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高校刀鋒學生讀後感心得

  高校刀鋒學生讀後感心得

裡面的徐子陵成為我很長時間的偶像,做事方式變得無慾無求、順其自然,遇事不爭不搶,自以為清高、飄逸,與眾不同,實際上就是一個沙雕。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高校刀鋒學生讀後感心得資料,提供參考。

高校刀鋒學生讀後感心得

高校刀鋒學生讀後感心得一

人應該怎麼活?與其說是一個哲學問題,倒不如說是人們所面臨的共同問題。這個問題見仁見智,答案紛繁多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回答和行動。《刀鋒》通過展現幾個經歷和追求各不相同的人物的生活,試圖引導讀者思考自己的人生應該怎麼過,從而找到自己的答案,過好自己的生活。

先說說作者——毛姆,毛姆的大名早已耳聞,讀他的著作,《刀鋒》是第一本,也就是這本書,讓我對毛姆頗有好感,這本書內容平實,毫無晦澀之處,沒有長篇大論,沒有蓋棺定論,毛姆只是講了一個關於身邊的幾個朋友的故事,娓娓道來,而我就是那個聽故事的人,津津有味的聽他一直講了下去,給我的感覺就像同齡人在聊天一樣,而他的故事不是講完就沒了,意味悠長,能夠讓聽者從中學到東西。總之,他是一個非常會講故事的人,他的故事講得特別好。就衝這點,我喜歡看他的著作,以後再買書,他的書是首選,可以說,他是頭一個我通過讀著作對作者有好感的人。

再說說《刀鋒》一書,我非常好奇的是這本書為何叫“刀鋒”,有什麼寓意?單單看中文名字不好理解,查了一下,《刀鋒》的英文名字叫“The Razor's Edge”,剃刀的邊緣,這樣的話就比較好理解了,書中的每個人都是歷盡坎坷,在刀尖上跳舞,而他們生存了下來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無論是哪一種理想,庸俗或高尚,虛榮或偉大,安逸或自由,總之是得償所願。這“刀鋒”就是我們歷盡坎坷後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刀鋒》一書富含哲理,討論了理想和現實,精神和物質,到底兩者哪個重要,應該選擇哪個?且看書中的幾個人物:拉里——追求精神世界,渴求內心的安寧,上下求索真理;伊莎貝爾——追求物質享受,卻迷戀跟她志不同道不合追求精神世界的拉里;艾略特——八面玲瓏,左右逢源,追求物質享受和地位;格雷——踏實,勤懇,追求物質,努力工作。拉里、伊莎貝爾、格雷,都是童年的玩伴,卻走上不同的道路,跟經歷有關。拉里的迷惘、彷徨,我能感同身受,因為那是青春,剛開始拉里跟你我都一樣,也是一個凡夫俗子,可自在戰場親眼見到年輕的戰友犧牲後邊開始了迷惘,開始不斷反思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應該怎麼度過。等到後來,“我”與拉里再次相見時,“我”發現拉里多了一份從前沒有的安寧,拉里解決了一道人生的難題,尋找到了心靈的安寧,也就是說拉里在那個時候已經走過了迷惘、彷徨時期,找到了答案,即追求精神世界,上下求索。

伊莎貝爾生活在注重物質生活的家庭環境中,自小薰陶,所以伊莎貝爾對物質世界非常在意,也終究因為與拉里人生觀、世界觀不同,追求的不同,導致分道揚鑣,伊莎貝爾轉而嫁給了拉里,可是心裡還一直惦記著拉里這個跟她完全不是一路的人,他們追求不同,註定了他們不會在一起,在一起除非能夠彼此包容和支援,否則會成為彼此的羈絆。

格雷又不一樣了,自小接受商業氣息,他的父親是經紀公司老闆,家庭環境的原因也註定了他要子承父業,從事商業活動,追求物質,但難能可貴的是,格雷身上商人奸詐、唯利是圖的不良習性,反而格雷為人義氣,雖然喜歡伊莎貝爾,但因為好哥們拉里,將自己對伊莎貝爾的感情藏在心裡,為人也踏實,等等。

如果說讓我從上面四個人中選一個喜歡的人,我選格雷。艾略特太老奸巨猾,拉里太過於仙,伊莎貝爾過於做作,倒是格雷非常接地氣,能讓我感受到凡夫俗子的氣息。格雷努力工作,富有家庭責任感,為人本分,跟另外三個人比,格雷是最簡單的一個人,一心對妻子、一心對工作。艾略特時常在偽裝自己,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攀炎附勢;伊莎貝爾吃著碗裡看著鍋裡,使用手段拆散索菲和拉里,間接殺死了索菲;拉里的追求也有其不負責任所做代價的……

關於物質和精神,現實和理想哪個重要?作為凡夫俗子的我,給出的答案也會比較俗,做法也應該比較大眾吧。我覺得精神世界和理想是重要的,有理想了精神世界才會豐富,才能夠知道以後的路怎麼走,所以把理想放在首位(不得不承認的是我自己現在就缺少理想,這個是後話了,我自己現在也在反思),人是世俗界的一份子,人是活在當下的,當下就是現實,認清現實才能實際,有了物質才能走的更遠。總之,套用一下智者的話,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最後,想摘抄一下書中的幾段話於此,算是與本文開頭相呼應吧,也是收尾。“

拉里如其所願,融入了喧囂激盪的人海中——這茫茫的人海為錯綜複雜的利益和矛盾所糾纏,迷失於風雨飄搖的大世界,他們渴望美好的生活,外表篤定而內心彷徨,有善者也有惡者,有守財奴也有仗義疏財者。這,就是美利堅合眾國的人民!”“我雖無寫‘成功’之意,但此書卻的確是一部關於‘成功’的小說。書中跟我有關的主人公無不如願以償——艾略特成為社交界名流;伊莎貝爾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在一個生機勃勃、文化氛圍濃郁的社群佔有穩固的一席之地;格雷找到一個穩定而賺錢的職業,造成九點上班,下午六點下班;蘇珊娜·魯維埃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索菲以死亡解脫;拉里尋覓到了幸福的歸宿”。

高校刀鋒學生讀後感心得二

今天讀完了毛姆的作品《刀鋒》,小說刻畫了許多鮮活的任務角色,活在他人眼光和評價中的艾略特,現實、美麗聰慧又富有心計的伊莎貝爾,老實厚道的格雷,曾經富有夢想但被現實擊垮的索菲,以及現實生活的叛逆者拉里。

拉里無疑是整個故事的主角,他作為一名飛行員參加了一戰,在看到戰友因為救他而死去的時候,突然有所感悟,決議去尋找生命和生活的真諦。為此他去讀各種哲學書籍,不惜與未婚妻分手,做過農民、礦工、流浪者,去印度跟隨瑜伽士修行,最終拋棄所有財產的羈絆,去做船工、修理工和計程車司機體驗生活。他覺得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相對而言,他的未婚妻伊莎貝爾才是一個真實的人,她儘管那麼愛著拉里,但是在明白拉里的生活方式後,毅然決然的離開,選擇了靠譜的格雷結婚。這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兩人根本不是一類人,因為愛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顯然不能持久。多年重逢之後,即使重燃愛火也能保持本分不逾矩,顯示了良好的修養。最後趕走索菲雖然做的不地道,但至少沒有赤裸裸的說或做些什麼,至於後果卻是她當時也沒有去想的。

拉里認為金錢是羈絆,而作者認為金錢是“自由”和“不求人”,我認同後者,我本凡人,片面的視金錢如糞土和一無所有,說明還是沒有勘透物質的本質所謂的羈絆來自於你的靈魂,而非外物。

我欽佩拉里這樣的人,但我不必成為這樣的人。或許他境界比我高明,但平凡自由平凡的意義。不一定貴人老爺的生活就比凡夫俗子的生活讓人更有感觸,各有各的幸福和不同。一個人苦行僧般的生活未必會比樸素的生活更有感觸和感悟,只有體驗過不同的生活才可以稍微比較一下吧,而這又會因為主體不同而不同。

本書留給我最大的思考是如何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不管哲人、聖人還是凡人,你不必與他們有一樣的生活。聖人、哲人的生活不一定適合你,凡人的生活你也未必喜歡,人應該找尋到自己的生活意義,並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別人的價值觀不必成為你的價值觀,你或許會受到別人描述的那種狀態和思想影響,但你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批判的接受,否則,你就會活成別人。

生活不可避免的被身邊的人和你讀過的書影響,不奢求你能時刻保持清醒的獨立,但希望你能在某些時刻能獲得片刻的清醒來思考人生,那個時候你作為真正的自己,腦海裡沒有別人的思想,不受任何支配。儘管你可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至少你知道內心真實的自己。

或者好多人可以在這本小說裡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請不要去學拉里。作者只是描述了一個他認為完美的人,如果被這種人設吸引而去學習模仿,無疑或被看作誤入歧途。

突然想起之前看過《大唐雙龍傳》,裡面的徐子陵成為我很長時間的偶像,做事方式變得無慾無求、順其自然,遇事不爭不搶,自以為清高、飄逸,與眾不同,實際上就是一個沙雕。

人只有成為凡人,才會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要有凡人的情感,才會是一個真實的人。

“一個人能夠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完善。”

高校刀鋒學生讀後感心得三

毛姆筆下的拉里,無論是在其所身處的那個年代還是如今,都算是一個太過“特立獨行”的人。

在《刀鋒》一書中,艾略特終其一生都活在別人的眼光中,追求一份所謂的上流人士的虛榮感,直至其頻臨死亡,依然不忘罪惡地詛咒沒有邀請他參加上流人士聚會的老女人,一口氣沒嚥下去,走了;伊莎貝爾深知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住在簡陋的房子裡面終日思考如何存活下去,她追求物質並且願意為了物質放棄自己深愛的人,也願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帶著面具生活更甚是在最後變成一個狠心的女人;當然,包括毛姆,作為一個寫書的人,他更有自己的追求和執著,到處打聽他人的故事以便加以潤色放進自己的作品,還固執地喜歡欣賞美的東西並且沒理由地偏袒……

當所有人都是那麼明確地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拉里在他們之中,顯得是多麼的格格不入。因為他追求的是無邊的知識,無際的自我,無求的人生。

誰也不知道拉里在其戰友捨身相救之後存活下來,心裡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思想衝擊,書中沒有詳談,無法確切得知。但是通書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所受的動盪不是一般的小。他說道:”除非我對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看法,我將永遠得不到平靜。”而後他又說:“……我曾經有過很多時間在思索。我不斷問自己,人生是為了什麼。歸根到底,我能夠活著只是靠運氣;我要一生有所作為,但是,不知道應當做什麼。我從來沒有對上帝開動過什麼腦筋。現在卻想起他來了。我不懂得為什麼世界上要有惡。我知道自己很膚淺;我不認識什麼可以請教的人,但是,我要學,所以我就胡亂地讀起書來。”

拉里把不斷探索求知當做自我救贖的一個途徑。

自我救贖,其實是一個孤獨的長路。看另一條俗世的獨木橋上,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不斷有人被擠落橋下跌入河中,但依舊不能阻止後面的人繼續湧上。反觀拉里自我救贖之路,卻更加顯得空蕩寂靜。

不僅是孤獨,而且前路一片霧靄重重,伸手不見五指,少了一絲一毫的勇氣和篤信都走不下去。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拉里在自己的小破房間裡面跟伊莎貝爾進行”最後一次的談判“,伊莎貝爾企圖勸拉里跟她回美國,結婚、生活、生子,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拉里沉浸在自己的”求知“世界中無法自拔,在討論留或走的問題之中,伊莎貝爾說道:“你假如愛我,就不應當使我這樣不快樂。”拉里答道:“我的確愛你。不幸的是,一個人想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卻免不了要使別人不快樂。”此刻的他已懂得,在救贖自我的同時,是無法迎合他人對自己的期望的,這條孤獨之路,註定無法贏得多數人的讚賞和理解。探索真我的求知慾和對世界之惡的探索欲讓拉里的內心滋長出巨大的韌性和動力去前進。於是,拉里走過千山萬水,當過礦工農民等各種不同職業,在真切體驗生活中他渴望最真實地感知自己,從自己平靜的內心出發,獲得對真我的瞭解和對自我的救贖。

拉里把不斷解惑他人的曲解當做自我救贖的一個途徑。

在拉里的救贖之路上,出現了太多太多人對他的疑惑或者曲解。不僅是伊莎貝爾對他的深深不解,還有筆者(毛姆)幾番遇到他都不斷提出的各種心中疑惑,當然還包括和拉里一起同路的大個子、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的畫家女人等。面對這些不斷襲來的問題和曲解,拉里選擇了認真對面,耐心回答,不論是對自己內心的疑問或者對朋友的疑問,拉里都選擇了最寬容的態度去解惑。對他來說,包容他人對自己的曲解,包容自己對自己的不明,更是這自我救贖之路的必經過程。

有很多人,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不忘了把自己放在一個極高的位置上,擺出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以為堅持自己就是追求真我的人太多。忘記了人最大的成長其實是包容。不僅是你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了各種不同的自己,更甚是,你還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包容別人的不同。當你把眾多的不同化為自己內心的大同的時候,真正豁然開朗的境界自會來臨。

每個人心中都有“惡”,都有“痛”,無關宗教信仰,皆因我們存在這世上總要虧欠誰一些什麼。當你心中擔負的那些“惡”、“痛”超出了你所能承受的範圍時,你會如何救贖自己?

我想,在不斷追求真我的過程中,瞭解到自己的渺小,知道了自己的無知,這罪惡,這苦痛,也許可以減少那麼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