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8篇

只有將自己的觀點融入到讀後感中,才能讓文章更具親切感和個人特色,吸引讀者的關注,讀後感是讀者對書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的感悟和評價,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8篇,感謝您的參閱。

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8篇

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篇1

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為喜歡。《儒林外史》是一本好書,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不得不驚歎作者的巧奪天工,作者的寫作手法,那些生動的人物,發人深省的故事,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有很多!我來跟大家一一介紹一下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還是緣於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眾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並且對於這本書的主題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非常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與功名富貴為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係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讚揚什麼反對什麼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因為作者不喜歡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裡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關於這本書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於仕途的情有獨鍾,范進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匡超人、周進、范進等人的不知廉恥。

王冕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藉聰明好學,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自學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藉著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麼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朴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於對於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為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著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後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後商人給他捐了個監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說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麼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後來終於上榜了,發榜的那天家裡連米都沒了就抱著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後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捱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後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眼間房屋田產、奴僕丫鬟什麼都有了。

這裡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請人代筆,可以行賄,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後,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牆根前,竟把土牆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麼樣的人才官吏,又怎麼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裡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醜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應該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著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達到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藉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並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達到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相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直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篇2

?儒林外史》是一部長篇諷刺小說,書生描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並通過用生動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會上的不好風氣,同時也揭露了當時反動統治的罪惡,還揭露了一些讀書人的卑鄙手段和作為,可以說是可笑,可鄙,甚至於惡急的地步。

雖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講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講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蕭雲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為因為書生小時候家裡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書生去給鄰家放牛。懂事的王冕瞭解家裡的情況,便答應下來。書生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後,書生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書生一直在為窮人作畫。後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書生作畫,書生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就是書生這種孝順,懂事,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精神,就如書生在《墨梅》中所說:“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書生這幾種品德不正是我們給學習的嗎?從小體諒母親和家庭的難處和細想,遇到困難時,應該堅強起來,不應該貪圖富貴,對那些無恥的人,應該敢於去職責教導。面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去幫助書生們給予鼓勵和愛心給書生們。正所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本書十分精彩,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

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篇3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說——《儒林外史》,這是一位清朝時名叫吳敬梓的寫的一本諷刺當時官場的小說。我過去看得多的是國外名著,對中國的古典名著我總覺得難於看懂,所以興趣乏乏。拿起這本書是因為媽媽給我講的裡面的一個故事,吝嗇鬼嚴監生兩根燈芯的故事,這可比寫歐洲著名的吝嗇鬼葛朗臺還要精闢,於是我就來了興趣,看起這本書來,雖說裡面的語言還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從中國的古典文學中找到了樂趣。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它把鋒芒射向社會,客觀地、寫實地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由於吳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學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所以才能把那個時代寫深寫透。他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汙吏的刻薄可鄙,無不恰到好處,謔而不苛。在藝術結構上,它沒有貫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階段地展開,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這部小說最讓我不能釋手的是作者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媽媽曾用繪畫和我分析中國人和歐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國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體油畫一樣,中國人講究的是意境、神韻,非常含蓄;而歐洲人追求的是人體結構、色彩的豐富與層次,很直白。中國人的小說中對人物的描繪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人。第一位是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最後他逃往山中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個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的秀才范進,范進中舉後的瘋癲模樣以及他岳父及鄉鄰在他中舉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這裡要說的是范進中舉後去拜訪一位知縣,范進所表現出來的偽善:“范進方才說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湯知縣大驚,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後堂,擺上酒來。……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裡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裡,方才放心。……”作者對范進和知縣,一個描寫其動作,一個描寫其心理,將范進虛偽的人格嘲諷得淋漓盡致。

范進與王冕對比,一個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當官的險惡;一個為了能出人頭地,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彰顯了不與官場同流合汙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當初聽媽媽講的嚴監生,他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講嚴監生的文章中,雖然一個關於“吝嗇”的詞都沒寫,但是文章中卻處處隱藏著嚴監生的吝嗇。他病得飲食不進,臥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裡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絕得是嚴監生死後的場景,他臨死時還因為燈盞裡多點了一根燈草,而遲遲不肯斷氣。雖然《歐也妮葛朗臺》中也寫了葛朗臺臨死時死死盯著金子,直到手中攥著金子後才斷氣。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勝一籌,一根燈草就令一個人遲遲不肯斷氣,此種情況真令人驚歎。這讓我不得不感嘆《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諷刺世間為功名利祿而奮不顧生的人的經典絕作。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儒林外史》,我不僅為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讀《儒林外史》如同在觀一幅中國水墨山水長軸,讀得越深入越瞭解它的文字所表達內容的精闢,回味那一段動作描寫或一段對話,仍是無窮的韻味,這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妙處啊!

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篇4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儒林外史》的書,它是作家吳敬梓筆下的代表作。

這本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動。有愛才如命的嚴監生;有苦讀詩書的鮑文璽;有打秋風的張鄉紳……

最吝嗇的是嚴監生,家財萬貫,僕人眾多,卻格外的“節約”。家裡一斤肉都不賣,有時候家中的的孩子實在忍不住了就拿來一兩錢買熟肉來給孩子誘饞。有時候,今天的菜可以留到明天甚至到後天才吃完,他還格外剋扣工人們的工資。有一次,他的弟弟嚴貢生因犯罪別追差,當巡捕來到嚴監生家裡來搜查的時候,他才十分心疼的拿出一小串錢交給巡捕搪塞過去。他的正妻王氏死的時候他也十分心疼,心疼他少了一個精打心算的人。又恰逢他結婚,有幾個人就乘著時機把他的金銀首飾都偷了個精光。在他臨死前,他還從被窩裡伸出兩個手指頭,死死不放,為的是那燈盞裡的那兩斤還在燃燒的燈草。直到最後,趙氏挑掉了其中的一斤燈草,他才閉上眼睛一命嗚呼了。

最可笑的是牛浦,由於一次機遇他遇到了牛布衣,牛布衣死後他盜其之詩,來進行販賣,最終事情暴露逃亡。

?儒林外史》一部耐人尋味的書!《儒林外史》一部充滿趣味的書!

曾林霏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情緒,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如何處。

——題記

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盈滿的是被科舉束縛而終身痴於它的萬千儒生,與作者內心的無奈悲泣。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筆觸對社會現狀和儒生命運進行批判揭露的諷刺小說。滿分作文網小說描繪了在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爛的現狀。它透過市井千萬的人生百態,揭示士人對功名利祿的觀念、官僚制度、人倫關係與社會風氣。

書中最典型的形象是儒生。其中有熱衷功名的周進、范進等腐儒;有王惠、湯奉等憑科舉得意,壓榨百姓,作威作福的貪官;有各類名流異士,苦苦找尋異路功名的終南捷徑。這些人看似不走舉路,貌似風雅,不過是裝腔作勢,暗自攀附權貴,骨子裡對功名仍念念不忘;有搔首弄姿的斗方詩人,招搖撞幫閒篾片,更有本孝順而質樸善良的人漸漸被八股腐化,最終蛻化變質為虛偽舉人,如匡超人,牛浦郎。而最終引誘他們走向歧途的,不過於制度的腐敗,禮教的虛偽與社會的黑暗。周進一生起伏無常,因不中舉而被鄉親鄰里鄙視,受盡不公與屈辱,卑微至極。但在中舉後,周遭人對他的態度可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足見那是一個怎樣將科舉視為唯一出路、病態的社會。再說范進,老來中舉後喜極瘋癲,被平日常打罵他的老岳父顫巍巍得呼了一巴掌才回過神,又可見儒生對功名利祿幾進狂熱的追求。但卻也不乏真儒明賢的人物,如虞育德,莊紹光,王冕等。他們淡泊功名利祿,追求合理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完善,不與濁世同流合汙,守住自己心中一方淨土,所展現出的,是最濃厚原始的儒學精神。

腐儒與真儒的區別,或許是目的不同。腐儒讀書,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只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讀、看,但看到的只是書上滿滿的金銀財寶,讀的是越來越多,可真吃進肚中的少之又少,如同喝白開一般,數杯下肚,像是走個流程,全然沒甚滋味,只顧把肚子吃飽,吃撐,吃大,看似學富五車,實則未能汲取任何營養。而真正的儒生,讀時會思考,理解,學習,尋找其中真正富有營養的物什果腹,反覆咀嚼,慢慢消化,感知先人所思所想。他們甚至未想過步入仕途,只願平日坐館教書,養育子女,質樸勤儉,自在充實過完一生。

如今甚少人提起科舉,但不知多少長輩為其子女報上各色補習班,生怕其落後於人,四處奔走,卻忽略孩子內心真正的感受。無數會考大學聯考生為學業忙得焦頭爛額,甚至不堪承受沉甸甸的壓力而從高樓上輕輕一躍。沒有秀才舉人磕頭裝板,卻又為了碩士博士學位而捏造論文,不擇手段。也不知是否在未來某天,也有人站出控訴這個時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篇5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它把鋒芒射向社會,客觀地、寫實地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由於吳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學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所以才能把那個時代描寫的深寫透。他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汙吏的刻薄可鄙,無不恰到好處,謔而不苛。在藝術結構上,它沒有貫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階段地展開,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這部小說最讓我不能釋手的是作者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媽媽曾用繪畫和我分析中國人和歐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國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體油畫一樣,中國人講究的是意境、神韻,非常含蓄;而歐洲人追求的是人體結構、色彩的豐富與層次,很直白。中國人的小說中對人物的描繪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人。第一位是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最後他逃往山中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個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的秀才范進,范進中舉後的瘋癲模樣以及他岳父及鄉鄰在他中舉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這裡要說的是范進中舉後去拜訪一位知縣,范進所表現出來的偽善:“范進方才說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湯知縣大驚,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後堂,擺上酒來。……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裡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裡,方才放心。……”作者對范進和知縣,一個描寫其動作,一個描寫其心理,將范進虛偽的人格嘲諷得淋漓盡致。

范進與王冕對比,一個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當官的險惡;一個為了能出人頭地,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彰顯了不與官場同流合汙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當初聽媽媽講的嚴監生,他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講嚴監生的文章中,雖然一個關於“吝嗇”的詞都沒寫,但是文章中卻處處隱藏著嚴監生的吝嗇。他病得飲食不進,臥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裡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絕得是嚴監生死後的場景,他臨死時還因為燈盞裡多點了一根燈草,而遲遲不肯斷氣。雖然《歐也妮葛朗臺》中也寫了葛朗臺臨死時死死盯著金子,直到手中攥著金子後才斷氣。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勝一籌,一根燈草就令一個人遲遲不肯斷氣,此種情況真令人驚歎。這讓我不得不感嘆《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諷刺世間為功名利祿而奮不顧生的人的經典絕作。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儒林外史》,我不僅為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讀《儒林外史》如同在觀一幅中國水墨山水長軸,讀得越深入越瞭解它的文字所表達內容的精闢,回味那一段動作描寫或一段對話,仍是無窮的韻味,這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妙處啊!

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篇6

似蝴蝶在花叢飛舞,在萬叢中尋找芬芳,美麗的花朵。我在這個假期,尋找著適合的書籍來閱讀,而我閱讀了這本《儒林外史》。作家吳敬梓向我們概述了一篇諷刺意義的小說,諷刺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當時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刻畫了一個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境,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的開頭,卻是整個文章的中心。當我初讀此書時,第一句看到的便是這句話,當時我卻百思不得其解,並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不明白《儒林外史》故事與這句話有什麼關係,於是沒有去在意,而看到後面,為了財富,為了金錢,讀書人們能夠廢寢忘食地讀書。能夠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外史》的這些人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當時那腐朽的封建科舉的害人的制度,迫使著讀書人們為享有巨大特權而誘使他們一心去追求名利。是啊,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它,等得到之後,又味同嚼蠟。自古及今,哪一個能看破?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一樣,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僅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讀了之後,我自我都有些迷惑了,讀書為的到底是什麼?此刻我們在國小學習、讀書,將來還有國中,高中,大學…學海無涯,可是當別有有時問我:"你讀書學習到底為的什麼呢?"我卻啞口無言。可是我明白,我們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錢,如同過去那腐敗的封建教會一般。想想此刻社會,儘管並無過去的迂腐,可是,依舊有那麼多學生為了一些考試夜以繼日地學習,有些考上的興奮至發瘋,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樓自殺!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我想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諷刺的吧。我們此刻是國小生,也許並沒有那樣為了功名而瘋狂地學習,可是,當陷入迷途之後也許就會後悔莫及吧。

我想,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僅僅應當為封建社會的墮落而感到可笑,更應當明確我們讀書的目的。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知識的世界裡去探索,而不一概為名利與富貴而讀書。我們應當學習王冕,學習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學習他在大富大貴面前,選擇隱居而不去享受。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這樣的感悟。

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篇7

讀過書的人似乎往往被賦予了高尚的光環,殊不知讀書人也是人。

一個人的秉性養成,是眾多因素合力而成的結果。先天遺傳,後天養成,而讀書只是其中一部分。 熟讀四書五經,熟知孔孟之道的人不一定都會,從其所讀。古往今來,斯文敗類,數不甚數。究其原因,更是紛繁複雜。

讀書,的確是培養自身素質的一種途徑,但絕不是唯一的方法。為人處世,往往需要的是,社會的磨練加上對自我的批判。卻不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子,能靠書本習得的。

百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應該有所修整。讀書人雖有值得稱頌的地方,但不能因其豐富的知識量而斷定他的為人。現不是已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論斷嗎?其正確與否,暫且不論。但他敢於懷疑,讀書之用的想法,是值得稱頌的。

這裡,我所提出的問題是,不是讀書對人有沒有用,而是讀書究竟對人有多少用?或者說,讀書對人的品格養成,是否完全起的是積極作用?

我也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但試問自己,比起儒林外史的人物,甚至自愧不如,沒有杜少卿的無私豪壯,也沒有馬二先生的心懷天下的悲憫之心,更別談蕭採的那一身本事。

當我們因作者的諷刺,笑話書中人物時,請別忘了自己。倘若自己處其一般境遇,又會做出何種選擇呢?

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篇8

剛開始看《儒林外史》的時候,不太懂裡面的意思,後來聽了爸爸的講解才明白。

就拿范進中舉來說吧。古時後,人們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是范進這一類的書生吧。你看他沒中舉人以前,除了死讀書,啥也不會,連賣個雞都不會,全靠他岳父接濟,一點生存的能力都沒有。

其實讀書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我們的三頓飯是一樣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從此可看出當時的書生為做官而不惜一切代價讀書,他們真正的目的是當官後貪汙受賄,剝削老百姓,只有極少部分是為了老百姓著想。現在社會這種情形已經大大改善,但還是有不法分子貪汙受賄,危害百姓,但他們最終將受到法律懲治。

?儒林外史》主要說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嚴監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相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是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明白,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出嚴監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於鄉村的王冕,因家裡沒錢,就去放牛。但他喜歡讀書,所以每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說明他討厭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儒林外史》教會了我要大方,不能貪小便宜。

今年寒假老師佈置寒假作業時,要求讀《儒林外史》,我興趣濃濃地讀了起來。這是古代有名的諷刺小說,我讀了兩三片後,發現果然名不虛傳,它讓我愛不釋手。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和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並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讚歎“真乃千古至文也”。於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後來,他又瞞著老丈人胡屠戶去考試,結果又高中舉人,可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文學是比鳥還飛的遠的夢想,比花開的還美的感情,比星閃的還亮的智慧,讓咱們多學文學,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