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走訪的心得體會參考7篇

當我們的內心收穫了感想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寫心得記錄下來,心得體會的寫作過程需要我們進行大量的閱讀和研究,這種積累對於提升思想認知非常有幫助,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走訪的心得體會參考7篇,供大家參考。

走訪的心得體會參考7篇

走訪的心得體會篇1

俗話說得好,不勞無獲,天上不會掉下餡餅,每一次的獲得,都應該有一定的付出,黨和國家給予我們的幫助是我們這一代非常幸運和開心的事。是生活在這一代的貧困生的幸福好驕傲,黨和國家給予我們這次的助學金讓我們深受感激和深深地對國家,對社會有了一種責任,有了一種驕傲。

從另一個層次來說,黨和國家非常關心未成年人的成長,注重人才的培養,為優秀和貧困學生提供了額度很大的國家助學金,這很大程度上為我們貧困學生輕掃了學習知識和創造人生的道路的障礙,正因為有這些政策和幫助,才使得我們貧困生雄赳赳氣昂昂地向學術之巔奮進,將來才有可能為社會,甚至為國家盡一份力,發一分光。做一些貢獻。

“咬定青山不放鬆”從我們貧困生步入學校的那一刻開始,無論遇到多少困難,都會為這堅定的信念挺過,並且一定會挺過這據說是傳說中不可逾越的鴻溝,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不在話下,這是我們必須要戰勝和越過的鴻溝。

然而有時候想想,曾經的無奈,曾經的彷徨,真的讓人心有餘擗,那時候越來越高的生活費,越來越高昂的學習費用,越來越離譜的雜費都把我們的學習生活搞得一團糟,那時候的我們面臨著輟學,面臨著家庭的經濟壓力,面臨著心裡那僅有的求學希望的破碎,然而在這生活的迷茫之際,是國家助學金點亮了我們貧困生的近似要枯竭的心,讓我們為之欣喜,為之著迷。

國家助學金好似海上的啟明燈,讓我們找到了希望的航線;國家助學金又像碧天裡眨眼的星星,為我們重補了光明;國家助學金也像淳淳小溪的叮咚流水,一股股的甘甜滋潤了我們的心:讓我們貧困生感到了希望,找回了激情,找回了期望。重拾了夢想,懷揣了心底最初的那一份最美好,最能體現自己的未來的夢想,這是我們最珍貴的回憶,最樸實的純真。

現在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在這裡,我們可以感受著春天的氣息,特別是在這溫暖的陽光照耀下,最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國家和社會給我們貧困生帶來的溫暖。貧困學生助學金,是我們的希望,是我們的救世主,這一項項的優惠政策,給了我們最後的支援,給了我們幫助,我了我們希望。

有了國家的支援,有了黨的幫助,我們目前暫無什麼特別的回報,我們只有學習,再好好地學習,用更上一層樓來作回報。在新的這個學期裡,希望我們能夠去掉自己身上的稚氣,變得更沉穩和成熟,能夠更好的去完成自己在學校裡的工作,同時也能夠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學習。相信我們的努力也會為國家,乃至為社會輝煌的明天貢獻出力量。把工作做好,把學習學好,這是我們必須的選擇,無怨無悔的選擇,大家奮鬥吧,共進吧。我們受國家和社會的援助,就要更認真,更負責地完成我們貧困生的使命,為我們的黨,為我們日益強壯的國家儘自己一份力。那就是努力學習,將來做貢獻。

以上便是本人在獲得國家助學金後的心得體會,時間入白駒過隙,送走了一年,又迎來了新的一年,相信我們這一代的花朵能不負所托,在這新的一年裡仍然能向著更高目標,更高山巔奮進。相信我們可愛的祖國母親一年比一年更輝煌,一年比一年更閃亮。為我們美麗的夢,更為我們共同的夢想和為著我們共同的目標,奮進吧!

走訪的心得體會篇2

新華社福州8月29日電題:女排孃家,那些平凡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林德韌、趙雪彤

在漳州體育訓練基地的冠軍樓旁,五棵芒果樹鬱鬱蔥蔥,與旁邊建築的白牆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寧靜閒適的閩南風景畫。

這個基地被稱為“女排孃家”,中國女排曾先後48次到此集訓,中國女排的輝煌歷史,與這個地方密不可分。

芒果樹的樹齡已不可考,在這片場地建立之初,這些樹就已生長在這裡,見證了半個世紀以來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也見證了在這裡來來去去的普通人們的那些平凡故事。

竹棚搭成世界冠軍的搖籃

1972年,這裡還是一片荒蕪。那年冬天,漳州軍分割槽原司令員兼體委主任於克釗接到了一項特殊的任務——28天之內建成8至12塊排球冬訓場地。面對著一塊荒地,於克釗動員了所有可以動員的力量,請來60多位竹篾師傅,硬是在28天之內蓋起一座有6塊平整場地的“竹棚館”。

這些“竹棚館”用漳州本地竹竿為架,“谷打”(一種竹篾席)、油毛氈為頂,地面則是黃土、石灰、鹽水三者合一(俗稱“三合土”)夯實而成。

基地建成後不久,第一屆全國重點省區市排球隊的隊員們如期到此冬訓,日後為人們所熟知的曹慧英、陳招娣、楊希、張蓉芳、孫晉芳、陳亞瓊等女排名將就在隊伍當中。在這次冬訓的近十年後,她們共同締造了中國女排登上世界之巔的輝煌。

當時,16歲的楊秀霞作為福建隊的一員也參加了集訓。在那片三合土上,她曾一口氣練了120個滾翻,大腿兩側血肉模糊,沙土都混到肉裡。

“晚上到澡堂,一沾水所有人都痛得哇哇叫。”楊秀霞說,練完的第二天,出血的地方和褲子都粘到一塊,然後,在傷口上墊塊海綿,繼續練。

白天苦,晚上哭,這些正值花季的姑娘們一次次地挑戰著自己的極限。問到堅持下來的原因,楊秀霞卻十分淡然,她說:“當時真的沒想太多,就是大家比著練,你練80個,我就得練90個。”

“不能比別人練得差”是年輕時的楊秀霞樸素的想法,作為運動員,不服輸、爭上游是必備的素質,而正是在這樣你追我趕的訓練氛圍下,姑娘們磨鍊出了鋼鐵般的意志,為日後的騰飛積蓄了力量。

然而,拼到極限的楊秀霞依然遺憾地未能入選國家隊。在省隊打了幾年後,她去了上海體育學院讀書,然後回到漳州成了一名業餘體校排球教練,一直幹到了今天。一撥一撥的孩子們由她進行了排球的啟蒙,其中就包括曾拿到世界冠軍的女排國手沈靜思和鄭益昕。

66歲的楊秀霞很感慨,從小時候到退休,跟排球打了一輩子交道。談到未來,楊秀霞想為青少年排球站好最後一班崗,爭取再帶起來一批年輕教練,她說自己也很幸福,至少這一輩子,做好了一件事情。

挖一袋土帶回家

現年88歲的老人楊山東,身體依然健碩。一口氣爬上三層樓不停也不喘。在漳州基地初建的那段時間,他在當地部隊的管理科負責協調車輛,建竹棚用的竹子就是他們一車一車拉到基地的。

讓楊山東印象最深刻的,是竹棚館的土地。“女排訓練到最後結束的時候,土地都是亮的,裡面混雜了血、淚、汗,黃土地像浸了油一樣。”楊山東說。

當年,集訓結束時,一些隊員會挖一袋土帶回去,因為這土裡不光有自己的血水和淚水,還有一段永生難忘的記憶。

1977年,楊山東從部隊轉業到漳州市體委,跟排球的緣分也就延續了下來。

女排姑娘們訓練的辛苦,楊山東都看在眼裡,在訓練上使不上勁,那就在保障上多下功夫。對於他來說,準則只有一條:隊員們的需求。

楊山東還記得,為了給體力消耗大的隊員們補充蛋白質,他們特地去抓了在出海口鹹淡水交匯處養殖出的青蟹,給她們送。“女排回孃家來了,說要什麼,咱們就要努力給什麼。”楊山東說。

從生活到訓練,漳州從各個方面不遺餘力地給予這支隊伍支援。對於服務和支援,2005年來到這裡工作的福建省漳州體育訓練基地副主任鄭強深有體會。

在鄭強看來,基地的保障與普通的賓館和訓練場不同,在“標準化”的服務之上,必須要有“個性化”的溫度。比如,酒店一般每個房間每天提供兩瓶水,基地裡直接提供一箱;外面的自助餐花樣較多,但分量少,基地的自助餐分量充足,保證運動員能夠充分補充能量;酒店打掃衛生有固定時間,基地的清理時間則根據運動員的訓練規律,不能在運動員休息的時候打擾她們。

“運動員不容易,長期離家,所以到這裡就應該像回家一樣,我們用這種角度去思維和工作,讓他們達到更飽滿的狀態,應對訓練和比賽的壓力。”鄭強說。

為什麼是漳州?

漳州基地的緣起,與整體的大戰略密切相關。據袁偉民主編的《中國排球運動史》記載,1972年,為發展排球事業,國家體委決定在我國南方建立一個排球訓練基地,以進行排球集訓大會戰。為選擇合適的集訓基地,國家體委排球處委派當時在排球調研組工作的張然南下考察。

作為國家體委調研組專家,張然一路南下走訪了幾個地區,最後選中福建漳州。報告中他提到,把漳州作為排球訓練基地有4個優勢:領導重視體育,群眾喜愛排球,冬季氣候宜人,物質產品豐富。

時任國家體委排球處處長、中國排球協會祕書長的錢家祥聽完張然的彙報,決定親赴漳州檢視。回到北京,錢家祥將選點的情況和自己及專家的看法向領導做了彙報。國家體委經過認真研究,正式批准了在漳州建立排球訓練基地的計劃。

作家、時任福州軍區男排主教練陳繼共認為,漳州濃厚的排球文化和雄厚的人才基礎也是基地落戶漳州的重要原因。陳繼共回憶,20世紀70年代,漳州有800多支業餘排球隊,為了幫助女排提高實戰能力,漳州市組織了多場公開比賽,也曾組織多支男排隊伍與女排對練,這樣的環境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見的。他與謝雨森合著的《世界冠軍的搖籃》中有著這樣的記載:“1973年春節期間,各隊分組到漳州地區的龍海、長泰、漳浦等鄉鎮和駐軍點去,邊參觀學習,邊彙報表演,歷時六天,共賽球41場,觀眾超10萬人(次)。”

陳繼共的一輩子,也都在跟排球打交道。他從小打排球,1972年入選福州軍區男排,任隊長。1985年任福建省軍區男排主帥。1986年任解放軍二炮體工隊男排主帥。作為“圈內人”,陳繼共用筆記錄下了那個令人難忘的時代,從1981年女排奪冠開始,通訊特寫、報告文學不計其數,每位中國女排將士幾乎都寫過,其中就包括與女排功勳主帥陳忠和合著的《笑對人生——陳忠和自述》等佳作。

一直到今天,已經年逾古稀的他還堅持在網路上每天寫關於排球的文章。“寫作健腦,權當鍛鍊!”他說。

回孃家的路,一碗熱粥等著你

竹棚館剛剛建起來的那年,樑明琴出生了。上國小期間,她也打過排球,但像大部分的普通孩子一樣,身體條件並不出眾的她最終並沒有走上排球專業的路,而是上了職高,成了一名麵點師。

1989年,17歲的樑明琴得到了來漳州基地實習的機會,因為表現出色順利獲聘,這一干,就是30多年。

樑明琴說,當年來基地的時候,自己還是個小姑娘,看女排隊員們都是大姐姐。隨著自己的年歲增加,看一批批隊員們的感覺也不一樣了。“我看現在很多小隊員都是2000年以後出生的,都快可以叫我奶奶了。”樑明琴笑著說。

女排隊員來自全國各地,口味不同,這對於食堂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樑明琴和同事們既做福建當地特色的鍋邊糊、幹拌麵,又要包包子、包餃子,光是麵條的種類就有好幾十種。原來基地曾經試用過包水餃的機器,後來感覺口感不盡如人意,最終決定所有帶餡的主食都手工包。

人在後廚,衛生第一。這些年,女排的“大明星”們就在不遠處,但樑明琴也沒跟她們有過更多的直接接觸,但看著自己衣服上“女排公寓”的字樣和袖子上的紅旗,她為自己的職業感到驕傲和自豪。

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排決賽那天,樑明琴徹夜未眠,一邊看比賽一邊給女排姑娘們鼓掌加油,不知不覺間手都拍腫了。“伴隨中國女排的經歷,我們也算是看到他們的成長曆程,我們在這裡工作這麼多年,不是因為工作而工作,而是因為熱愛這個事業而工作。”她說。

女排有時候春節期間來集訓,為了避免出現春節期間買不到菜的情況,樑明琴和同事們就提前把材料都備齊,做到萬無一失。樑明琴說,其實這跟媽媽在女兒寒假回來前的心情是一樣的,無論她是衣錦還鄉,還是倦鳥歸巢,家裡的一碗熱粥,會一直等在那裡。

“就像人生歷程,有高光時刻,也有低谷時期,不可能永遠是常勝將軍。不管巔峰還是低谷,我們永遠是他們的家人。默默守候,這個是我們最本分的工作。”樑明琴說。

如今,1973年建起的基地1號館已經很少用於集訓,而是作為全民健身的羽毛球場地向大眾開放,一批批的孩子們在這裡追逐著各自的夢想。在這個球館的門口,立著錢家祥老人的衣冠冢,上面寫著“一位中國排球事業的開拓者長眠於此”。

冠軍樓的門上依然印著袁偉民、陳忠和、郎平等中國排球名宿的名字,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在中國女排騰飛館裡,2024年福建省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的賽前訓練正在進行,場地上,十幾歲的小隊員在場上發球、一傳、二傳、扣殺、攔網,有模有樣。看臺上,三個幼童爬上爬下,時不時把打上來的排球給大哥哥、大姐姐們扔下去。

精神不滅,薪火相傳,在這片土地上,關於中國女排的平凡與不凡的故事和傳奇,仍將繼續書寫下去。

來源: 新華網

走訪的心得體會篇3

在忙碌的工作中,假期的時間飛快的就過去了。雖然還只是一名大學生,但在今年的寒假期間,我有幸得到了在xxx公司的假期兼職機會!在這個機會中,我充分利用了假期我的工作時間,積極發揮自身的專業知識,並在工作的環境中更進一步的提高了自己的知識,加強了自我的工作能力!

現在實踐雖然結束了,但我在思想和決心上的改變卻長久的留了下來!我會利用這次實踐的經驗積極的強化自己,讓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能有更好的表現!以下是我此次的實踐心得:

一、環境體驗

此次走出校門,社會的`環境是我體會深刻並影響較深的體會。走出校園的環境,我共體會到了三種環境。

1、社會環境

來到社會,一開始我感覺自己寸步難行。但仔細的反思下,其實並不是自己無法行動,而是過去自己太依賴學校的老師和課程,缺乏自己的主見和想法。如今在沒有人會主動幫助自己的社會裡,我一下子竟不知道怎麼去行動。

但好在,在認識到這一問題後,我也積極的計劃自己的方向,併為對自己的定下了此次實踐的目標方向,讓自己重新找回了方向和動力。

2、工作環境

來到公司,這又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在公司裡,不僅要應從領導的安排,更要嚴格的去執行安排!這是工作的要求,也是作為工作者的責任!

在工作的環境中,雖說與學校有些相似,但卻比學校更加嚴格,更加複雜!並且,在這裡沒有人會在培訓後主動教給我更多的知識,想要成長就必須學會自主的去找、去看!用身邊一切去找到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進。

3、生活環境

走出校園,生活的環境也改變了不少。在外的生活雖然沒了學校那麼多的規矩,但對我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要求,如果管理不好就會變得麻煩!但好在,在這趟實踐中我也收穫了很多的朋友,在他們的幫助下,我較好的度過了這段時間,還增長了不少獨立能力。

二、實踐心得

此次實踐,我通過對社會各個環境的變化並適應得到了許多的體會,併為了適應環境而積極的鍛鍊了自己。現在看來,校園外的社會環境比我過去想象的還要複雜。但我現在的能力顯然是不夠完全應對這些問題的。

為此,在接下來的學習道路上,我會針對自身這次實踐的感受,更加全面的發展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今後,我一定能在社會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走訪的心得體會篇4

在深圳目前的情況下,洗車迴圈水裝置已經被其它技術不達標的裝置搞的臭名遠揚,銷售已經處於相當困難的狀況,直接自己銷售,客戶有防備心理,因為他們上當受騙多了,也怕了,總以為我們後來的也是騙子,所以極度的不信任,牴觸情緒非常嚴重,有意向的客戶大概在百分之一左右,怎麼樣爭取這1%的客戶是我們銷售最主要的後續問題。我們公司目前的畫冊比較精緻好看,但是,畫冊上面有圖片的客戶使用狀況不盡理想,如果那些1%的意向客戶按圖索驥自己去看裝置的使用情況,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只要意向客戶問到水臭,我們的任何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這1%的意向可能會變為千分之一了。

如果我們的售後做的比較到位,服務客戶也比較滿意,安裝我們裝置的洗車場使用不錯,他們會主動幫我們推銷和推薦裝置的(適當的獎勵和鼓勵),那麼這1%的客戶成了實實在在的安裝客戶,他再幫我們推薦客戶一臺,這樣客戶成功的概率就成了2%,在成一個客戶,我們銷售的成功比例就成了4%了,在努力可能成功的概率成了8%、16%.....甚至更高。

客戶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水臭的問題,這個問題最主要還是我們售後服務不主動、不認真、不仔細、不及時等因素造成的!還有就是我們售後服務人員態度和心態以及認真程度,一定不要過多的強調客觀理由,虛心、耐心、真誠地服務、還要積極、主動、及時、熱忱。這樣必然達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走訪的心得體會篇5

學期我擔任三年一班班主任工作,為此我針對我學科學習上部分學生的學習特點,確立了趙小雨為我學科學習上的學困生,我把幫扶的重點放在對學困生的學習的輔導上,選取學習確實有困難,考試經常不及格的學生為幫教的物件,並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經過老師耐心、細緻的幫教工作,學生的幫扶,家長的支援,學困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一、具體幫扶措施

1、加強思想教育

許多學困生在與同學的相處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要幫忙他們克服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如果認為從主科學習中樹立自信心比較困難,能夠從副科入手。經常找幫扶物件談心,平均每週談話一次,每月月考結束談話一次,幫忙學生樹立自己能學好、能進步的信心。

2、加強關注程度

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關注這名學生,做到勤觀察、勤發現、勤表揚、勤糾正,對他進行正面引導和必要的輔導,鼓勵該生的進步。經常與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聯絡,密切關注學生的進步狀況,並加以記錄。

3、培養學習習慣

(1)課前準備

每一天準備好第二天的學習用品,或下節課的準備工作,上課之前要求該生把教材讀一遍,把問題找出來,把教師預留知識點、重點、難點找出來,並透過自己的歸納把它總結出來。起初能夠放寬要求,只要完成其中的部分資料,循序漸進逐步完成。

(2)上課環節

首先要告訴該生就應精神飽滿進課堂,把所有與課堂資料無關的事情都拋在一邊,認真聽講,做到邊聽邊想邊記,養成手腦並用的好習慣。對於該生起初會很困難,但要鼓勵學生堅持,哪怕一堂課只記住一兩點,那也是學習成果。

(3)練習環節

課堂練習要認真對待,如果不會能夠請小組成員幫忙解決,不懂就問而不是不懂裝懂,但絕不能不會就算了,當然難一點的題能夠放過。課後練習也就是作業要認認真真地完成,按時完成,時間觀念強,不拖拉、最好要獨立完成,絕不能抄作業。

4、鼓勵學生幫忙

透過鼓勵組內優秀生的方法,來幫忙學困生。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時間總是比學生們在一齊的時間短,所以就應幫忙學困生,讓優秀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多幫忙這些學生。同時能夠從這些同學中間瞭解學困生的各種狀況。

二、總結體會

1、要關心、愛護後進生。

任何學生、任何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對於優生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而對後進生則易發現其缺點,而看不到其優點,這種現象是不利於學生進步的。作為老師,應尊重他們,進可能地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愛他們,愛是具體的,滲透在對學生的一言一行中,慢慢地去感動、感化學生。就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差生的這天比他的昨日更好,即使不然,也應相信他的明天會比這天好。雖然他們有缺點,但他們同樣懂得愛,而且更需要愛。後進生也是孩子,厭惡、責罵只能適得其反,他們應享有同其它學生同樣的平等和民主,也應享受到優秀學生在老師那兒得到的愛。

2、關愛後進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動人:

(1)做到"真誠"二字,教師不就應有絲毫虛偽與欺哄,一旦學生髮現"有假",那麼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會被看作是在"演戲",因為他們缺少辨別潛力,他們會說:"老師是說給我們聽的,才不是那麼回事。"結果是真的也變成假的了。

(2)做到"理解",即能感受後進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表現和看法,如對學習的畏懼、猶豫、滿足、冷漠,錯誤的想法和指責等,信任後進生,鼓勵他們自由討論。

(3)做到"理解"二字,即透過學生的眼睛看事物。正所謂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教育者對後進生的厚愛定會使他們實現向"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轉變。

3、瞭解學生各方面的現實狀況。

要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務必全面調查瞭解學生,對其各方面狀況做到心中有數,這是做好轉化工作的基矗要充滿信心地去親近他們,成為學生真正的“朋友”和知心人”,並進一步認真、仔細地分析後進生後進的原因。

總之,一個學生思想覺悟的提高、道德行為的構成、學習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教師平時的關心和呵護,而對後進生的轉化,更應傾注不懈的努力,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這天,更應更新觀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努力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

走訪的心得體會篇6

本次走訪,我認真摸清學生家長聯絡電話和詳細地址,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愛心大走訪”,足跡踏遍了90%的家庭,一路走來,感慨頗深,“愛心大走訪”意義非凡。

一是促進教師貼近學生的家庭生活

聽說老師要去每位同學的家,孩子們興奮不已。3月25日,星期五,我利用了放學時間走訪了杜智超同學家。一路上,孩子沉默不語,走了大約40分鐘的路程,杜家出現在眼簾,啊,又矮又破的平房,可以想象下大雨時候那屋裡的情形,房裡的擺設簡陋的無法形容。邊和孩子父母交談,心裡更不是滋味,想到杜智超同學經常生病,想到上學期的貧困生補助沒考慮到他,想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的還不夠細緻,真是慚愧至極。當然,走的孩子家越多,對孩子們的瞭解就越發的深入,自己的內心感觸就越複雜。好多的孩子每天上學的路途都很遠,可是我從未發現有哪位同學遲到,內心更是覺得孩子們可愛聽話、值得欽佩!

二是促進教師與家長關係的融洽

在我們班級中,有70%的家長從未與老師溝通過,之間不免存在一些誤會。在這次“進萬家”家訪活動中,我們聽到家長講述的學生在家的一面,內心很震驚,原來孩子們是這樣的判若兩人!這應該是我們教育的失職。有些家長說:“學生沒有家庭作業”、“學校又收錢”、“飯卡不能在超市買東西”,家訪活動,恰好緩和了這些矛盾,消除了家長對學校、對教師的誤解,解釋完畢,家長也豁然開朗了。這些都讓我感到家訪的必要性。

三是走訪挽留了部分準備外讀的學生

近十年來,我校屢屢會考成績不佳,導致一些學生六年級畢業後設法轉其他國中就讀,造成了尖子生的流失、匱乏的情況,如此惡性迴圈,導致學校在家長心目中沒有形象。3月26日,錢校長、馬主任和我們走訪了六年級的曾月、龔馳、龔俊等同學,向其家長講述學校現狀、規劃及發展前景,家長也看到了未來希望,學校的聲譽也再一次得到提升。

走訪成為了聯絡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家庭的重要紐帶。我會走訪更多的學生,將走訪活動進行到底,為學校的發展、學生的進步、家長的滿意,貢獻自己的力量。

走訪的心得體會篇7

20xx年4月20日,我校教師利用休息日,分成八個小組,走訪了400多個學生家庭,但重點走訪了100多戶貧困家庭,仔細瞭解了貧困家庭的生活、工作以及子女就讀情況。這次被走訪的100多名貧困學生,是政教處在各班上報的基礎上進行初步核實確定的。他們中有的父母中一方已經去世,有的父母不幸身患重病,有的父母雙方均是殘疾人,跟爺爺奶奶生活,有的自身有些生理缺陷。走進他們的家庭,我們看到的多數是低矮的瓦房、簡陋的擺設、生活的艱辛,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他們樂觀向上、不屈不撓的生活態度和對學校對老師真誠的感謝。,

當我們在和他們聊天問他們一些問題的時候,很可能就無意觸動了他們心靈做脆弱的那一部分。當他們流出傷心的眼淚時,我們又怎麼忍心繼續去問下去?因為他們還是十幾歲,甚至是幾歲的孩子;因為他們已經是年逾古稀的老人——————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張衡的九年級學生,因為從他及她婆婆身上我真正懂得了以前讀到過的一句話“我不可以選擇怎樣生,但我可以選擇怎樣活!”。因為生活的艱辛,沒有打倒他,也沒有打倒她的親人。張衡五歲時父親不幸去世,之後母親改嫁到河南南陽,他自此就一直與70多歲的外婆相依為命,當我們問及他的家庭情況時,他淚如泉湧,泣不成聲,我們恍然大悟,不能再問了,它的外婆悲痛地告訴我們,他的學習、生活等費用僅依靠其舅舅的支撐和母親……說到這裡她已泣不成聲了。

我們在走訪過程中,這樣的實事很多,如果不走訪,怎麼知道學生的家庭情況,學校怎麼掌握學生這些資訊?

因此,我認為走訪這個活動要長此以往,持之以恆,才能更好地做到家庭與學校,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對這些特困學生的困難才能做最大限度準確的把黨的溫暖送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