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熱門版《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三篇

寫讀後感不但能夠提升我們的表達能力,也是一次良好的總結,有利於我們今後的成長,那麼一篇優秀的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熱門版《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熱門版《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三篇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1

哲學上講: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就是正確的認識,如果落後於當時的實際,條件成熟了還不去做某種事,一般叫右傾保守主義。細細品讀《教師的挑戰》一書,聯想起自己平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我不由地進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傾了,保守了。

就像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課堂上,我們什麼都要詳細講解,講得明確而又實在,以至於學生的思維空間都被教師的指導所填滿,學生的靈氣都被教師的才氣所抑制了,最終,封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勤教師教出了笨學生。”其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上教學的一切目的歸根究底是為了學生的學習。作為老師,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盡最大所能去挖掘學生的潛能,變被動為主動,讓主動引領學生的一切學,因為主動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習效率。

研究表明,主動學習的效率是被動學習的四倍到十倍以上,這是因為對於主動學習者而言,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他總是處於亢奮的狀態,因而膽大心細,注意搜尋和分析資訊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遇到困難時,他會調動全身的細胞來尋求突破的契機。教學時,我們有必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天分,學生自己通過讀書或思考能感知的內容和理解的問題,教師退而不講;只在在學生困惑、難於理解的地方,四兩撥千斤地進行適當梳理、補充。課堂上,去除多餘的講解,多餘的提問,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實實在在幫助學生掌握解決矛盾的方法,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掌握由“學會”走入“會學”的必然王國。相信學生的潛能,不僅僅是表現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還體現在當學生學習陷入短路時,教師要學會期待。期待包含著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和寬容,可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並且帶來課堂教學的生動和有趣。課堂上,學生精彩的表現與教師熱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過程,精彩是結果。

課堂上,我們有時總是追求表面的流暢,當提出問題後,從內心希望回答問題的學生少出錯、不出錯,最好能直奔主題節省時間。遇到有人來聽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有困難時,我們就不那麼沉穩了,顯得有些急躁,不願意等待,或催促,或換人回答,還有甚者自問自答,學生哪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呢?精彩也就無處可現。我們看到一些課堂實錄中,那些大師們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麼的氣定神閒。課堂上說的每句話,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寓意無窮,沒有一句是贅言,即使學生的理解與老師有了本質上的區別,老師也能循循善誘,顧左右而不言他,最終達到異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個學生就是一座寶藏,那裡有源源不斷的能量等著你去挖。相信你的學生,你會發現教育的確是件痛並快樂的事情。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2

書籍作為生活的一個載體已經成為我們生存、發展、進步的必需品。讀好書猶如品嚐美味食品,只有細細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養才能充分吸收。暑假裡,我讀了美國魯道夫、德雷克斯所著的《教師挑戰》受益匪淺。

這是一本關於教師的心理學的著作,書中所闡述的問題也是我們老師所經常遇到的問題。比如,學生上課不聽課,打架,不會與人交往,跟老師頂嘴,不寫作業,不背誦課文、當我面對這些問題時只是看到問題的表面,沒寫作業就補寫,沒背誦課文就留下背誦,成績不好就多做題,這樣做的結果是解決了當時的問題,孩子以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教師挑戰》中的老師面對這些問題時,不只是從表面上看這些問題,而是看到了問題背後的東西,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決這些問題。

比如孩子的離家出走問題,是我們家長和老師最頭疼的問題,孩子離家出走,回來之後會有兩種結果:一個是狠狠地懲罰,讓孩子不再有這種想法;另一個是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合理的不合理的都滿足,讓孩子更是為所欲為。除此之外,我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魯道夫分析了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

1、孩子們認為離家出走並不是壞事,可以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2、離家出走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是不在家吃飯而已,爸爸也經常不在家吃飯啊,我離家出走,說明我已經是大人了,證明我已經長大了。

3、離家出走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向大人一樣。

4、離家出走可以讓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

每個孩子都想得到別人的關注,想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強大和成熟,只是有些孩子採取了離家出走的方式。我們只是想到了孩子離家出走的後果,而沒有分析原因,找到原因,我們再來看孩子的離家出走,或許並不那麼可怕。當然這需要做父母的真正的瞭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

此書針對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目的,教師如何做才能引導他們發生積極的轉變做了歸納。

首先講的是尋求關注型,針對這一型別的孩子要避免再給予過多關注,如果孩子通過示弱來尋求關注,就給孩子機會體驗成就感;如果孩子通過破壞性行為尋求關注,就根據孩子的特點尋找機會讓孩子做出建設性行為,並給予認可。這裡要特別注意一點,對於這類孩子的建設性的行為也不要給予太多表揚或讚許,因為這仍然是一種過度關注。老師只要讓孩子感到被認可就好。

第二種是權力之爭型。對待這類行為關鍵是控制情緒,不讓自己陷入權力爭鬥,“讓他的風無帆可吹”。這型別的孩子一般會表現為故意擾亂課堂秩序,或者挑釁老師,這時候教師要避免衝動的本能反應,因為發怒或訓斥正是他想要的結果,只會強化他的不良行為。教師此時保持冷靜,執行自然結果是最好的`選擇,有時候用幽默來化解局面效果也不錯。當學生髮現老師不想和他爭奪權力時,他會覺得無趣,從而有可能改變一貫的行為。

第三種是報復型。這種型別與權力之爭有共同之處,但報復者的挑釁行為不僅針對他不喜歡的老師或家長,而是所有人。這種型別的孩子內心絕望,已經不相信有人會愛他,也不抱希望可以通過建設性的方法取得認可,很容易走向犯罪。對於這樣的孩子改變起來相當困難了,他不相信別人的好意,而且他的行為也確實讓人“想說愛你不容易”。需要尋找合適的機會,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取得信任。而且在尋找機會的過程中,要注意防止孩子有過激行為。

最後一種是自卑型。自卑的孩子同樣是內心絕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認可,於是表現得很無助,而且他們通常有辦法讓別人認為他們是真的無能。教師對這樣的孩子要有發自內心的的信心,相信他是有能力的,不被孩子製造的假象所迷惑。同時給孩子適當的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的能力,逐步建立自信。在這個過程中,同樣要防止出現過度關注,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而不是依賴於老師的關注。

最後我把書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名言摘抄如下:

1、當成人對孩子過度保護或者縱容時,其必然結果就是家長和老師表現出對孩子的能力、智力和責任感缺乏信心。造成了孩子的不自信。

2、一個搗亂的孩子是一個不快樂的孩子,他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羞辱。

3、老師希望孩子們成長,就必須激發他們的真正興趣。學習過程應該成為所有孩子的愉快經歷。這要以老師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為先決條件。

4、氣餒是錯誤表現的根源,每個孩子都想做好孩子,只有當他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時候才會變“壞”。過度的保護和縱容一樣,具有令人灰心喪氣的影響,並剝奪了孩子體驗實力,發展克服困難和照顧自己能力的必要機會。

5、越多批評越不改變,越不改變越多批評。面對這種惡性迴圈,我們可以改變一下方式。

6、一個氣餒的老師不太可能成為鼓勵孩子的源泉,只有當老師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有把握的時候,才能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老師對孩子的實力好能力看得更加清楚,也就更能給孩子傳遞真實、客觀、樂觀的資訊和態度。

7、一個人越不爭強好勝,越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如果他專注並滿足於自己的工作,那麼無論競爭者做什麼或者取得什麼成就,都不會對他造成干擾。爭強好勝著只有在自己成功時候,才能面對競爭的局面。

8、安全感是人內在擁有的,無法從外部獲得,但環境可以刺激或者阻止其發展,安全感來自內心,來自自身的勇氣,來自對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應對未來生活中任何情況的認知。

9、愛和親情的獲得,並非取決於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長短,而是陪伴質量的高低,付出愛和親情並不需要太多時間,它可以在幾秒鐘之內表達。

10、我知道你可以做的更好=你現在為什麼沒有做好。

總之,教師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更能促使學生的健康成長。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另外寬容會使自己處事變得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為以人為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讓我們學會寬容學生,使學生的人格更健全。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3

記得第一次從佐藤學先生的書中看到這個詞時,我還是有些疑惑的,什麼是學力啊?尋遍全書,佐藤學先生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百度知道將它定義為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簡稱。但我能明顯地感到此解釋並不能完全解釋清楚佐藤學書中的那個學力,這究竟是什麼呢?

它隱約像一種力量,又如植物積極向上的生長力嗎?它又隱約像一種潛能,等待別人點化激發的潛力嗎?學力學力,佐藤學先生似乎一直在提醒我們它就像人的一種本能一直伴隨在我們每一個兒童的身上啊,那是一種有著自我創造探究的學習能力。但它怎麼又那麼陌生,比起大熱的兄弟——學歷,似乎汗顏很多。追根溯源,究竟是什麼遮住了它的光彩?

我們傳統的教育模式似乎難逃其責。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示範學生模仿,想想這些我們習以為常漠不關心的行為模式哪一樣是真正尊重了學生?哪一樣是真正相信了人的無限潛能?學生興趣被打擊、潛能被埋沒、學力自然得不到發展。

要想發展學生的學力,正如佐藤學先生所言,必須得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傾聽學生。要讓這種傾聽關係發展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為傾聽進而走向合作學習的關係。

書中列舉的案例《不可思議的種子》讓我領悟到什麼才是真正的尊重學生、傾聽學生。一般語文課上,常常限定於教材文章的語言認識,很少將實物帶到學校裡來。但在這節課上教師不僅允許學生講牛膝草和蒼耳的種子帶到課堂上來,在課堂上允許學生細心地觀察、自由的發言,教師竟然准許將蒼耳的果實稱為自己熟悉的“粘蟲”“抓抓將”或是兒童自己想象的“媽媽做的蘋果兔子”“宇宙的原始森林”。這一普通果實的稱呼,這正是一種兒童體驗與蒼耳果實一次新的相遇。而這一相遇是那樣的豐富而多樣,它與兒童之間產生全新關係的過程又怎能不稱之為擁有學力的真正學習呢?

如果我們也想擁有這樣的課堂,擁有這樣非凡學力與創造力的兒童。那就請從尊重兒童的尊嚴、傾聽她們的心聲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