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編版《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三篇

當下的教育,是需要尊重學生這個個體的,必須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對於老師而言或許是不小的挑戰,那麼你應該去看看《教師的挑戰》這本書,你一定會有很多啟發的,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編版《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精編版《教師的挑戰》讀後感範文三篇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1

懷著一顆敬畏的心,終於認真地讀完佐藤學的《教師的挑戰》一書,我是為佐藤學教授書中的大量詳實的事例和他們的教師為之而進行的努力探索精神而敬佩不已。關於學校的職責所在,教室環境佈置和學習氛圍,教師在課堂上承擔的角色和細緻入微的傾聽與觀察,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與探究意識無不令我驚訝。驚訝之餘,對照我們的課堂,我在進行思索:

一、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

在國外案例一章中,佐藤學教授列舉了義大利、墨西哥、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非常不起眼的學校為例,旨在說明全球許多國家都在進行課程改革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讓我最感動的是在美國波士頓市的一所國小校,校長狄波拉瑪雅在十年前就是在美國紐約最困難地區的學校創造“奇蹟般的成功”而聞名。日本的領航學校和“學習共同體”學習的願景等都是從狄波拉瑪雅的安靜而紮實的學校改革實踐中獲得的啟示。十年後的再次造訪,狄波拉瑪雅讓即將畢業的5名兒童來給佐藤學教授做嚮導。“學校最重要的是傾聽兒童的心聲。”正是她的這種理念,使得這所國小校成為波士頓公立學校的倡導民主化的領航學校。學生的轉變和教師的成長令佐藤學教授驚歎不已。座談時,做嚮導的5名兒童對他說到“這所學校是你們的‘第二個家’”的時候,5個人爭先恐後地回答:“啊,真是的,是我的‘第二個家’”,“也是我的”,“‘第二個家’這個詞很貼切呀”,“嗯,是共同學習的家”。這些看似平靜的兒童們內心一定雀躍歡呼。這次造訪讓佐藤學教授感動不已,幾近落淚。這裡就是學校的未來,是民主主義的希望。

而在我們一貫的認識裡,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傳授學生知識的場所。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們已經認識到學校對於下一代成長的重要性,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們不同的學校提出不同的辦學理念和校訓、校風,但是大多停留在口號式的宣傳上,因為大學聯考制度的限制、因為評價制度的限制……我們不能真正從兒童的身心成長的規律出發,採取適合孩子、孩子喜歡的教育方式,一大堆所謂的問題學生,因為學校的分數而生活的並不開心,以至於對學習、對學校感到厭煩,學生流失現象在國中、高中極為嚴重。這都說明了什麼呢?我們的學校不是所有孩子生活的樂園、學習成長的場所。我們要走的路還很漫長很漫長……

二、課堂是靜悄悄的交響曲

佐藤學教授敘寫了他所觀摩的一個個課堂,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再是以往的“吵吵鬧鬧”的課堂,逆或是那種受到喝彩的、熱熱鬧鬧的、華而不實的課堂。走進每一個課堂,孩子們靜靜地思考、毫無拘束地輕聲表達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則在傾聽同學發言的基礎上,梳理自己的思考,說出沉穩而精當的話語,教師在課堂上悉心傾聽每一個兒童的心聲。尤其是茅崎市濱之鄉國小山崎老師的教學更是令佐藤學教授感到震驚:山崎老師作為一名新教師,卻能讓38個三年級孩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幾乎都各自交流了自己的閱讀心得。這種小聲交流雖然對觀摩教學的近100名教師來說極其細微可在兒童中間卻能聽得清清楚楚,一個一個聲音回城了共鳴與觸媒,在課堂上交響。山崎老師不折不扣地接納每一個兒童的專心態度,讓他客服了教學經驗的不足,山崎老師的課堂是良好傾聽的典型。觀摩了山崎老師的課後,佐藤學教授懂得了:教學創造的七成與教師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尊嚴息息相關。

在教師耐心傾聽的同時,教師能夠巧妙地把兒童探究的思考串聯起來,也是促使合作探究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以“傾聽”為中心的教師活動,能夠在兒童之間建立最為能動的關係。福島縣郡山市金透國小的菅野哲哉老師的一節公開課《水的膨脹》,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菅野老師的教學是以每一個個體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的合作學習為核心展開的。兩人一組進行兩次不同的實驗,讓兒童觀察到水在加熱和冷卻的情況下,水位出現變化。菅野老師並沒有直接告訴兒童答案,而是以疏離的兒童和學困生的共同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給足時間和機會讓孩子們自己去實驗、去觀察、去討論,這種教學策略使兒童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為兒童準備了生動交流的舞臺。

而我們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顯得過於熱心和急切,總是害怕學生想不到、想的不到位,在孩子回答問題時不是靜心傾聽,而是絮絮叨叨、重複囉嗦,甚至打斷孩子的思考。殊不知在課堂上學生因為探究而出現的離題、停頓、停滯、舉步不前的情況是很自然的事。尊重所有學生的思考並能俯下身子傾聽,是日本一些追求課改、課堂變化的教師們努力追求的。我們能否也能在自身認真傾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互相傾聽意識,形成有效的傾聽關係,進而發展成交響的關係,我們的課堂是不是也會出現靜悄悄的交流與合作。

三、兒童是學習的主人公

佐藤學教授在書中展示的課例,都能讓我們看到兒童在課堂上能夠開心地、投入地和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聯絡的理解連老師也沒有想到,甚至自愧不如。正如濱之鄉國小的西岡老師所說的那樣,他所在的班級構築的合作學習關係,是兩年來不斷反覆指導學生要“認真傾聽同伴的聲音”、“擁有自己的理解”、“從細小的差異中學習”的結果。即便如此,兒童為什麼能夠完全記住10小時之中同伴的發言呢?佐藤學教授認為:這是因為每位兒童都成了班級學習的主人。首先教室的大變樣,學習內容從課內到課外,各種實踐活動的紮實有效的開展,令學生們樂此不疲,學習種菜與賣菜,走進微生物世界……這些活動人兒童成為學習的主人公。原田老師和她班上的兒童們在三個月的時間中,以新寫的主人公的身份開展實現了當下的學習,這正是在為明天的希望做準備。而讓家長參與到教學,則是日本課堂改革的重要一環。因為很多家長參與課堂學習,兒童們會更加柔和,所有的兒童都能夠安心地集中精力學習。不僅家長之間產生了聯絡,而且這是家長們理解兒童的現實、理解教師的思考的一個絕好的機會。

我們現在的教育危機的核心是“密室撫養”、“密室教學”所引發的教師與家長之間信任的缺失。學習參與倡導每位兒童都在數位成人的協助下學習,通過加強教師與家長的聯絡來努力構建學校中的學習共同體。如何在大班額情況下,有效地組建學習小組?有效地進行合作探究?如何真正的“以生為本”?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意識?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變得靜悄悄?如何讓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成為課堂上積極思考的主人?我們需要學習、借鑑國外好的做法的同時,還要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需要我們教師去努力探索與培養,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去做一個弄潮兒!我們依然是任重而道遠!我們也當然是改革的踐行者!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2

走上三尺講臺已有五年有餘,回顧往昔總覺得教學上自己風格有稜角,沒有和風細雨般的課堂,也曾執著追求喧鬧課堂,卻忘卻教學的根本是對話,心平氣和的對話,一個願意講,一個樂意聽。

讀著《教師的挑戰》,一個個的課例,看似平凡的每一個觀點,每一句話都深深打動過,這不就是以往我所追求和諧的課堂嗎?

和諧一境界(傾聽)

傾聽是佐藤老師的觀點,在《教師的挑戰》中,佐藤學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他認為:要構築合作互利學習的關係,就要培養學生相互傾聽的能力,這首先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認真傾聽每一位兒童的心聲。在我看來這其中的傾聽包含很多的耐心和技巧。書中的山崎老師、澀谷老師和勝沼老師,雖然都是普通教師,但在佐藤學看來,他們都是兒童心聲的傾聽者。但如果細細品味佐藤老師在最後的評價中不難發現:這些老師的教學活動都是以“傾聽”“串聯”“反芻”為中心展開的。老師需要細緻地注意每一個人的態度,耐心的等,等待學生那些“奇趣”的發言,而不是“好”的發言。

我看到這些語言的時候,反覆看了幾遍。例如:一個人初看都明白“傾聽”的意義,但實施卻有些迷茫,而後邊的“相互傾聽關係”的三條建議,告訴了我平時在我的教學中有哪些已經做到了對孩子的傾聽,往哪些方向努力是正確的。特別是課堂中孩子的發言,善於傾聽的老師會通過發言瞭解學生內在品性和發言的關聯,這個發言是由那一句發言觸發的?這個發言同已知的學習內容有什麼關聯?這就是佐藤學所說的“串聯”, 那麼師生,生生之間的傾聽與合作關係就會水到渠成。珍視每一個兒童的發言,師生之間的信賴隨機產生,此時老師也要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讓合作學習和傾聽相輔相成。

“反芻”=”我不懂”這段文字有些不懂,還沒有真正的領悟這裡面的含義。

如水二境界(尊重與信賴)

“水“能滋潤萬物,潤澤教育的核心理念即讓學生潤性澤心。佐藤學提倡的是一種寧靜、潤澤的課堂氛圍,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處於一種自然狀態,不恐懼、不緊張的心態是他們安心學習的前提。這正好符合我們目前課堂所追求的——尊重與信賴。

藤田老師歷經8個月的課堂轉變,摒棄齊聲朗讀,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朗讀,他們在喜歡的段落旁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讀完課文他們互相討論著,自自然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是快要下課了,他們仍然意猶未盡,想要繼續討論。佐藤學認為,濱野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自於他對每一位兒童的尊重。能夠給學生一個輕鬆的環境,讓每一個學生自由自在地以輕輕的聲音,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討論。但事實上,人們往往只會對那些“有能力”的學生產生尊重和信任,卻很難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

細節決定一切,書讀了一大半,書中佐藤學幾十年如一日地關心發生在教室裡的課堂,他用自己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著課堂上每一處細節,在《教師的挑戰》的後記中,他說: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有意無意地漠視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

積累起來的嗎?“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體體現嗎?我理解的小事等同於細節。例如:害怕數學連書都不翻的芳樹,總是閉著嘴,躲開他人視線的良子,今天穿著繡著小花的褲子來上學了。

這裡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援和促進著每一個孩子學習,對教師來說這比“大規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個孩子的點滴成長。這些在別人看來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來卻彌足珍貴。佐藤學在書中介紹的教師是在任何學校都可以遇到的尋常教師。每一位普通教師的小小挑戰與教室中的孩子們才是開拓未來的教育改革者。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3

近來在教學上,我遇到了許多的苦惱,教學的心都是浮躁的,想從書裡頭求得一知半解,便開始閱讀《教師的挑戰》。佐藤學老師說: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利,儘可能提高兒童的學習質量。這句話讓我反覆思量,不禁想起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裡有一句話:尋求並找到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閒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這兩句話無論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相距甚遠,但仔細咀嚼卻可發現,兩者有著共同的追求。基於當前的教育,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學校裡多的是埋頭苦學與無益勞動,少的是快樂和堅實的進步。那麼誇美紐斯所尋求的教學方法是什麼,佐藤學認為的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是怎樣的挑戰?怎樣讓課堂變得有趣,讓學生能夠愉悅地學習呢?我不停地琢磨、研究。佐藤學老師記錄的一個個鮮活的教學例子,就像一面鏡子,供我對照、反思、感悟。終於,我“觸控”到了真諦——尊重與信任。

尊重與信任,看起來簡單,實際要做到卻很難。在教學中,教育經驗不夠豐富的我們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主觀地要求學生如何去完成,或掌握到某種程度,而總是忽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忽略了他們的許多想法和感受。試問,我們有多少次因為學生的回答不符合所謂的“標準答案”,而直接否定了學生的想法?又試問,我們有多少次因為學生的回答不夠完美而表示出不耐煩的神情?實際上,學生的這些想法可能更有生活的味道,可能更有實踐的意義。回想一下,我有多少次為了使課堂教學環節能夠按部就班,能夠按照備課時預設的方向“走”,而對學生的“別出心裁”選擇忽視。由此可見,尊重與信任絕不是我們以為的那麼容易做到。佐藤學在書中提到,我們與學生應坦誠相見,不折不扣地接納,而不是隻選擇那些所謂的“好的發言”,正如書中所說,教師若只尋求“好的教學”,就會把“好的發言”串聯起來展開教學以致這種教學陷入單調而乏味的誤區,所以,尊重在教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尊重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對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對他人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

課堂,是所有不同層次的學生構築而成的,因此,學習也應給與所有人應有的權利。讓所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每節課,都是一棵樹苗,學習的目標就是主幹,“好的學生”“好的發言”“好的思路”……把所有的“好”串聯起來,樹幹當然會粗壯。但是少了枝幹的發展,樹木就只剩主幹光禿禿的存在,就沒有了枝繁葉茂的朝氣。所有學生的參與,所有學生的課堂表現,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才能讓課堂煥發無限的可能和生機。尊重每個孩子,學習才能飽滿,課堂才有活力,教學才有生機。我們要尊重所有,利用有效的“串聯”、“反芻”,使學生朝著更加有效的思路進行思考和學習。

語言是教師對學生表達尊重最直觀的一種方式。語言的魅力彰顯出一位教師的學識、氣度與涵養。從《教師的挑戰》這本書上我也習得了語言的有效運用,發現它能使課堂的流程更加順暢。比如:“這一次,大家坐在原位上,每個人再來讀一遍,好麼?”“聽了某某君的發言,我認為……”“從哪裡看出來的呢?”以上幾句課堂語言,讓我彷彿也置身於這節課中,深刻感受到這位老師不僅在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還努力用這些毫無命令式但充滿溫度的話語將課堂串聯起來,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陡然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使教學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教學中,我往往由於學生各種各樣突然性的回答而無所適從,只好選擇性地迴避掉這些預設外的問題。而書中的一個案例,教師對於學生看似“錯誤”的答案的迴應,不是否定,也沒有逃避,不是“為什麼這樣認為?”,而是“從哪裡看出來的?”。這樣的發問,就能引發學生迴歸文字,重讀文字,在課文的一些細節處,聯絡生活實際,於是發現這種“錯誤”背後所隱含的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文字沒有直接敘述出來的事實,從而豁然開朗。這不正是我缺乏的嗎?教師的傾聽與串聯在課堂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書中所言,“教師在課堂中,要將學生與教材串聯起來,將學生與學生串聯起來,將教材與生活串聯起來,將新知識與舊知識串聯起來。”不單單只是把“好的發言”串聯,還要給看似“錯誤”的學生機會,讓學生學會把觀點和所學內容串聯,這不正是在授之以漁嗎?

誇美紐斯所要尋求的“可以使教員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的教學方法,正在我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中實踐著。如何實現“自主、合作、探究”,我認為小組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實現方式。那麼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呢?這無疑是很多新老師和我一樣需要學習探究的。通過書中的案例和介紹,我得以借鑑:

首先,要考慮分組的問題,學生有著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格的差異、學習興趣的差異。最重要的是學習能力的差異,一個小組應該有學習能力強的又有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這樣可以進行互助;然後是學習興趣的差異,一堆偏愛語文而一上數學課就想睡覺的學生顯然不能放在一起,小組中喜歡數理的學生可以很好地帶動那些對數理興趣不那麼大的學生。最後是性格上的差異,一個小組應該有性格外向的和內向的,這樣才能互相帶動、和諧相處。無論是哪位同學,都渴望得到老師課堂上的關注,所以讓每位同學都有責任與擔當,讓遊走在學習邊緣區的同學都有自己的歸屬感,找到每個人的“閃光燈”,讓他們都有事可做。由此,我也找到了組織教學和落實教學的“金鑰匙”。“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誠摯是架通心靈的橋樑。”書中得法,運用此法,還得結合實際。參閱了許多資料,我正在計劃實施“人人是組長”的小組合作計劃——每個小組設立“學習組長”、“作業檢查組長”、“背誦組長”、“大組長”。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大組長的人選。我想打破一貫的思路,大組長不是選擇綜合能力最強的同學,而是選擇相對弱勢的同學,讓他感受到老師的信任,讓他有事可做,讓他找到自身的價值,也讓他能想辦法融入班級融入課堂。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隊名和章程,有了響亮的隊名,小組內的每個成員就像找到了組織一樣。有了隊訓,每個成員可以有章可循,自覺遵守,同時也為成員間的互相監督創造依據。學生按照這種分組方式,建立小組內的互相監督機制,也建立小組間的競爭機制。有競爭才有動力,小組與小組之間是要對抗的。可以評選每一天、每一週、每一個月的最佳展示團隊、待進步團隊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小組合作,不止是我對學生的尊重,也是學生間互相的尊重。瞧:我們正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夥伴。

“傾聽,串聯,合作”這些都必須以尊重和信任為基礎,而尊重與信任正是構成“寧靜的課堂革命”的關鍵因素。對於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挑戰。知識有待充實,經驗有待累積,方法有待學習,挑戰卻無時無刻。可這一切,都不能阻擋我前進的步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