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國小語文核心素養解讀


  近年來,在課改的大時代下,“素養”“語文素養”頻頻出現,尤其是在全國小語會上,小語會理事長陳先雲先生多次提到“國小語文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提出以來,就備受全國各地的教師關注。那麼,什麼是“語文素養”,什麼是“語文核心素養”,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孩子們的“語文核心素養”,將是我們一線教師思考研究與實踐的。

這樣簡單的六個字,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三個詞來理解,即:素養、語文素養、語文核心素養。

國小語文核心素養解讀

什麼是素養?

按一般的理解,“素養”是指“平日的修養”,也指“學識、造詣、技藝、才能的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狀況。

《課程標準》中採用了“素養”一詞,還有這麼兩層意思:一是將“素養”理解為“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二是認為基礎教育中各個階段的“素養目標”是有層次差別的。至於大家為什麼不用“素質”而用“素養”,可能是因為“素養”一詞,較之“素質”更具有“後天的教養效果”的意味。

以前,我們常談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然而,從“能力”到“素養”也一定不是簡單的詞語更換,而是我國語文教育界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地位、目標和方法進行全面反思後的自然結果,標誌著語文教學研究從此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什麼是語文素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國小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包括他的語文知識、語文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為素養等。”鑑於“語文素養”的這幾項內容,我們也可以把它從低階到高階,從簡單到複雜分為六個層次:

必要的語文知識

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在國小階段,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

豐富的語言積累

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彙,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這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

熟練的語言技能

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善於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果用規範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能根據不同語言材料和不同交際場合適當地使用語言技能,最終形成良好的語感。

良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

深厚的文化素養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薰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欣賞漢字的形象美,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高雅的言談舉止

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儒雅的氣質和文明的舉止。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談吐要文雅,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措辭。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的觀點。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欣賞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文明地和他人溝通和交際。

可見,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

什麼是國小語文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我們既已明白什麼是語文素養,那麼,核心素養就是最關鍵、最必要,居於核心地位的素養。現摘錄小語會理事長陳先雲先生提出的“國小語文核心素養清單”,供大家參考研究。

語言理解能力

能讀懂文字的主要內容,瞭解文字表達上的特點;知道積累優美的、有新鮮感的語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語感。

語言運用能力

能根據具體語境(語言情境)和任務要求,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中嘗試著運用自己獲得的言語活動經驗,交流順暢,文從字順。

思維能力

能在閱讀、表達等言語活動中,主動思考;能運用想象與聯想,形成對客觀事物的初步認識,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初步認識,具有初步的評判意識。

初步審美能力

感受到漢字之美,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審美體驗。

他同時談到語文核心素養的實施途徑,認為素養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形成的。素養的形成過程,主要是學得的過程,學得過程不是一次能夠完成,而是經過多次培養、反覆訓練才能夠具備。這就需要大家思考這樣的問題:什麼是訓練?訓練什麼?怎麼訓練?

在我所執教的《揠苗助長》中,我主要訓練的是孩子們對語言的理解、運用以及思維能力。

葉聖陶先生說:“口說為語,書面為文,合為語文”,其實質就是“運用語言”。簡而言之,語文是“運用語言”的學科,而不是“研究語言”的學科;語文教學培養的是運用語言說話與寫話的人,而不是專門談論語言的人。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教”學生“用”語言。

我在執教《揠苗助長》一課時,主要分四個板塊:第一塊是釋題,重在積累語言;第二塊是藉助心理變化的詞語把握故事內容及敘述層次;第三塊是講故事,把握課文內容,培養語言的表達能力;第四塊是領悟說的能力與技巧,這是語言運用的交際知識。第二、三、四板塊的情境表演與對話,是模擬性實踐,意在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其實,學語文,提高語文素養就是運用語言進行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言語能力不是靠教師“講”出來的,而是需要在言語實踐中“練”出來的。語文教學最關鍵的是創設適宜學生的言語活動,感受、領悟、積累、運用,在“學得”與“習得”的雙重轉化中,生長言語能力。

當然,一篇課文中適合學生的言語活動覺不止一個,只要設計有效,有趣的言語實踐活動,必然可以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

讓我們沿著教改之路,為提高孩子們的語文核心素養,且行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