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精選陶行知

即使我兩鬢斑白,依然會由衷地喊您一聲老師,您在默默的奉獻看著著我,那麼關於相關的讀書筆記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精選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1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這句名言作為教師教育精神之精髓,也早已為每個教師所熟知並銘記在心。但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我,工作二十多年,卻對這位教育家更多的教育思想卻知之甚少。趁著寒假期間,本著“撐一支閱讀的長篙,向教育更深處漫溯”的意境,我認真品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品讀的過程中,陶行知先生對教育問題的遠見卓識讓我欽佩,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讓我感動,愈發地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偉岸。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師愛”是陶行知先生師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慶一處住地門楣上寫過一幀橫幅——“愛滿天下”,這是他終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對待學生態度方面所提倡的師德規範。他認為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因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他啟示我們,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

記得在上學期末,我們班卻發生了這樣一件讓我棘手的偷竊事件。那天上午,體育課剛上完,我們班的生活委員臉色通紅,眼裡帶著淚光,急匆匆地跑來告訴我:“老師,我們班今天早上剛收的班費不見了。”聽到這話,我心裡就像一塊石頭落地,咯噔一下,趕忙詢問情況:“什麼時候發現的?放在哪裡了?”

“我清楚地記得是放在書包裡了,上體育課之前我還看了下。”聽了她的訴說,我的心真是百感交集,思緒聯翩,“目標明確,出手迅速,可以肯定是班上的同學所為,而且就是是她周圍的同學,怎麼辦?讓同學們都把書包掏出來,翻看一下,還是……”我的思想進行著激烈的鬥爭!雖然我和這些學生相處的時間不長,但很多時候他們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熱心,看到了他們充滿愛心的舉動,班裡哪位同學要是沒來,班上總有同學過來會問我原因,總有鄰桌的同學會幫他抄寫課堂筆記,住在同一個小區的同學也會自告奮勇地幫他整理作業並幫他帶回家。

班裡要是舉辦什麼活動,同學們都熱情高漲,出錢出力,出謀劃策,在班級裡,他們已經成為了主人,都在努力為這個家而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彼此間的關愛造就了我們這個集體,這是讓我感到幸福的地方。作為這個班的班主任,我不容許出現破壞這個集體大家庭的事,這不禁讓我想到看過的一個佛家故事“開花的佛桌:給浪子回頭的機會”,故事中方丈的臨終遺言:“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真心向善的念頭,是最罕有的奇蹟,好像佛桌上開出的花朵,而讓奇蹟隕滅的,不是錯誤,是一顆冰冷的、不肯原諒、不肯相信的心。從內心出發,我是愛我們班學生的,一個成人尚能浪子回頭,對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所犯的錯誤,我願意給他提供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我們共同承擔,我也想通過這個案例驗證一下愛是否可以改變一切,真情是否可以讓一個浪子回頭,可以讓我們的心更齊。

正好接下來一節是我的課,我沒上課本上的內容,也一改以前上課的輕鬆愉快,語氣沉重地向學生講述了事情的經過。我講述了這一年來老師看到的同學們的進步,講述了一個人誠信的重要,以及這件事對人一生的影響,講述了我的焦急與無奈,講述了此刻生活委員失錢的心情,講述了在學年末發生這件事給全體同學帶來的影響。最後我說:“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但要知錯能改。老師相信你私自拿錢,是一時糊塗,在老師的心目中你仍是一個愛老師、愛同學、愛班級的學生,我想現在的你肯定後悔了,你一定會把這錢還回去的,如果你想還回去,在下午上課前,放到班上某個同學的書桌裡。老師絕不會追查此事,保證說到做到。”

下午上課前的課間,我注意到我們班的陳同學在教師辦公室門口徘徊,我走過去問他是否找老師有什麼事,他嚇了一跳,有點慌張,臉色泛紅,欲言又止,緩了一口氣說:“老師,我發現那錢在我的書包裡。”說著把那錢袋子遞給了我,我一看,果然是丟失的那個。我笑著對陳同學說:“彆著急,老師、同學們決不會懷疑是你拿的。謝謝你,趕快回去上課吧。”“那是誰拿的呢?”在我心中,我想這件事就到此為止吧,誰拿的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能主動還回來,這比是否是他拿的這件事更值得人高興,重要的是他改正了錯誤。

有人認為,學生偷東西,老師追究,查出“小偷”,嚴厲批評,似乎天經地義,但有時候老師是不是應該考慮學生的尊嚴,是不是應該給他一個改正的機會,是不是應該創造合理的機會,讓他自行改正呢?我想,這件事對我們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私自拿錢的學生來說,如果當眾揭穿他,對他的一生都會產生及其惡劣的影響,他將都揹負著“小偷”的罪名,我慶幸自己沒有把這個學生的名字公佈於眾。當然,在當天我就懷疑這個拿錢的同學是這位陳同學,他就坐在生活委員的後面,我去隔壁班上課,經過我們班時,我是親眼看到只有他一個人還在教室裡面,本想問下他怎麼還不去上課,但鈴聲就要響了,趕著去上課,就沒有多問。我始終把這個祕密埋藏在心裡,至今沒有人知道。這件事給我很大的感受: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應給予他改過自新的機會,和顏悅色的寬容對待往往比暴風驟雨式的批評呵斥更有用。

那麼對於學生的缺點,我們又應該怎樣積極引導他們改正呢?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正如在“陶行知先生用四塊糖果教育學生”的事例中,陶行知先生面對學生的錯誤,他沒有劈頭蓋臉的責罵,而似好朋友式的友善提醒,鼓勵的語言如春風拂面,令人信心倍增;似和風細雨,滌盪著孩子的心靈,使他自覺地認識了自身的錯誤,我相信這“四塊糖果”是孩子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孩子會以感激的心態樂於接受這禮物的。

現實生活中我也見過這樣一位老師,她是這樣批評一個調皮搗蛋的學生的:“像你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做這樣的事來,難道你不知道你是老師心目中的驕傲嗎?”她給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認識到:批評他人也要講究方法、講究藝術,要想到“士可殺不可辱”,對於犯錯誤的孩子,更應照顧到他們的自尊,應該在“看得起,夠朋友”的前提下批評,使他們有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覺。我想這位老師的批評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對他們的認可,賦予他們信心和勇氣,激發他們努力改正、奮發進取,甚至會促使他們勇敢地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去體驗成功的快樂和幸福。

陶行知先生也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便沒有教育”。確實,沒有真摯的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我想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愛是理解、是寬容、是信任、是希望。

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老師只有主動地親近學生,瞭解學生內心的真實願望,才會贏得學生的信任,當學生犯錯誤時,不會一味地苛責,而是喚起學生的自尊,激發學生積極內省,勇於改正;當學生有不同看法時,才會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勇於創新,和諧的師生關係會使教與學的過程更加高效,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2

近期在讀《陶行知教育文集》,對於其中關於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感悟頗深。我感悟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涵,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而“生活即教育”也正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裡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陶先生強調教育以生活為中心,正是強調了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提高人的素質與做事能力,教人學會生活的本領,學以致用。這不正是我們當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3

暑假裡,我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彙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體現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關於教育的理論很精闢,不僅在當時很先進,在現在看來,也很有實際意義。值得我們這些新教師學習學習。文集中的“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學校觀”等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自己的教學理念觀點必須有所轉變。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用愛心去對待學生,傳遞給學生一份愛心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體現了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來判斷一個學生,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學生一些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些理想、道德、情操。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當然,愛裡有嚴,愛裡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

二、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學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從實際出發,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而應該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

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陶行知先生闡述“教學合一”理論時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生只是做個“書呆子”、像一個口袋,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當今,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社會職能必須體現出“引導”這個特點來。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思索,經過不斷反覆推敲尋求最佳結果。對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論和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覺得自己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爭取做到不能注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讓學生不但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學會探究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學會創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進素質教育,培養社會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陶先生強調教育以生活為中心,正是強調了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提高人的素質與做事能力,教人學會生活的本領,學以致用。這不正是我們當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豐富多彩,值得我們教師學習研究。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努力培養合格的人才,為祖國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