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歷史的心得體會參考6篇

一篇具有感染力的心得體會是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積極性的,通過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優勢,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歷史的心得體會參考6篇,感謝您的參閱。

歷史的心得體會參考6篇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1

11月7―9日,山東省國中歷史教學能手評選活動在德州9中舉行。3天時間共聽了19節課,參賽教師們的精彩表現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最佩服的也是最值得我去學習的是各位老師站在講臺上的展示自己的那份勇氣。面對整個擁擠大教室聽課老師和評委,上課的老師雖然看得出有所緊張,但是並沒有慌亂,面對突發的問題,各位老師都能泰然自若,各個環節處理的恰到好處,體現了教學能手駕馭課堂的能力。其次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們自然的教態,而且我相信那決非是裝出來的,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平和。有的老師課堂語言雖然帶點地方口音但是帶有表演性質的感召魅力還是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動力。這些都是我們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這是我與王偉老師共同的感受也是我們以後加以修煉自己提高課堂形象的地方。下面我就把所有聽講的課總結匯報如下

一、都非常注重教學設計的.整合

1、新穎、巧妙而又實用的匯入。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可以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新聞資料作為匯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如青島的宋麗華在講《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把有關西安申請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段新聞作為開始,還有馬少華老師的視訊內容是天宮一號和神八的對接鏡頭,新聞內容引入《匈奴的興起與漢朝的和戰》本節課,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很自然進入本課的主題;如臨沂韓繼香老師把本地視訊資料:從臨沂到德州文化作為匯入,使學生既瞭解臨沂又加深了對德州本地的認識;很多老師以歌曲資料《十送紅軍》匯入《紅軍不怕遠征難》這節課;《畢業歌》匯入《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這節課,活潑生動的歌曲學生容易接受,也吸引了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2、整合教材內容使其有體系。幾乎所有的講課老師都把教材內容根據一條主線整合教材內容,突出重點。如在講《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兩位老師同出一轍,以絲綢之路為主線進行整合如絲路滄桑、絲路再現、絲路展望。再如講世界史兩位老師在講《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對列寧和斯大林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整合為:復興之路、強國之路和發展之路三大板塊,加以聯絡中國改革開放,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艱難和曲折。這一點應該是我們這次聽課最為欣賞的地方,也是我們今後學習借鑑的地方。

3、注重內容板塊的過渡。環節之間的銜接緊密流暢,揭示了知識之間的本質聯絡,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這是教師基本功體現,省級教學能手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大多教師的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語氣親切自然,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思維開闊活躍,積極性和參與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所有老師上課感覺像朋友之間的友好交談。

二、合作學習成為課堂的主導

要想讓學生主動學習首先應該調動學生地積極性。在這次優質課比賽活動中,我看到了每一位教師都體現到了這一點。前後位或者一排為一小組。紀曉寧老師在上課時用語言和物質獎勵如有的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準備葡萄和石榴。有的準備了她本地的資料片鼓勵學生,目的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學生在課堂中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改革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在比賽課堂上所有教師都體現出來了。在學生學習、合作的過程中,老師也在巡迴點撥、提示、交流。當問題提出後,先把權力交給學生,由學生回答,學生解決不了的,由老師通過講解,來幫助解決。

三、高效使用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視訊、圖片等資源拓展知識,培養歷史思維

在這次歷史優質課評選中,許多老師的視訊運用到位。在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的同時,用文字、圖片、視訊等不同方式補充了大量的史料,然後以這些史料為切入點,提出一系列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中得出結論,這樣使學生在學到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即有效的回扣了課本主題,又大大開擴了眼界,拓展了思維。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

三天19節課聽下來,體會和感悟首先是我們能夠設計好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但是我們並不能去設計一節課中出現的突發問題,遇到問題如何處理,如何處理好,如何處理的“出彩”,這是我需要努力提高的方面,因為精彩處理突發問題需要有很高地課堂駕馭能力,具備吃透課文內容本質聯絡的經驗還要掌握大量歷史資料,才能出現對突發問題的應對自如的瀟灑。其次是探索組織學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能力。因此平時的教學還應該繼續努力開發多方面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上課時大膽放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紮實的基本功,獨特的教學風格離不開長期的教學實踐。因此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除了苦練基本功之外,同時根據我們學校學生的特點不斷探索實踐,在自己教學風格基本形成的情況下再加以改進,關鍵是探索適合我們學生的教學模式,這是我當前應該反思、改進、實踐的主要任務。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2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的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新課程對傳統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們必須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意識去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一、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根據歷史學科新課標的要求,歷史教學必須從歷史學科的歷史教學的特點出發,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重視學生的潛能開發,重視創新意思的培養,重視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塑造,重視人生觀、價值觀的提升以及實踐能力的提高等。教師作為新教材的實踐者、引路人,只有具備與之適應的新觀念,才能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

新理論從何而來?首先來自於加強學習。惟有通過學習,才能達到提高認識,辨別方向,洗刷陳舊的目的。在這幾年中,認真學習了《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歷史課程標準解讀》等相關檔案精神。其次,來自於勇於對自己的否定和揚棄。再次,來自於我們保持對所處時代的敏感。教師必須自覺置身於時代的前沿,時刻關注國家的改革與發展,關注一切未知領域中的新知,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要有一種身在校園,心懷天下的胸襟。惟有如此,才能保證我們的心態年輕、思維活躍、觀念不斷更新,也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的平等,是指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學過程中地位的平等。新課程的價值在於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緒和諧發展,教師在其中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記得在上完《xx條約》這一課時,要對李鴻章在近代史上籤定的賣國條約進行小結,說“由此可見,李鴻章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罪人”。誰知話剛落聲,就從角落裡傳來出了這麼一句話“老師,李鴻章在歷史上也有一些貢獻,比如??”。這時候,心裡在想為何不讓同學們就此問題進行討論了。接著,我表揚了那位同學,同時也在黑板上寫出了兩個論點“李鴻章是歷史上的大罪人”,“李鴻章也有貢獻,不能太苛求”讓大家進行發言。經過了十幾分鐘的激烈的辯論,最後再由我進行了小結。這一堂課就在這樣的輕鬆、活躍的氣氛當中結束了。這樣的課堂,極大地融洽了氣氛,和諧了師生的感情,就能使學生放鬆地學習,放心地思考,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就能達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相反的,如果當是教師打斷了學生的疑問,不僅傷害了學生求知的願望,而且使得這節課變得很沉寂,學生的自主性也就沒有辦法體現了。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不乏有一些小小的竅門。比如經常使用一些激勵的話語,小兵也可以立大功的,會帶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想學什麼,想怎麼學”“你有不同的意見嗎?”“想說的站起來說吧”“你的想法比老師好”“你對老師這樣上課滿意嗎,給些建議吧”等等。這些話看似很平常,但它確實是孩子們的陽光,是課堂的生命,它拉近了師生關係,融洽了課堂氣氛,和諧了師生情感,極大的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和主動參與與積極性。

另外,教師本身可以憑著自己的豐富知識,開展相應的興趣小組,吸引學生參與到裡面,而進行學習交流。在活動中,更能增加師生情感的交流,從而在課堂中發酵。當然,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教師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參與。在這方面,我成立了一個集郵興趣小組,

通過學習歷史來補充瞭解郵票上的知識,通過欣賞郵票就能更好的把學生的興趣引入到歷史學習中來。我們現在有成員近30人,通過了每週固定的一次集體學習交流,讓我們的情感更加的融洽了。使我們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師生,而且還是生活上好朋友。

三、多種嘗試性的探究學習。

現在的課程改革注重的是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而教師單一的教學方式很難完成這能力的培養,所以必須要具備全方位,多形式的教學手段。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現代的學習方式,其特點是“探究”和“思考”,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選擇並確定他們所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在研究中主動提出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的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去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近三年的教學實踐中,更注重於這一方面的探究。而要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就必須要有一片天空讓他們去開發。為此,主要是通過了活動來鍛鍊學生的能力。

比如,在七年級年《姓氏的來源》的活動課中,這可看似簡單而又無從下手的題目(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材料缺乏)。我們在班上通過按姓氏分若干小組(避免重複,浪費資源),進行分組研究。通過指導他們怎麼樣去查詢資料(查族譜,問長輩,網上點選,圖書館查閱等等方式),根據他們所要研究的物件進行提問題,然後去找答案,最後在班上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樂在其中,而且發揮了合作的團隊精神,體現了他們的探究能力。

其次,讓學生能夠掌握不同的學習歷史的方法。我採取的做法是,逢雙週,讓學生對要講的內容進行預習,然後要通過不同的途徑查詢與之相關的歷史知識,以便在課堂中進行交流。這樣做,既禰補了教師知識的“單一性”,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查閱獲得 了更多的知識,同時也鍛鍊了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的能力,還符合了學習歷史的規律。

最後,不管我們採用哪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很重要的一點也就是不能過多的佔用學生的學習時間,這也就要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3

十八大以來歷史學習心得體會的經驗總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總書記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內外新形勢,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引領新時代的中國人民逐步實現“強起來”的偉大曆程。總書記在十九大上思想深邃,氣勢恢弘、催人奮進、高屋建瓴、主題明確、意義深遠的報告中提出,“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革命理想高於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人民群眾進一步明確了各項日常生活、工作的指導方針。在新形勢下,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新境界,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和新時代的中國更加的融合、更加的和諧。藉著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的東風,為了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最近一直都在學習政治理論知識,希望通過政治學習能夠提升自己的思想覺悟,用更先進的思想來指導自己,用更嚴格的要求來約束自己。通過認真的學習了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我收穫頗豐,下面就談一下最近學習的心得體會。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偉大的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黨治國理政新境界、管黨治黨新境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本百科全書,既用於理論指導,又用於探索實踐。因此,無論領導還是基層,無論黨員還是群眾都應積極參加學習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活動,提高自身素質,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我做起,從實踐出發,從工作及身邊的平常事、簡單事、平凡事做起,用實際行動努力為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貢獻。個人覺得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一、通過不斷學習加深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髓

在學習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活動中,既要認真參加集中學習,又要努力搞好自學,例如:“學習《總書記系類講話精神》,學習《黨章》,學習《十九大報告》等等。”只有通過認真、不斷的學習,才能認識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髓。這就要求全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才能用新眼光去看待這個新時代,才能帶著新思維踏上新徵程,作為普通群眾的我,雖然每天所做的都是一些零碎的小事、雜事。但是這些小事、雜事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不相悖,與偉大的中國夢也並不矛盾,只要我們用心、認真的做好每一件小事,也是一種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表現,也一樣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通過探索實踐才能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

俗話說,平凡中見真知。大部分人民群眾都和我一樣是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去爭取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緊跟黨中央步伐,將熱情與幹勁融入到個人的具體工作中,端正工作態度,腳踏實地,砥礪奮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這既是充分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體表現,也是個人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充分必要條件。

新時代的到來賦予了我們年輕人新的使命,正因如此才凸顯出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精髓的重要性,力爭吃透、學透。只有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櫛風沐雨、積極進取、努力創新才能不負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不負民族寄予我們的希望。

學習只是途徑,不是目的,只有把學習成果運用於實踐,才能真正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諦,才能用我們的知識與智慧去建設祖國,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貢獻力量,才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4

我教歷史課也只有幾個月,簡單談談我的經驗吧:比起傳統的教學方法,我可能比較有個性一些。我講歷史課會穿插很多小故事,還會聯絡到其他科目。比如,講到《秦王掃六合》以及《伐無道誅暴秦》之前,我會給學生讀語文課中的《過秦論》,先從六國聯縱到秦王逐一滅六國,再講秦朝強盛時的情況,這樣學生就漸漸明白當時的形勢。同時我還給學生看有關秦始皇兵馬俑的紀錄片,片中有情景再現,講秦的暴政,以及秦二世時的黑暗。又講“指鹿為馬”這個成語的含義,具體讓學生明白秦這個短命王朝結束的原因。同時,我還聯絡諸子百家思想中的法家,講到秦的刑罰殘酷,並結合商鞅變法與焚書坑儒事件來評價秦朝。當然,也評價秦王在經濟,軍事方面的有效措施,以此,客觀評價秦始皇的功與過。

我曾經去一些地方旅遊過,也會給學生講自己的見聞和當地的歷史。在講商朝時,就給他們講到安陽的殷墟,講述青銅器和甲骨文這些足以讓我們中華民族自豪的文化旅遊資源。在講三國的諸葛亮時,我特意講到南陽的諸葛廬,諸侯祠,讓學生對諸葛亮的瞭解更為深刻。此外,我把《出師表》也拿出來給他們翻譯一下,藉此讓學生知道諸葛亮的忠心和獻身國家的志向。在講到佛教和道教時,給他們講洛陽龍門石窟和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的一些情況。還講到湖北武當山這個道教聖地,還結合《西遊記》給他們講道教中神仙的位子排列。講遠古人類時,也會給他們提到北京七日遊就含有周口店遠古人類遺址這個專案。學生聽我的課就比較有興趣。有時,我還拿出來地理書,給他們穿插一些城鎮的歷史故事。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還是很喜歡我這個新老師的,但是,他們喜歡我講課,喜歡聽,不喜歡動腦。每次考試,學生的成績都不理想,我開始思考我的教學方式。後來,才瞭解到,學生雖然喜歡歷史,但是,歷史對我們現實生活太遠了,一些成語典故,一些著名戰役他們都沒有聽說過,在寫連線題時,總是張冠李戴,朝代和人物都混淆了,鑑於此,我用了兩節課,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三國時期的一些歷史故事,將給他們聽,然後又讓他們複述一遍,這樣,學生對每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年代,地點,人物,揭示的人生哲理也進行了掌握。比如:在講“紙上談兵”時,我告訴他們,這個故事形容沒有真才實學,只會誇誇其談。後比喻一些人只注重理論而不切實際導致失敗. 同時也告訴他們學習不要過於張揚,不重注平時的學習,而導致止步不前。在講到“樂不思蜀”時,告訴他們不要安於現狀,樂而忘本。在講到“一鳴驚人”時,告訴他們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喜歡默默無聞的學生也不要小看他們,因為他們不鳴則已,關鍵時會做出驚人的成績。這樣,學生既瞭解了這個成語的大意,也知道是關於哪方面的道理,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在學習評價歷史人物時,我讓學生各抒己見,列舉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並說明喜歡的原因,還總結這個人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學生們討論發言都很積極,我又做適當的評價,不至於讓他們的觀點過於偏激。我想這對於他們學習歷史也是有幫助的。

為了使歷史課堂不再枯燥,我每堂課找一個學生講一個與本單元有關的歷史故事,像三國裡的,還有兵書上的三十六計。學生講完我還進行點評,有時再把這個故事引入到本課教學中,學生在得到充分肯定後,學習興趣很濃,課下收集資料也很積極,這樣也豐富了他們的見聞和知識。學那些名人軼事,生活中的歇後語,也是我們經常開展的活動。當然,我知道,基本的知識還是要掌握的,為此,在講課時,我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有哪些典故和流傳至今的名言。在輔導學生寫同步訓練時,我引導他們多看歷史年代表,儘量不看課本就能理出年代順序和朝代更替中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複習中,我單獨將知識分類彙總,哪些是有關戰役的,哪些是關於改革的,哪些著作是文學的,農學的,醫學,書法,及科學的,還專門把諸子百家的思想列成表格去學習,這樣,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教材,再分類掌握,學生在這種比較中不容易記混淆。

講歷史課,我還需要經驗,怎樣能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掌握教材知識,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也希望同仁們給些建議。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5

又一年的探索、學習,我對歷史新課標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從重視傳授知識為主到重視培養創新人才,加強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

過去那種重知識輕能力的做法帶來的弊端越來越為人門所認識到,在新的課改中就加強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勇於反思並作出獨立、獨特的判斷。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

2、從讓學生掌握知識到留住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我們是系統的學系統的忘”。學完就忘,這是不止一人告訴我的尷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特別關注這個問題,要求課程的內容、教材的選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學生的評價等都要有利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培養,有利於他們的終身學習。

3、精英教育發展成為全人發展的大眾化教育。

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講到其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編寫上,則拋棄了過去的“難、繁、偏、舊”的內容和專業化、成人化的內容,真正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

4、從注重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的科學主義傾向轉為更加註重人文主義,人文精神,注重科學和人文的整和。在新的課標的課程目標設定上,更加加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培養對祖國曆史文化的認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理解、寬容和尊重”、“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

5、讓歷史更貼近生活,讓歷史更貼近自我,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把握時代的脈搏”是這次歷史課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

二、教學方法和觀念的改變

1、有“傳授型”向“導向型”的轉換

以前課堂上的情況是:40分鐘老師一個人講完,滔滔不絕、一氣呵成,還生怕學生沒聽夠,生怕知識點沒講透,生怕考點沒講到。老師挺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只要你們跟著老師的上課、複習的步伐,你們一定能考一個好成績”。學生則一個個無精打采,小話不斷,呵欠連天。課改之後,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象一個導演,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組織、引導、示範和協調的作用。我們要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將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和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讓他們改變"學歷史只要背就行"的觀念。

2、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教學,寓“學法指導”於教學過程之中。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現成的結論,如“……的歷史意義”“對……的評價”等,學生有的並不贊同,有的不明所然。這就要求教師將得出結論的過程、自己的思維過程儘量的暴露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分析、討論中來,引導他們主動發現和探究知識。

3、利用課本中的活動課和學習與探究內容,有計劃的開展歷史課的研究性學習。

新的歷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許多的學習與探究的內容和4節活動課,這些內容不注重結果,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社會實踐等活動。要達到理想的目的,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工夫了。

三、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

1、自主(參與式)學習:各種各樣的調查表明,歷史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但歷史課卻是學生不喜歡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學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和實踐而是通過老師的灌輸被動的來獲得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課改要求這種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

2、合作學習:新的課改特別提現了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在新的課改目標中有一點是(讓學生)“樂於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事實上增設的學習與探究課說明了這一點。

3、探究性(創新)學習:在新的課改中特別加強用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去感悟。為此,新的課標提出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建議",鼓勵學生勇於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學習通過多種途徑探索解決歷史問題。在評價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於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的。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6

我的家鄉在新疆博樂,這裡有許多迷人的景色,比如溫泉、怪石溝、艾比湖。.。.。.最美的是賽里木湖了。

夏天,賽里木湖的水碧藍碧藍的,陽光照在湖面上,銀光閃閃,美麗極了!如果你從遠處看,會發現天好像連著湖,湖好像連著山,就像畫中的風景一樣。

說完了湖,該說說草原和山了。那裡的草,綠的發黑。一朵一朵的小花,各種各樣。白色的羊群在草原上吃草,遠看像一顆顆珍珠撒在綠色的大盤子上。草原上還有許多駿馬,有的在吃草,有的在飛奔,就像一群快樂的“白馬王子”。馬周圍有一些星星點點的.蒙古包,蒙古包旁有一條小溪,那裡的水清澈風底。小溪上方就是一座大山,山上的樹,多的數都數不清,看起來像一個大迷宮。山上還有一些老樹,只看根就知道它長了許多年了,大概有兩三米長呢!

這就是我們博樂的美景之一。啊,我多美麗的家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