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歷史的心得體會通用8篇

在解決複雜問題時,心得體會是積累知識和經驗的關鍵,幫助我們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心得體會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取決於具體情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歷史的心得體會通用8篇,感謝您的參閱。

歷史的心得體會通用8篇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1

xx年x月xx日,我參加了xx省普通高中統編教材《歷史》專題培訓,在培訓中,我們聽取了xxx教授關於新教材基本思路的講座,xx教授的《新教材試教的體會與思考》,xx教授的《統編高中歷史教材的整體認識與部分重點內容解讀》,這些講座使我對新教材有了全新的認識,受益匪淺,現總結如下:

1、學習中獲得的啟發

xxx教授首先向我們介紹了必修新教材的特點和難點,指出新教材既求通又求全,內容覆蓋面廣,涉及的跨度大,這既是特點又是難點,這使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堂課往往難以完成一個課時的內容,做不到面面俱到,這就需要我們對課時內容進行取捨,突出重難點。並且葉教授著重向我們強調我們應該向學生教授些什麼內容,是學科知識?還是學習能力學習思維的培養?亦或是個人家國情懷意識觀念的形成?這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我們需要向學生傳達的應是使他受益終身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畢業後就會忘記的學科知識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其次,xxx教授向我們提出了使用新教材的教學建議,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對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不僅對每課的內容加以整合,還要對單元內容加以整合,進行大單元整體學習的設計,這簡直是為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意識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不必一步一步地按照教材走,可以注入自己的思考加以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我們還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對自身教學活動的自主思考,這必然會使我成長許多。

xx教授提出:立德樹人是高中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這是我們在教學中要時刻牢記的,也是我們在備課時首先要思考和關注的問題。我必將使之貫穿在我的教學和日常言行中。接著,xx教授以典型的案例向我們介紹了新教材的教學內容,以新的角度理解教材進行教學,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羅斯福新政》這一課例,指出:胡佛的有限干預對羅斯福的全面干預提供借鑑。我們舊教材裡一般是說胡佛是“自由放任”,我雖然在一些材料裡認識到胡佛並不是全面放任,而是採取了一些措施,但從未認識到胡佛的有限干預對羅斯福的全面干預提供借鑑,這為我今後的教學打開了新思路。

xx教授向我們指出了《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到第15課的教學重難點,給我們的實際教學做出了重要指導。

2、需解決的困惑

開學已一週,我也已經開始了新教材的教學,但開學第一課的教學就已遇到諸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對教學內容的取捨,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國家》,我將教學重點放在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難點則設定為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但在上課的過程中用時過多,一節課無法解決一個課時的內容,這對我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我究竟該如何取捨?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2

為不斷深化我省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提升高三歷史教學和備考的實效與質量,全省高三歷史教研會於xx年9月4日在東湖中學閃耀開幕。 來自北京武漢宜昌的專家和老師在會上展現了具有鮮明特色、精彩紛呈的高質量報告和示範課。這次會議會期雖短,但主題突出,內容豐富,求真務實。

本次活動追求方法牽引、點撥提升、和諧發展的目標;從大學聯考試題命題思路、大學聯考試題分析評價、大學聯考閱卷評分和20xx年大學聯考第一輪課堂教學複習的角度,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上探討高中新課程改革、新大學聯考要求和發展趨勢與高三歷史課堂教學三者的有機結合,尋求促進高三歷史教學和備考有效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第一天上午是由國家大學聯考命題專家組歷史試題命題專家郝瑞庭作了《全國大學聯考文綜——歷史試題命題原則與發展趨勢》。這個報告從命題的角度來探討新課改的理念,強調“課改引導大學聯考,大學聯考推動課改”。歷史新課程的三大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考查的內容上,強調是歷史課程知識而不是歷史教材知識;考查的內容與教材的內容不一定有點對點的直接的聯絡;考查的目標更側重於思維能力的考查,而不僅僅是對歷史知識的識記。這就要求老師要用課程觀去教學生,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新課程觀背景下,強調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成為必然,體現課改理念,關注學習過程與方法,將以往考查知識為重點扭轉到對考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

郝老師提醒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歷史常識、史觀的考查。

2、突出主幹知識的考查:重大歷史事件、重要制度及其背景、社會變遷中的歷史背景。

3、用各種方法啟用考生思維:包括深入法、特例法、換例法,儘量將問“是什麼”變為問“為什麼”

4、學科內綜合試題的試題結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小切口、大跨度的佈局。試題能力與目標:突出歷史認知能力的考查,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域性與區域性的關係,辨證的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絡;培養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選修模組:範圍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考核目標側重於歷史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力的考查。

第一天下午由華中師大一附中的陶濤老師作《xx年文綜歷史大學聯考回顧與展望》的報告。先對xx全國卷分析試題特點:1.完成傳統大學聯考的平穩收官;2.彰顯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精神3.實現重點、熱點問題的科學考查4.關注中國歷史,強化史學功能。最後對教學、備考提出建議與反思:

一、探索有效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有意義的專題。

目前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是知識點的堆砌,在教材外,無節制地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史實,於是出現多種教材同時用,新老教材結合上等情形。“在新課標下,基本知識點的確定比較困難。在考試測量中,可以採取一些方法對此加以緩解,並且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探索有效的教學設計,實質是把握歷史學科的功能,根據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掌握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設計有效的專題。另一方面,大學聯考命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即結合時下中國發展的熱點話題,運用歷史知識加以闡釋,以形成正確的認識。如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全國卷37題以“民本”與“民主”為切點,探究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希望引導大家形成認識: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單純的仿效西方是行不通的。因此,理性看待時事熱點,從歷史的角度正確考察當下發展問題,是備考中專題設計的重要依據。

二、貫徹新課程理念,在互動探究中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1、常規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是用結論解釋結論,用概念闡釋概念,以致學生知識固化,不善遷移。因此,首先要引導學生對歷史概念、結論活化理解,靈活運用。

2、每堂課每個專題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思想,用思想(觀念)引領課堂,激發學生思考和共鳴,最後能用這種思想(觀念)解決問題。

3、題海式的訓練應該被擯棄,指導學生寫論文等形式可以嘗試。一方面命題人一直沒有放棄以小論文形式入題考查(新課標卷評價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觀點);另一方面寫論文的訓練方式有很多優點,符合新課程理念,因為在論文寫作中學生參與了整個探究的過程,找材料、論證、寫成文字報告並相互協作等。

4、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已成當務之急。最重要的是史觀和史學研究新成果的瞭解和運用。例如,一線還有不少教師在講述中國外交史的`過程中,一邊用“落後就要捱打”、“弱國無外交”等已經被棄置的理念講近代史,一邊又用“中國逐漸融入世界體系”的理念貼標籤,二者相互糾纏,讓學生莫衷一是,無法形成理性的認識。簡單且有效的辦法是發掘大學聯考題的引導功能,將各種型別、各種專題的大學聯考題加以整合,就可以形成很有意思的新專題。

三、培養考試能力,在教學備考中滲透學科技能培養。

第二天上午由參與xx年大學聯考評分閱卷的蒲麗萍老師做《由大學聯考評分細則看應對策略》

一、

制定評分細則的基本原則

1、原則上與標準答案一致。每道題根據試題的主要考查內容比照評分標準制訂相應的評分細則。2、整分原則:只給整數分數。

二、閱卷評分的基本要求

1、多評制 2、誤差控制 3、回評制

結論:相對穩定、公正、公平原則下的高校選拔人才

學生存在問題:基礎不牢,歷史概念模糊不清。審題不準,能力欠缺

(1)、對概括等能力要求做不到,只能照抄原文

(2)、對題意理解不到位:要求領會對秦漢隋唐統一強盛的作用,結果在談關中周邊地區產生的消極不利影響

(3)、表達能力差;非術語較多。民貴君輕被表達為“民為大,君為小”,“民比君大”,“民權大於君權”。

(4)、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差,答題沒有層次,有的跳躍性大,條理不清

(5)、思維不活,不能從不同角度發散思維(政、經、思文、對外)

三、教學建議

1、轉變觀念:選拔、學生

2、教學中滲透新課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選材視野開闊,思路大而立意深遠)

3、體現課改理念,基礎、能力與方法並重,考查生的綜合素質

第二天下午,東湖中學和宜昌中學的兩位中學的老師上了2堂高三複習課,兩位老師都注重研究新課標,從明確課標和考綱要求開始,在注重理解概念的同時,

分析、掌握主幹知識中的可考點;結合主幹知識,分析相關熱點問題。

高三歷史第一輪複習需把握以下幾個結構:

1、明確課標和考綱要求;

2、把握基本歷史概念;

3、明確章節知識結構和核心知識點;

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探究熱點歷史問題;

5、解析近年經典大學聯考、調考題目。

會議展示了我省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研究和備考的成就,體現了我省高中歷史教學多元發展的特色,發揮了教研的引領作用,必將促進校際交流與校本教研。比如:選修課開設(因省20xx年大學聯考方案待定——可能是寧夏模式:在四個選修中任選一,如考生把四個選作題都答則以第一個為準,故建議在四個選修模組裡選二個,既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有給其大學聯考選擇答題餘地,只是能力培養如有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在教學裡一定要落實),方法論(歷史的辯證的看問題。實踐上是培養學生歸納、分析、概述、評價等能力,這也是大學聯考命題的題眼),試題設計思路(每個主觀題都有中心思想,注意立足與課標知識背景下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考察新視角,注意區分有效與無效材料的區分),必修與選修教學方法與容量的把握(不過分追求具體知識的記憶,講究知識的網路結構、能力的螺旋上升、視野的全域性開闊)等,我會在今後的歷史課堂中不斷學習與反思,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踐行,持之以恆必有收穫。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3

在學習完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和經驗後,瞭解到黨為建立新中國的不懈努力和艱辛奮鬥歷程。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和經驗課程又為我們揭示了從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產黨走過的一段曲折歷程。

1949年至195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1949年至1952年三年間,在政治上建立了民主政權;恢復了經濟,使當時的中國經濟恢復到舊中國的最高水平;外交上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從此結束了中國人的屈辱歷史。期間,分三步走完成了對個體農業、手工業的改造。第一步是建立互助組;第二步是建立初級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高階合作社。通過加工合作,公私合營,讓資本家領取定息,以和平贖買的方式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由此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這是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基於對形勢的正確研判作出的正確決策,促進了當時社會的發展。

1956年至1966年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由於缺乏經驗和對實際的錯誤判斷,先後出現了三次失誤,分別是:1957年反右派鬥爭的嚴重擴大化;急於求成的大躍進運動;急於過渡的農村人民公社運動。之後探索走入歧途,發生了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導致中國的經濟停滯不前。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負面影響。從1956年到文革結束中國共產黨走過了二十年的曲折歷程,究其原因是:搞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經驗;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束縛;長期封建主義的影響;兩大陣營尖銳對抗的環境;普遍低下的文化科學水平。但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也取得了以下成就:一是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二是兩彈一星的突破,標誌著尖端科技的突破;三是培養了一批人才;四是外交上的突破。初步探索也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探索的理論成果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來源;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的糾正成了鄧小平理論創立的契機;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育了黨和人民。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結合氣象工作的實際談如下體會:一是在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情況下,作為基層的氣象工作者更要勤於學習、思考,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結合當地的天氣背景將所學靈活地運用於工作中,更好地為防災減災工作服務。

二是恪盡職守,履行好一個氣象工作者的職責。時刻將人民放在心中,滿足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工作的最高準則,為有效防禦自然災害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是要始終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從建立之初只有幾十人,發展到今天擁有八千多萬黨員的世界最大黨,期間經歷了無數的曲折,無數的艱難險阻,但都沒有阻礙她前進的腳步。中國共產黨是一支善於分析,善於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的政黨,她有勇氣正視錯誤,也有勇氣糾正錯誤。我們要始終相信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黨都能帶領我們戰勝困難,走向勝利。作為年青的一代,認真學習黨的歷史,對繼承和發揚光榮革命傳統、黨的優良作風,對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益的。

歷史的經驗一次又一次的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建設好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4

9月25日,我參加了由縣教研室主辦的“會考備考複習研討會”,研討會為期兩天,第一天由各中學物理教師代表分享他們各自的複習計劃和策略,由縣教研室楊慶龍老師做複習指導,第二天由來自西安的權老師和與會的所有老師分享他的複習策略、安排及建議。通過這兩天的學習和交流,我受益頗深,接下來我就簡單回顧總結一下,談談參加這次研討會的感想。

一、發現自己複習教學中的不足

通過這次培訓,我發現以前教學和複習中的許多弊端和不足:第一輪迴歸課本的複習只是對知識點的重複和講解,老師講的多,結合例項的講解比較少,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主動整理知識點,有針對性的練習比較少,缺乏對知識的整合和練習;第二輪複習中只是讓學生做會考複習資料,講解複習資料,仍然缺乏針對性,以題海戰術代替複習,學生學習負擔重,身心配備,處在盲目的複習題海中,效率低,複習效果差;第三輪專題複習相對來說針對性強了,但往往難度太大,不能面向全體,效果還是不好;第四輪複習是會考題測試,還是讓學生一味的做題,學生面對七門課程的試卷無暇應付。

二、修改和調整複習計劃

通過這次培訓,我便立即修改了複習計劃,將許多計劃中老師講的內容讓學生去整理和歸納。我計劃在第一輪複習中採取給出每一章節的考點、分值、難易程度、題型等考試信心,讓學生梳理總結知識點,在整理的過程中學生可單獨完成,並針對考點找兩道典型的題目練習,我指導學生把握會考中的重要考點和常考考點,加強對考點的理解和記憶,如此學生對會考要考什麼內容瞭然於心,側面能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

第二輪採取分層次複習,由於他們的基礎和成績不同,他們的需求也不同,對於一部分學困生,我只要求他們做比較簡單的題目,鼓勵他們做一些會考熱點的練習;而中等學生,則要求他們基本完成複習資料的題目,實在不會的交老師解決;而對於一部分優等生,我則要求他們獨立完成複習資料,幫助其他同學複習,適當給一些有難度的題目讓他們探討和交流。

三、細緻研究會考題的作用

在培訓中,幾位教師多次提到要細緻研究歷屆會考真題,我認為細緻研究會考題對把握會考動向和考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通過研究歷屆會考試題,教師更清晰地知道會考要考什麼;會是哪種型別的題來考;難易度如何;分值大約佔多少;從而能指導教師在教學複習中把握會考重點、易考點等,如此教師能更好的把握複習的側重點,合理安排好時間、進度,能做到事半功倍之效,可以讓教師複習少走彎路,學生複習起來也輕鬆。

四、複習中的“三講、三不講”原則

在教師複習備考交流中,長嶺中學一位教師針對複習中提出的“三講、三不講”原則,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所謂三講為“重難點講、疑難點講、不會的講”,三不講為“學生會的不講、始終不會的不講、非考點不講”。做到了“三講三不講”,講得時間少了,給學生的支配的時間多了,就給了學生主動性,再加上教師適當地引導,也容易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複習效率。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5

最近,四史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在各地舉行。何為四史,就是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覺,擔當使命才能更加堅定,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而四史學習就是武裝頭腦的重要方式。

以史鑑今,歷史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不論是基層幹部還是領導幹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只是都應該具備,不讀點歷史,不瞭解中國歷史,不知道歷史和現實的聯絡,不掌握中外歷史上的成功和失敗、經驗和教訓,是很難治理好社群、社會乃至國家的。比如香港問題就是非常典型的歷史教育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暴徒正是因為歷史教育的偏頗,缺乏正確的歷史觀才導致的。我們要學會從歷史看當下,從歷史中吸取養分,認識歷史發展和社會興亡的規律,這樣才能更加自覺、更加緊迫地做好我們自己的工作。

歷史教育能夠在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時,讓人們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建立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四個自信的同時,切實增強在實踐中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還能讓我們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通過思辨建立分析、判斷能力,作為正確價值觀的基礎。

四史教育不同學學校裡的歷史課,他更加註重政治性,必須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通過講述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面臨的各種外來侵略、民族掠奪,所有共產黨員團結一致帶領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和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這段歷史是黨的不懈奮鬥史、理論探索史、自身建設史,反映我們黨的政治奮鬥歷程和中華民族的政治選擇歷程,也說明了我們為什麼會選擇社會主義這條道路。只有在堅持政治正確的前提下,才能夠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有序的發展。

在和平年代,四史教育可謂是一場及時雨,在不斷重溫歷史的前提下,我們才更加覺得身上的使命和擔當越發沉重,才能更好地履行我們的使命。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6

全面貫徹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加快實施素質教育的步伐,已成為教育教學人士的共識。中學教學作為培養中學生的教育基地,肩負著十分重要的責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釋放學生自我創造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師共同的使命。同時也不應把素質教育與大學聯考評估機制、大學聯考選拔學生對立起來。

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想寫出教學上的點滴心得,與同行們共享。我覺得在新課改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做到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實施教育教學創新。

素質教學的先導是教育觀念的創新,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教法,教法決定成效。傳統教育觀念已經在許多教師、尤其是中老年教師中成了法寶,比如說:

以教師為中心整節課都堅持填鴨,把學生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只教書不育人,忽視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創新意識;老師惟我獨尊,高高在上、對學生提出的奇談怪論嗤之以鼻,甚至認為學生是鑽牛角尖,不但不解決,而且還要批評一通等等。這些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造成學生墨守成規,因循守舊,思維求同,不僅教學效果肯定不好,而且還扼殺了學生創造的內在動機。讓趣味無窮的歷史變成一個枯燥無味的數字,最終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基本放棄了歷史學科的這跟我們的素質教育和時代發展是不適應的。因此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教學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曆史老師就必須痛下決心打破它,改變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學生主體觀。從主演變為導演。

在學校公開課上,開課教師上九年級歷史《美國內戰》,把販賣黑奴的廣告導演成學生的活動。通過演練,學生既認識到了黑奴當時的悲慘處境,又為林肯政府頒佈《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筆,也說明了黑奴問題成為了美國當時社會的焦點。另外如在講《一國兩制》一課時,通過讓學生看錄影《百年中國》的紀實片段;《重慶談判》一課時,播放電影《重慶談判》片段等等,這些課,使我確認,高中歷史教學,也應儘量挖掘可導可演的題材。方法上可採用電化教學,運用多媒體,展現出一幅幅生動畫面,以引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變灌輸為引導,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起到服務參與引導點撥提升補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師放下老師的架子,師生平等,創設和諧民主的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提倡學生標新立異,鼓勵質疑,激勵思維。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7

我從20xx年下半年開始,我參加了歷史遠端教育培訓、在學習中,先後聽取了多位專家關於歷史課程改革的專題講座、通過學習和討論,讓我對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形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實施的國中課程結構和課程設定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同時對課程實施過程中許多具體環節進行著諸多思考、以下是我對歷史課程的體會和感悟:

1、要確立新觀念、轉化角色、更新觀念、轉化角色、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已不適應素質教育的形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發展為中心、以自主學習探索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的創新人才。

2、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藝術探究性學習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內容、新形式、新探索、無論如何,形式的多樣性都應以激發學習趣、拓展研究空間、開啟創新思維、營造民主氣氛、培養富有個性的學生為出發點、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教師要更新觀念,敢於讓學生暢所欲言。

3、講授力求新穎,確立開放的師生關係、傳統的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妨礙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開放的師生關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開口,樂於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表現慾望,充分發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創造力、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員,大膽地參與藝術教學活動、啟發式教學是通過引導學生自已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知識並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4、讓歷史更貼近生活,讓歷史更貼近自我,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通過半年多的網上緊張學習,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使我對歷史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以更好的促進農村中學的歷史教學,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歷史的心得體會篇8

這次集體培訓和第一次有所不同,這次集訓更具有挑戰性,展示的成果更具有特色,最重要的是更有助於平時的教學。

緊張而富有挑戰的第一天

今天是歷史學科第二次培訓的第一天。今天成果展示的形式已經完全不同於上一次,先抽學校展示成果,再由展示老師抽題叫本校的一位年輕老師回答。我既緊張又興奮,緊張的是怕抽到較難回答的問題,回答不全面,當著全縣歷史老師的面出醜;興奮的是如果被抽到我們學校就有展示的機會,可以讓大家知道我們精心準備了。雖然我心裡很清楚:培訓學習是為了自己的業務得到提高,而不是顯擺自己的成果,但我心底裡的那點虛榮心還是盼望被抽到。很幸運我們學校真的被抽到了!作為被抽測到的最後一名,時間有限,我沒有展示對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和線索的整合,而是向大家彙報了精心設計的一節課。當我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抽出問題時,我急忙掃了一眼,問題是“解釋辛亥革命的影響”,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我想韓老師和鄭老師對這個問題解釋應該是遊刃有餘的。果不然,韓老師精彩的回答,讓我心底的那點虛榮心好生膨脹。

滿載而歸的第二天

如果說昨天精彩,今天更是青出一藍。上午陳戶三中的顧秀紅老師是這樣解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民承包的土地是國家和集體的,保證國家和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權責利

這個難解釋的問題經顧老師這麼一分解,就很好理解了(問題分解法)。下午,杜金英老師對這個問題的設計更巧妙,杜老師是這樣設計的:1、以什麼單位“承包”?(家庭)2、“承包”什麼?3、向誰承包?這樣學生就非常容易解決了,這時再設問“承包是要有報酬的,這報酬是什麼?”杜老師把學生不易理解的問題生活化、簡單化,讓人耳目一新(問題簡單化生活化)。當大家對“鄧小平理論”的設計一籌莫展時,魏禮堂老師通過舉具體事例形象概括,隻言片語讓大家恍然大悟。……

對於今天的收穫,我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概括。今天我真正懂得“教學是一門藝術”這句話。老師的智慧是無窮的,而這無窮的智慧是在實踐教學中不斷總結、探索、反思、提煉的結果。我很慚愧,慚愧自己平時教學的膚淺,羞愧自己心底的那點虛榮。我想這次培訓不僅對我的教學業務有很大幫助,也會使我在教學態度上更加踏實。集體培訓,我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