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論語名著讀後感7篇

讀後感指看完一本書後把內心的感悟利用文字起草出來的書面文稿,一般在讀完一本勵志書籍後,大家都會選擇記錄讀後感的方式,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論語名著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論語名著讀後感7篇

論語名著讀後感篇1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名著讀後感篇2

?論語》是一部舉世聞名的國學經典,許多人崇尚它“和為貴”的處世哲學,而我,則更迷戀它對理想的追隨。

確實,整部《論語》都隱約的從禮儀、為政、學習等方面體現著對理想的追求。在《論語》裡,有一大段還特別描述了它。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華和老師――孔子在談理想。子路搶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給我一個很大的國家,但兵荒馬亂、禮樂崩壞,我用三五年的時間,就能把敵人趕走,而且人人都舉止高尚,成為一個禮儀之邦。冉求在老師叫他之後慢慢地說道:給我三五十里地,那裡也有戰爭,給我三年時間,我就能把國家重歸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變成禮儀之邦。他們的態度可謂一個比一個謙遜,到了公西華,他說他只想做一個幫助實行禮儀的道士。 最後,孔子叫到了一直在專心彈琴的曾皙,只聽琴聲漸輕,“當”一聲,樂曲結束,曾皙坐了起來,說道:在萬物復甦的春季,我帶上朋友、妻子還有一群孩子,到剛開凍的河裡去洗澡,然後去唱歌跳舞,之後,就唱著歌回家。 這時,一直不發話的老師說:“我同意曾皙的觀點。” 老師私下裡又對曾皙說:“他們三個人的理想太不切實際: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個禮儀之邦;冉求雖說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個國家,有人民群眾,有政府;公西華只是想做一個道士,但禮儀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巨集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點,最重要的是,他傾聽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是啊,我記得蘋果之父――喬布斯說過: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追隨人的內心心靈和直覺的勇氣,因為心靈會告訴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而現在,許多人很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都在為別人而活。現在還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著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不應該只有一顆冰冷的心。 那麼,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這時,你會全身上下都充滿了能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你會很快樂。 所以,就請你停下疾行的腳步,等一等落在後面的那份純真、那份快樂,去尋找真正的理想吧!

論語名著讀後感篇3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裡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名著讀後感篇4

一本好書就好比一座礦山,只要你不斷地從中挖掘,反覆品味,就能受益無窮。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書的作者談話,因為書是作者內心所見,所感,所思。而我第一遍閱讀一本書往往沒有什麼深刻的體會,但在深入的瞭解,思考,你就會發現一片好比天空和海洋一樣讓你寧靜致遠的世界。《論語》就是這樣一本好書,一本站在諸子百家頂峰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政治,人文,禮儀,道德等許多方面,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而這部經典之作在當下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走進《論語》,跨越時空的障礙,何其有幸見到了和藹可親的孔子和他那些勤勉好學的弟子。我聽見了孔子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看見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學術討論,互相交換自己的志向,我感受到了孔子及其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自身嚴格的要求。我便向孔子提問說:“怎樣才能做一位君子呢?”孔夫子一縷鬍鬚,呵呵笑道:“君子不器。”“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我與孔子交談一番後,又看到了他的門生曾子,他一邊走一邊吟誦:“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誦完後微笑著看著我,我猛然醒悟,他是在叫我每天反省自己過錯並加以改正,我謝過曾子,繼續往前走。不一會兒,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人正坐在路邊若有所思,心想此人一定是顏回了。便不由得低吟起孔子的那句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情此景,孔子之言不虛啊!所有的身外之物都拋諸腦後,只想著去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學養,我暗暗記下這一幕,不去打擾顏回。遨遊在仁愛的海洋裡,我不能自已。

中華泱泱大國,上下歷史5000年,長江,黃河,遼闊中原,孕育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它是《論語》,是中華五千年曆史的積澱;它是《論語》,是華夏璀璨文明的結晶;它是《論語》,是國家乃至世界的瑰麗寶藏。而《論語》讓我最受用的是它告訴了我生活中許多處人為事的道理:腳踏實地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學習、誠實守信地交友、孝順地對待家人,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完美。這就是論語的智慧,它像一劑良藥,治癒著我們的心靈,它是一盞明燈,點亮我們勇往直前的道路。

論語名著讀後感篇5

向來喜歡看百家講壇,而且更喜歡聽於丹老師的講座,是那樣的令人心曠神怡,那樣的震憾人的心靈,每次閱讀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都會有很多的收穫與啟迪,敬佩她的聰明與睿智,以及她看問題的獨到見解之處。

于丹教授說,其實《論語》的態度是什麼呢?就是以一種樸素的、溫暖的,言傳身教的生活態度,去影響他的弟子。《論語》告訴我們,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其實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內心充滿幸福感。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境界。當所有憂煩、迷惑或畏懼壓在眼前的時候,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厚仁達,變得更加智慧聰穎,變得更加勇敢無畏,那麼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沒有了嗎?所以,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而不要藉助外在物質的得與失,讓自己擁有一份淺薄的驕傲,這就是《論語》裡所倡導的一種人生觀。

于丹教授以自己的心得來詮釋論語中難以理解的道理,並結合實際生活幫助人們去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使人們明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尤為重要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拿自己與別人相比較,同樣的學歷、同樣的境遇,別人為什麼做得很成功,而自己卻為什麼總是默默無聞,總在羨慕、嫉妒別人的日子裡生活,於是埋怨、憤怒油然而生,使自己身心疲累、鬱鬱寡歡。其實他沒看到別人的付出,很多時候就是缺乏于丹老師在論語中所說的豁達開朗,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如能以平和的心態想一想,別人的得到一定有他相對應的付出,當然,這個付出有種種。如果你不想去付出就不要去嫉妒別人的擁有,羨慕別人的生活而看不到自己的珍貴,這是不聰明之舉,也是可悲的。

于丹教授用一個個小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生存的環境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雖然我們憑藉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但我們能憑藉我們勇敢的心靈去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

論語名著讀後感篇6

這幾天,我們都在學《論語》十則,在這十則論語中,我喜好個中的三則,它們別離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覺得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幾句的意思都是關於唸書和進修的。如第一則講了進修的要領和立場以及做人要有涵養;第二則講了要複習已經學過的常識,就能貫通新的內容;第三則講進修要領,敘述進修和思索的辯證相關。

我先說一下我對第一則的讀後感吧,我以為第一則的第一句講的是進修要領,人在進修和實踐中把握常識,增添手法,這不就是進修中的愛好嗎,第二句講的是進修的愛好,孔子與別人一路接頭題目,這不就是進修的愛好嗎。第三句講的是為人立場,孔子的意思是讓我們做人要氣度坦蕩,要有涵養。

我對第二則的領略並不是很深,可是我知道孔子的意思是在溫習的程序中,可以得到新常識,新領會,新發明,這種人可以做先生。有一個好的進修要領很重要,常識就是通過不絕地創新才不絕的富厚和成長起來的。

第三則就是一個進修要領,但願同窗們記著這句話。學是思的基本,,思是在學中舉辦,二者相輔相成,不行以偏廢,這才是正確的進修要領。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想:遇上開心的事,就盡情享受,與人分享,因為你的快樂也會讓別人快樂;遇上難過的事,一時的悲傷難過人之常情,但長時間沉迷於此,你的生活質量就會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裡快樂地生活!

論語名著讀後感篇7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國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級時候,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我的作文中來。比如要寫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馬上想到了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馬上出現在我的腦海裡。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認為孝不能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紀就會在寒冷的冬天裡,為父親溫暖被子。這看似一個普通的行為,其實包含著黃香對父親深深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認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志,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因此孔子讚揚他們的行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後,我進一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為,自己的行為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說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讓我們熱愛經典吧!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