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浮士德》讀後感範文3篇

當看完一部優秀的作品而有了感悟時就要記錄下來,這樣就成了一篇讀後感,關於《浮士德》的讀後感可以怎麼寫呢?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浮士德》讀後感範文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浮士德》讀後感範文3篇

《浮士德》讀後感範文1

榮格曾經這樣評價“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它與《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澀難懂的幾部書之一。經過讀了三遍原文,查閱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據16世紀一個民間傳說寫成的詩體悲劇。它描寫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歷。主人公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在這些經歷中,我看到了一個為不滿現實而不斷探索人生真理、不斷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紀德國先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則象徵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300年間歐洲資產階級精神發展的歷史。

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與邪惡的矛盾體。他對學識十分熱愛。“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甚至,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他為了學,放棄了自己:“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探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他對未知的東西感到興奮萬分,對自己的知識感到不足,對學的熱愛已經不可自拔。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說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裡。他還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對學的追求和熱愛還有希望,都是我們學生應該學習的,我們要和他一樣,善學、樂學、愛學。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上進的人,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斷追求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對人性、對人的精神內涵與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兩重性使他處在上帝和魔鬼之間。歌德認為,沉淪和進取的雙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並不對等,他的神性要強過魔性,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這就是所謂“浮士德精神”。

善良與惡相生相剋,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罪惡時,其實我們已經變成了天使。

《浮士德》讀後感範文2

《浮士德》的故事中蘊含著強烈的悲劇色彩,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交替的各種衝突:宗教和科學的衝突、理智和情感的衝突、因循和追求的衝突。

浮士德熱愛學習,“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

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為了學習,他放棄了自己。“為此,我才想魔發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談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浮士德對未知事物感到激動,書給了他力量和希望,他感到自己知識不足,對自己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感到失望,他對學習的熱愛已經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曾經說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裡。浮士德的生活使他變得越來越高尚和純潔,當他死後,他被上層世界永恆的愛所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得救,不僅是因為這個,還因為他不斷地行動,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克服錯誤,終於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我們應該從浮士德的追求、愛和希望中學習,我們必須善於學習,樂於學習,熱愛學習,做積極向上的人。面對浮士德,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糟糕表現感到羞愧,他是那麼的喜歡學習。

浮士德的身體被毀了,但他的靈魂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進步的人,一個不斷反省並最終走上正確道路的人,最終會被拯救。這是浮士德形象在不斷追求生命本質和探索精神中的體現。

《浮士德》讀後感範文3

善良人在追求中縱然迷惘,卻終將意識到有一條正途。——《浮士德》

這就是《浮土德》觸動了我的一句話,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惡”的發展歷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稱為歐洲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詩劇,分上下兩部,共一萬二千餘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紀德國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在傳說中,浮士德是一個追求世俗享受而把靈魂賣給魔鬼的術士。歌德借用這一題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個德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形象。作品寫浮士德一生從書齋、市民社會小世界走向政治、歷史大舞臺的過程,其中經歷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藝術生活、改造大自然這五個階段,從而總結了詩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經驗,也概括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探索的歷史。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象徵性形象。但是他有鮮明的個性,那就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斷探索的精神。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滿足現狀,享受現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斷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過迷惘,有過錯誤,但是由於他的自強不息,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最後能夠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個“每天爭取上進和生存的人”,並被天使接到天堂,見到了聖母。魔鬼在詩劇中作惡造孽,引誘浮士德墮落,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浮士德的前進與成長。套用蘇格拉底的話說,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馬,那麼魔鬼被派遣到這個世上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正是他幫助浮士德走出書齋,投身於實際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錯誤的同時摸索前進,魔鬼其實成為了浮士德在前進道路上不可分離的伴侶。

歌德的創作過程長達六十年。他從青年時代起即構思此詩,直到臨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說,這本身即是一種追求,對文學的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探索新問題。而《浮士德》正是這種追求所帶來結果的最好驗證,可以說,是這種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幾百年來的經久不衰。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必須選擇,而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將使其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個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頑強向上、熱愛生活、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