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000字3篇

大家在平時一定都讀過不少歷史書籍,那麼其中有哪一本對你很是印象深刻呢!讀書筆記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閱。

最新《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000字3篇

最新《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000字1

稀裡糊塗地讀完了《萬曆十五年》,之前對明代歷史的瞭解僅限於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和在景山公園看到的崇禎皇帝上吊的歪脖子樹,而對於中間部分就一無所知了,所以在閱讀時對書中內容也不是很懂,只能邊讀邊在網上查詢一些人物生平和詞語含義,同時藉助於其它讀者的批註對內容進行理解。雖然讀得不太明白,但既然讀完了,還是想寫下點什麼記錄一下理解與感受。

在此書中,黃仁宇先生選取了萬曆皇帝、兩任首輔張居正、申時行,抗倭名將戚繼光,一代清官海瑞,以及一位我之前從未聽說過的哲學家李贄,這六人,從君與臣、文與武、地主與農民、政治與經濟、道與儒等多個角度對明代當時的歷史進行了介紹與分析。表明了以道德代替法治,不求先進的經濟與科技,僅追求均衡維穩與王朝的安全,是明代衰敗的主要原因。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萬曆皇帝在10歲時便登上了皇位,在萬曆前期,在張居正的輔佐下,大明帝國也是勵精圖治,欣欣向榮。而皇帝似乎沒有想象中那麼好當,帝王與群臣之間還是存在著諸多矛盾。皇帝欲出城練兵,百官說這不合傳統;皇帝想立常洵為太子,百官講這不合規矩。九五之尊亦難逃倫理束縛,年紀輕輕便活得像個祖宗一般,不能有所作為。於是,皇帝30年不早朝,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主持殿試,題目為無為而治,可見其對生活的厭倦。

張居正和申時行師徒二人都先後擔任了萬曆皇帝的首輔,而他們輔助皇帝治理國家的方式卻迥然不同。在張居正任職期間,萬曆皇帝尚且年幼,他得以獨掌大權,改革變法,推行新政,富國強兵,史稱“萬曆中興”。而張居正的強硬也為之後埋下了禍根,在其死後,他的政治對手群起而攻之,萬曆皇帝下詔對張居正抄家,而其家中的黃金白銀、名貴字畫以及絕色佳人更是讓萬曆皇帝傷心萬分,不禁讓人感嘆人無完人。但不可否認,張居正的變法改革對國家以及後世還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黃仁宇先生對張居正的評價為“世間已無張居正”。而張居正的徒弟申時行在成為首輔後則是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做一位“和事佬”,通過調和運維,調節官員與官員之間、官員與皇帝之間的衝突與利益,有人說他“八面玲瓏”、“左右逢源”,但在書中作者看來他洞悉為臣之道,認識到了張居正的前車之鑑,只為國家能夠在君臣和諧的條件下平穩發展,只可惜最後皇帝的放棄與懈怠使他在不知不覺間用盡了作為首輔的時間

之後,黃先生講到了戚繼光。在歷史課本中曾學到過這一抗倭英雄,原以為書中會介紹他帶領“戚家軍”大殺四方,但作者缺卻說他是一位孤獨的將領。因為他處於在明朝這個文官左右朝堂,極度重文輕武的朝代,同時當時的國家後勤實力與軍事制度很難讓他這樣一位武將有所作為,雖然他自身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武將,但是在支援他的文官張居正等人離開時,他便很難再繼續綻放自己的光彩。

然後,作者講到了一代清官,海瑞。海瑞是道德的模範,但黃先生卻用古怪一詞形容他。海瑞極遵守法律,而在法律不及之處,他主張體會法律的精神,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就像書中提到的斟酌標準:“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因為當時法律的不完善,所以海瑞便藉助於情理道德。然而進行社會之治、眾人之治,仍需依靠完善的規矩與制度。最終,因為海瑞極端的廉潔與誠實,眾臣均不敢推舉他,皇帝亦不敢任用他,他成為了一個“古怪的模範官僚”。作者用海瑞的例子也證明了用道德治理國家的缺陷。

最後,作者提到了一位哲學家——李贄,並稱他是一位自相沖突的哲學家。哪裡自相沖突呢?因為他看不上這個昏暗的社會,這套烏煙瘴氣的制度,但是他卻無法跳出這個圈子。他渴望清靜,去當和尚,但擺脫不了家族的束縛;他一邊去抨擊,一邊卻靠著自己抨擊的人的接濟去生活。作者認為,李贄所遇到的困難,是當時政府的施政方針和個人的行動完全憑藉道德的指導,而它的標準又過於僵化,過於保守,過於簡單,過於膚淺,和社會的實際發展不能適應。

在文章結尾,黃先生通過概括“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階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在這幾個方面均未得到好的結果,從而得出結論:萬曆丁亥年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同時,作者通過此書表達了他的歷史觀點:能先用法律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牽扯於道德。因為道德並非萬能,它不能代替先進的技術,不能代替優秀的制度,亦不能代替威嚴的法律。國家的治理若光靠道德的約束,而無相應發展的技術與法律,則終會失敗。

最新《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000字2

一代名將戚繼光在萬曆十五年的十二月十二日去世。

但《萬曆十五年》,不止這一年。

在歷史書中,戚繼光是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是帶領中國軍民抗倭的民族英雄。但在這本書裡,他被指巴結權貴,崇尚迷信,並且都列出了實證。

大概是我學識淺薄,剛翻看這本書時,六人的名字裡竟只認得戚繼光,因而率先翻看的,必然是戚繼光的那一部分。

明朝軍官的任命多數以“世蔭”的形式而繼承父業。任命的程式相當複雜,大致是高階將領的子孫需要降幾級繼承,低階軍官則無需降級。中期開始,情況稍有改變,推行武試,任何有志於成為軍官的人只要考試及格就可以取得進身之階。但事實上由考試及格充當軍官並上升為高階將領的,可謂絕無僅有。而且這種武生的考試又重在刀槍弓馬是否嫻熟,由文官主持的筆試,其要求不過是粗通文字而從未涉及軍事科學。各處所開辦的“武學”,也以儒家經典作為主要的講授內容,其教學進度,以“每日總授不過二百字”為原則。用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高階將領,幾乎很少有人具備運籌帷幄的謀略。在這種情況下,戚繼光就顯得彌足珍貴。

戚繼光在所招募的新兵中建立鐵一般的紀律,這是戚繼光的軍隊取勝的必要保證。除了部隊的素質以外,主帥戚繼光卓越的指揮才能是決定勝利的唯一因素。

這些都是我們在歷史書中所認識的戚繼光,那個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但這本書中,還有我們不曾瞭解的那一面。

他巴結權臣張居正,曾花重金購買美女作為禮品奉給張居正;他崇尚迷信,親自設計製作各營連的軍旗,在軍旗上繪繡天上的星星或者傳說中鳥首人身的圖象,以象徵他們的指揮官。他重視黃道吉日和生辰八字,而在向部下訓話的時候,又常常提到善惡的因果報應;這位民族英雄的結局似乎也不大配得上他的榮耀。戚繼光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墜入了寂寞和淒涼。張居正死後7個月,他被調任為廣東總兵,官職雖然依舊,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拱衛帝都的重要地位。

戚繼光死去以前,他的妻子已經遺棄了他。他不事私蓄,在被斥退以後,竟至一貧如洗,甚至醫藥不備,令人唏噓不已。

我也不曾想過一代民族英雄晚景竟是如此淒涼,這與我們印象中的戚繼光相去甚遠。但細想,卻又似乎是合理的。一個人的存在,是立體的,總有一面被陽光籠罩,也因為這抹陽光,這個人的身上也必定存在處於陰影中的一面。有人可以永遠站在陰影裡身上沒有一絲光亮,卻沒人可以做到無死角地被光亮籠罩。

最新《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000字3

《萬曆十五年》本以為是一本描述這一年的故事的書,但卻是一本精細的歷史讀物。讀來歷史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人物畫像如同VR的影像般清晰。

故事中的主人公萬曆和幾個重要的配角,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在歷史中都聽過的英雄故事,部分被編排成了影視劇。其中最喜歡的應該是戚繼光系列的故事劇。但《萬曆十五年》並不是在講愛國含義的一本書,而是一本明朝亡國的喪書。這一年發生的大事件已經是明朝指數級下滑的重要標誌了,以致於30年後被滿清所替代的初始。

立國之本在於人,人之管理在於體制,體制的建立在於國君及高階行政管理層,在朱元璋(洪武)建立明朝後的200年,文臣管理朝政的體系已經變得異常成熟,幾乎很難有武將的立足之地,更別說對於興武的期盼,以致於戚繼光的故事看起來激勵人心,但背後的政治和管理格局註定有悲催的解決,正如他人生的結尾過的並不如意。

而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則各有特色,在異常敏感的君主時代,位極人臣時的權術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是中國政治形態的最好體現,以致於在清建立後在政治形態影子依然擺脫不出這種政治影響。重要的故事環節都的要圍繞著萬曆皇帝的意思做事情。當然不可避免的,在組織管理越高的層位越需要這樣的官場技巧來讓政令得以實施,並且不可避免的出現各種政治團體,正如巴納德的《經理人員的職能》中所說的,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重視其中的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所謂的非正式組織便是官員私下裡的同僚集結。也可以理解為陽與陰。

李贄的出現讓這本本來是政治故事的書增添了些許哲學意味,一談到哲學便離不開孔孟哲學及易學,及在明朝發展至盛的心學,只是本場的主角是李贄,而非王陽明。李贄在生命的最後解讀《易經》,也算是中國哲學家在生命最後對於哲學的貢獻,無一不是想用自己的人生去體會《易經》的奧祕。而本書的作家黃仁宇先生,也在字裡行間表現了一陰一陽的關係,包括對於萬曆朝政的點評,也包括清朝對於明朝的取代,極陰而陽,陽極而陰的規律的認可。也是本書中哲學意味深長的一點。

萬曆的第十五年走在了太極陰陽魚的中心點,萬曆在位48年中明朝最後的氣數逐漸走向消亡,充滿了無奈與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