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通用《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範文

老師您用頑強的信念,鑄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師們掏心掏肺、掛肚牽腸,那麼關於相關的讀書筆記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通用《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範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1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句話是初學教育學時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所以從踏入工作崗位陶行知先生這句話就鞭策著我,讓我深受啟發。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這本書的書名時,著實讓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同時也暗暗希望通過拜讀它能開啟思維,對今後的教學也能有所裨益。

這本書可以說彙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僅是詩人、教育家,更可貴的是他還是一位行動理論家,他憑藉寬廣的視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導教育應該貼近人民大眾、貼近生活,富有時代特色,他主張的觀點有建設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體現了他主張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質”、“社會即學校”、“讀書與用書”等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個人覺得他所倡導的理論是每個從事教育事業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與思索學習的。

陶行知先生倡導並實踐了生活教育,他認為學校教育理論性較強、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卻是實在的教育,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應該以生活為中心,把理論和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

總體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有鑑於此,在課堂裡,作為教師不,我們應該不問青紅皁白的灌輸甚至斥責。其實我們應該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讓他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撥動學生的心絃,這樣不僅使學習目標得以實現,而且在改變居高臨下傳授知識的舊局面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素質與做事能力,教他們學會觀察分析並且面對生活的本領,學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還主張學生怎樣學,教師就怎樣教。他把教和學的關係翻轉過來,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過程中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從實際出發,要把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用合理的情境來促進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總之,通過拜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切感受陶行知先生有很多關於教育的理論很精闢,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有著深刻的實際意義。我覺得自己在實際教學中還與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理論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因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講學習到的理論貫徹到實際教學中,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用生活中真真實實的體驗引導學生探究,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活。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2

作為一名師範生,將來光榮的人民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所以每個大型的法定假期我都會閱讀幾本國內外的教育名著,以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以便形成自身獨特的教學方式,明白如何做、教、與學生溝通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在這個暑假裡我閱讀了《陶行知文集》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我被他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所深深的感動,特別是他把杜威的教育理論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到學生的學習更多的來源於生活, 習作作品也取之於生活。

陶行知,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先後創辦了曉莊師範、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九.一八”事變後,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之後,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託,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世界青年大會”,“世界反侵略大會”,當選為世界和平大會中國執行委員。為光大中華民族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書,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創新的教育思想所驚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

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先進的、具有生命力的。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蘊含著淳樸、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將來我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愛師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情感。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自己應該很愛學生,愛成績優秀的學生,愛乖巧聽話的學生,愛漂亮、可愛的學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覺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褒貶之,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

朋友和導師”。 當然,愛裡有嚴,愛裡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裡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

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其次,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生的影響。所以,我認為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塗炭,國家多難、民族危急之秋度過的,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與勞苦大眾休慼與共,與共產黨人親密無間,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鬥爭事業鞠躬盡瘁,奮鬥終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陶先生著作巨集富,論述精當,與當前的社會主義教育學息息相通,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所以,走上教師這個光榮的職位之後,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不屑地培養合格的人才。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3

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愛心滋潤學生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蘊含著淳樸、真摯的師愛,陶行知文集讀後感。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

愛師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情感。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自己很愛學生,愛成績優秀的學生,愛乖巧聽話的學生,愛漂亮、可愛的學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覺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褒貶之,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學的班級有個學生叫陳小東同學,他特別調皮,誰都不願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這樣的學生如果調皮就一頓呵斥,或者簡單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會適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強,而我在課堂中總是樹立他的自尊心,讓他知道自己也是有優點的同學並不是什麼都是缺點,然後我注重鼓勵他發揚優點逐步改正缺點,現在他比以前進步多了。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

當然,愛裡有嚴,愛裡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二、依“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裡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

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

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再說,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生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生學會學習

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意要學會學。歸根到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陶行知先生闡述“教學合一”理論時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生只是做個“書呆子”、“字簍子”,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當今,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社會職能必須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思索,經過不斷反覆推敲尋求最佳結果。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激勵和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一系列程式,指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這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

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散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

對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論和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覺得自己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爭取做到不能注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讓學生不但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學會探究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豐富多彩,值得我們教師學習研究。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不屑地培養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