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4範文

讀書實在是一件很辛苦、很快樂的事。有人懸樑刺股,有人鑿壁借光,可見讀書之辛苦。讀書讓人博取眾長,讀書讓人更勝一籌,可見讀書之快樂。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關於《人生的枷鎖》讀後感4範文,方便大家學習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4範文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1

那些天每有所思,腦海裡全是那跛足少年。當他虔誠地祈禱上帝治癒他的殘疾時,為顯示誠意他故意讓自己吃苦,想象著自己被治癒後幸福快樂的樣子,想象著原先嘲笑他的人是怎樣目瞪口呆……此時,我真想去擁抱這個善良純樸的少年,這不就是當年的我嗎?小時候,自己也曾因過於害羞,老是沉浸於自己的缺點,而不敢回答問題,不懂得與同學相處。儘管外表沉默寡言,內心卻把自己想象成班裡最棒的那位同學,甚至於暗地裡模仿她的一言一行,整天如白日夢般遐思,還常常為自己想象出來的幸福吃吃傻笑。

少年菲利普不斷遭人嘲弄,逐漸失卻了孩提的天真,進而痛苦地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哪個少年不是在自身的煩惱中成長起來的?“菲利普看了好多書,腦子裡塞滿了各種各樣的念頭,正由於他對書裡講的事理只是一知半解,這反倒為他的想象力開闊了馳騁的天地。在他痛苦的羞態背後,在他的心靈深處,某種東西卻在逐漸成形,他迷迷糊糊地意識到了自己的個性。”

讀書使人成長。作者在書中列了大量主人公在不同階段讀的書,這些書中的思想和他周圍人物的思想都在影響著他。“一個人彷彿是一個包得緊緊的蓓蕾。一個人所讀的書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數情況下,對他毫無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對一個人來說確實具有一種特殊意義,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使得蓓蕾綻開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連開放,最後便開成一朵鮮花。”正因為菲利普持續閱讀的習慣,才使他能一次次突破枷鎖,獲得人生意義上的自由。

閱讀中,我分明覺出菲利普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恍惚有自己的影子。我也曾有他遇到過的迷茫,而我卻不知道如何處理。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就是讀書與沉思讓菲利普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他對朋友的選擇,他的求學之路,他對神學的思考……他不顧伯父反對,遠赴德國求學;後來到倫敦成為一名會計學徒,因為厭倦了枯燥的生活,很快他又轉到巴黎學習繪畫。意識到自己在藝術上資質平平,不會有所建樹,後來他決定去倫敦學醫。書中最吸引人的,是菲利普在面對生活抉擇時的反思,其中落魄詩人克朗肖對他影響。“克朗肖”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物,雖然他後來的物質生活有些悲慘,但我非常欣賞他身上的落泊文才和曠達的哲學思維。

菲利普的朋友阿特爾涅對我觸動也很大,尤其是他的擇妻觀。他自己多才多藝,可是卻離開與他同樣有才華的前妻,選擇與一個樸實能幹的女僕生活在一起。他共有九個孩子,過著真實而平凡的幸福生活。他的很多思想都影響到菲利普。

主人公對米爾德麗德的愛情可能最令讀者難以理解。他怎麼會愛上一個如此自私自利甚至無恥的女人?菲利普也認識到了她的真面目,但還是一次次無奈地感到:他不能不愛這個女人。他清楚這種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時才能消失。在這場愛情的追逐中,菲利浦喪失了獨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嚴,還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財產。“世界上的折磨莫過於在愛的同時又帶著藐視了”……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用類似病態的精神折磨過自己?因不甘失去的一些東西,特別是曾經投入過的感情,即使已經明瞭是錯的,卻仍在主觀意識裡寄希望那是永遠美好的存在。也許這就是人性無法突破的枷鎖。

很多人讀書過於看重實用性、目的性,而最終面對茫茫書海無所措手。實際上,讀書是為了自己永遠的成長。“當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既定的目標,你就沒辦法發現在這個目標範圍外,更廣闊的可能性是什麼”。看起來沒什麼用處的書,或許會給你的未來早早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書是不分國家與年代的,因為不管哪個國家的人性都是相通的,歷史也是相似的。當你在成長中遇到困惑時,或許古今中外的某本書裡早已告訴你解決問題的答案。

傅雷曾提到過一本書對他的影響。一開始他因為情緒波動,“神經亦復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後偶然讀到羅曼·羅蘭寫的《貝多芬》,“讀罷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燭照,頓獲新生之力,自此奇蹟般突然振作。此實餘性靈生活中之大事。”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2

這是我讀過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說,之後又讀了幾部他的其他作品。一個好的作家應該是獨樹一幟的,無論是在文筆還是思想範疇上,都會有自己明顯的風格。正如這個世上的人,會因以與他人的不同而區分開來。毛姆的故事總是這樣,情節緩慢,語氣溫和,卻娓娓動人。所以讀毛姆的書好像是聽一個長者講故事。

我漸漸地聽得入迷了。

菲利普是個殘疾人,他的人生算不上成功。他在上學時被同學嘲笑跛足,而後自己孤立起來。第一次戀愛,卻發現是自己的虛榮心作祟。學習會計卻與事務所的人格格不入並且對會計毫無興趣。轉而去巴黎學習自己喜愛的繪畫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多少天賦,頂多當個二流畫家——接觸的藝術家是需要大天賦的。在巴黎間,卻陷入一位本質庸俗冷薄的女子戀情中,迷戀她的肉體而不能自制,她一次次傷害他卻一次次求助他。於是,菲利普便又神魂顛倒,心靈因此而深深自責。去上醫學院,漸漸發覺自己喜歡這職業卻遇到了磨難——因股票是去了所有的財產,他只能停學。而後費勁艱辛尋找一個低階工作來填飽肚子,得出人生無意義的結論安慰自己。最後報收生活磨難的他,才遇到了完美的情人,因此內心得到安頓與幸福。

其實,冷靜下來想一想,菲利普能夠做到只是提及他的殘疾時才害羞已經相當不錯了。這個塵世中有不少殘疾人,這類人中的絕大多數都從不努力去生活,而是依靠社會救援或者別人的同情生活,而且還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菲利普卻不這樣,雖然早期的他不能像聖人一樣擺脫身體缺陷所帶來的困擾,可是他從來都不讓這一問題長期困擾自己,也從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菲利普一直想從生活中追尋人生的真諦。在我看來,他的這種鬥志已經足以證明他的不平凡。他在追求生活的道路上有過許多嘗試,走過許多彎路:皈依基督,去德國,學習德語,前往巴黎學畫,去會記事務所學習等等。在堅持尋找夢想的道路上,誰又沒有走過彎路呢?堅持最初的選擇並不困難,它不需要太多的勇氣,需要的只是盲目的堅持,再加上足夠的耐性和餘生的幸福就完全可以了。可是,選擇改變卻沒有那麼容易,它是一件需要有極大勇氣和魄力才能做到的事情,它需要你去_雖然完全不喜歡但可能已經適應了的生活而進行新的嘗試,它需要你有面對庸俗世人嘲笑的勇氣,需要你有可能會再次失敗的覺悟……我絕不認為這是那些“不撞南牆心不死”的人能做出來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這需要太多的勇氣,而這正是懦弱到只懂順從生活的他們所欠缺或者說壓根就沒有的東西。

我想,菲利普是綻放開來的。菲利普從小便會從所經歷的事情中剖析自己當時的心裡情感,並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於是他認識了自己由虛榮心引起的第一次愛情,意識到自己對會計的毫無興趣,也撐死的面對自己在繪畫上並無天賦這一尷尬,意識到自己肉慾引發的第二次愛情,意識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是人和生活。因為自省,在生活的一連串陰霾中汲取到了陽光,從黑暗中思考著前行。而他前行的動力則是那顆對生活永遠充滿熱情的心靈。

自然菲利普也擁有很多人會有的缺點:虛榮,嫉妒心,心胸狹窄,不夠堅強,對待心靈上的弱者的冷薄,自制力薄弱……可是他能不斷地自剖自新,意識到這些不好的存在,然後在前進時慢慢地蛻掉這些壞死的部分。

菲利普一直在尋找人生的真諦,渴望去除枷鎖得到真正的自由。可是真正的自由又是怎麼樣的呢?是孑然一身不必為任何人負責擔當,做任何想做的嗎?毛姆認為不是的,所以他在最後讓菲利普放棄了象徵著絕對自由的西班牙旅行,選擇了婚姻。或許人生的枷鎖根本不可能完全地去除,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輕——它要有該要承受的重量。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3

我一直渴望讀到結局,想知道主人公菲利普的人生故事怎樣結束,想從菲利普那裡有所啟迪,得到人生的答案,找到人生的意義。

菲利普的人生結束了嗎?沒有,但是故事已經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了。菲利普的人生進入了這樣的模式:一個男人來到世上,幹活,結婚,生兒育女,最後悄然去世。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最簡單的然而卻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菲利普對人生信條是:他想要從紛繁複雜、毫無意義的生活瑣事中,編織一種精巧、美麗的圖案。可最後,他依舊身處人生的枷鎖之中。

“一個人只有一種命運。”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遇到的人,只會讓一個人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內心真實的渴望,終將走上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因此,一個人註定只有一種命運。這是否也是人生的枷鎖?

1人的自我意識

因為菲利普的殘疾,他被周圍的人所孤立,也正因如此,他更能看得清自己以及周圍的一切。“只是通過日積月累的疼痛感覺,他才逐漸意識到自己肉體的存在。而對個人來說,他也非得經歷這類切膚之痛,才逐漸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什麼是自我意識?我想,是意識到精神和肉體的分離與統一。人具有精神性的存在,不止有肉體性的存在,因此具有分離性。但是精神獨立於肉體,卻不能脫離肉體,兩者又是緊密的統一在一起。精神會受到肉體的制約和影響,肉體是精神與外界世界相接觸的媒介,對精神的形成和塑造至關重要。因此,精神和肉體又是統一的。

“儘管我們每個人都同樣感覺到自己的身軀是個獨立而完整的機體,但並非所有的人都同樣感覺到自己是以完整而獨立的個性存在於世的。”

2關於宗教

菲利普開始時虔誠的相信上帝,但他無法理解這種現象:一個人可以作為教士虔誠地講上一大通道理,卻從不願以普通人的身份躬身力行。這種言行不一的欺騙行為使他義憤填膺。

我想到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他講到在過去的中國一直以來是以道德來維繫社會和國家,皇室統治者一直大力推行儒家的道德禮教,人們受著道德禮教的約束,但這裡面存在著陰和陽的關係。文人官員集團都善於道德說教,並嚴格執行著各種細緻繁碎的禮儀規範,這是陽;但他們在實際的行事時,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爭權奪利,而把道德作為表面文章,這為陰。

中國的儒家和西方的宗教是多麼相似,它們都是以道德說教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它們自身有著另一套行為標準,它們都成為了統治者奴役民眾思想的工具。此時,信仰成為了一種枷鎖。

宗教本身沒有錯,它是人們精神的寄託。道德本身也沒有錯,它可以讓人們更好的生活。但是人們常常沒有意識到信仰自身,信仰是什麼?自己為什麼要信仰?我們所生活的文化環境會潛移默化的塑造我們的思維模式,信仰常常是環境強加給自己的。比如,一個人出生在西方的某個國家裡,他從小就被教育要信仰上帝,周圍的人們也同樣信仰上帝,他所處的環境都是這樣的文化氛圍,那麼他就會被灌輸這種宗教信仰,並感覺這一切自然而然。

當菲利普到德國海德堡學習時,處在不同的文化環境,遇到了不同思想的人,他有了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他了解到,有些人之所以死抱住信仰不放,若不是由於冥頑不化,就是出於私利的考慮:他們心裡明白那些信仰純屬虛妄,但仍有意裝模作樣來矇騙他人。

他發現自認為正確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大家都自認為正確得很。那些偉人,在他們的時代裡,所堅信的真理,如今我們證明可能是錯的。那麼我們今天堅信不疑的事物,會不會像過去他們所相信的事物那樣,同樣也是錯誤的?

“凡是世人所相信的事物,他差不多一概極其真誠地不予相信,而對凡是自己不甚瞭然的事物,都深信不疑。”菲利普的一位朋友維克斯這樣說道。

懷疑主義也許是一種很好的思想。懷疑一切可以讓我們更能看清楚事實、理性客觀的看待事物,而不陷於思維定勢的偏見。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4

《人生的枷鎖》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創造的長篇小說,該小說通過描寫主人公菲利普迷惘、失意、彷徨、悽苦、波折、痛楚、失望、探索的成長過程,從而表達了作者呼喚人們解放思想、解放天性的主題思想。該小說以“枷鎖”為喻,痛斥了資本主義社會黑暗、壓迫、冷漠、戰爭、紛爭的冷酷現實,從而鼓勵人們勇敢追求公平、正義、和平、現實的正常生活,因此這部佳作被稱為二十世紀百佳小說作品之一,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菲利普是個悲情、可憐的人物,因為自幼雙親亡故,身世悽苦,又加上患有先天性的跛足,所以自卑、卑微、可憐成為了壓在他心底的一塊石頭,自此他也就慢慢演變成了一個孤僻、敏感、執拗、冷漠的青年。而且更加殘酷的是,苦難從來沒有給過菲利普一點好臉色,當他進入寄宿學校之後,那不合理、不公平、不全面的教育制度更是嚴重摧毀了他內心所剩的一點點希冀之情,這讓人不免為他感到痛心。而步入社會之後他更是舉步維艱、處處受難,就連最甜蜜的愛情也變成了最苦澀的毒藥,這樣黑暗的生活讓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所以他每走一步都荊棘叢生、痛徹心扉,這也難怪他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和難以治癒的創傷。

不過好在困難並沒有剝奪掉菲利普對於生命最後的渴望,所以他選擇放棄迷幻的理想,選擇掙脫精神上的枷鎖,然後和善良、專情、可愛的薩拉一起迴歸到安逸、現實、靜謐的小漁村去幸福生活,這樣的結局讓人覺得欣慰又快慰。

其實從菲利普艱苦的一生中我們可以發現,人生的枷鎖都是因為貪慾、自私、奢望、幻想、誘惑、不甘和不公造就的,所以要想活得體面、活得自由、活得自主,那麼就要學會淡然、學會坦然、學會堅強、學會和解、學會原諒、學會放下,唯有這樣才不會自己為難自己。

多走一些冤枉路、多受一些人世苦,這並不是丟人的事情,也不是無望的災禍,相反這都是一筆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和人生經驗。因此,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能領悟到生活的真諦,然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唯有這樣才不會給自己戴上繁重、可惡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