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教育常識讀後感5篇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能夠提煉出書中的精華,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實現知識的轉化和應用,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整理成文字,讓它們更加清晰和有條理,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教育常識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教育常識讀後感5篇

教育常識讀後感篇1

今天中午在辦公室休息,我閒下心來,拿起《教育常識》本書,慢慢地翻開,讀一讀,讓我感慨良多。

我時常思考:究竟自己做一名什麼樣子的教師?從電視看到關於教育的正面或是負面的新聞,讓我常常思索:什麼才是愛,怎樣對學生的愛呢?

聯想到我,作為一名聾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沒有成熟的經驗,也沒有高超的教學技巧,不懂怎樣教育學生怎樣愛學生。幸好學校發的這本書,給了我很多這方面的知識經驗,教我怎樣愛學生,才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怎樣教書育人,怎樣愛學生。

陶行知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陶行知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真摯的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促進。

在手工課時,我曾教過這樣一個壞脾氣、不守紀律、不喜歡手工讓我頭痛的聾生,敢頂撞我,我一時心急,讓聾生快走,永遠別來上課。然而我卻發現那名聾生默默坐在角落裡哭泣,我心痛了,走過去安撫聾生的情緒。沒想到她卻來手工室找我,我感到驚訝,她問我能給她一個機會好不好?我答應她,今後你不能像上次一樣。我用心去教她怎樣刺繡,現在她能完成出色的作品。

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如此相互的心靈對話,竟足以改變她。這難道不值得我深思嗎??"親其師,信其道",我們自身的情感魅力,是教育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的,只有我們深深地懂得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評價,對於學生而言都是舉足輕重的,我們才會善於把握各種契機,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有益的方式向學生傳遞愛的資訊、讚賞的資訊、期待的資訊……這是一種心靈的對話。

只有在理性之愛的意義上,教師才可能做到“熱愛每一個學生。

如此理解“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依舊可能會流於空洞。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應該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作為教育者的我,尤其要對孩子心理要有入木三分的洞察和理解,讓我們擁有如作者一樣的一顆孩子般純真的愛心,將愛傳遞給親愛的孩子們。我們要把這筆財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相信有了愛的滋養,他們一定會茁壯成長!

教育常識讀後感篇2

拿到《教育常識》這本書時,我略有些吃驚:既然是常識,還有必要專門寫書來講嗎?對於教育常識,即使一般的家長不懂,但那些工作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們也不知道嗎?這本書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該書的“序言”回答了我的疑問:“在我看來,就是社會瀰漫著的對常識的無知和漠視,是對常識的尊重和敬畏的缺失……失卻常識讓世界惶然失措,深受其害。”在我看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到處充斥著煩躁情緒,引領我們的是所謂的創新。很多人眼裡的創新,就是與眾不同,與舊不同,這裡的“眾”和“舊”都是“創新”要打破的。常識無疑就具有“眾”和“舊”的特點,因而也極容易被人們不加思索地放到“創新”的對立面。真正的創新,不能違背常識。恰如作者所言,常識是我們工作的底線。不止如此,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地思考:什麼是常識?什麼是真正的常識?什麼是我們不可違背的、作為底線的常識?

懷著反思教育常識的緊迫感,我認真讀完了這本書,就像作者說的:“我期待的讀者,是能夠在思考、質疑、實踐中完成自我建構的讀者。理想的閱讀,不是‘六經注我’,而是‘我注六經’。”我抱著這樣的態度,盡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

該書語言具有散文的風格,每章分為數節,每節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論述。作者或從一個日常用語的釋義開始,或從一個日常故事的講述入手,娓娓道來,引領我們進入他要描繪的世界。但是在這個世界裡,他似乎又是一個隱者,需要思考的依舊是我們,是我們用自己的生活註釋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註釋我們的生活。該書所討論的,多是嚴肅的話題,但是並不顯得生硬,反而因為散文化的語言,使它在嚴肅中透著輕靈。

仔細觀察該書,可以發現它的編排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全書分為人性常識、教育理想、教育過程、教育內容、學生常識、教師常識和教學常識等7章。從各章標題來看,該書的論述體現了一個從大到小、從學理到實踐、從巨集觀到微觀的發展過程。依照這種邏輯,作者從人性的高度談起,把教育內容、學生、教師、教學放到教育過程中去一一考量,最終認定教育的理想是“為每個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如果把作者的哲學假設,即關於“人性常識”的探討,歸納為幾句簡單的話,那就是:教育面對的是一個人,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一個有著自己生長節律的人,是一個尚須依靠教師的幫助來用一生去自我完成的人;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也是一個人,是一個要在師生共同的成長中追尋自己幸福的人。

當然,如果想在這本書中找到標準答案,那麼你會失望。因為該書討論的常識是作者在實踐過程中的體驗,恰如“序言”中所表達的:“說到底,本書所講的教育常識,首先是我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識,它絕非教育常識的全部,可能只是其中極少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是他人眼中的‘謬論’。我要努力做到講出我思考過、體驗過因而確信過的教育常識,是在和已有常識的對話中‘自己講’和‘講自己’。”的確,這樣的“常識”裡帶有濃厚的個人氣息,但正是這種經過個人經歷、體悟、思考、提煉、驗證的常識,才顯得真實,才富有人情味。並且作者的指向也不在於提供一個標準的答案,在複雜的教育生活中也不可能提供這樣的答案,作者所能做的只能是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必須用自己的思考去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

如果你想在這本書中找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實施方案,那麼你也會失望。該書並沒有提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許這是個缺陷,但是我們不能苛求。因為現在的人類還沒有認清自己,人的複雜性決定了教育活動的複雜性,這樣的複雜性讓我們無法提出一勞永逸的方案。該書提供的是能夠激發教育智慧的智慧,在這種智慧的引領下,廣大教師可以依據具體的教育情境做出切實有效的方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們必須“在路上”,在不斷思索的路上,在不斷探索的路上。我認為,該書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們對教育常識的思索,從而讓這樣的思索引領我們充實自己的教育生活。

該書用輕鬆的方式闡述嚴肅的話題,它是一本引發我們對教育常識乃至生活常識反思的書,是一本立意深遠卻可以輕鬆讀懂的書,是一本讀起來“有情、有趣、有味”的書。在我看來,一本真正的好書應該是能夠用平實、清晰的語言去表達深刻的涵義,最重要的是能夠喚醒我們的思考。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教育研究者,如果你想加深對教育常識的理解,如果你想喚醒自己對教育常識的思考,那麼不妨來讀讀這本《教育常識》吧。

教育常識讀後感篇3

上學期學校給我讀了這本書《教育常識》。剛拿到了這本書的時候,開啟看看,我閱讀了有時看不懂有時看懂那些的道理,以為是一篇很難論文理性的書。我靜心下來,靜靜地翻開書本,認真閱讀,發現是像心理一樣的書。“教育常識”就是有關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簡單的事實性的知識與道理。教育常識就是按教育的規律辦事。教育常識的提法之所以顯得新穎,是因為那些遍佈周遭的令人痛心的現象。有深度、有力度,值得收藏,很多章節都值得反覆的閱讀、體會。一線老師必看,對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很有用。

首先是作者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識,它絕非教育常識的全部。我期待通過對教育常識的追問,喚醒對常識的尊重和敬畏。讓教師們認識到教育常識的原點就是人性常識,是對人的天性的認識。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質疑,並在實踐中完成對自我的建構。生命的歡愉之一,來自於對常識的尋找和運用。生命的艱難,又何嘗不是如此?僅以此書獻給天下所有的教育者!教育即轉化。“教育的過程是轉化的過程。”——李政濤。作者專門用了一節內容闡釋這個觀點,給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作者在文前提到這樣一種現象:教師覺得自己講的很清楚了,但學生還是不明白。在教師看來,再簡單不過的知識和道理,在學生那裡卻是一片複雜的混沌。這與簡單、備課有直接關係。在課堂上我們是使教學很簡單思考工作,引導了每位學生很明顯的理解,但是有些同學很多很多缺乏理解,完全不明白的地方,是否我們教師教育著很簡單講授方法和很簡單教學過程嗎?簡而言之就是教學重難點的把握與處理方法問題就可以,可大部分的聾人學生完全看不明白的,有問題是我們的教學操作方法的,然後發現我們聾人學生缺乏文化理解的,會影響著我們學生著文化溝通很困難,後來我們老師會努力為聾人學生改新認識知識的地方或者新社會生活上交流溝通。有把握好了這一點,順其自然在講與不講之間就可,關注每個聾人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且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和環節也才成為可能。而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根本:教育即轉化,我們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促進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去接近新知。

該書並沒有提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許這是個缺陷,但是我們不能苛求。因為現在的人類還沒有認清自己,人的複雜性決定了教育活動的複雜性,這樣的複雜性讓我們無法提出一勞永逸的方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們必須“在路上”,在不斷思索的路上,在不斷探索的路上。我認為,該書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們對教育常識的思索,從而讓這樣的思索引領我們充實自己的教育生活。

在我看來,一本真正的好書應該是能夠用平實、清晰的語言去表達深刻的涵義,最重要的是能夠喚醒我們的思考。這本書《教育常識》是教育指導書,值得我們每位教師去閱讀和思考,通過日常教育教學行為,有來進一步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張乃至教育理念。只要努力做好自己能夠做好的。

教育常識讀後感篇4

本學期學校給我們每位老師發了李政濤教授的《教育常識》這本書。“常識”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普通知識。何為“教育常識”呢?用李政濤教授的話說就是“有關教育的最基本且簡單的事實性的知識與道理”。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被它所吸引,但是翻開書本一頁一頁地看下來,越看越覺得這是一本值得看的好書。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教育內容常識:創造性選擇、解讀和生活化”這一章。下面來談談本章中的各個小節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首先,“教育內容要生活化”。書中有這麼一句話“現在看來,當年那些豐富厚重的‘教育內容’,還沉澱在心裡的著實不多了。果然如懷特海和愛因斯坦所言,忘記了課堂上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這一點對與我們的聾孩子來說顯得更為重要。因為聾孩子由於聽力的損失他們失去了最重要的資訊來源“聽覺”,所以他們的認知水平與理解能力都較正常孩子要差,對於他們來說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如何讓他們能夠通過老師的教育掌握與正常人溝通的方法以及將來畢業之後能夠有一門技術可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如果教學內容偏離生活,首先他們接受起來就會很困難,就算是當時接受了,但是過不了過久就會忘得一乾二淨的。

本節中還舉了沈從文讀書的例子。“沈從文只念過國小。但他‘所受的教育’沒有停止在國小,教育場所從學校延伸到廣闊的現實生活”。現實生活就是一本“無字之書”,它比起書本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寬闊無邊。離開了現實生活的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教育。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要從幾個方面來做,第一,學校方面。學校的教育內容要來源於生活,要教育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與生活。對於聾校的學生來說,經常發生的事情就是老師剛教完不久學生就忘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學生沒能把所學的是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住校生,就算放假回家與正常人的交流或者說與家長的交流也是很有限的。家長通常都是用簡單的手勢比劃著與孩子交流,沒能把老師教的內容,例如句式、詞語等運用起來。所以由此就有了第二個方面。第二,家庭方面。家長要能經常關於老師溝通,瞭解孩子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把孩子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也能運用到孩子的家庭生活中來。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把孩子學到的知識運用起來,例如前面說到的句式、詞語等,有了運用孩子才會學的有意思,才會體現出所學知識的價值來。

其次,“活化教育內容的方式是運用”。這一節中提到“並不是所有的‘科學知識’都是有教育價值的知識。只有那些能夠促進兒童健康、主動生長的科學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我們現在都在說聾校的那一套教材太老了,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了,所以大家都在提倡運用普校的教材,有些班級也已經在使用普校教材。但是在運用普校教材的時候,我們不能完全照搬他們的教材和教育模式,我們也要思考一個問題,它是針對健聽的孩子的,是不是完全符合我們的聾孩子呢?我們要怎麼樣對教材進行選擇,進行什麼樣的處理呢?我們還是要根據我們學生自己的特點來制定教學目標,設計適合練習,把“能夠轉化到學生那裡去”,為學生所用,滿足他們的需求的內容選過來進行教學的。

另外本節中的“一個學生捉了一隻麻雀”這個例子也給我很深的啟發,叢植個例子說明,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走進學生的生活,多與學生交流,隨時隨地都要抓住教育的機會,在無形中讓學生學到知識,並把知識運用起來,這樣的知識才是有用的,學生掌握得最牢固的。本例子中的老師就是這樣的一個老師。

本書中的許多觀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期待,我們會在書中與作者結緣、與常識結伴,感受著與作者心靈共振的美妙聲響,開啟我們根植教育常識的、嶄新的教育生活。

教育常識讀後感篇5

何為教育常識?在李政濤教授著的《教育常識》一書中是這樣解釋的:教育常識就是有關教育的最基本且簡單的事實性的知識與道理。是所有教育者都必須遵循的。讀了《教育常識》這本書,讓我感觸頗多,它讓我認識到了教育常識對教育者,對學生的重要性。而以下幾點令我感觸最深。

第一: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在書中李教授引用了蘇格拉底的故事:石雕是刻出來的,可蘇格拉底的父親卻用了“喚醒”一詞賦予了石雕靈魂。同樣,教師所從事的工作,不是雕刻,而是喚醒。教育所應做的和能做的,就是啟用早已潛藏於靈魂中的能力,把他們變成生命生長和創造的力量。學生不是等待老師雕刻的石頭,他們是一顆顆沉睡的種子,教師所需做的只是把他們喚醒,而不是拿著刻刀把他們刻成自己所希望的模樣。

第二:讀透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依據。羅傑斯曾經說過: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如何將一名學前兒童轉變為一名學生,進而將其塑造成一個全面發展的個體,這是站在老師的立場上得出的觀點。如果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我們要考慮的是“兒童自身有什麼樣的基礎和條件,可以有助於他們變成學生?”這就要求教師瞭解學生,讀懂學生,讀透學生,要做到心中有學生,而且是具體的學生。讀懂了學生的實際狀態,教育教學就有了前行的基礎。

第三:把課堂還給學生。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是互動生成的過程,這就說明課堂不僅僅要有教,更要有學。要讓課堂迴歸本原,讓課堂充滿活力。把時間、空間、權利都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動的學習。當時間、空間、權利都還給學生的時候,課堂就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它放出學生問題的同時,也放出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創造和學生的差異,歸根到底,放出的是課堂的生命活力。

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們一直在探索,尋求一種適合自己教的方式、適合學生學的方式。對我們而言,教育常識的獲得不僅需要發現和學習,也需要實踐與應用。讓教育常識重新成為教育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