,每人都推薦自己信任的朋友,拉自己關係,結果就廢公趨私,變成了一個大私的集團。

10、夫士有五反,有勢奠貴不以愛人行義理,而反以暴傲。———反貴也

家富厚,不以振窮救不足,而反以侈靡無度,———反富也

資勇悍,不以衛上攻城,而反以侵凌私鬥。———反勇也

心智慧,不以端計數,而反以事奸飾非。———反智慧也

貌美好,不以統朝蒞人,而反以蠱女從欲。———反貌也

貴、富、勇、智、貌,如果自己具備了這些中的一個,沒有做到行義理、振窮、衛上攻城、端計數、統朝蒞人,相反的,暴傲、侈靡、侵凌私鬥、事奸飾非、蠱女從欲,就會走向另一個方向,違背了貴、富、勇、智、貌本該有的形象。

但是,每個人真要處在這樣的一個位置,恐怕很多事情也是自己無法控制的了,比如自己心態的變化,自己已經變了,卻還不知道。這是很正常的情況,所以,隨時保持自我檢討的心事很重要的。而且,要深信,真正做到了貴、富、勇、智、貌,那就會到達一個新的層次。

11、太公曰:明罰則人畏懼,人畏懼則變故出———反明罰也;明察則人擾,人擾則人徙,人徙則不安其處,易以成變———反明察也。

明罰,管理的太嚴,動不動就罰,大家就都怕了,但不要以為怕就能嚇住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所以說,過分的罰,就會亂;明察,凡事都對人看的很清楚,調查的很清楚,這就使人感到被擾亂、受干涉,為了避免干涉,就逃避遷走了,不安其處,也容易形成社會變亂。

罰和察本來都是好事,只是做過頭了,就物極必反。其實生活中,比如對於朋友、親人的一些過失,或是性格上的缺陷,大可不必去計較,因為每個人要去細細的觀察,都會有問題的,這也就是不要過分的察,不要過分的罰。

12、晏子曰: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妻專其父,謂嫉妒———反忠孝也。

臣子忠於其君,子孝於其父,本無可厚非,但是,忠孝不是簡單的你要忠孝於君、父。真正的忠孝,是要顧忌大局的忠孝。如果家長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特別的孝,其他的人就會被比下去了,這樣可能就會造成他人的誤解,孝心也就不是真正的孝心了。

13、韓子曰:儒者也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反文武也。

知識分子,讀書人學問又好,又會寫文章,文章寫多了,思想也多了,能言善道,很會辯論,於是以文學知識擾亂了法令,講俠義的人,動輒老子拳頭最大,用武勇把事情擺平了,所以重武俠的人,專門破壞了法令。儒者以文亂法,究其原因,是修養不夠,就是做人的道理沒有把握好,以至於昏了頭腦。俠者,武功本來是自保和強身健體的,但有武之後卻要去挑戰法令,就違反了武的本意,也是修養不夠所致。

14、子路拯溺而受牛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於患也。子貢贖人而不受金於府。孔子曰:魯國不復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由此觀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反廉也。

人應該廉潔,不苟取,一點都不要,這是對的,當然,不可以提倡貪汙,但有時候,像子貢的不受金於府,也不可以公然做出來,不然就會收到廉而過潔的反效果。

標籤:心得體會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