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雷鋒實踐活動心得5篇

通過心得體會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通過心得體會我們能夠更有條理地理解生命中的點滴變化,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雷鋒實踐活動心得5篇,供大家參考。

雷鋒實踐活動心得5篇

雷鋒實踐活動心得篇1

雷鋒雖然去世了,可他的精神依然活在我們的心中,只要我們仔細去尋找,他就活在我們身邊。

“叮鈴鈴,叮鈴鈴。”放學了,我和哥哥背上書包,興沖沖地奔出校園,來到公交車站,等待公交車的到來,可是等了一輛又一輛,不是人太多,就是擠不上去,“嗨,誰讓我們力氣小呢。”這時,我回頭一看又來了一輛公交車,我和哥哥就不分三七二一上了這輛公交車,我們還慶幸車上人不多,還有空位子呢。可過了一會,我們就發現不對了,車怎麼往富陽那個方向去了,我們坐錯車了,這可怎麼辦呢?這時,一位叔叔看我們焦急的樣子,就問我們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就一五一十地把事情告訴了他,叔叔說:“別怕,我陪你們到下一站下車,叫你們家人來接你們。”

下車後,叔叔就一直陪著我們,他用手機聯絡了我們的家人。不知是不是路上堵車,爸爸耽擱了好久,過了好長時間爸爸才到,這期間這位叔叔一直陪著我們,不讓我們亂跑,一直等到爸爸把我們接走。

你看,雷鋒叔叔就在我們身邊,他其實就沒有走遠。

雷鋒實踐活動心得篇2

雷鋒的名字伴隨著國人度過了四十多年風風雨雨,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每到三月,人們便開始以不同的方式來紀念這位英雄人物。這位普通的中國士兵,在其短暫的二十二載人生歲月中,以平凡樸實的言行,展現出一種令人震撼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

雷鋒精神很博大,它是一種莊嚴的責任感和偉大的激情,它體現在人際關係、職業態度和志願行為這幾個方面。它為我們的社會開創了一代新風,它的實質和核心就是一種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忠於黨和人民、捨己為公、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立足本職、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出不平凡業績的“螺絲釘精神”;苦幹實幹、不計報酬、爭做貢獻的艱苦奮鬥精神,歸根結底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為了學習雷鋒精神,弘揚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美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雷鋒活動月來臨之際,我們電商__班的46位同學來到離學校比較近的居民小區,幫助他們鋤雜草。來到小區,我們一部分人跟著小區的居委會主任去取勞動工具,剩餘的人直接去雜草叢生的地方,等取來勞動工具,大家很快分好工,有的鋤草,有的拉拖車將同學們鋤的雜草運到垃圾場,大家忙得不亦樂乎,由於天氣比較熱,大家都滿頭大汗的,再加上雜草等一些飛起來的灰塵粘在同學們是身上,只要不小心撓一下,很快就起了一個紅紅的包,但是大家不怕辛苦和困難,堅持做事,終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時2小時,一大片雜草終於鋤完了,大家都開心的笑了,為小區又增加了一個漂亮的角落。

現在經濟在發展,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雷鋒精神的內涵也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因此需要創新“學雷鋒”的形式,也要與時俱進,不斷為學雷鋒活動注入新的內容和活力,要牢牢把握雷鋒精神的實質,從實際出發,適應發展變化的時代需要。不能把雷鋒精神簡單地理解為掃掃地等做一件好事,雷鋒精神是較高的道德境界,要把學雷鋒活動與加強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設緊密聯絡起來。

學習雷鋒就要牢固樹立遠大理想,就要發奮學習科學文化,就要始終堅持艱苦奮鬥,就要大力弘揚文明新風。儘管學雷鋒月的時間很短,但是學雷鋒活動遠沒有停止,我們會把他作為生活和學習的榜樣,勇於奮鬥,不停探索,積極進取。相信再社會上,有困難的地方不僅有雷鋒,還有我們。

俗話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想真正達到雷鋒那種無私忘我的精神境界是十分不易的,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會努力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以一名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支援“學雷鋒”活動。使自己成為真正的人才、社會需要的人才,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雷鋒實踐活動心得篇3

學習雷鋒的確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從小到大,我們一直進行這樣的學習,千篇一律,日復一日,有人就提出質疑,學習雷鋒還有必要嗎?我認為是有必要的,千篇一律,是一個量的積累,有了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如果我們想要追求質的飛躍,卻疏於量的積累,那是不可能的。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優良部分,是值得大力弘揚的,古人說得好,詩百吟不厭,那麼好的民族精神也應該被無數次地宣揚與傳播吧?那麼為什麼有人肯將一首情歌聽無數遍,卻為學習一次雷鋒精神而厭煩呢?

學雷鋒不僅要學習其精神,並要將他的精神用以指導我們的行為實踐。那些反對學習雷鋒或者是對學雷鋒報以消極態度的人,大概都認為自己深得雷鋒精神的精華,但是我敢說一個真正懂得雷鋒精神的人對雷鋒應懷有敬重之情。學習其精神不應只懷有雷鋒心腸,卻不做雷鋒事蹟,重要的是將其精神應用於實踐中。

雷鋒精神首先體現在對黨的忠誠,這一點是我們應該向雷鋒學習的。同時體現在對人民的熱愛,如果脫離了這一點,共產主義的實質就豪無意義了。就丟失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品格。還有就是對自身的完善,雷鋒從未浪費一點時間,總是擠時間進行學習,不斷提高與完善自己,這一點是很值得應用於我們的學習中去的。他不圖名利,做好事不留名,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生活中一個不應過於計較個人得失,沉迷於功名利祿之中。

雷鋒實踐活動心得篇4

在雷鋒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學雷鋒做義工精神深入人心,蔚然成風,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城市更加美麗。為了更好地轉化大運志願服務成果,更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新年,574班同學進行了學雷鋒活動。願我們砥礪前行,從我做起,學習雷鋒,弘揚志願精神。以雷鋒、叢飛等時代楷模為榜樣,將志願者的奉獻轉化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當我們在公交上為老婦人讓座時,別人的一聲謝謝,可以讓我們倍受鼓勵,對別人綻放一個微笑,回報的是他人會自己信任的眼神。給人以動力,在服務時,他人的一個微笑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支援和鼓勵,所以同學們所需要的並不是給我們多大回報,我們僅僅需要大家的一個微笑,就會充滿動力,不管我們有多累,別人一個小小的微笑,就如同雨過天晴,黑暗中出現一縷陽光一樣,讓我們活力無限,繼續著我們的歷程。

過去有雷鋒,現在有我們志願者,愛心和援助之手組成了我們青年志願者的標誌,“用雙手去奉獻我們的愛”是我們青年志願者的使命。我們就是當代的雷鋒,將它的歷史繼續傳承下來,我們是徐徐升起的朝陽,是希望和愛心之光,我們的奉獻回報的是更多人的加入,加入這個大家庭。

讓我們日行一善,從身邊小事做起。走進車站,用微笑迎來送往;穿上馬甲,用大愛扶貧助弱;紮根社群,用服務共建和諧。將志願者的熱情轉化為堅定的意志品格,不以善小而不為,讓一切需要關愛和扶助的人們,感受到深圳人的愛心,感受到志願者的溫暖。

讓我們攜手奮進,使志願服務成為新的社會功能。 同學們,志願服務是一項源於心靈的行動。讓我們以自願、無償、利他為準繩,共同行動起來,一起學雷鋒,一起做義工。用熱情堅定理想信念,用奉獻鑄就精神支柱,凝心聚力共同書寫壯麗詩篇!

以上就是差異網為大家帶來的7篇《學雷鋒社會實踐活動心得體會》,能夠給予您一定的參考與啟發,是差異網的價值所在。

雷鋒實踐活動心得篇5

轉眼,又是一年的學雷鋒日,而今年也恰好是雷鋒離世50年。這50年裡,雷鋒以及雷鋒精神投下的是參差斑駁的影像,它反映的不僅僅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對真善美的追求,還折射了每一個時代的道德風氣以及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的德性與良知。

雷鋒精神並不是不可企及、高高在上的。他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支撐他偉岸形象的基石,就是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他的高風亮節是在平凡崗位上通過一件件細微小事反映出來的;他的是非觀、榮辱觀、苦樂觀,都是普通人經常遇到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他的模範行為和先進事蹟不是可望不可及,而是人人可以學,人人經過努力都可以做到。

隨著歲月的推衍,雷鋒及雷鋒精神存在被解構、被曲解、被淡忘、被嘲諷、被“標籤”的諸多演繹。但說到底,時代對待雷鋒及雷鋒精神的態度,反映的恰恰是我們自己對待做人的態度,對應的正是做人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有調侃說“雷鋒沒戶口,三月來,四月走”,可以看到這個時代裡還有不少惡德壞行。50年來,雖然一直推崇雷鋒精神,但在從課堂到社會的“學雷鋒,做好事”的乾巴說教中,人們的美德亦被功利化、世俗化。無論雷鋒及雷鋒精神喊得多麼熱鬧,只要沒有觸及到人們的心靈,沒有引起那一種柔軟而溫暖的湧動,雷鋒就遠離了塵世,或者說從來就未曾抵達我們內心。

所以說時代呼喚雷鋒,呼喚雷鋒精神。當“道德失範”、“誠信缺失”、“精神滑坡”之類的字眼頻頻進入人們的視線時,越來越多的人震撼。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弘揚、踐行雷鋒精神,很大程度上不是去救助和拯救別人,而是拯救我們自己,尋找我們曾經丟失的心靈鑰匙,找回那種讓我們充實、幸福、快樂的高貴情感。

其實雷鋒只是一個具象化的符號而已,它只是一個我們需要的做人品格的代表。這種品格可以在不同時代有不同表現形式,卻不可以變得模糊而抽象。什麼時候這種品格不再清晰鮮明瞭,那就說明這個時代的人們的品格在丟分,不能為社會進步提供助力,反而可能成為社會進步的“短板”。

學習雷鋒就是鍛造我們做人的品格。也許,一代新人們忘了雷鋒是誰,但只要在他人身處困境之中伸出了道德援手,那麼他就傳承了雷鋒精神,閃耀了人性的光輝。很多時候,人們從來就未曾泯滅心底的那份愛與善,只是反感貼標籤,反感被歸類,在面對世風時俗吹拂時第一反應就是把自己裹起來。因此,搞學習雷鋒活動,弘揚雷鋒精神,不能不緊貼人們的心理特點,培育適宜生長的環境土壤,才能讓心靈之花自由地綻放,反之只會讓人們的內心裹得更緊。

小善築大愛,在這個深刻變動的時代,在紛繁永珍面前,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可能會被打亂。因而,作為微笑個體的我們,應該不以善小而不為,應該用自己的微小力量匯合成大愛傳遞給周圍的人。尤其是在這個資訊化的時代裡,在這個無所不“微”的年代,還是可以藉助微博等新技術平臺,多多參與“微公益”,構築我們更美好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