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國中生《人生》讀後感範文三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生《人生》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中生《人生》讀後感範文三篇

國中生《人生》讀後感範文1

  今天,有幸讀到著名散文家周國平的經典散文《只有一個人生》,雖然僅僅讀了十幾頁,但是感悟真切!他的經典散文包括四卷,《只有一個人生》屬於生命感悟卷。本文情理並茂、哲理和詩情交融著稱,適合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讀者細細品讀。

  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因此,每個人的基調不同,有些人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的有滋有味,非常充實;有些人卻在渾渾噩噩混日子,正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如何充分地享受人生、創造人生,活得踏實而優雅,活得精彩而有品位,活出真實的自我,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呢?這就是本文所要揭示的主題。

  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中的是他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我們成人的可悲之處,就在於失去了孩子時期曾經擁有的這樣的真性情!有真性情的人,與人相處唯求情感的溝通,與物相觸獨鍾情趣的品味。在世人匆忙逐利而又為利所逐的時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種閒適之情。

  “不以成敗論英雄!”讀了文中《成功的真諦》之後,我對成功的概念理解更加透徹。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比成功更加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這樣,你才會在任何情況下都感到充實和踏實。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愛好的事情,這愛好完全出於他的真性情,而不是為了某種如金錢、名聲之類的外在的利益。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做好,儘量做得完美,讓自己滿意,這才是成功的真諦。如此感到的喜悅才是不摻雜功利考慮的純粹的成功之喜悅!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是有真性情的,希望成年的我們,不要丟掉它,不要丟掉自己真正的愛好!

  《讀者》20xx年第18期中,《身邊的優雅》一文值得我們仔細品味。文中,作者一天一連見到了三個人:已到暮年的剪紙老人,在江堤上練習水墨字的已患癌症的老耿、以邊賣水果為生,邊練習寫詩的老人。他們都是有著真性情的人,他們的人生是優雅的人生!他們雖然都是極其普通的平凡人,也有著常人的苦惱、窘迫與無奈,但是他們都選擇了站在精神的高度上,把世俗的日子過得更加有品位!這種精神的確令人驚歎!

  願我們追隨他們的腳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真性情的人,過有品位、更加優雅的人生!

國中生《人生》讀後感範文2

  生活是一杯淡淡的白開水,清醇而曖昧。它尋常而深刻,讀池莉的小說,恰似在品評一碟下酒的茴香豆抑或是在細細咀爵五方齋的粽子。她的小說簡潔明瞭,謐人心扉;含著悽悽地哀婉、少許的固執、幾多母性的溫情。洞悉世事的無常、捕捉瞬息的變卦;小說虛構出一個觸手可及的真實世界。

  池莉的小說折射出生活的陰影,你權且把她的主人公當作一個標尺,衡量一下自己的得失、完缺、醉醒、悲喜。她的小說著眼點很低,卻極微妙。是深入淺出、發人深思的立場。

  《煩惱人生》奠定了池莉在當代文壇的地位。主人公印家厚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他的煩惱正代表著那個群體千千萬萬人內心壓抑的苦惱,那煩惱本身錐心隱痛,卻又無能為力。煩惱與木然的生活磨擦,生出無端的矛盾,形成一種悲哀。作者沒有去寫哈姆雷特的悲哀,那樣的悲哀又幾人有?在逼真殘忍的現實裡,為了維持日常生活,必須終日奔波勞累,放棄許多擁有的東西;縱然如此,他依然無法主宰生活中一切。中華民族是一個極能忍辱負重的泱泱大國,它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一個人的煩惱總可以被整體大而化之,似乎微乎其微,但煩惱與悲哀卻揮之不去,一直積蓄在心底,生老病死,生生不息。這存在本身也許能讓悲哀來得更深重更深刻一些。

  正如作者所言:只是平庸的外表和平庸的生活方式掩蓋著這一切。《煩惱人生》也是池莉目前唯一一篇收入《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的作品。同一時期的還有路遙的《人生》、王安憶的《流逝》等等,這一系列作品鑄造了新的文學起點,它們內容樸實深厚,感情真摯飽滿,是“新寫實主義”的先鋒。

  從《煩惱人生》在《上海文學》上發表的時候起,讓億萬中國人恍然發現自己的煩惱,人們開始慌亂、莫名的躁動。作者抒寫的不是憤事疾俗的片面之談。凌厲的池莉用她的筆深入生活的切口,啟發著一種怎樣真摯的錯綜複雜的情感!

  幾十年前的《煩惱人生》穿過新的世紀,新的讀者接觸它的時候,更看重主人公印家厚最後的舉動——印家厚關了檯燈,趁著黑暗的瞬間抹去了湧出的淚水。他不能主宰生活中的一切。但他會竭盡全力去做。

  是的,竭盡全力地去直麵人生。

國中生《人生》讀後感範文3

  《人生》這部小說中,擺在高加林面前有過無數個選擇,而他也就是在這些選擇中最後走向了悲劇的收場。不只是高加林,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人生的無數次選擇,也正是對問題不同的選擇塑造了我們一個個鮮活而各異的生命。在文中,作者極力刻畫了激烈的矛盾與衝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黃亞萍中的掙扎刻畫的不夠,這也許是為了讓讀者對高加林最後的決定不那麼的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學問、有抱負,這在當時的少女們心中應該是典型的白馬王子形象,這樣的他能引起巧珍的注意和愛慕這並不奇怪。然而對於高加林巧珍對他的感情他卻是在一無所有時才真真醒悟過來,他總是為巧珍與他之間的感情塗抹上名利與階層的色彩,如果不是因為教師職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對劉立本和高明樓的報復,他是否會正眼瞧巧珍,是否會心甘情願的與鄉下沒讀過書的巧珍在一起,這些都是未知數;即使在熱戀的時候,他也不忘劃清學問的自己和沒讀過書的巧珍之間的界限,他對鄉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黃亞萍出現時,他對巧珍徹底感到無話可談。他總是把讀書人和沒讀過書的人劃分的一乾二淨,標榜著所謂的讀書人的清高,實際上卻是他愛慕虛榮、自負浮躁的藉口。

  然而事實上,這些痛苦的締造者正是他自己,因為他自命清高,他愛慕虛榮,他躁動不安,他對生活百般挑剔,他過於倔強而少了對於未來未知的應變能力,他只願過一種生活而無法接受和適應其他的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在現有生活中處理得當、安心生活,而是不安現狀,任憑慾望無限度的膨脹,但卻又少了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勇於承擔後果的決心。他智商雖高,可惜情商不足,一個不會應變、不負責任的人,他能有什麼大本事呢?

  其實,人生的確是矛盾的,試想如果我們處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們敢保證我們會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確的選擇嗎?當我們作為鄉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視時,我們就能保證自己仍能保持內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熱的舉動來嗎?恐怕到時候我們也會感嘆悔之晚矣吧。

  人生的選擇本就無關對錯,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但是難的是我們對每個決定負責的勇氣。有些道理總要跌過跟頭才會真正記在心裡,人生總要面對挫折、失敗、無奈等種種不如意,可貴的是面對這些仍能保持內心的清亮,儘快調整心態,學會自省和思過,最重要的是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的勇氣。《人生》不過是在紛繁複雜的人生遊戲中某個人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的縮影,該作何種選擇,該負責還是該逃避,我們就用我們的人生來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