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竹古詩心得體會6篇

保持獨立思考,才能寫出對他人有影響的心得體會,在寫心得體會的過程中,一定要足夠專注,這也是寫作的要求之一,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竹古詩心得體會6篇,感謝您的參閱。

竹古詩心得體會6篇

竹古詩心得體會篇1

“兩會”代表委員,民盟中央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3月9日的《光明日報》上撰文指出,經典文藝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及智慧,反映了民族的品格和時代的特徵,刻載著藝術家的追求和探索歷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必然含有雋永的美、永恆的情、浩蕩的氣”。經典有思想的穿透力、審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創造力,所以才會成為不過時的作品。因此,他呼籲,我們必須活化經典,弘揚精神。而如果著眼於文藝創作,那麼,作家更應該去誦讀經典,在誦讀經典中汲取營養。

唐朝著名詩人李賀寫過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嗚呃”,今天讀來,依舊是那樣的蕩氣迴腸,撼人心魄。可惜的是,因為那匪夷所思的避諱制度,使得他的空有一腔“拿雲之志”,最終也只能鬱鬱寡歡,抱恨其短短一生。與其相比,今天的文藝工作者完全應該深感“餘生雖晚”卻也是“餘生也幸”,因為,只要志存高遠,社會,已經為我們搭建了足夠多的一顯身手的舞臺。

隨著全媒體的發展,社會,已經邁入“全民文學”“全民文藝”的時代。這對所有的文藝創作者,無疑是一道福音。“全民文學”“全民文藝”時代的開啟,使得文藝創作的門檻一低再低,甚至幾無門檻可言。這讓所有的文藝愛好者,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方天地。只是,我們在這一無比“利好”的大環境之下,也應該看到,碎片化閱讀與快餐文化,也導致了文藝創作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鬧劇現象。

許多文藝工作者,也受此裹脅,下筆動輒千言萬語,卻未能給讀者、給社會留下扛鼎之作。這也正是習總書記在去年文藝座談會上所指出的“有高原缺高峰”的原因所在。這顯然與我們這個泱泱文明大國的形象極其不符合,同時,更是辜負了這一美好的世界與美好的時代。是時候走出“有高原,缺高峰”的困境了,而_這一困境,打造文藝創作的“高峰”,廣大文藝工作者責無旁貸。

走出“有高原缺高峰”的困境並創作出“高峰”作品,這首先需要文藝工作者志存經典。這並不是對文藝工作者的苛求,《易經》有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無所得矣”。這正是文藝芸芸眾生者心懷拿雲之志的必要性。如果僅僅滿足於碼出一些類似於心靈雞湯的文字,口感或許真的非常不錯,卻無助於我們的身體增添鈣質。久而久之,雞湯越來越淡,僅有的那一點味道,都會消失殆盡。這樣的文字,誰還會重讀?而經典呢?著名學者伊塔洛·卡爾維諾說過,所謂經典,就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只有心存經典,立足創作經典,我們才能夠擁有更高的立足點。

於廣大文藝工作者而言,志存經典,需要我們確立大而言之的拿雲之志,而落實這一拿雲之志,卻需要我們做實做細。閉門造車,可能連雞湯也炮製不出,而粗製濫造,也會讓我們與經典失之交臂。像詩仙李白那樣,關注祖國大好河山;像詩聖杜甫那樣,字斟句酌,“語不驚人死不休”;像曹雪芹那樣,在“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艱難中,依然是“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經典,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竹古詩心得體會篇2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古詩教學是語文課程中重要的一個版塊,每個學年都規定有具體的數目。會背會理解,能品意境是我們語文老師進行古詩教學的基本要求。大部分老師在教授古詩時常犯的一個垢病是:每一首古詩採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學生學起來枯燥乏味,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葉聖陶老師曾說過“古詩教學,重在陶冶情操,擴充套件想像,如果能抓住要點,講解其中一兩句就可以了,不必進行繁複冗長的講解。”為此,我認為一個老師在組織學習古詩時,首先是要對古詩進行全盤的備課。只有對古詩的背景、作者等方面瞭如指掌才能對古詩進行有效的教學。

緊扣課改理念,為師者首要觀念轉變,摒棄教師板書,學生抄記的確滿堂灌思想。要想法設想引導學生轉變方式,嘗試自學。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國小語文教學要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新理念下的古詩詞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在教學古詩《江雪》時,由於這首詩內涵豐富,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每一部分我都是放手讓學生嘗試在前,學生能學會的就不教,確實不能學會的也是先讓他們自學後再教。充分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嘗試朗讀、嘗試講詩意、嘗試自己解答疑難問題,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很高。“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告訴我們,詩進入了學生頭腦,是詩意迸發的前提。二、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程式。自學瞭解作者,查閱寫作背景,熟讀成誦,嘗試理解詩意,體會表達感情。三。教會學生理解詩句的辦法。常有、較有效的辦法是拆字理解連成句子的辦法。四。舉行快速背誦古詩比賽。提示法,對仗法。

竹古詩心得體會篇3

語言的最深層的功用有時並不是直接能夠感知到的。雖然文言詩文不再是現代社會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沒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載著從漢文字誕生之日起至近代開始前的中國歷史,中國曆代許多偉大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使用這種語言,並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現代漢語應該是脫胎於古代漢語,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深層語義的語言,與古代漢語失去了聯絡的現代漢語必然由於文化底蘊的不足而顯得淺薄和蒼白。因此,在國中階段加強文言詩文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和人文素質,其意義非常重大,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

一、新課程標準對國中古詩文教學的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所編訂的新版國中語文課本的一個十分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當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視的結果。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國中語文教材中富含文學審美價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詩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一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培養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提高其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打下紮實的基礎,並且這對提高國中學生的現代文閱讀和寫作的檔次也有幫助。而強調熟讀尤其是強調背誦,對於改變目前國中古詩文教學中的以講代讀的狀況,無疑是十分有益的,總之,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將古詩文的教學擺在一個較之過去更為重要的地位,針對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具有較明確的指向性。

二、國中古詩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作為多年的一線語文教師,筆者深感古詩詞教學中還存在著若干問題:忽視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不重視誦讀教學,以講代讀的情況普遍;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記不熟,記混,錯別字現象嚴重;學生積累了一些文言詞彙,翻譯理解時不懂得用,面對句子,下不了手;古詩詞作者介紹停留於簡單的知識積累,如作者的字號稱謂等,而對作者的寫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經歷創作風格等相關情況涉之甚少;教師要求學生對文言詞彙進行梳理積累,學生做不到;學生對古詩詞只是簡單的翻譯,字面上的理解,不關注古詩詞的鑑賞美讀,忽視古詩詞對學生的薰陶感染作用;學生學古詩詞的熱情不高,興趣不

濃等。

三、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重視誦讀教學,以讀促學

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對於誦讀有如下論述:“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全部瞭解一個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聲誦讀。作品一被誦讀就成為好懂的了。”“誦讀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理解與懂得,而且還在於熟悉。”可以說,學習古詩詞,必須尊重和繼承的基本規律就是誦讀。錢夢龍老師就主張:“不妨讓學生適當學一點吟詠之法,所謂‘三分詩,七分吟’,許多意境深邃的詩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領略其韻味。”可見古詩詞誦讀對加強感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必須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而且要保質保量完成。

教師要教會學生誦讀,要讀準節奏,正確停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讀出音樂美,同時教會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領悟文字內容,在讀中感受古典詩詞的獨特藝術魅力。

(二)遵循記憶規律,科學記誦古詩詞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當中的瑰寶,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和人文底蘊的打造都有著重要作用。積累下的古詩詞是學生一生的財富,所以古詩詞記誦一定要拋開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長久記憶,深入內心。這就需要遵循記憶規律,科學記誦。在教學古詩詞時,首先應該清楚記憶是一個不斷鞏固的過程,由瞬時記憶到短時記憶,再到長期記憶有一個轉化過程。也就是說,要想記準、記牢、記久古詩詞,必須不斷“溫故”,“學而時習之”。古詩詞的記誦,理解應貫穿在一段時間,甚至可以是整個學期,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反覆誦讀,在不知不覺中熟記古詩詞,並加深對古詩詞的感知和理解。這樣,所學古詩詞也會在日後真正成為一筆潤澤人生的財富而不是在考試後付諸腦後。

(三)反對死記硬背,加強理解、閱讀和積累

理解是記憶的第一步,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則記憶內容更準確,記憶時間更長。在沒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況下,就盲目背誦,一方面機械記憶,不易記;另方面學生容易在默寫時因不理解而記不準或寫錯別字。因此,應在學生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要求其背誦默寫。

另外,詞義識記和詩文閱讀應該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學生掌握的古漢語詞彙太少,必然無法完成古詩文閱讀,而記不住古詩文詞義,根源恐怕在於古詩文的見識數量太少。古詩文常見詞語的呈現次數不夠,大腦中烙下的印記不深,就不易記住或想起來。高中生之所以對古詩文理解力強些,除年齡大、理解力強些外,見得多應該

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課文外,教師選擇一定量的課外古詩文供學生閱讀是重要策略。

(四)詳細書寫作者簡介,增強對古詩詞的感悟

古代詞教學強調知人論世,這就要求我們介紹作者時,不應介紹只是空洞的字號稱謂生活時代,更應關注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經歷和創作風格等。

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應更深層次地走近作者,不只見古詩詞的“骨頭”,更要見其“血肉”。教師在介紹作者時要能夠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把一個充滿立體感的作者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進作者營造的情感世界,最終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五)進行必要的梳理歸納

文言字詞的積累掌握,有一個從分散到集中,從不自覺到有意識的梳理歸納過程,經過這個過程,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水平才會逐步提高。比如“也”字,當我們見識了一定數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後,老師引導學生集中理解歸納:“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餘聞之也久。”“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也”是語氣詞,至於表示什麼樣的語氣,在句中翻譯不翻譯、怎樣翻譯,則要根據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來定。文言實詞意思的確定,儘管可以採用語言環境推斷法、多音字不同讀音辨析法、詞性變化辨析法、依據通假規律辨析法、從已知到未知推斷詞義法等,但見識到一定量時的歸納整理,能使學習變得簡單容易。如“長”讀“chang”時,可作名詞,意為“長度”,例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可作形容詞,其中一個意思是“兩端之間距離大”。也許,這樣梳理歸納以後,學生記起來還會有些困難,教師還可進一步動腦筋,比如,把幾個意思編成一個故事,編成幾句順口溜等,幫助學生巧記。

此外,學會鑑賞古詩詞,古詩詞賞析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提供了絕佳的教育素材。古詩詞賞析理應引起每一位國中語文教師的關注。

總之,古詩詞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執教者一定要重視古詩詞教學,給予古詩詞教學更多的時間、空間,並遵循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使古詩詞教學真正由低質走向高效。

竹古詩心得體會篇4

寒假裡,我讀了《中華經典古詩詞誦讀》分級讀本,我深受啟發,也學到了很多知識,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讓我漸漸地成長起來。這本書內涵豐富,意境深遠,每一首都令人心動,每一篇都妙趣橫生,意味深長,讓我深深地感受了古代文人豐富的情感。

這本書告訴我做人要有禮儀、守誠信,要自強不息,樂於向別人學習……有時想想,我平時有很多不禮貌的地方,大人總是教育我,可我總是不聽他們的話,動不動就和他們頂嘴吵架,有時太任性了。我知道他們都是為我好,我卻不聽話,不自覺學習,讓他們操不完心,真得太不應該了。現在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爸爸媽媽之所以囉嗦,那不都是關心疼愛我嗎?現在我知道該怎麼做了,我一定好好學習,聽他們的話,我也要理解他們。

特別是讀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時,讓我深深地明白了學習要勤學多思,不能不懂裝懂,不會裝會。在學習生活中,有時遇到難題就繞著走,怕動腦,怕麻煩,不想問老師和同學。看了這本書我現在明白了,如果這樣下去,後果不堪設想,對學習成績是有多麼大的影響,在今後的學習中我一定記住這句話。

這本書歷經千百年,讓人百讀不厭,今後我一定要用心讀它,讓它陪伴我長大。

竹古詩心得體會篇5

聽完實習老師方xx講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我發現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幻燈片設計符合講課內容,生動有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講課過程中能步步提示,幫助學生思考;能突出重點並講清楚,使學生理解並容易掌握;課後作業具體,明確,應用。

聽課過程中,整堂課的氣氛都很活躍,同學們都很願意學習古詩,但課堂上也存在許多問題。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議:

1、一定要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在課堂上不要單純的講課,要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很多老師會在課堂上穿插著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收穫這些學習的方法,當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老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及時地糾正文字的發音,潛移默化地教導學生字音要讀準的習慣。還有的老師一直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既有利於養成學生們做筆記的習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的好習慣。

2、注意使用親切的評價語言。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要做到貼切到位,如有的老師運用“你最聰明、你會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是個寶、你的眼睛已經告訴我答案了”等來鼓勵學生。這些樸實,自然的語言,對教學活動是很有幫助的。

在以後的課堂上,我會試著讓我的學生感受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竹古詩心得體會篇6

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選編進我們國小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古詩,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們或豪邁昂揚,或細膩清麗,或發人深思,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一輩子都難以忘掉。古詩在開發培養孩子們審美意識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孩子們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迫於統考的壓力,一個簡單省事的辦法出現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詩句分析。老師的教流於程式化、孩子們的練也趨簡單化,一切都是為了考試,一切圍繞圍繞考試,詩中的情感、美詞佳句的體驗過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誦代替理解,會背、能默寫成為學習詩歌的單一目的。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古詩審美教學中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反覆吟誦,感受形象美。

通過反覆吟誦來體會文章的美感,以聲帶情、以形入情,是這一鑑賞方法的最大特點。宋代大家朱熹曾經說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覆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緻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二、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

古詩的語言凝鍊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例如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只有二十個字,既有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又有詩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足,亦有詩人無限的進取和探索精神。

正是因為這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己要設身處地窺探詩人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經歷去體驗詩人的情感經歷,再來引導孩子們理解詩的中心、體驗詩的情感。要使孩子們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然後再走出來,做到“自化其身。”古詩時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

古詩語言簡潔所帶來的一些特點,比如詞序倒置、成分省略、語句濃縮、意思跳躍等,都構成了孩子們學古詩的障礙。根據孩子們年齡特徵,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一些古詩的常規學法——分詞連序法:第一步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第二步是按現代漢語規範進行連序翻譯。讓孩子們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難體會出來。

讓孩子們在學習活動中,由“入乎其內”再到“入乎其外”,才能取得產生最佳的審美效果。

標籤:心得體會 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