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論語讀後感禮600字優質7篇

融入自己真實情感的讀後感才是有閱讀價值的,高質量的讀後感才能幫助更多人閱讀原文,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論語讀後感禮600字優質7篇,感謝您的參閱。

論語讀後感禮600字優質7篇

論語讀後感禮600字篇1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的杏壇劇場內傳出朗朗的誦讀聲。2000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和中國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懸,孤燈一盞。橙黃色的燈光籠罩著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於桌旁,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安詳的初春的夜晚,仔細背誦著一本藍色仿線裝的,薄薄的小書——論語。

說它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實在不假。雖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註釋,翻譯,總共也可是220頁。想想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此的一本小書。若是擺在那些厚似饅頭,重似磚頭,印刷精美似繡花枕頭的大部頭鉅著之中。實在是不起眼之極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並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不是我說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明白,天資太差,腦子太笨。但我明白孔子說了些什麼,他說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群體中,不論你做什麼:你去幹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如果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說的,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道理,是永恆的真理!

論語讀後感禮600字篇2

現代的社會裡,處處都應存在著誠信。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對於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假期裡,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裡,蘊含著古代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著人民朝著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苦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範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麼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訊道中,經常看到這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個個廣告裡的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新聞裡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後的神祕面紗。主持人帶著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祕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裡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的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並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螢幕上,觀眾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現,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看來,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裡排放出來的。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於洗腳盆裡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於水後的精鹽發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著最為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於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隻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巨集偉的企業專案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著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樑!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著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論語》中的名言,教給我們:誠信,是我們的為人之本!是世間最美好的道德品質!

論語讀後感禮600字篇3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著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餵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恆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餘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餘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論語讀後感禮600字篇4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論語·憲問》

這段經文出自於《論語·憲問第十四》,意思是孔子說:“如果君上喜好禮的話,那百姓就會容易驅使和管理。”

這段話講了關於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中的禮,禮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條目。禮,分為幾個方面含義:

第一,禮是形而上的一種價值,也就是天理、天道。橫渠先生曰:“禮者,理也”,禮是一種永恆不變的道。因為形而上的東西都是極為高深的,一般人都不能明白。《論語》雲:“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所以每一種形而上的價值都必須有落實在世間的載體。

第二,便是禮在世間的具體落實,那就是禮制規範和禮樂教化,是一套複雜完善的規範和社會制度。通過對百姓的禮樂教化,讓他們有信仰,有敬畏,遵從禮制,固守已位,以明是非,以別貴賤。故荀子曰:“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最後,禮就是平常所用的一些禮節。禮節,是文明的象徵,也是一個文明的外在形式,是構成一個有序社會的重要元素,故華夏文明自古以來都稱為禮儀之邦。

禮,是華夏文明的根本,華夏文明便是禮樂文明。禮也是構成良好社會的根本,故《禮記》雲:“禮者,天地之序也”。一個國家若想治理得好,便要從禮樂著手。故《孝經》雲:“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民是國家的根本,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唐太宗雲:“君如舟,百姓如水,水可載舟,亦可履舟。”如果一個國家君主推崇禮樂的話,百姓便明理儘性,為人處世都奉行禮制,不會僭越。“素其位而行”,百姓會產生一種自治能力,社會便會上下有序,尊卑有別,貴賤有差,形成良好的秩序。治國只要“恭已正南面而已”。

相反,如果君王不以禮樂治天下,那社會便無序,百姓沒有一個衡量是非辯別貴賤的準則,國家便不能治理好。如:大家熟知的法制社會,它就是通過制定強硬的法律制度,從而強制進行管理,它的精神便是“齊一”。從表面看是公平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實際是極其不公平的。因為法律雖然是平等的,但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有人貴,有人賤;有人智,有人愚。比如一個窮光蛋和富人打官司,窮人沒錢請好的律師,而富人則可以用最好的律師打敗窮人。這就導致了法律被有能力的人玩弄於股掌之間。而禮制就不同,它的精神便是別異,從而使社會有條不紊。

“民易使”,就是說百姓就會容易驅使和管理。因為百姓能夠明理,有信仰,能夠自治,所以便很好管理。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禮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性。禮是治國的根本,而如今,禮崩樂壞,社會無序。要使華夏文明與儒家文化復興,就須從禮樂著手,制禮作樂,教化百姓。如此,天下便會太平,國家便會有序,社會便大同,百姓便會無訴訟。這就是禮所帶來的社會功效,也是如今復興禮樂的意義所在。

論語讀後感禮600字篇5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受《論語》影響的社會中長大,從學習到生活,我們的行為處事的標準無一不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讀了論語,更覺得是如此。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其仁義禮智信是孔子學說的基石和支柱,也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內容,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孔子學說中涉及到仁學、義利,禮樂智和、誠信、和諧、人生、君子、孝道、正直、朋友、修身、好學、志向、憂患、教育、德育、為政、用人、為官、飲食、感恩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孔子關於朋友方面的論述。

有一首歌唱到:“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詞雖然淺顯,卻把朋友對於人生的意義說得很到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就充分顯示了朋友在孔子的人生當中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我非常認同一句話:親情是最讓人覺得溫暖的,愛情是最讓人覺得甜蜜的,而友情才是最讓人覺得快樂的。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使佞,損矣。這句話明確的告訴我們,要和正直的人交友。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治理強調我們要和君子做好朋友。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為自己和家人奮鬥,然而在這奮鬥的過程中,與自己共同度過的,更多的是我們的朋友,朋友之間互相鼓勵,互相支援,互相幫助,才會使通往成功的路上,不那麼孤單,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無論是什麼性格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朋友,而這種關係得以維繫的橋樑就是信任與誠信。兩個人的相處,如果沒有信任可言,那麼這樣的關係是不會持久的。答應朋友的事,一定要盡力做到,不能做到的就不要隨便答應。

讀孔子的《論語》,我更加深刻的領會了朋友對我的重要性,也學會了如何去交朋友,要交什麼樣的朋友,一句話,讀《論語》,我受益匪淺!

論語讀後感禮600字篇6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註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現在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絡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裡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麼?i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論語讀後感禮600字篇7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能如此說,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程序以及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有著千絲萬縷的滲透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脫,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在開篇的“天地人之道”裡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於天地的永恆,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孔老夫子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質量。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交友:“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是對我們的忠實勸告,並提醒我們廣交益友,不交損友,

對待事業:“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並且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不是語言的力量。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裡,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裡,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裡,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裡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對於第二則,我有切身體會,以前,我有一個朋友是廣東番禺人,一次和他閒聊時,我突然憶起魯迅的《故事新編》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對一種猴子的稱呼,後來我查了詞典,也的確如此,而番字的另一音番有外國的意思,於是我故作神祕的問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語中的意思,然後又拿出詞典,一邊笑著一邊查給他看,他的臉色便慢慢的難看起來,我卻自顧自的補充道“你們番禺人就都成外國猴子了”話沒說完,他勃然大怒,扭頭就走。後來我也覺得是自己沒考慮他人的感受,沒做到“慎於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於第三則,我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同學,都可能有自己的幾個獨門“絕技”有籃球猛將,堪稱喬丹第二,有數學天才,堪稱華羅庚再世,有科學愛好者,大有創造超越《相對論》的《絕對論》的雄心壯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淵博,就得學會向身邊的人學習一點一滴的精華,如此的好學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樣的偉人。

小小的一本語錄體書籍,從治國,到為政,再到做人,無不有詳細的思想與感悟,宋朝的宰相趙普曾稱,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我們普通人也能說,我們以一本《論語》治人生。

標籤:讀後感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