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致教師第一輯讀後感7篇

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讀後感寫好可以加深大家對這一本書籍的熱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致教師第一輯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致教師第一輯讀後感7篇

致教師第一輯讀後感篇1

李希貴在《學生第一》裡面展現了理想教育的藍圖,在北京十一中,學生是學校的主人。學生的許多大膽的設想都能在學校成為事實。學生自己出版作品,自己開公司,自己聘用職員,自己選擇喜歡看的電影,自己當大使,這些屬於出了社會才能做到的,卻再校園裡成了平常,這些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也是我們看到的學生第一的新理念,真真切切能夠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原來學生第一不是觀念,而是事實。

在十一中,學生們又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有良好的平臺來展現自己的才華,來提前接觸社會的點點滴滴。他們擁有許多屬於自己的空間,還有許多實踐的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學生廣告公司,學習開公司的相關業務;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成為學生院士;可以作為大使團,像外交官一樣接待世界各地的來訪者;還可以自己成立出版社,自己徵集和編輯優秀作品;通過模擬國際組織,把握時局,預測未來。

就是這些空間和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讓校園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園地。

學校還開辦許多活動,來培養和發展學生。比如:“開學護照”將老師、學生、家長三方都牽引到“新學期開始”的事件中來,讓三方都能見證學生的開學,也讓學生對這樣的開學終身難忘。還有,校園吉尼斯活動,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出自我悅納,充滿自信的學生。校園開展潑水節,師生同樂,甚至連校長也能脫下身份,和學生一起潑水。十一中的潑水節,潑出的是水,帶來的是親密的關係,愉悅的情感,它給孩子緊張忙碌的校園生活,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

北京十一中通過“學生第一”的教育理念,讓校園變成了教師和學生們的家園和樂園,教師再這裡幸福工作,學生在這裡快樂的學習、健康地成長、和諧地相處。我們沒有看到關於成績,教學質量的內容,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特色的學校,一個以創造一個屬於孩子們的學校為價值取向的特色學校。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學校的校訓培養學生成為“勤學習、做真人、善實踐、求創新”的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其實,我們還是在做藍圖之夢,只是十一中已經成為了現實。有許許多多的原因,阻礙著我們國小成為如十一中那樣的特色學校。但是,我們都會相信,我們“學生第一”的藍圖終有一日會成為現實。

致教師第一輯讀後感篇2

初看《和教師的談話》這本書,就知道這是一本教育理論書籍,我覺得很枯燥,沒興趣看。可這是作業,作業總該完成。於是我耐著性子認真地看了一遍,沒想到還有些收穫和啟發。

看完這本書,我不得不驚歎蘇聯的教育如此先進,如此科學。雖然距今已有幾十年了,但就站在現代的教育角度來看,蘇聯的有些教育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先進性。蘇聯的教育為社會主義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對中國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蘇聯教育界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贊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贊科夫對傳統教學思想進行挑戰,並指出其重大缺點,我們不能不說他是一位大膽、有創造性的革新家。嚴格來說,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的修正、補充和發展。

我特別欣賞讚科夫實驗教學體系的教學原則,他的實驗教學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來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體現這一主導思想並指導各科教學工作的五條“教學原則”是:(1)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2)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3)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的原則:(4)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5)使全班學生包括“後進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

在這,我主要談一談第二條原則——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經常強調複習,而且是多次的單調的重複。上學年,我任教一年級。每上一項新內容,幾乎要花半節課複習,教學進度很慢,慢得讓我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說真的,複習多了,我自己都覺得沒勁,更何況學生,那些優秀的學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後進生恐怕還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級畢竟是學習的起始階段,多次複習還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級呢?教師一遍又一遍地反覆講同一個材料,學生則必須一遍又一遍地聽教師講解。比如一篇語文課文,單是講新課的時候就以各種名目讀四五遍,課後還要求學生熟練,複習時又要讀。用兩節課可以講完的課文,卻要用三四節課。其實,有些課文是淺近的,只要教師有表情地朗讀一遍,學生就懂了。讀第一遍,學生還喜歡聽。再讀,學生就不要聽了。學生知道你以後還要讀許多遍,索性連第一遍也不注意聽。贊科夫說:“這裡我想起條件反射論的創始人巴甫洛夫的話。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腦皮層的一個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實驗室裡常說的那樣,老是叮在一個細胞上,就會使它進入無興奮狀態,於是出現睡眠——完全的或區域性的睡眠。”所以,學生在課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問他時表現出那種惘然若失的樣子,並不奇怪。據觀察,採用這種教學法,到一個學習日結束時,兒童神經系統的抑制現象很嚴重。

上述的例子說明:單調的重複、煩瑣的哲學和形式主義,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把教學進度拖得很慢,而且更嚴重的是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致教師第一輯讀後感篇3

“閱讀教育大師”一章引領大家走進人類一流偉大教育家的心靈。周國平說:“閱讀是與歷史上的偉大靈魂交談,藉此把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佔為己有。”《道德經》有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意思是道德厚重的人,比得上嬰兒。也許,走進和閱讀一流教育大師的目的,不是讓我們更豐富更成熟,而是能讓我們如大師一樣,對教育、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永葆一顆赤子之心。

在學習了眾多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後,我深切地感到,要想當好教師,首先要學會做人,教師本身就要好好的修煉自身,我們是不可能教給學生自己沒有的東西,教育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就是言傳身教的結果,教育就是人與人之間不斷影響的'結果。所以,教育者身上具備的一切都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生的。孔子一生謙虛好學,他在教育自己的弟子的時候,也總是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言行來教育和影響他的弟子的。陶行知主張的“生活教育”以及“教學做合一”的理論,其核心都是在強調要在道德修養方面下功夫,認為道德理論和倫理觀念只有落實在行動上,才具有真正的價值。可見,如果教師沒有一個高尚的品行,沒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又怎會帶給學生健康的教育呢?教師不好學習,不思進取,又怎會教出博學上進的學生呢?所以,教師要先修煉自身,從道德修養到學識素養全方面的豐富自己,為自己能給學生樹立榜樣而努力。

“口才是教師的第一能力”、“人際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則介紹了教師應該怎樣表達、溝通、交往。教育是創造人生幸福的事業,這種創造往往通過教師的大愛聖心以及由此生成的美麗生動的語言去實現,往往通過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去實現。一位禪師的話或許能與你產生共鳴:“當你像佛陀那樣慢步行禪時,你把自己的平穩、堅定、解脫與喜悅印在地面上。你有盡情享受這麼做的權力。你的腳就像一個印章,像皇帝的玉璽一樣。我們看見解脫的印記、幸福的印記,以及生命的印記。”

這八個篇章是八首教師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優美樂章。八個篇章,八門課程,一所教師幸福人生中有緣相逢的別樣學校。

致教師第一輯讀後感篇4

最近讀了《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書中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並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這一篇。為什麼要這麼急躁?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

語文教學要做真正為學生長遠發展的事。於永正老師說教語文要做好三件事,讀書、寫字、寫作。讓學生愛上閱讀,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學習不大可能太過糟糕。相反不愛閱讀孩子的學習會比較困難。兒童的學習越困難,就應該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反觀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出於追求分數,像猴子種果樹一樣急於求成,把語文課上成了訓練課,讓學生做許多的練習,有基礎知識的,也有閱讀短文的。可孩子的語文素養還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國小五六年級還不能寫一篇字通文順的作文。因為做題浪費了時間,學生讀書、思考以及說話的時間大大縮水,有的孩子因為成績不理想,上課完全變成聽眾,上課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久而久之變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懶於動腦筋,等著老師和同學的答案。與其費力不討好做題,還不如簡簡單單地學語文,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練練字、讀讀書,寫寫日記、讀後感。老師、學生的腳步也放鬆下來,享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育是慢的藝術,欲速則不達。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個漫長的歲月之後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遵循教育的規律,拔苗助長,學生的根基沒有牢固,將來很難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還要有耐心。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的心態去從事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教育要好。只要我們有愛心、耐心,靜聽花開的聲音,相信孩子們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致教師第一輯讀後感篇5

這個學期我們繼續讀書活動。這次學校給每位老師配備了《學生第一》這本書,一接觸到這本書,映入眼簾的是封面上鮮紅的《學生第一》四個字,心中不禁一動,再粗略的翻看了一下,學生參加各種各樣活動的照片引人注目,我不禁懷疑的想:真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嗎?真的是把學生擺在第一位嗎?

急急的翻看著,只讀了一小部分,我就感受到了北京十一學校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他們的育人目標是培養自我悅納、充滿自信的學生,所以他們開展了大量的、多姿多彩的、不拘一格的、省知識聞所未聞的活動。如:開學護照、世界文化藝術節、校園潑水節、校園裡面開公司、名生課堂、每月百星、學生影院、學生出版社、學生大使團、校長有約、共進午餐,並且帶學生參加和重要活動,模擬國際新組織,將未來職業素質要求告訴學生等等。這些活動讓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風。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校園潑水節,這個活動組織簡單,活動起來熱鬧,尤其是適合夏季大家暑假之前的放鬆,而且這個活動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密切師生、生生的關係。校園開展潑水節,師生同樂,甚至連校長也能脫下身份,和學生一起潑水。十一中的潑水節,潑出的是水,帶來的是親密的關係,愉悅的情感,它給孩子緊張忙碌的校園生活,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

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成為了師生的樂園。李希貴在《學生第一》裡面展現了理想教育的藍圖,在北京十一中,學生是學校的主人。學生的許多大膽的設想都能在學校成為事實。學生自己出版作品,自己開公司,自己聘用職員,自己選擇喜歡看的電影,自己當大使••••••這些屬於出了社會才能做到的,卻再校園裡成了平常,這些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也是我們看到的學生第一的新理念,真真切切能夠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原來學生第一不是觀念,而是事實。

在十一中,學生們又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有良好的平臺來展現自己的才華,來提前接觸社會的點點滴滴。他們擁有許多屬於自己的空間,還有許多實踐的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學生廣告公司,學習開公司的相關業務;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成為學生院士;可以作為大使團,像外交官一樣接待世界各地的來訪者;還可以自己成立出版社,自己徵集和編輯優秀作品;通過模擬國際組織,把握時局,預測未來。•••••就是這些空間和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讓校園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園地。

通過這些活動讓我感受到:孩子是在活動中得到了鍛鍊,獲得了成長的經驗和經歷;在快樂中享受生活和學習!十一學校,學生們自己在經營、在打理;十一學子,是自己在成長、在發展!而十一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們默默地為學生搭建起一個又一個寬廣的舞臺,舞臺的主角,永遠都是學生第一!學生永遠是學校的主人,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指向學生,為了學生,成就學生,總之一句話就是:“學生第一”。

學校還是教師們的家園。十一中,再教師中評選月度人物和青年才俊,讓老師們都能展現自己的風采。還建立教師互助中心,解決教師工作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問題。甚至,建立了教工健康促進中心。給與教師們家一般的溫暖和關愛。

北京十一中通過“學生第一”的教育理念,讓校園變成了教師和學生們的家園和樂園,教師再這裡幸福工作,學生在這裡快樂的學習、健康地成長、和諧地相處。我們沒有看到關於成績,教學質量的內容,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特色的學校,一個以創造一個屬於孩子們的學校為價值取向的特色學校。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學校的校訓培養學生成為“勤學習、做真人、善實踐、求創新”的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其實,我們還是在做藍圖之夢,只是十一中已經成為了現實。有許許多多的原因,阻礙著我們國小成為如十一中那樣的特色學校。但是,我們都會相信,我們“學生第一”的藍圖終有一日會成為現實。

我們不能夠給孩子生命中本來沒有的東西。我們只能夠小心呵護孩子生命中本來就有的東西。所謂好的教育,不是我們提供了多少好的東西給孩子,而是我們減少了多少損害,提供了多少保護。好的教育是在保護而不是在給予的層面存在著。在學校我們需要的只是創設條件,提供自由的空間與時間,給孩子驚異感與好奇心以進一步探索的慾望。我們更多的時候要想到的是,我們的教育行為,是在損害兒童的天性,還是在幫助他們成長。永遠學生第一。

致教師第一輯讀後感篇6

我酷愛讀書,尤其喜愛看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書。拿到《名師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感覺受益匪淺,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今天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卓越的人民教師。書中每一個章節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走向卓越的方法。

一、愛教育是成長的基石

教育是一項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書中提到的幾位老師身上,尤其是李鎮西老師身上,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他們那種對教師職業、對教育事業強烈的愛,更感受到了他們對學生那種真摯的熱愛,沒有對學生、對事業的摯愛,絕不會把無法量化、準確評價的班主任工作做的這樣用心、這樣精彩。

二、閱讀是成長的階梯

成長就意味著不斷學習,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永恆主題,這些名師,他們都是注重學習、注重專業閱讀的,是閱讀為他們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根基。尤其是李鎮西老師,他不僅注重專業閱讀、更注重跨學科的閱讀,可以說是閱讀讓他胸藏錦繡,氣度不凡,是閱讀讓他口若懸河,侃侃而談。

三、創新是成長的關鍵

創新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的靈魂。任小艾老師講的錢學森臨死之問已刻入我的大腦。因而教育必須創新。一個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才是中國教育的脊樑。濟源一中的魏俊起老師年紀輕輕,竟然當了兩個班的班主任,針對兩個班風格各異的特點,大膽地把企業管理之道巧妙的運用在班級管理中,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僅班級管理井井有條,而且班級成績遙遙領先,這難道不是活學活用的創新之舉嗎?

四、反思與寫作是成長的加油站

反思自己就是最好的學習,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教師只有意識到自己的侷限性並經過反思使之得到調整和重建,才能形成先進的教育理念。特級教師幾十年如一日和學生堅持寫教育敘事,在反思中歷練自我、梳理自我。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紮紮實實打基礎。

名師要有豐富的學科營養,用"真文化"來滋潤自己教育教學的心田,紮紮實實打基礎。

2、謙謙恭恭當"人師"。

名師一定是師生的"人師"因為他(她)們時刻將如何做人,做一個"大寫的真人"擺放在最顯著的位置上。

3、認認真真寫"功課"。

名師的絕妙視角,不是憑空降臨的,而是課前充分做好"功課"的結果。

4、勤勤懇懇做筆耕。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君子動口又動手",一線教師佔有大量的教育教學資訊,在教學實踐中會迸發出更多的火花,要留住思考與靈感、頓悟等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文字。

用心走過就會有收穫,用心思考就會成長。在以後的歷程中我已明確了奮鬥的方向。在執著中成長,我將揚帆啟航。

致教師第一輯讀後感篇7

最近讀張主任推薦的書目-----徐飛老師的著作《讀書,教師的第一修煉》,讀後則讓人體驗到字背後所蘊含的思考與啟示讓人產生頓悟之感。

我很喜歡徐飛老師對"氣象"一詞的解讀,在他看"一個氣象萬千的讀書人,不拘泥於個人習見,不執著於一己私念,而是將生命開啟,向一本本好書開啟,向豐富多姿的生活開啟,善於吞吐吸納,如此才有一種開闔的氣度。"而我翻開這本書,則如同走進一個氣象萬千的生命,領略生命深處的詩與思、真與美。

徐飛老師將自己的讀書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浪漫——滿足興趣;第二階段,現實——應對工作;第三階段,綜合——成全自己。只有經歷一、二階段的浪漫與功利,才能到達第三階段中的成全——自我生命的不斷完整。這裡的"成全自己"不侷限於對現象的思考,而是抽象於自身的意識世界,"反覆咀嚼,將書中有價值的東西吸納,內化為自己的結構"當讀書超越功利層面到達審美層面,讀書本身就是讀書的目的。實際上,功利式閱讀在短時間內或許見效,但這種片段式、割裂式的閱讀,會逐漸讓讀書成為一種負擔,將思維僵化於單獨的場域內,難以使人獲得整體智慧的提升。

這本書共分為六。第一"閱讀成全自己",是從價值論的角度揭示教師讀書的意義;第二"在讀書中學會讀書",是從方法論的角度介紹了教師讀書的策略;第三"專業閱讀的眼光",體現出學科特點,介紹了語學科的讀書智慧;後三是徐老師的讀書隨筆,"一次思想的遠行"是哲學、教育學經典著作的讀書隨筆,"心靈脩行的藝術"是學作品的讀書隨筆,"且教且讀"是教學方面的讀書隨筆。整本書既有讀書意義及方法的講述,更有具體生動的讀書示範,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更多的讀書智慧。

徐老師讀書,既有欣賞、接納,也有批判、否定,但最重要的是要作用於生活。我很喜歡他的一個比喻——"讀書如蠶""讀過幾本書,真不值得拿說事,正如一隻蠶吃掉幾簸箕桑葉,是不值得炫耀的,關鍵還看吐出的絲是否白而長。評價讀書人,不是看他讀了多少本書,而是看他將書中的智慧轉化了多少變成他生命的智慧。"這段字真是太精彩了!徐老師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但他不是閉門讀書;徐老師似乎是實用主義的讀書取向,但他不會功利世俗。

一位大學教授說:"不讀書的教師教不讀書的學生,不寫的老師教不寫的學生,是語教學最大的問題。"就讓我們像徐飛老師那樣讀書吧,做氣象萬千的讀書人!正如書的封面所題"讀書,可以讓我們遇見越越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