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青春之歌》讀後感範文3篇

青春是短暫的,青春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不要浪費青春,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青春之歌》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青春之歌》讀後感範文3篇
關於《青春之歌》讀後感範文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麼的堅貞。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為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為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在中國共產_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塑造了各種型別的知識分子形象,反蚋了在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烈動盪的年代,知識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現中國的一代青年在黨的領導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擺脫舊思想來束縛的曲折成長過程,說明了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只有在共產_黨領導下,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確出路,才能擁抱起美好青春。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找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搞性格。

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鬥爭,並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為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欣賞完了這部作品後,我感觸頗多,在當時這種社會環境下,進步青年敢於投身革命鬥爭之中的熱情應該值得現代這社會中的青年人學習,學習他們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

關於《青春之歌》讀後感範文

漫步青春

夏夜,窗外的雨淅淅瀝瀝地下著,陣陣氤氳的晚風吹散了我朦朧的倦意,情不自禁坐一把古藤,品一口香茗,捧一紙經典。

書頁翻飛的聲響輕輕迴盪耳畔,飄進屋裡的雨滴沾溼了扉頁,在燈光的映襯下,晶瑩剔透。彷彿楊沫筆下的《青春之歌》,那一個娓娓而來的動人故事,在我內心深處散發著難以言喻的光芒。

《青春之歌》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塑造革命知識分子的優秀長篇小說,更是我心靈的伴侶,值得珍藏永恆的經典。它就像一朵朵沁人心脾的茉莉花,淡淡的清香總是縈繞著鼻尖,回味無窮。作者楊沫用她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以及深刻的描寫,華麗的語言和深情的人物給我們演繹了一場非同凡響的時代青春。讓我感受到青春就像一首無言的歌,那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合著心跳的節拍,奏出生命的輝煌樂章。

“人在最痛苦的時候,是最容易回憶往事的。她一邊哭,一邊陷入到回憶中……”她——林道靜。當初,她是如此柔弱。出身於地主家庭的她,生母慘遭迫害致死,飽受著異母對她的凌辱和虐待,為了與命運抗爭她毅然離家出走,毫不在意一個人孤軍奮戰。可是家庭的不幸,坎坷的愛情,民族的危難,革命的風暴交織摺疊造就了林道靜,鑄就了一個嶄新的靈魂。她的故事曾幾度令我潸然淚下,沉浸於其中無法自拔。

“只有把個人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這是林道靜給我青春最大的禮物。在這個現實的物質社會,或許我們都曾把青春荒廢在虛擬的網路遊戲上,或許我們都曾把青春荒廢在短暫的安逸偷懶裡,或許我們都曾把青春荒廢在自私的爭奪名利中……和林道靜的精神境界相比,我也許只是她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我想為自己的心靈留有一塊純潔的聖地。

上帝賜給我們一張純白的紙,再讓我們以美好修飾,以活力充實,以道德昇華,以勇敢呵護,每畫下一筆都會成為永恆的歷史。當白紙被我們密密麻麻地填滿時,再用時間的雙眼去欣賞,那些改寫不了的遺憾會令你終身懊悔。

現在,我想在那張白紙上畫下青春裡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我要以林道靜作為學習的榜樣,也和她一樣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

親愛的祖國母親,您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底蘊深厚。您就像盤飛在世界東方的那條巨龍,向世人展現著您五千年的滄桑文明。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我們對祖國母親的關注程度將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正是這樣,我想去譜寫那一直延綿不絕的華夏篇章,去為五星紅旗增添一抹新的豔麗。同時,銘記社會主義核心,乘著“愛國”的翅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慢慢地合上書,窗外的雨不知何時停了。望一望漆黑的夜空,竟點綴著幾顆忽明忽暗的零星,聽著池塘裡青蛙的催眠曲,享受著陣陣晚風輕撫著我的臉龐,我不知不覺地做了美好的夢——我充實而快樂地漫步在青春裡……

關於《青春之歌》讀後感範文

事實上,那個年代離我們並不遙遠,依稀地,身上似乎還留有那個時代的傷痛。可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卻離我們遠去了。我們是健忘的。

可是,正如別人說,有些事情是我們不能選擇的。比如:我們是怎樣一個人,相貌如何,生活在什麼年代,父母親是誰等等。我們可以說我們有權選擇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又是不能選擇的。

更悲觀一點,若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壞的星球上.

我們依稀記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那段名言,可是我們對著那段名言卻無言,卻又痛。

我是個易衝動的人,儘管在表面上看著很平靜;我又是一個極易冷卻的人,我的希望能和林道靜一起,並肩走在北平的大街上,去面對凜冽的寒風和閃寒光的刺刀。

在《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林道靜對黨的真摯的依賴的像孩子見到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他們那一群像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的愛國之情;領略到那個動盪的、轟轟烈烈的時代的風雲。一星期以來,每個晚上,我都沉浸在那個時代中。但是畢竟我還是從那個時代中走出來了。書看完了,我看了楊沫的再版後記。

這一本書,它經過另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它聽見了眾多的意見改變了一點,增加了林道靜在鄉村農民—運動中鍛鍊的七章,這表明:革命者要與工農商相結合的革命思想,也給整部小說展示更廣闊的天地。同時,林道靜的思想發展、成熟之路也就更加合情合理。我雖然反感增寫的理由,但卻還比較喜歡這幾章。

最喜歡的是開頭道靜和餘永澤生活,和盧嘉接觸的一段,寫得很成功。可是後來,卻是理解一個成功的革命者的真正的鬥爭和革命的情書。這種內部的左和右的鬥爭,也許是因為某些人的批評,也許是揉進了的一些影子,更也許,我自己天真的沒有預料到當時鬥爭的複雜性。

總而言之,楊沫是一個成功的作家,但同時又是一個有太多責任感的作家。作品不應該為歷史去揹負沉重的包袱。我欣賞的是那種自由的作家,他沒有任何的責任和工作的目的去寫作,他的作品就應該是他自己最強烈的感情,是他心底最強烈最高亢的呼聲。楊沫的作品,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是畢竟寫出了,成功的寫出了一代人最壯美的青春!

楊沫用他的經歷影響著人們,他的偉大將永遠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