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觀《八佰》心得體會個人感悟2篇

觀《八佰》心得體會個人感悟2篇

觀《八佰》心得體會個人感悟2篇

01

只是一場演出?——觀《八佰》有感

學校黨建活動,集體看《八佰》。

說實話,對於這類影片,我並不是很鍾情。滿屏滿耳的槍林彈雨,慘不忍睹的血肉炸彈,只聽得旁邊的王君老師"嘖嘖"聲不斷,我的心也被揪得七上八下的,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敢看螢幕。

打從學習歷史開始,最怕中國近現代史,割地、賠款、賣國、求榮……在學生時代我有點偏激地認為近現代時期的中國人的集體人格都是灰暗的。

後來,隨著年歲增長,閱歷增加,對那個年代的人情故事有了別樣理解,特別在讀完張瑋寫的《歷史的溫度》一系列書籍後,感受到"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一如此次的電影——《八佰》。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電影截取了整個事件裡最精彩的四天,用巨集大的視角引出人物群像,拍出了中國戰爭片的新高度,可以跟《血戰鋼鋸嶺》相媲美,也能跟《拯救大兵瑞恩》比肩。劇中讓人眼眶溼潤的鏡頭很多,升旗儀式、陳樹生們抱雷跳樓、大雪之夜的撤離、民眾們隔岸伸出去的手、敢死隊員們的視死如歸,但最讓我震撼的是特派員的一句話"能留守至今,本就是做給西方列國的一場表演",一絲悲涼感油然而生。

英雄們慘烈地付出居然是一場戲,對面列強們的攝像頭,照相機以及各種層次的百姓們,頭頂上是盤旋的除了有日本的飛機,還有西方各國的軍方監控,各色看官縱橫交錯。屠殺也好, 反擊也罷,所有的像是演戲。"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收起了底線,順應時代的改變看那些拙劣的表演",我們坐在臺下觀看著的又是怎樣的角色?

想起疫情時期一個視訊上的一句話,"當雪崩發生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日軍侵華,華北淪陷,上海已然不保,可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能逃離"雪崩"之時的覆頂之難嗎?那"八佰"將士的抵死抗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想起文天祥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許倬雲先生認為"宇宙不斷趨於平衡的大格局中,人本身有理性、有良知,可以以自己的"心"映照、呈現宇宙本身的"正氣",這也是其存在的稟賦。

這就是答案,天地正氣經由"八佰"士兵映照給了對岸的"看官",所以大學教授扔下了太太的項鍊,白俄女人捐出了自己的首飾,京劇演員用《長阪坡》致敬將士,小姑娘用敬禮心理援馳軍士們的付出……看戲的人不再置身事外,一雙雙手,穿過鋼絲網,拉住英雄們的手,正氣被點燃。

瓜慫不慫了,小湖北都能果敢地留下成為敢死隊,端午為國捐軀……雜牌軍有了自己的番號。

這不僅僅是一場表演,他們也不是戲子,據史料記載,這群將士們在後面還是經歷了一系列的磨折,謝晉元最後被自己的部下殺害,但他的正氣還是被20萬的上海民眾牢記。現在的上海還有晉元路,晉元廣場,紀念館,還有今天《八佰》這部電影。

中國近現代史,除了割地賠款,還有一場,肯定不止一場"盛大的表演".

02

電影院在經歷了大半年的頹廢和停業後,終於開業了。本來就喜歡看電影的我,抑制不住歡喜,和友人去看了《八佰》,引人的情節、激烈的槍戰、感人的史詩……我後來專門又查找了四行倉庫的資料,沒想到史料更加的真實震撼。

1937年,日軍兵臨城下,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撤退,上海灘這個被稱之為“東方巴黎”的浪漫之都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倔強地畫上了自己最後的晚妝。蘇州河畔租界上海飯店頂層的高階餐廳裡,一幫外國人拿著攝影機,開始準備記錄一個繁華城市的死亡,他們喝著咖啡、品著紅酒,事不關己地看著窗外,時不時地品評日本炮彈的精準度,順便打賭,四行倉庫到底還能堅持多久。

日軍在廢墟上掃蕩,槍斃一切敢於反抗的中國人。慢慢的,日軍前鋒部隊搜尋到了離租界一河之遙的四行倉庫外,忽然槍聲大作,打了日本人一個措手不及,日軍倉皇逃竄。至此,河對岸的租界和整個世界以及所有的人們方才知道,上海還有最後的一個堡壘,名為---四行倉庫。

接替倉庫保衛任務的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一個加強營,他們接到了死命令,死守上海最後一塊陣地。保衛士兵中有輪值過來的新兵,大多數來自湖北,他們在國家至暗時刻接到了命令,生死也就置之度外了。四百人,為了迷惑敵人,對外宣稱八百人,這就是“八佰壯士”。

四行倉庫的一聲槍響,如同鼓點一般,落在了上海市民的心頭,他們一洗頹廢,衝上租界街頭,在蘇州河畔隔岸觀戰。在霓虹燈的燈影下,戰爭的血汙和華燈的倒影混雜在河中,只要有日軍趁著夜色偷襲,他們便開啟探照燈,敲鑼警示,舉牌告知,配合守軍挫敗日軍偷襲。倉庫裡,年輕的守軍等待著最後的結局,他們打敗了日軍一波波的攻勢。

日本坦克進攻,他們就用手榴彈伺候;日軍在牆下爆破,他們就綁著手榴彈從樓下跳下,和侵略者同歸於盡。四行倉庫裡沒有超級英雄,只有一些年輕的守軍,他們怒髮衝冠,是這個民族千秋的典範。在這之後,守將謝晉元組織大家寫遺書寄給家裡,三十年代的中國,文盲很多,許多人從來沒有寫過信,沒想到,這人生當中的第一封信便是遺書……最後一天,守軍被勒令撤退。夜裡槍聲大作,那些年輕的士兵,在長夜下留下了悲愴的身影。

四行倉庫的槍聲在歷史中沉寂多年,但從未被忘記。這槍聲,最終在《八佰》中被重新打響,遠去的硝煙重新飄過,破舊的六層倉庫裡,那些年輕的士兵扛著老式武器,從硝煙的深處向我們走來,面容稚嫩的士兵綁著手榴彈,跳樓捨身赴死,只留下一句:“娘,孩兒不孝了……”

結尾處,慫了整部影片的一個膽小怕事的士兵,被愛國主義所激發,絕境中迸發出了勇敢。他瘸著腿,嘶啞地唱著歌,一刀刀地劈向風雪,那是大時代的絕境,卻又是個人的重生!受電影啟發,我聯想到生過在不同歷史段落的人,總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電影之中,久攻不下的四行倉庫,被日本媒體稱之為東方魔樓,樓裡的年輕守軍,一步不退,捨身取義。電影之外,2020年的我們經歷著新冠肺炎的磨難,影院裡的我們,何嘗又不似身在倉庫之中。倉庫是變局,是鬥爭,是巨大的挑戰,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挑戰之下,我輩更應該學習前輩,自強不息。電影裡的國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留下的前輩的呼喊,仍足以刺破我們心裡的鐵幕。

對了,電影中還有一匹高大的白馬,它帶著守軍的希望,跑過廢墟,越過障礙,穿過狼煙。它見過大唐邊境的孤月,它也駝過見過青山黑水的青年。它奔跑著,穿過四行倉庫,一直奔跑著來到了今天,它是我們對自由的嚮往、對和平的思念,它是我們的信念,它不屈不羈,不怕危險,勇敢地向前奔跑著、衝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