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大國之崛起讀後感7篇

讀後感是一種表達自己情感和思考的方式,能夠鍛鍊我們的表達能力,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問題和哲理,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大國之崛起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大國之崛起讀後感7篇

大國之崛起讀後感篇1

12集《大國崛起》按其崛起順序講述了9個大國的發展之路,以大航海時代以來先後崛起的國家為脈絡,梳理了一遍世界歷史。這部電視紀錄片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我必須承認這是中國最大的電視傳媒第一次站在一個巨集大歷史敘事的高度來拍攝一部紀錄片。不論是運用了大量電腦cg鏡頭的場景再現,還是大氣磅礴的背景配樂,都表明了這部電視紀錄片主創人員強烈的敘事目的,為正在經濟起飛的中國表達一種崛起的訴求和慾望,為振興中的中華民族尋找歷史中世界大國稱雄的借鑑。

在我看來,這個紀錄片以巨集大的歷史視角來審視了500年來的世界史,真正從中國的需要出發去剖析其他國家的發展之路。尤其是在政治改革已經遠遠落後於經濟改革和民眾需求的今天,對民主和自由的訴求空前強大的中國人民來說,這既是國家對現今發展的一種表態,也是滿足大部分群眾需求的國際知識大普及。

片中從經濟角度來展開,配合制度和經濟政策、科學創新、智慧財產權保障、國家競爭力、文化思想促進等命題講述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海外擴張;荷蘭的商業文化;英國的殖民文化;法國的獨立自主,德國的國家主導下的全民素質;日本明治維新;俄羅斯民族堅忍不拔和高度集權;美國的自由主義和獨立精神。通過聽到這些不同的聲音,看到他們不同於同時期中國的發展模式,我終於明白中國的崛起之路需要什麼。

總結這9個國家的發展可以看到他們都恰好地趕在世界發展的轉折時期,在經濟轉型的時刻,第一個站在了時代的前沿,敢於投入大量金錢時間去改革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成功完成經濟變革,是國家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一個檔次。他們都能敏銳地發覺生產力的改變,及時地摒棄舊的生產製度,大力改革最終才能搶佔世界的第一桶金。

另外一個讓這9個國家屹立於世界之林的是他們的體制創新。從金融、商業制度的創立到股份制的提出,從計劃經濟的跨時代誕生過渡為市場經濟,從封建社會專制集權到君主立憲制度等等,這些無一不表明符合當期國情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都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經濟發展是國家崛起的指標和動力,而其科學的政治制度則指引一個國家往更遠大的方向發展,保證了國家的穩定,同時又是經濟發展的基石。

除去在國家範圍內的思考,影片也揭示了個人對國家發展的重大貢獻和無可比擬的巨大作用。恩裡克王子的航海夢想發現了一個個新大陸;一個漁民的創新剖魚法帶來了一個國家的富裕;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讓國人度過了艱難的衰退期。這些都是個人,哪怕是一個最平凡的人都對國家的發展起著難以計量的影響和作用。每一個國家的崛起都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成果。

我無法確切地說影片。

大國之崛起讀後感篇2

我通過學習歷史,瞭解到英國在中世紀是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被譽為日不落帝國。儘管它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我卻認為,在如今社會的發展中,它的歷史也仍有作用。我們將從它由"快樂的英格蘭”到“日不落帝國”再到“衰落”的巨大跨躍的探究中,將得到很多的啟示。讓我們來研究一下。

首先,英國位於歐洲的西北部,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國家,北海和英吉利海峽將大不列顛島與歐洲其他地區隔離開來,四周圍繞著海洋使他們的家園顯得易於防守,天然的海曾幫助英國人成功抵禦了來自大陸的入侵者,如十六世紀的菲利浦二世,17——18世紀的路易十四和十九世紀的拿破崙……同時海也為不列顛人帶來了開放的價值觀,英吉利海峽使英國既容易保持孤立。同時又避免了島國的常見問題,如孤立,封閉和滯留,也正是因為其先進的文明與優越的地理環境,才使一個小小的島國成為世界近代化程序的領頭羊。

如果說美國的歷史是一部移民史,那英國的歷史就像是一部入侵者的歷史。在11世紀之前入侵者把不列顛群島作為了自己的家園,甚至開始反抗其它入侵者,也正因如此,英國人很難完全自稱是能離於大陸的獨特民族,那麼就是在這樣一個亂世之中。英國是如何做到統一的呢?答案就是——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確立,無論是底層階層還是統治階層,大部分人都可以聽懂並且會說英語,到13世紀末,英語在官方場合的使用已經十分普遍。由此可見,語言統一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政治統一上,更是體現在了民族統一上,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殖民者要求本國殖民地學習本國語言的原因。

一說到殖民,那必定會有一個關鍵詞——英國,那麼英國為什麼要走上這樣的道路呢?我們大致將其分為三個原因——思想原因,地理原因,政治原因。首先是文藝復興,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時也使資本主義思想深深地印入人心。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四面臨海,資源少,人口少,那麼從哪裡來獲得原料呢?這時肥沃的美非亞洲深深地吸引了他們的眼球,說到這裡,就必須提到另一歷史事件——新航路開闢,它不僅便利了他們本地產品的外售,更是有利他們從外地搜刮資本原始積累。最後是政治原因,光榮革命徹底推翻了封建制度,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它營造出了一種寬鬆,自由的環境,為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營造出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環境,促進了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再舉一例,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女王也參與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份,一個國家,如若連統治者都是贊同這種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並剝削僱用勞動力為基礎的制度,更何況人民呢!的確,英國很聰明,懂得開放前進的道理。同時,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強大的國家,它的外交都十分發達,這也啟示我們弱國無外交,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

但是,依靠外來的資源維持強盛真的能長久堅持下去嗎?肯定是不可以。英國的殖民統治導致資金外流,資金鍊從國內轉向了國外,這就制約了當地的生產投資和技術革新,造成了英國的衰敗。其次,教育的衰落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還有一點是企業家精神的喪失,讓人們生成了一種惰性。這種情形不僅體現在國內人民依靠自家貴族,更體現在了國內經濟依靠外來資源。這也使我們明白了4個道理:"1創新是生產的第一動力,大國重器一定要學,一定要握在自己手中。2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工欲畢其事,此先利其器,教育的發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3不可以依靠外來資源長期生存,正如當今的扶貧。我們不僅是要扶起人民的經濟,更是要扶起他們的意志。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4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會有反抗,猖狂一時的英國因為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最終導致了人民的反抗和自我覆滅。

我通過學習有關英國的歷史,進一步認識到,只有我們把握住時代的脈膊,總結大國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我們的國家就一定會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大國之崛起讀後感篇3

在這個星期裡,我讀了《國小生領先一步讀歷史————親近大明》這本書。原先對於明朝,我不怎麼了解,《親近大明》這本書把明朝的事都告訴了我,讓我對明朝有了很多的瞭解。

明朝(1368————1644),他是在衰敗中走向活潑、開放的朝代,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制度在這時迎來了成熟後的脫變。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了,舊的思想觀念開始解體,老百姓相對自由些了,新東西多了。14世紀,鄭和下西洋開創了人類航海時代的新紀元,大明王朝船艙工業之盛、軍容之威,曾經名震遠西,大明王朝的船隊將海上航線一鼓作氣推進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然而,在鄭和之後,明朝政府分頒了海禁的政策,背對了海洋,不在對海洋有興趣;明朝也錯失了主動發展、建立海上優勢的機會。即便如此,明朝仍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她有著眾多的第一:國土面積第一,耕地面積第一,人口世界第一,破產量世界第一,白銀佔有量世界第一,軍隊數量世界第一等等。看到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第一,你也肯定很想了解明朝了吧,那就聽我說下去。

說起明朝,就不得不談起朱元璋和朱棣。朱元璋,他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我讀了他的故事之後,我感到朱元璋是那麼殘忍、殘暴,但讀了《朱元璋揮淚斬女婿》這篇文章後,又有了不同的感受。洪武年間,他派他的女婿歐陽倫出使西域。歐陽倫一行人從京都出發,沒多久到了長安,他聽人講過,西域的百姓“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而且巴蜀茶在西域十分走俏。於是歐陽倫想:何不利用職務之便,倒賣茶葉,大撈一把!當時,西域的百姓為了得到茶葉,就得用當地的特產來做交換。明朝為了控制這些地方,頒佈法令,嚴禁私自販賣茶葉。然而,歐陽倫仗著自己是皇親國威,縱恿人家倒賣茶葉。他每到一個地方,就動用權力,有些地方官怒了,告到了朱元璋哪兒。

朱元璋雖然心有不忍,但還是下了到聖旨,殺了歐陽倫。我讀了這個故事後,感到朱元璋為了治理好國家,為了建立一支有紀律、廉潔的官員隊伍,竟然大義滅親。可看見朱元璋對官員和皇親國威都是一視同仁,沒有因為是皇親國威,而官員犯了錯誤就要受刑。永樂大帝,也就是明成祖朱棣,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徵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締造了一個“永樂盛世”。不過,朱棣的另一面卻殺人如麻,冷酷無情,特別是他殘殺明惠帝朱允炆的遺臣時極盡酷刑。朱棣到底是功勳卓越的一代明君,還是嗜殺成性的一代暴君?

當我看了關於朱棣的故事後,我感到他是善良與邪惡、才智與權謀、奸與雄的帝王。明朝,有著巨大的科技文化,有著以唐伯虎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但我更為把皇上賣給敵國的太監感到恥辱!

大國之崛起讀後感篇4

德國,一個盛產詩人,音樂家,哲學家和科學家的國度。約翰。克里斯朵夫,很自然的想其了他,這個性格有點古怪卻充滿人性的形象是我認識的德國人中的一個。愛因斯坦。歌德。席勒。說起德國,想起來的卻是一些零星的片斷。飽受古典音樂的影響散發著古典哲學的理性光輝,以驚人的破壞力傷害了世界也傷害了自己,而這一切都源於這個民族對長期戰亂的分裂的集體記憶,統一和強大,成為德意志發展的最大動力。

兩百年前(1806)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當作戰利品被來自法蘭西的皇帝拿破倫。波拿巴取走帶回了法國,這使得德意志的慘痛記憶被喚起。這個民族的到底曾受過怎麼樣屈辱。我想或許每個民族總有自己辛酸沉痛的歷史,但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過坎坷,實現國家的統一與繁榮。當拿破崙的軍隊在1806年悍然入侵時,這個所謂的帝國根本無力抵擋,帝國中兩個最大的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遭遇慘敗,普魯士還被-迫割讓了一半的國土,支付1。5億法郎戰爭賠款。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轟然解體。

當這片土地上連一個名義上的國家都不復存在時,人們想起了德意志詩人席勒的一聲感嘆:“德意志?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則乾脆地說道,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裡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裡是普魯士。德意志在哪裡?這個歷史性的問題,拷問著每一顆德意志的心靈

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奔走遊說終於讓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呈現出曙光。然而,最後他卻已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鐵血宰相俾斯麥不得不提,1862年9月30日,剛剛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的俾斯麥走進議會,發表了一段強硬的講演,他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以及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而是不可避免地將通過一場嚴重鬥爭,一場只有通過鐵與血才能解決的鬥爭來達到目的”,從此俾斯麥被世人稱為“鐵血宰相”。

由德國發起的兩次世界大戰,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最黑暗、最慘痛的一頁,無數生命和家園在戰火的劫難中消亡,這是全世界都不會遺忘也不能遺忘的歷史。而如何對待自己不堪回首的過去,是這個曾經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須面對的一次考驗。二戰中被殺害的600萬猶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傷害的歐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個蕭瑟冬日,剛剛上任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來到了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二戰中,波蘭有250萬猶太人在集中營裡飽經痛苦、絕望的折磨,最終無助地死去。在冰涼的風中,勃蘭特一步步走到死難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視下,這位二戰中反納粹的英勇鬥士,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不已的動作:他跪倒在地。德國人誠懇地接受了自己歷史上沉重的一面。他們討論但是沒有激烈爭論,沒有否定自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推卸自己應該對猶太人大屠殺所負的責任,沒有否認自己經受了12年的納粹獨裁統治。誠懇地回憶自己的錯誤,幫助德國人大大地減輕了民族復興的困難。

1990年10月3日,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

德國再次統一了,憑藉的不再是鐵與血,而與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環境中,德國人再次創造了經濟奇蹟。經過一代人的努力,這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重創的國家,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而作為歐盟的重要成員國,它也找到了通過振興歐洲來壯大自己的強國之路。德意志,它在哪裡?也許,近兩個世紀執著的尋找已經有了答案。在這一漫長的尋找中,所經歷的大悲大喜,不僅已成為德意志民族的集體記憶,而且也為已經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國,書寫了一段不可忘記的歷史。

大國之崛起讀後感篇5

緣於對《大國崛起》這本書的鐘愛,不僅因為歷史性強、可讀性強,而且是教育性更強,特別是對我國近年來經濟形勢的分析與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方面的論述讓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大國崛起》一書從多個角度闡述了五百年來在人類現代化程序的大舞臺上,相繼出現的葡、西、荷、英、法、德、日、俄和美國等九個世界性大國的興衰歷程。雖然各個國家的崛起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宜”的規律和公式,但是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樣,歷史演進的一些細節,同樣能給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留下一些深刻的啟示。

通過對《大國崛起》的閱讀,我認為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單位,乃至一個國家,都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和心態:

首先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知識是當今社會的生產力,誰掌握了智慧財產權,就是掌握了生產力。因此,我們每名國稅系統的幹部職工,無論你的職務高低、工作、生活條件如何,都要不斷的進行學習,掌握多方面的知識,不斷的創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這樣一來,你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體現個人人生價值。

其次要講誠信。如果向知道世界上什麼東西比生命更重要?《大國崛起》中的荷蘭商人們用他們的行動作了很好的回答:那就是信用。他們用生命作代價,守望信念,創造了傳之後世的經商法則,贏得了海運貿易的世界市場。一個人,“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一個企業,如果偽劣盛行,人們互相猜疑,信用體系崩塌,企業是遲早要倒閉的;一個國家,更是要注重信用,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要有自由的思想和創新的思維。人都會犯錯誤,但區分性質,如果是在為單位發展,開拓新空間、新思路上,犯了錯誤,我們可以及時總結,開拓思維,只要不是重複一個錯誤,我們就有發展。對人要寬容,更要對人的思想自由寬容。思想的自由,可以極大地激發人們的創造力、想象力、競爭力,為國家的發展提供綿綿不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在我們稅務系統也一樣,我們在工作中要善於發動群眾集思廣益,對不符合群眾利益的問題,我們要及時改正。

同時,必須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人才是知識的載體,也是創新的主力,這一點通過近年來日新月異的稅收資訊化發展形勢就最能說明問題。要想使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至於掉隊落伍,就必須要通過不斷的讀書學習,使自己不斷更新知識、增長才幹,同時還要運用學到的知識,積極開拓思維,不斷創新各項工作,這樣才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與尊重,才能做一名對國家、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讀了《大國崛起》,我終於理解了魯迅先生對落後中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奮情感。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就註定了中國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運。縱觀那些強國的歷史,我雖然無法感受當拿破崙為凱旋門墊下第一塊基石時是怎樣的喜悅,無法感受當年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環境下昂首挺胸所擁有的勇氣,無法感受當年的羅斯福總統帶領整個美國走過血肉模糊,充滿硝煙的世界大戰所付出的艱辛,可我卻從中深切的體會到了,一個國家要崛起必須先學會讀書,學會思考,學會創新,必須首先要喚醒國民的思想意識。

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改革開放使我們走出了一條前所未有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事業都有了質的飛躍,儘管在各個領域都還存在著不盡如意的矛盾和困難,但相信我們一定會通過自己的方式把這些問題逐一解決好。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借鑑先進國家經驗,創造並堅持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一往無前的堅定走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也必將列於大國崛起之列!

掩卷思考,感觸良多。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我將會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堅持不懈、勤勉學習,潛心思考、豐富底蘊,進一步提高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為寧強國稅的和諧健康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大國之崛起讀後感篇6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部萬萬國人用血與淚譜寫的自強史,古老的中國在列強的侵略中逐漸睜眼看世界。我們不得不放下“天朝大國”的架子,去學習其他國家的強國之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和世界各國的聯絡越來越密切,如何徐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國崛起的偉大目標自然而然成了我國國人追求探索的方向!而我在大學伊始之際,選擇《大國崛起》這部書來讀,便是想在十五世紀以來九個世界霸主的興衰史領悟經驗與教訓,擔負起我中華少年振興我國的歷史責任!在此,我就談一下讀此書的感受吧,班門弄斧,若有不當之處希望大家多多海涵。

書中先後分析概括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九個國家的歷史發展過程,九個國家曾經或現在都是世界強國,雖世殊時異,但依然有共同之處,無論地理、政治、經濟等方面,大都是殊途同歸!經濟決定政治,若想強一國,必先強一國之經濟,而經濟要發展,必須抓住時代機遇,順應時代潮流,順勢而上。我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實施的改革開放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而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要堅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項應該長期堅持的大政方針,發展的過程必然會遇見很多阻礙,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使上層建築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德意志與日本都是以軍事立國,以擴張為強國的必然方式!德意志通過三次普法戰爭實現統一,採取帶有濃厚軍國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的君主立憲制,而日本所謂的“大中亞共榮”政策只不過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這都為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世界的動盪不安埋下禍根!其實不只德、日兩國,這九個國家的興起都是伴隨著戰爭與流血的,而這種以鄰為壑的行為,我們當然不應當採取,因為代價太高了,無論對世界還是對本國都有災難的隱患!兩次世界大戰血淋淋的史實便擺在眼前,新時代我們應當採取不一樣的發展模式!在和平中發資料每個組做自己的就好,然後彙總到一起。ps。資料整理之前四個組統一一下格式,否則彙總的時候很麻煩展,在發展中謀求合作,在合作中實現和平!

其實,每一個國家的崛起都是這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為基礎和前提的!假如美國南北戰爭沒有取得國家統一,就不會有現在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如果德意志依舊是1787個諸侯小國,怎麼會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佔得先機?他們為什麼不想讓中國安寧統一,因為它們害怕、它們眼看著中國一步步強大而感到恐懼!我們怎麼能讓他們的陰謀得逞?鞏固國家統一、維護民族團結、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偉大富強應堅持的基本方針政策!我們要認識到其中的重要性,否則不僅不會實現中國夢,如今的幸福生活也將難以維持!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通過讀此書,我比較清楚的瞭解了各國的強國之路,“書中自有黃金屋”我們可以從本書中尋找到中國的強國之術!開卷有益,答案自在書中。

大國之崛起讀後感篇7

沿地球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北上,在浩瀚無際的太平洋西北角處,自東北至西南分佈著一列弧形的島嶼,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這就是日本——“太陽最先升起的地方”。

我要談論的就是《大國崛起》的日本。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地理位置並不優越,國土面積僅37萬多平方公里,不僅礦產貧乏,而且經常遭受地震、火山和颱風的襲擊。但是,它又是一個封建色彩濃重的典型東方國家。因此,日本能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在很短的時間內脫穎而出、後來居上,迅速具備足以同世界強國抗衡的實力,成為成功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唯一一個東方國家,確實令世界為之震驚,也著實值得世人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一,日本的文化

至日本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日本文化開始擺脫對中國文化的簡單模仿,由所謂“唐風文化”轉化為具有日本自身特色的“國風文化”。正如日本學者木宮泰彥在總結7至10世紀唐朝文化對日本文化發展的影響時所說:唐朝三百年間,由於學生、學問僧學來和帶回的中國文化產物,不斷給予日本新的啟迪,中國前進,日本也前進。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沒有停滯,不斷吸收中國的優點,經過整理提煉,咀嚼消化,終於在平安朝中期以後,在各個方面都逐漸擺脫了唐風,產生了優美、典雅的日本文化。

宋、元時代,中國曾出現銅錢大量外流的現象。而在當時的日本,中國錢幣的流傳是非常廣泛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一時期中日兩國貿易聯絡和民間往來的密切程度。即使是元代,在蒙古大軍發動了兩次侵日戰爭(1247年、1281年),導致兩國官方斷絕往來的情況下,民間的商貿聯絡依然相當頻繁,甚至超過了宋朝。

二,日本的經濟

在明治維新時期,明治政府還統一了全國的貨幣,廢除了各藩之間設立的關卡。這些措施無疑為日本國內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日本的各種文化,經濟使人深思,為什麼一個曾經落後的國家如今是世界上的強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