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救東坡讀後感推薦5篇

起草一篇讀後感幫助強化同學們對書上故事的理解,寫讀後感是可以讓我們的收穫更加深刻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救東坡讀後感推薦5篇,感謝您的參閱。

救東坡讀後感推薦5篇

救東坡讀後感篇1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後,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他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佩服的五體投地。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麼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為“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樂觀,還因為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醫。”由此可見,他很注重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他寫的《記承天寺夜遊》時,為“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嫻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湧,所以我們說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蘇東坡後來歸隱於田園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裡工作,自稱“東坡居士”,所以我們才會叫他蘇東坡。他變成了普通的農夫,真正開始務農了。

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喜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了,現在我知道為什麼了,因為蘇東坡的與眾不同。當我們去閱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他真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

我要向蘇東坡學習,他心靜如水、胸無塵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閒適,而且擁有樂觀豁達的胸懷,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實的上帝的最美花兒,沒有缺點,如此燦爛的屹立在文學史上的高峰!

救東坡讀後感篇2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首《水調歌頭》我們耳熟能詳,它的作者是蘇東坡。而這本書寫的正是他,林語堂蒐集了大量的資料,讀過他所有的著作才來寫這本書。林語堂也非常喜歡蘇東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這本書時,以為這本書寫的是蘇東坡一些有趣的故事,沒想到竟然寫了蘇東坡的一生。。我一開始讀這本書時,覺得有些枯燥,爸爸卻說“開始時可能是有點枯燥,但讀著讀著就不會這樣了,這才是正真的文學!”或許文學就是這樣吧!蘇東坡的一生很坎坷二度遭貶,顛沛流離,讀到第四卷,第24章蘇東坡二度迫害時,我心裡怒火中燒,真想穿越時空為蘇東坡辯解。

有一回,我數學考試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給媽媽爸爸看卷子該怎麼辦啊!,我就傷心起來,不知不覺的就哭了起來,同學們都紛紛來安慰我,說“沒關係的,下次你考好一點,就可以了呀!加油!”我現在想想實在是好笑,考差了又有什麼關係呢!再努力一點就好了,做人就要像蘇東坡一樣要樂觀面對。

我一直想不通林語堂為什麼要寫《蘇東坡傳》、《孔子的幽默》等寫中國古代名人的書,爸爸又告訴我“那時候林語堂在美國,他要在美國中國歷史文化,所以才寫的!”原來是這樣啊!我想林語堂肯定是個十分熱愛文學、有熱愛祖國的偉大人物。

這本書讓我徹底瞭解了蘇東坡,又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為人要善良、樂觀、寬容、還要關心他人。我現在甚至覺得蘇東坡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

救東坡讀後感篇3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之豪情萬里;“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之閒情逸致;“老夫聊發少年狂”之壯士暮年;“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之深情思念……可即便是眾多精妙的詩詞,也僅僅是蘇東坡精彩一生的冰山一角。暑假裡,帶著對大文豪的景仰,我潛心閱讀了林語堂先生所著的《蘇東坡傳》。

蘇軾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飽受磨難。仁宗景祐三年的一天,四川眉山的一間房中,一個嬰兒呱呱落地,他便是出生於書香世家的蘇軾。他成長於宋仁宗當政時期,其時四海昇平,人民安居樂業,因此他生活無憂無慮。從小蘇軾在詩詞方面就表現出一定的.天賦,後來進京應試,成績斐然,名動京城。青年時期的蘇軾正遇上王安石變法,政見上的不同使他遭到貶謫。特別是在一向維護他的皇太后離世後,他遇到政敵的打擊報復,被一貶再貶,直至流放到偏遠地方,終了餘生,享年六十三歲。

曾有人形容蘇東坡為“樂天派”,對此我非常贊同。他喜歡開玩笑,開玩笑的物件不分敵友。在遭遇貶謫時,他對沿途鄉野、高山、峽谷等美景醉心遊賞。在嶺南的時候,他過得非常快樂,給朋友寫信說:“來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無掛慮,因為已經樂天知命。”他發現甜美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還寫信給兒子說,別讓陷害他的人知道這裡有好吃的荔枝。流放到海南,在古代無疑等同於死刑。海南氣候炎熱,土地荒蠻,易生疾病。但蘇東坡仍然笑對逆境,在那裡瞭解民風,學習方言,興辦學校,稱讚那裡沒有嶺南的瘴氣,還培養出海南第一位進士。

縱觀中國古代,沒有一位偉大的人物不是經歷過挫折與苦難的,蘇東坡也不例外。但他不同於陸游的憂國憂民之苦;不同於杜甫的顛沛流離之苦;不同於李清照的寂寞冷清之苦。蘇東坡縱使歷盡滄桑,依然苦中作樂。奸臣迫害,大可一笑而過;貶謫流放,仍可心如止水,樂天知命。在他的詩詞中,我們未曾讀出對世道、對他人的抱怨和指責,反而更多的是對當下生活的品鑑,對世事人情的豁達。

蘇軾的一生中,詩、詞、書、畫無一不精通,道家、佛家與儒家之精華,已在他心中沉澱。他親民和善的處世之道,樂觀積極的生活之道,都將在中華歷史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即使再多的不公與艱辛,依舊能在苦難之中,盛開一笑翩翩。

救東坡讀後感篇4

蘇軾——四川眉山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不僅在詩文、書法、繪畫上造詣很深,而且對醫學、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獨到見解。

他的大名,如雷貫耳,讓我萬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優美的詩。比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還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讚不絕口。

這裡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軾捧著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裡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軾捧腹大笑,連連稱是。

人們都稱蘇軾乃三百年一見之天才。雖然他離我們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卻依然為人們所稱頌。我想這與他那心靈的喜悅和他那思想的快樂是分不開的,這才是他萬古不朽的根源,也正是我們後人值得細細體味的。

救東坡讀後感篇5

我是懷著與兩位天才對話的欣喜之情,來閱讀《蘇東坡傳》的。

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評價了,至於“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於學術,讀起來如同面對戴著瓶底厚眼鏡的老學究,壓抑之餘,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啟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很是自愧於學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於盡的衝動。

和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才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麼點英雄惜英雄的心情為子瞻作傳吧。託了老外的福,這書裡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著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起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為這片土地上的農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責任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後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卻不知這份曠達只用以面對他自己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著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為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於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雲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但我想,這句玩笑話必是含淚說的吧。

林語堂先生說:“我理解蘇東坡,是因為我喜愛他的緣故。”我想,這喜愛除了對其文的讚賞,更包含了對其人的投契。比較他們二者的人生,我竟發現極大的相似之處。

且不說同樣闊達的胸襟,不相上下的智慧,他們都生逢亂世,遭遇變革。秉承儒家入世的宗旨,他們都想成為昏昏之世的昭昭之雷,驚醒昏聵的統治者,救活苦難的國與家,於是嬉笑怒罵,激昂文字,成為當權者心中的芒刺。他們為此而遭受痛苦,身心俱疲,所以在“痛何如哉”之際,於道家出世的思想中尋一刻的慰藉。蘇一生有幾次想辭官歸隱,甚至買田築舍,但卻苦於政治迫害,終未如願。林語堂先生則在《生活的藝術》中說:“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心滿意足。儒道兩家的思想,在兩顆濟世救國的心中撞出燦爛的火花。林把臺灣家中的書房名為“有無為軒”,正是有為之時,也有不為之事的意思。

尼采說:“國家和文化時反向發展的。”雖不甚正確,卻正暗合“文人的不幸,是文化的大幸”之意。林在《吾國吾民》中說:“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正好為這種現象作歷史的註釋。

可是我不禁有所感,現在算是治世了,“合時宜”的文人愈來愈多,“不合時宜”的文人愈來愈少。放眼文壇,處處是讚美者、謳歌者,疾呼者甚是寥寥,甚至如北大的學子,有被拉去“會談”的風險——狡兔死,走狗烹,現在國家強盛了,我們還要疾呼者做什麼,思想偏激的人都滾一邊去!於是便有了北京一幫浮浪子“黜魯迅而豋金庸”的所為。

白居易說:“歌詩合為事而作。”我想樂天先生若見到當今如郭敬明或玄幻小說一流的,恐怕會無語吧。再看當今垃圾文學的盛行,可謂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很多沉迷於此的人,大有“不知腐鼠成滋味”的勁頭。

嗚呼,我只願還能幾位像蘇東坡,像林語堂,像魯迅那樣說真話,做實事的文人,那種激昂文字的鬥士,發出不啻驚雷的吶喊。須知我們的國家還處於關鍵的時刻,治世之中仍有暗流,安然的夢,還是以後再做吧。

讀了《蘇東坡傳》,目睹一個朝代的興衰,心中不免有所感,因此扯幾句淡話。淺學無知,倉促完篇,若有謬誤之處,還望諸公見諒。

標籤:讀後感 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