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致孩子的讀後感7篇

讀後感是對自己閱讀過程的回顧,讀後感是讀者對書籍中觀點和思想的理解和解讀,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致孩子的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致孩子的讀後感7篇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1

這是我剛參加工作,一們朋友介紹給我的一本書,看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寫給父母的一本書,告訴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些經驗。我告訴她,我現在面對學校教育,我需要的是教育類的書籍來充實自己。朋友告訴我,不管是做為家長還是做為老師,面對的都是孩子,此書值得一看,我欣然接受。

本書是由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的,他們在一所家長諮詢機構上班,根據十幾年的心理輔導和教育子女的經驗,他們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孩子剛滿三週,我記得他能穩穩地在廣場上小跑,可以清晰說話了以後,就不像在我懷裡抱著時那樣好管教了,有很多時侯,我讓他停下不要跑,他卻偏不聽,一定要遠遠地跑在前面,我允許他跑時,他卻在停在我的前面,抱著我的大腿,求抱抱。有很多時侯,我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衝著孩子大聲喊叫,我常反醒,他只是孩子,喊有什麼用呢,可是到了下一次我還是沒能忍住。我很自責,我不是個好媽媽,至少不是合格的媽媽。

一、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之尊重孩子

現在的父母大多在有了孩子後工作生活會更加的努力,因為父母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受到很好的教育,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所以父母會變的更優秀,變的更好。

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但你認為最好的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呢?案例中的父親他愛孩子,他也想陪兒子打球,想和兒子聊天,顯然這們父親總是以父親的身份自居,總是對兒子指手劃腳的教訓,於是,兒子慚慚遠離他,疏遠他,父親也很委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在我看來,父親缺少的就是對孩子的尊重。

孩子做為獨立的個體,希望和大人同樣得到平等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要重從平視開始,不要總以父母的身份俯視孩子。尊重孩子的過程中,民主是尊重的最佳土壤;協商是尊重的最佳捷徑,傾聽是尊重的最佳表現,做到了這幾點,我想這位父親和他的孩子就能很好的相處了。

讀了這個案例,反思我的工作,“尊重”也更適合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相過程。

尊重學生,是構建和諧師生關係,進而促進教育教學獲得最佳效果的基礎,師生之間相互尊重是和諧師生關係建立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滲透於一言一行中,學生的心理細膩,教師的點滴言行都會影射在學生的心裡,通過和老師的接觸,學生能深切感受老師是否關注自己、尊重自己。 那麼,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尊重學生: (1)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2)平易近人,不擺架子,不板著臉訓斥人,多談心;(3)要言而有信;(4)不要總把學生當小孩子看待;(5)要批評就直截了當,不要諷刺挖苦;(6)對學生的錯誤應該批評,但不能因此而對犯錯誤的學生有成見;(7)不要認為學習差就是因為笨;(8)要給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渴望得到別人特別是老師的信任,是學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學生喜歡老師真誠地對待自己,討厭老師動不動就懷疑和否定自己。只有對學生的信任,教師才能真誠、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使學生不斷獲得積極向上的力量源泉,從而自覺地向著更高的人生目標發展。信任學生是尊重學生的重要體現,也是教師必備的職業道德。

二、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現代社會人們普遍面臨巨大工作壓力,人們總要為生計日日奔波。有壓力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怨氣。每個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沒有將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壓力轉化成怨氣,撒在無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卻換來家長的暴怒和大聲呵斥。無形之中,孩子遭到驚嚇,就可能從此沉默,孤言寡語。這樣的錯誤我一直在控制卻又控制不住的在犯,反觀我們的工作,教學中,我們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常常,我們費了好大功夫準備了一節精品課,當自己興沖沖地走進教室時,卻被一片打鬧不止的混亂景象攪得興致全無;常常,正當我們滿懷激情的講課時,幾聲學生的低語嬉戲,讓自己高漲的激情一落千丈。這時是怒氣灌頂高聲訓斥,還是巧作歡顏溫文爾雅?往往,我們可以聽到“閉上你們的嘴!”、“死都不改”、“喜歡講話就站到後面去!”、“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你的反映太慢了!”等等嚴厲的詞句。很多時候,教師是在被學生激怒的情況下才會說出過激之詞,等到事情過後,冷靜下來,發現不妥,再去設法補救。但“覆水難收”,傷害已經造成。因此,這時教師情緒的自我控制和調節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這個主導的作用直接影響著學生這個主體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情緒的控制,使學生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學習。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呢?一、保持積極樂觀,不把消極情緒帶入課堂二、尊重學生自我意識,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的過錯。教師放下架子,在人格上與學生平起平坐,而減少或避免“語言傷害”的發生。同時,我們必須承認,由於學生的心理髮展並不完善,因此,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自我約束力差,所以會不斷的重複犯一些類似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作到“誨人不倦”,“循循善誘”,要不厭其煩的引導和教育,而不是簡單的批評呵斥。教師的教育在心理上從來不是單向流動的,在這個流動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態度一經轉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對待教師的態度就會產生相應的改變。一旦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與受教育者的學生之間有了情感的溝通,學生就會信任教師,這就為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礎。

三、你向孩子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了嗎

有責任感,誠實禮貌,有愛心,懂得尊重別人,能感恩,可以積極參與到家庭勞動中。這些良好品格和表現大都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的,這就需要父母持續的向孩子傳遞穩定的有價值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做為教書育人的教師來講,向學生傳遞正能量,更是這個職業中的人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師是學生的導師,就如同是一面鏡子,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國小生有著最直接的感性認識。學生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並從語言、行動各方面進行模仿。教師應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導行,教師必須做一個“真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來啟迪學生、感召學生,做學生的楷模。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教會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國家的人。同時也要培養學生自覺實踐,勇於探索,讀書好學,多思好問,革新創造,鍛鍊敏銳的思維,形成良好的判斷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會生存、善學習、勇於創新的複合型人才。

教師的一言一行要處處講究,以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感染學生,作好表率和楷模。 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從道德他律逐漸走向道德自律並最終實現主體對道德自由把握的過程。要經歷這樣一個發展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堅持開展長期的教育活動,促使學生自律、自覺地踐行,養成習慣。這就要求教師給予及時的、系統的教育與引導,做到監督固誠。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2

這世上究竟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這種無厘頭的問題,大人們沒時間去思考,小孩又想不出也問不到答案。小孩子的天真就這樣一點一點的隨著大人們的不耐煩和時間被磨滅掉了,換上了深沉、虛偽的面具。

不會像馬小跳他們一家一樣,只要給了孩子一個承諾,不管什麼事都一定會實現;任何的親子活動或公益活動都會陪孩子完成。我們羨慕馬小跳,他的父母不會拿孩子的成績跟別人的孩子的成績去比較。那是多麼一個令人夢寐以求的幸福家庭,他們樂觀、開朗,每一天都上演著精彩和諧的故事,是一個和樂融融、美好的家庭。

我們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好的出發點,但是過程卻有點誇張。星期一至星期五我們已經是在學習中辛苦奮戰,可是連我們的假休日都被一些補習班、奧數班、興趣班……給排滿了。試問,我們哪裡還有時間去天真?我們從哪裡擠出來那些時間?我們希望有一個真真正正屬於我們娛樂的星期八。

我們真的不是學習機器,我們只是一個半長大的孩子而已。可是,父母們卻總覺得多學有益,多學點好。於是,那些興趣班、奧數班之類的就如波濤般向我們撲過來。

願望是美好的,可現實卻是殘酷的。這是家喻戶曉的道理,但是始終還是會有人往幻想的漩渦跌去。我們不能夠用夢想的標準要求現實的人,因為,現實的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能改變事實,那我們只能改變自己去適應這些奧數班。即使還有父母同心末泯,但也只是少數罷了。

勾勒出來的美好,始終也只是幻影罷了。我們只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這算不算苦中作樂呢?不論怎樣,我們都會見縫插針,在繁忙的時候,保持著我們孩子們的玩笑。我們始終都是那個愛哭愛笑,時刻哈哈大笑的孩子。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3

?我要做好孩子》描繪了六年級學生金鈴學習中等,卻正直,機敏,善良。她想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並作出種種努力,最終得到認可。

本書情真意切,融入社會元素,給人思考和啟迪。書中人物個性鮮明:刑老師是個為學生著想的好老師;金鈴媽媽對女兒恨鐵不成鋼,總有操不完的心。書中的故事貼近生活,耐人尋味,不失為一篇佳作。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要當好孩子的信念:金鈴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個好孩子。為了這件事,她煩惱過無數次,做過無數次的努力,但一次又一次失敗。可她從不放棄,因為她不達目標絕不罷休。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不斷的努力。金鈴一定會成功的?

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好孩子,學習金鈴,樂觀堅強,興趣廣泛,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讓我們一起來做好孩子吧!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4

在寒假裡老師讓我們多一本書,我讀的這本書叫做《出賣笑的孩子》。看到這個題目,我的問題就不由自主的蹦了出來。我就在想:“笑”怎麼能被出賣呢?我還在想這個故事會不會像《安徒生童話》中的《海的女兒》裡的那條小人魚一樣,為了一雙腿,出賣了自己那美妙的聲音。我帶著疑問,走進了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小男孩,他叫蒂姆,他的母親去世了,他和他的父親一起生活。過了不久,蒂姆就有了一個繼母和一個哥哥。蒂姆是一個能幹的孩子,笑容也特別可愛。可是繼母和哥哥做的事,讓蒂姆變得難露笑容,只有爸爸在家的時候,蒂姆才會露出天真的笑容,可是爸爸長時間在外工作,只有星期天他才能和兒子在一起,一起去賽馬場,過了不久後,蒂姆上學了,四年級後,爸爸就在工地掉下來的木板砸死了。舉行葬禮的這一天是星期天,在這一天,蒂姆開始嗚嗚哭泣,人群散去時,他趁機跑了,不知不覺跑到了賽馬場,進了賽馬場,有人踩了他的腳,他低頭是看到了一個五馬克硬幣,他撿了起來,放進口袋裡。以為先生和他打了個照面,說了很多話,最後他們去買了一張票,最後贏了。蒂姆在每個星期都來賽馬場,他還稱這位先生叫“格子先生”,他每次來都會贏,最後他和這位“格子先生”做了一個交易,把自己的笑出賣給“格子先生”,得到是每次打賭都會贏。的確是這樣,可是蒂姆還聽說:“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的是笑。”他失去了自己的笑,生活變得苦澀乏味,於是,他決心要回自己的笑,可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蒂姆終於又會笑了。

我也知道了,笑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如果失去了笑,你將會覺得生活很無趣,笑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我們一定要守住自己那可愛有燦爛的微笑。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5

槐鄉的孩子很勤快,不會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錢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

再想我們自己,錢,都是向爸爸、媽媽,要來的。錢是爸爸媽媽好不容易才掙來這筆錢,總不能輕輕鬆鬆的花掉,要省錢。我們要向槐鄉的孩子學習,它們是自己掙錢來讀書的,看來,它們想讀書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我們要好好讀書,我記得有一首對子,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6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還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書中介紹了作者的一套獨特而新穎的教育方法,是作者李躍兒老師經過二十二年的摸索的經驗結晶。讀後,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著,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著,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著,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著。到底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覺得我也是"凶手"之一。

反思一下自己吧!總是心裡想著要把學生們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他們要寬容、大度、理解、尊重,想和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可是一遇到事就心口不一,特別是一些問題學生不認真完成作業或是上課不聽話,再或者不遵守紀律時,我總不能靜下心來和他們交談。一個產品報廢了還可以重做,一個人的一生是不能經歷這樣的過程的。我應該把幸福還給孩子們,不能因為我的一句話而使孩子們的心靈受到傷害,將來成為一個"廢品"。要時刻用愛心關注孩子們的成長。這讓我想到,要做一個合格的菜農,首先,要給菜苗生長空間:其次,在菜苗需要他的時候就一定要出現在它的面前。在關注與放手之間把握分寸,這就是種菜的祕密,也是教育的祕密還給孩子本應有的幸福,呵護與珍愛幸福童年,實在是教育的根本職責。教育的難點不在於有沒有現成的方法,而是在眾多的方法中選擇出"只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古人講:藥無貴賤,醫病者良;法無高下,契機者貴,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

李躍兒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是"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只有他們瞭解了孩子腳的大小、形狀、特點,造出合適的鞋,孩子才會感到幸福。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7

讀這本書,不必從頭到尾一以貫之地看,你可以信手翻去,妙處如魔方,時時可以閃現出奇妙的光彩。

在作者詩意盎然的筆下,四歲的男孩子吃到甜甜的“小石塊”,逐夢見了“甜甜的岩石甜甜的山”把窮苦山村兒童對糖的感覺展現得十分細膩;五歲的小男孩對自己的“小雀雀兒”產生疑問,作者絕妙地刻畫出早期型教育上的問題,也把中國重男輕女的習俗輕輕刺了一下,趣味橫生。

七歲的孩子渴望一臺“作業機”,因為斷了的鉛筆會哭鼻子,作業本上寫好了的字也會逃跑,他怕受懲罰;十一歲的南方孩子,第一次坐火車到北方,雪給了他寒冷的感覺,他竟夢見太陽也結了冰;同樣,一個十一歲的彝族少年,夢見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他發現了一座長滿銅鼓的山崗,而銅鼓像紅薯一樣,一串一串結滿地面。

十二歲的流浪少女的夢則與眾不同,她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小白老鼠,在老鼠宮殿裡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另一個十二歲的農村女孩子,是個倔丫頭,麥收時節,她夢見自己割麥,麥稈粗如竹竿,小姑娘鐮刀鈍了,竟用牙齒去咬。

十四歲的澳門女孩子,夢見的是男子漢“佐羅”;十五歲的回族少女參加夏令營,夢見太陽成了一隻大蜘蛛,月亮膝蓋上碰出了一道傷口,結了疤……

這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年齡層次不同,民族地域各異,小到四歲的“果味奶汁”、“彩色的太陽”,大到服用“苗條劑”的少女、尋找百慕大“魔鬼三角”祕密的少男,從小足球隊員到找野人的國中生,全在作者的書裡扮演了一個夢遊者的角色,用各自風味獨聚的夢,裝扮著20世紀80年代中國兒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