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大學記讀後感優秀8篇

我們可以把書上的基本觀點在讀後感裡面寫明,只有認真閱讀相關的書籍,我們才能寫出吸引人的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大學記讀後感優秀8篇,供大家參考。

大學記讀後感優秀8篇

大學記讀後感篇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當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當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國小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我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境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經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僅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僅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僅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僅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僅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構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終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教師嗎?

大學記讀後感篇2

因為有些準備,所以知道了最後的最後,作者並不沒有進入大學。開始時對於題目會感覺困惑,但隨著內容的深入,我知道了原來作者將自己人生中的苦難比喻成了大學。立意很新穎

作者全篇寫了自己各個年齡段的生活,文章語言樸素,卻表現出了作者對那一段苦難的記憶猶新。通過描寫許多的心靈波動,生動的展現了一個孩子的內心情感世界的前後變化。很難想象一個僅有十幾歲的孩子會將人情冷暖看得如此透徹。年幼的作者因為爸爸的患病成了“過節的老鼠”沒有了玩伴,找人謾罵。或許重那時就已經註定了“萍”字的漂泊生活。命運的玩笑並沒有就此停止。半夜叩窗到家庭暴力,再到逃亡。期間展現的並不僅僅是法律的疏漏。還有趙家人的冷漠,文章對人走茶涼有了更好的詮釋。“美英”和“紅英”是這篇文章中眾多的對比之一。“美英”、父母領養的孩子。平時互不往來,只因為嫁人的時候沒有得到麥箱而長生怨恨,最後更是幫楊東啟搶走麥箱。對於養父的靈牌被扔熟視無睹。又在養父辦喪事時痛哭。這前後的反差就成了嘲諷中的嘲諷。而“紅英”並沒有因為長時間的不往來使親情淡漠掉。雖然並沒有因此收留“美萍”卻還是再後來給了她很多照顧。還有“陌生人”和“親人”的對比,小小的孩子眼中噙滿著的淚水又有多少人能讀懂?

上天的惡趣味,還是沒有停留。時間一直在改變著所有。母親從溫柔賢淑到潑辣彪悍。“我”從柔弱學生女變成蠻橫的採石女。世態炎涼,有多少是可以預知的?過早的對外面世界產生嚮往。試問:一個青年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去揹負“私奔、離家”這個汙名?

我很喜歡全文的第三大章,他以一個外來妹的眼光去剖析上海。包括了上海白領的鄙夷,飯店老闆的非禮,同機床打工妹的德慘死等等。都激發了他的好勝心,自強心。

“萍”即使是已經落腳在了上海還同樣是輾轉於各處的房屋尋找住所。

在一切的事情都告一段落之後。天使終於眷顧了這位女子。多年來的熱愛文學。使它擁有了高於常人的文學功底。又因為身世的原因更使他擁有多於常人的經歷。文學、成了他事業的跳板。或許有人會覺得結果太過順利,與之前的種種坎坷並不相符。可是經歷了風雨後又怎麼能不是彩虹?沒有重重的偶然,又怎麼會有必然的結果?所以一切在我看來都很合理。

只是在第四大章中,我看到了太多感謝的話。或許是我太敏感了吧。我總是能體味出一種奉承的味道。感謝很多在進入“知音”之後給予她幫助的人或許並沒有錯,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呢?在本人結合當時作者發表該書的背景。此時仍在做編輯一職,並沒有達到那種晚年寫回憶錄的必要。很大一部分就是為了表達這一意思吧——奉承上級。

總體看此書應該算是一篇勵志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話:“世界上有很多大學生出身的編輯、記者、作家。但是,世界上又有幾個只讀到國小畢業、砸過石頭、端過盤子、做過流水縫紉工的編輯、記者、以及作家呢?我要做那一個,做絕無僅有的那一個!文憑是別人的財富,而苦難就是我的財富,是我的大學。”我非常喜歡這段話,很有感染力。聽完後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所以我謹以此段話作為該讀後感的結束語吧。

大學記讀後感篇3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著深刻教育意義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是高爾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寶貴財富。

小說以其現實主義寫實風格和熱情勇敢的態度征服了全世界無數讀者的心。它問世之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鼓舞著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勇敢前進。作品敘述了少年的“我”懷著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裝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那裡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裡學不到的知識,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我的大學》至今仍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激勵了幾代人從高爾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和信念。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作品後,我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而且還向我們展現了世紀之交廣闊的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曆程。

高爾基出身貧寒,有著不幸的。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欺凌與虐—待。就是在這悲慘而又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生命力頑強的`小草,艱難的生長並且綻放。我多麼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棵“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啊!多麼渴望像他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面對,甚至會半途而廢。

主人公那種強烈的讀書慾望以及頑強的學習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書,卻讓它們閒著,難道是“書非借不能讀?”不,自以為知識已經很豐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說“學無止境”嗎?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才真正體會到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大學記讀後感篇4

開卷不讀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紅樓夢》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首,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人騷客也頗愛紅樓,張愛玲就曾經說過,人間三恨,最恨紅樓無尾。更有清末文人鄒弢與其友許伯謙誓不共談紅樓的趣事。

在紅樓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圍繞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展開的愛情悲劇。愛不愛誰,賈寶玉做了堅決的決定,“都道是金玉良言,俺只念木石盟”,但悲劇的產生就是寶玉愛誰和最後娶誰這兩者的不一致性。

在這個悲劇中,林妹妹魂歸離恨天,薛寶釵看似是這個故事最後的“勝利者”,眾人均有同情弱者的情緒,也因此讓她被更多的人不待見。因為她是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因為她的城府頗深。

可是,在字裡行間中,我們可以看出薛寶釵過去也曾天真爛漫過。她苦心教育林黛玉不要看雜書時,就曾經說過,“你當我是誰,我也是個淘氣的。從小七八歲上也夠個人纏的。”她因一個碧玉佩教導岫煙時,也如是說:“這些妝飾原出於大官富貴之家的小姐,你看我從頭至腳可有這些富麗閒妝?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這樣來的。”從這些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薛寶釵過去是沒有這般工於心計,也是像少女般淘氣、愛打扮。她的工於心計,倒不如說是一種與年紀不相符的成熟表現出來的四平八穩。

我們可以想象薛寶釵是在怎樣的一種環境下逼迫自己成長的。父親突然間撒手人寰,淳良的母親日夜以淚洗面,魯莽的哥哥一應經濟行事,全然不知。在這種情況下,聰敏且有責任心的'閨中少女,迅速成長,以期待為親人分憂解難。所以,在這群大觀園的少女中,只有薛寶釵認得當票,知曉次殘人蔘的製作方法。她早一步看透了世間繁華的虛無,看盡人心險惡的世俗。所以,也只有她能寫出諷刺世人毒辣的《諷和螃蟹詠》。

如果撇開心計不講,薛寶釵確實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女性,“娶妻當如薛寶釵。”相對於林黛玉的飄逸、不真實,薛寶釵的氣質親切,安分隨和,溫和嫻靜,體貼賢淑。她的學識淵博,博古通今,縱覽群書;善於女紅,手藝精細鮮活。同時,她的外形也是非常靚麗出眾,脣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在她羞籠紅麝串時,連寶玉也看住了。

那麼,薛寶釵到底有沒有愛上寶玉呢?看她在比通靈時不經意間縱使金鶯微露意;在寶玉的注視下羞籠紅麝串;在平常,款款提醒寶玉勿飲冷酒,適時適當地給與寶玉詩書上的幫襯。特別是在寶玉大承笞撻之後登門贈藥,大有深意,隱喻言中,那種嬌羞怯怯管弄衣帶的姿態,一番綿綿情意不問可知。更不用說在絳雲軒情不自禁為他繡鴛鴦了。

所以,文章一開始,林黛玉對薛寶釵的敵視不是沒有道理的。同樣聰明靈秀的女孩自然能夠悉曉對方的心思,所以黛玉初始認定寶釵心裡藏奸。二人的情景象極了三國中吳蜀聯盟初期的瑜亮之爭。聰敏較寶釵不會沒有意識到黛玉的步步進逼,她一路穩紮穩打、以攻為守、廣結善緣,更在後來蘭言解疑癖,成功化解林黛玉對她的敵意。

在完成“釵黛合一”之後,薛寶釵面對感情也是非常矛盾的。她並不似林黛玉似的,將自己的滿腔熱情表現的淋漓盡致,為了寶玉或喜或憂。她的過人之處在於,她將自己的愛戀控制在封建制度允許的範圍之內。她的愛戀分為兩個部分:起初,她恪守本分,將自己的心思收拾起來,接受命運為她安排的選秀事宜,我甚至願意相信,她是真心祝福兩個玉兒的;在選秀失利之後,她不動聲色的實行金玉良緣。

寶釵是在寶玉和黛玉已經情真意切、耳鬢廝磨之後才來到賈府的,她和她胸前的金鎖,只是起到刺激那一對戀人的愛情火花更加絢麗的作用。雖然作為後來出場的薛寶釵,在感情上失了先機,但是在後階段,對於金玉良緣她是志在必得的。因為,她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族的利益。她不過是身體力行,踐行“聯姻”,讓賈府和薛家關係的更加緊密。所以不得不說,薛寶釵是生活的強者,連對待感情,都收放自如、遊刃有餘。

其實,在感情上,無所謂對與錯,薛寶釵就是那麼明媚的女子,貞靜溫嫻。她更多層次上是為了家族,用柔弱的雙肩擔起生活的重擔,甚至於自己的愛情也是經過反覆斟酌,才敢醞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她的一生也是悲劇。她悲劇不在貧寡終老,而在於命運為她安排的愛情,終究還是不能屬於她。

晴雯是一個奴僕,是屬於當時社會低身份的一個人物。她對賈寶玉的執著愛戀之情是婦孺皆知的,但是由於封建社會的思想槽粕與制度,導致她內心的情感無法宣洩,也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了她悲慘的結局。每當我讀至此,都會為她悲慘的命運深感痛恨與惋惜,像她這樣一個弱女子,為了追求愛情,而不屑努力,是多麼的崇高而偉大啊,卻由於封建社會的制度,讓她手無寸鐵、無法反抗的接受了死亡“判決書”。

在現代社會,似乎沒有多少人會提倡如此做法了、也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為愛犧牲了。因為這個時代是一個虛假的時代,有很多對夫婦都不是為愛而結婚,而是為錢才走到了一起。所以,我在為生活在當時社會的人感到悲痛之時也會為他們感到慶幸,因為他們的愛情世界是真實的。

大學記讀後感篇5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精妙評價。2000前多年前,司馬遷在肉體和心靈收到了巨大傷害後,忍辱含垢,寫下了《史記》這一部皇皇曆史鉅著。

?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記錄了大量的歷史名人與重大史實:從三皇五帝到秦皇漢武,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趙氏孤兒”、“商鞅變法”、“將相和”、“荊軻刺秦”、“秦始皇統一中國”、“劉邦建漢”……其中,“楚漢爭霸”這一段歷史最讓人驚心動魄、蕩氣迴腸。這一段主要講述了楚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爭天下的故事。其間,英雄豪傑輩出,如陳平、張良、蕭何、韓信等等,但最讓人扼腕嘆息、唏噓不已的非項羽莫屬了。

項羽這個人物十分複雜。在群雄逐鹿的秦末,揹負國仇家恨的項羽立志圖秦,舉兵起義,志向高遠;鉅鹿之戰中,他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以少勝多,可謂武功蓋世,勇氣超人。正是這種志向、勇猛與霸氣使項羽逐鹿中原,問鼎咸陽,裂土封王,終於成就了一代霸王。但他身上也有致命的缺點:鴻門宴中,他優柔寡斷,婦人之仁,沒有聽從亞父范增的建議,錯失了殺掉劉備的最佳時機,養成後患。項羽攻破咸陽之後,思念故鄉想回去,說:“富貴不歸故鄉,就像是穿著錦繡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可見,項羽的虛榮心極強。韓生譏諷他:“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後十分憤怒,把韓生扔進鍋裡煮死,由此可見項羽心胸狹隘,殘暴無常。正是這些致命的缺點最終導致一世英雄終的悲劇命運——兵敗垓下,四面楚歌,最終自刎烏江!烏江渡口的那一道長劍血光,為項羽的悲劇命運劃上了一個令人遺撼的句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項羽連同他所處的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已經被歷史的滾滾紅塵所湮沒了……但透過歷史的塵埃,我們仍可以借古懷今,以史明鑑。從項羽的身上,我學習到人生應該有高遠的目標和挑戰困難的勇氣。《論語》說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拿破崙也說過:“勇敢堅毅真正之才智乃剛毅之志向。”古往今來,但凡有大作為者必有大志向、大氣魄、大勇氣,古有秦始皇、項羽、劉邦……,今有康有為、梁啟超、周恩來……遠大的志向和無畏的勇氣引領他們的人生綻放出絢爛的光芒。

我們不僅要學習古人的優點,同時還要以史為鑑,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轍。如我們不要學習項羽的優柔寡斷,而應該有謀略,有主見,學會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我們不應有虛榮心,好面子,而應該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做真實的自己!我們更不應該心胸狹隘,動不動就發火,遷怒於人,而應該修養心性,寬和待人……

歷史是一面鏡子,《史記》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值得我永遠珍藏!

大學記讀後感篇6

風吹葉落,夜半微涼,當歲月偷偷伸出小指頭,把生活捅成片片瓦礫,把你我推至人生的十字路口,歡迎來到解憂雜貨店!在這裡,拋棄你的猶豫,讓我們一起堅定你的選擇!

請噤聲,且看他們在命運岔路口:

男友命不久矣,她在選擇刻苦訓練實現奧運夢與悉心照料共度最後時光間徘徊;父親漸漸衰老,他在選擇子承父業與追尋夢想間迷茫;父母欠下鉅債,他在選擇舉家潛逃與獨自闖蕩間猶疑;養父母經濟窘迫,她在選擇出賣色相與體力間彷徨……

解憂雜貨店裡,浪矢爺爺對兒子說:“很多時候,諮詢的人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來諮詢只是想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就像迷途的羔羊,手中有地圖,決定了目的地,卻不知道路在哪裡。“可是換個角度看,正因為沒有路,才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路線,一切全在你自己。對你來說,一切都是自由地,在你面前是無限地可能。這可是很棒的事啊。”浪矢爺爺如是說。

我們每天都在人生的岔路口不斷地選擇自己該走哪一條路,可是每次的選擇都會帶來後悔,那是因為我們永遠只能走一條路,卻總是臆想著另一條路上與我們無關的風景

我想說,既然目的地明確,就別在選擇道路上猶豫。我想去遠方,如果放棄了快捷的飛行,就要有磨破腳的心理準備。同時,我也無怨無悔,因為,我也會收穫一路的風景。我不能說我沒有為我的選擇後悔過,但是我可以說我為我的選擇一直努力著,站在每個路口,走在每條路上,看遍沿途的風景,都是因為我做出選擇就會堅定地去奮鬥。正如楊瀾的名言:“決定你是什麼的,不是你擁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選擇。”

人生,就處在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中。但無論我們選擇的結果如何,我們都要去面對它、接受它。六年級,為日益緊張的學業,選擇放棄鋼琴,我不曾猶豫,因為,練習鋼琴,源於一種跟風;七年級,在更加緊張的學習中,選擇堅持練書法,我不曾猶豫,因為,我內心對一筆一劃的安靜有神往。選擇,真的是一種走向目的地的執著。當你心定,你果斷選擇,請別猶豫。你所遭遇的每一個選擇、走過的每一條路,其實都是你人生的必經之路。

人生短暫,需要認清自己,做出恰當選擇,才能書寫一段段屬於人生自己的完美篇章。可能我的人生也會在選擇的道路上遍嘗辛酸,可是那隻能是我的獨家記憶,我只會感謝種種辛酸而不會回頭,我依舊是會做出選擇、繼續努力著。

所以,選擇面前,毋需猶豫,面朝目標,勇敢行走。

葉落風清,夜深微涼,歲月把我們推至人生的十字路口,歡迎來到解憂雜貨店!

大學記讀後感篇7

讀罷紅樓,心裡酸酸的。不知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紅粉麗人的香消玉殞?還是投機分子的欺世盜名?好像每種都有一點。但總是覺得那不是全部。從一個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開朗,這是嫉妒。我在隱隱之中對寶玉產生了醋意。說來也真是慚愧,但是有幾個男性看到一個紈絝子弟的周圍無緣無故的纏繞著數不勝數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說到這,紅樓夢裡的愛情故事還真是數不勝數。首先力推的,就是寶黛的紅粉痴戀。在紅樓夢裡要數這兩個人的愛情最純潔了。從兩小無猜,青梅出馬,到長大後的墜入愛河。曹公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讓讀者感到,世間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愛情故事誕生了。它的出現是那麼的自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出現是那麼純潔,纖塵不染。但是生不逢時的愛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詞。黛玉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群。花前痴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著著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賞的還是黛玉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

黛玉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群芳。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淒涼,花氣溫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註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註定了她的寥落憂傷。縱使大觀園裡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可是這裡沒有她可以依靠的親人,沒有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風流多情的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於是她無奈著“天盡頭,何處有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淒涼結局。

與其說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劇的起因,還不如把責任軌道萬惡的封建社會以元春為首的封建集團無情的扼殺了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如果紅樓夢真的是曹雪芹親身經歷的描述,那麼我可以感受到一個失去至愛的男人的痛苦。地獄的烈火在身邊燃燒,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靜止不前,這不是切膚之痛,卻是切膚之愛。當血淚撒盡的曹公轉身面對不堪回首的歷史怎能不發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感嘆!

還有要說的就是薛寶釵的愛情悲劇了。看到黛玉的鬱鬱而終,依然那麼難過。可待到讀完,聽甄世隱說著什麼"蘭桂齊芳"。

大學記讀後感篇8

在五一小長假中,我閱讀了由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所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是自傳體三部曲。高爾基是一個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第一個偉大的代表。

本書寫主人公阿廖沙從童年至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及其心路歷程。深刻而生動地描繪了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的歷史畫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是高爾基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別是處於社會基層的勞動人民,經過磨練後走向新世界的典型。

高爾基在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的家裡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麵包工等,還要忍受舅舅們的嘲諷,外祖父的打罵,哥哥們的白眼以及東家的辱罵。只有外祖母對他一心一意,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照顧,是外祖母給了他力量。高爾基酷愛閱讀,他向小裁縫妻子借書,向“瑪麗皇后”借書,向賣書的小販借書。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學習的機會。十六歲時,他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抗爭中他深入社會基層,飽嘗生活之艱辛,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社會知識……

讀完本書,我感悟頗多。高爾基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還能抓緊一切時間學習著,閱讀書籍。而我們作為父母捧在手心拍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的兒童,卻對學習不以為然,只是漫不經心的應付著老師和家長。我們的父母,給我們創造了優秀的學習環境,我們難道就不可以好好學習,拼搏進取,天天向上,報答老師和父母嗎?讓我們一起向高爾基學習和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建議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會讓你受益匪淺。

標籤:讀後感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