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1500字的讀後感優質5篇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資訊,還可以主動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有助於鍛鍊批判性思維,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文學素養,提高文學鑑賞水平,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1500字的讀後感優質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1500字的讀後感優質5篇

1500字的讀後感篇1

劇中故事線條繁複交織,眾生百態構成了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鄉土社會的萬花筒。其中主要人物是雙水村的貧苦農民孫氏兄弟,哥哥孫少安的現實主義人生與弟弟孫少平的理想主義人生,是劇情發展的主要脈絡。

哲學家榮格說,文化的最終沉澱是人格。孫少安、孫少平都是鄉土社會中成長起來的農民,他們身上集中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優良的人格品性,明理、重義、友善、孝悌、勤奮、進取。所不同者,弟弟讀書較多,不安於禁錮在本鄉本土,因此無論鄉村的境況如何,貧窮也好,安穩也罷,他都希望走出雙水村,去往城市體驗新的生活,即便那種生活是陌生的、艱難的,甚至是屈辱的,他的心中都裝著一個不同於現狀的“世界”。

從劇中,可看見同樣的“平凡”和兩樣的“世界”,“平凡”都是人們在生活面前的無力而頑強、無奈而堅韌,都是彼此在愛情、親情、友情面前的真摯和辛酸、悲喜和折磨;而“世界”呢?一個是哥哥孫少安的現實世界,一個是弟弟孫少平的夢想世界——其實那不是他的世界,而是城裡人的世界,所謂另一個世界。為著成全自己的世界,他們都經受著平凡的鞭打驅策,結果,哥哥逐漸走向了富裕的生活,而弟弟卻一直困頓於現實的窘迫。

兄弟倆一樣的慷慨樂助,一樣的重情重義,而相對於哥哥孫少安,弟弟孫少平與同他相愛的女同學田曉霞,還多了一份對於文學、理想的熱愛,多了一重精神追求。然而,最終,田曉霞為施救落水者而遇難,孫少平因此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這時,一個與現實主義作品完全不搭的浪漫的、科幻般的場景出現了,“外星人”出現了。孫少平與外星人的對話,也許是整個劇情的“眼”,探討了這個經歷了無數苦難卻又缺乏宗教信仰和終極關懷的民族,有關生命意義的話題。

為什麼弟弟孫少平,他的夢想與現實總是那般水火不容?他的帶著理想色彩的世界為什麼如此脆弱?電視編導講述的雖是哥倆及其周遭人們的故事,但我確信,電視劇其實是對鄉村社會和農民整體生存意義的關懷,通過史詩般的巨集大鉅製,意圖呈現中國一個特定階段的民情世風,揭示人們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以及相關的命運浮沉。

孫氏兄弟及其雙水村村民的道德大體還原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本色,既有孫氏兄弟所代表的優良品質,也有眾多村民身上的文化劣根。隨著集體主義在農村的瓦解,“貪婪”這一被充分釋放出來的原罪動力使得原先的愚蠢者變得聰明瞭,懶惰者變得勤快了,忠厚者變得狡猾了,懦弱者變得膽大了,這種變化也改善了他們的吃穿用度。總體而言,反映了國家社會在這一歷史時期的進步,但人們普遍的道德流變以及層出不窮的新問題仍然在考問著這個社會。昔日的人民公社制度下,不乏滿嘴高義的偷奸耍滑者,今天的商品經濟大潮中,又多是公然唯利是圖的營營苟苟之人。如何防範偽君子,少出真小人?這顯然是一道道德命題。

這部電視劇或可以啟發我們的思考——堅守著孫少平式的對於理想追求的其尤無悔,保持著孫少安式的對待生活的腳踏實地,將兩個世界打通為一個世界,即便生活依然平凡、沉重,也是更加美好的世界。

道德的培育,需要一種不斷向上拉拽的力量,它來自榜樣的引領,也來自法治的託舉。所謂傳統道德,大致是這樣造成的,一是教化,一是刑罰。實施教化的是士大夫階層,主導刑罰的是統治階級。士大夫研讀經典,繼而言傳身教,他們不僅是經典的解讀者,也是踐行者和傳播者,他們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實踐,樹立起道德示範標杆。一般而言,如果失去了士大夫始終如一的道德感召,那麼普通民眾經由物質刺激而擴張膨脹的物慾往往導致道德淪落。士大夫階層是保證一個社會的道德越過底線崩塌下去的防火牆之一,另外一堵防火牆在現代社會是法治,在傳統社會就是刑罰。

在平凡的人生中,給予我們溫暖的總是隆禮崇德的人間真情,而製造生命創傷的,常常來自人性中難以測度的鬼怪精靈。建設一個物質豐裕而精神繁茂的世界,正是平凡人生的意義所在。

1500字的讀後感篇2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一篇,作為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提出的“三綱”、“八目”等重要觀點可被稱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若是超脫出一個學術流派來看,《大學》中簡單明確的觀點與古今多數的道德標準、行為規範也都有相通。

而“大學之道”,究竟存於何方、歸於何處,是一個最基本、卻也最難回答的問題。《大學》一篇之所以能流傳甚廣,也就在於它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不意在學術而意在整個社會的解答。這一解答融入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體系,也融入了整個社會的血脈,以一種文化而非答卷的形式,傳承至今。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中舉例說:“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其實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不能否認,由於先天的具有或是後天的教育,最基本的品德其實就已經在人的心中存在。因此,使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合乎品質,需要的是“喚醒”。

這一“喚醒”看似容易,卻往往要面對一堵堵沉睡的牆。在耐心被耗盡之後,對民眾的道德教育就淪為了簡單易行卻基本無效的幼稚化教育。“幼稚化教育”的出發點絕非愚民,而是要啟迪民眾。但其致命之處就在於,把社會大眾當做“零基礎”的愚民進行教育。

在當下,面對“道德滑坡”這一類愈發猛烈的抨擊和指責,很多人也想起了道德教育並付諸實施,卻始終收效甚微。道德滑坡導致了道德教育轟轟烈烈,而道德水準卻又並無想象中的觸底反彈,使得道德教育陷入窘境,而不得不更加迫切、甚至運動化地進行。但其實,民眾從不缺乏道德知識,而只是不想運用。一遍又一遍地灌輸重複的知識,只能是短暫刺激,從來都不是長久之計。似乎我們該去重拾起《大學》中所說的“明明德”,吹散掩蓋美德的陰霾,使其發散光芒,而非等被照亮。

大學之道,在親民。

?大學》引《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謂“親民”,通作“新民”,即使人自新。

“新”是變革,“新”是發展,“新”是從過去到現在,“新”從現在到將來。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中所說的“新”卻並非是與“舊”相對,甚至是與“舊”相合。“新”的本質是不斷調整而達到一個合適的位置。無論道德上、物質上,人與社會總是會出現種種矛盾。在特定的歷史情形下,我們會將其歸於時代的變遷使得人的角色出現了錯位。因為個體總是太渺小,經受不住環境一絲一毫的改變。但從一個普遍性的意義上說,絕大多數時間和地點,世界執行得是如此完美、一如既往,但卻不能消除人和社會之間的碰撞——是人在變,而非世界在變。也許有某一個瞬間,你與世界、社會是如此契合,可這種狀態卻無法維持。風吹草動都會使得你於不經意間與那一點錯離,而只好通過不斷的修正錯折往返。

新,歸根到底是對“正確”的動態保持。或許正確的標準沒有改變;或許世界未變,人卻對自己有了新的定位,或許世界變了,人卻不為所動。無論變與不變,每一次自新都是一次新的挑戰,結果由個人和社會共同承擔。

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

“止於至善”是大學之道的最終追求,並且有具體的藍圖。《大學》中描繪道:“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有些令人驚訝的是,大學之道的目標沒有設定為人人的道德標準都向“君子”看齊,而是很大度地給出瞭如此寬泛的標準。

這種包容的理想目標,對現今社會所追求的和諧共生非常有借鑑意義。多元的追求與發展,並不是我們邁向一致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過渡,而是我們應追求的目標本身。道德標準的高低之間存在角度的差別,只要在最低界限之上,就都應當是以平等的地位存在的。在一個成熟的社會中,不同價值標準之間的共處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而非“忍讓”。後者所帶有的對優劣的判別,會使得不公正的取向產生。

所謂“至善”,“至”在社會秩序井然,“至”在個人的選擇得到充分尊重,“至”在一切都擁有最豐富的可能性。“善”的標準可能太過虛無、難以設想,但可以肯定的是,社會的善與每個成員的善之間有著必然聯絡,前者只不過是對後者的概括。而對每個個體來說,善是需要通過自己的探索、思考、選擇來完成的,而不能由他人或社會代勞。這樣的選擇過程,既是為了滿足個體,同樣也是在為社會未來的發展提供對不同可能性的嘗試機會。

大學之道,在求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對個人修養而言也好,對社會發展而言也好,恐怕都沒有終極答案。《大學》一文對此的探索得出了一定的結論,並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所認可。但我以為,《大學》更大的意義在於探索本身。

從古到今,無論個人、集團、社會,都會經歷許多痛苦與災難。但他們探求“大學之道”的步伐卻從未被打擊、失敗阻擋。思考者們、踐行者們,都懷抱著讓個人、社會變得更好的不滅希望,用自己認為合理的方式,不斷探索著。

他們是尋路者。

也許他們從未得出完美的答案,卻也一步步地以雙手之力推動社會與其中每個個體的前行。也許他們得出的結論相悖,也許他們採用的方法相反,但他們對世界的熱愛與執著,將後人和身後的世界改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尋路直至今日。我們都對完滿的人格、美麗的世界有著同樣熱切的憧憬,我們也在尋路。也許你對《大學》的作者提出的道路十分贊同,也許你的心中有另一條前行之路,也許你的看法模糊不清、難下決斷。每個尋路者都投射出一點星光,因為你曾為人與社會的前行貢獻出哪怕最微薄的力量。

沒有哪一顆星能夠照亮整片夜空,但所有的星卻能聯結起一個宇宙;沒有哪一個尋路者能夠為最理想的未來給出一勞永逸的答案,但所有的尋路者卻將腳印踏滿了追尋歷程中的每一寸。

1500字的讀後感篇3

巴金老先生的《家》是一部影響深遠的文學著作,我讀了這本書後也感受頗深。

巴金的《家》反映的是五四時期一個四世同堂大家庭高家的家族史,描寫的是高家由盛轉衰的家族史。而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個女人的悲劇史。巴金自己也曾說:“我要寫一部來作為一代青年的呼籲,我要為過去無數無名犧牲者‘喊冤’”,“代那許多做了不必要犧牲的年輕女人叫出一聲‘冤枉’,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訴’”。於是這部《家》應運而生了。《家》描寫的是瑞珏、梅和鳴鳳三個女性的悲劇。瑞珏出生在官宦之家,知書達禮,溫柔賢淑。長大後嫁給了門當戶對的覺新。她不知道覺新娶她時其實心裡裝了一個梅,覺新深愛的人是梅。她一心一意的侍奉丈夫、侍奉長輩,她待人和藹可親,深受所有人的喜愛,並且她還為高家添了位男丁。她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賢妻良母,她很愛覺新。她知道覺新愛梅花,她也愛上了梅花。因此,為覺新採梅, 插梅, 畫梅,成為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當她得知覺新是因為想念梅喜歡梅而喜歡梅花時, 不僅沒有怪他們, 反而非常同情梅的遭遇, 並且感到很自責,她認為是自己拆散了他們的幸福。她真誠地同情梅, 關心梅。梅也被她感動,兩人最後竟結成了姐妹。丈夫覺新也被瑞珏所感動,決定忘掉過去,好好地愛她。原本以為瑞珏會跟覺新幸福快樂地度過後半生。誰曾想到,為了避“血光之災” , 陳姨太要瑞珏要到城外生產, 她雖不情願, 但也沒有怨言, 反過來還安慰自責的丈夫。因為惡劣的環境,瑞珏難產而亡。瑞珏恰似一朵當季盛開的鮮花, 但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刀霜劍雨無情地毀滅掉

梅是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出生在富貴人家,與表哥覺新青梅竹馬,本該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可是,卻因為雙方家長在牌桌上的一點小矛盾把他們拆散了。覺新被要求娶了李家小姐,梅被迫嫁給趙家。雖說梅心裡是千萬個不願意,可母命不可違。婚姻生活維持了一年,趙家少爺病逝了,年紀輕輕地她就當起了寡婦。丈夫去世後,在夫家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婆婆總是惡語相向,梅身心俱疲,便跟母親回家過著“那尼姑庵式的生活”。這時候,她對覺新還是念念忘懷、朝思暮想。她辛酸地跟琴訴苦,她覺得她的一生只是讓命運在擺佈,自己不能做一點主。因而她的淚只有往肚裡吞,沒有一點勇氣去反抗。她感到自己雖然活在世上,也只不過是個空殼而已,她的靈魂她的理想她的一切早已消逝的無影無蹤了,她現在就好比一個行屍走肉。縱使這一切都與她的母親有關,但她卻從沒埋怨過她母親。看到覺新跟瑞珏一起幸福恩愛也並沒有埋怨覺新。她總是自己偷偷獨自抹淚。她想忘掉一切,重新開始。但是上天似乎總喜歡跟她開玩笑,一場軍閥混戰,她們母女不得不到高家避難。在高家花園裡,她與覺新再次邂逅了,這無疑是在她的傷口上撒一把鹽。最終,敵不過命運的捉弄,梅鬱鬱寡歡地離開了人世。她就好比那枯萎的花朵,一步步走向凋零。

鳴鳳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少女,她年僅17,就已經在高公館當了7年的丫鬟。她沒有梅跟瑞珏那樣好的家庭,她年幼喪母,隨後,便被父親賣到了高家。當同齡人還在父母懷裡撒嬌時,她已承擔起本不該她那個年紀所該承擔的重任,不但如此還會被人欺凌。面對生活的不幸,她無力反抗,只得逆來順受。但她卻沒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她樂觀、聰明、純潔。高家三少爺覺慧不知不覺中被她的天真爛漫、可愛無暇所吸引,對她心生愛意起來。通過跟覺慧的接觸,她也發現自己心中有了覺慧的位置。然而,她跟覺慧終究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一個少爺,一個丫頭;一個主人,一個婢女。主僕戀自古以來就是愛情史上無法逾越的鴻溝。縱使覺慧心中充滿了叛逆意識,但是,這種愛情註定了是要毀滅的,這種愛情也註定是一種悲劇。就在鳴鳳決定向覺慧表明心跡時,高老太爺決定把她送給馮樂山當小老婆。鳴鳳知道自己深愛著覺慧,她不想違背自己的內心,為了保持她愛情的純潔性,為了維護她的尊嚴,她選擇了投湖自盡。鳴鳳就好比那含苞待放的花朵未及綻放,就被那無情的霜雪所摧毀。

三位美麗動人的女子,三朵嬌豔動人的花朵,都被這無情的風霜所摧毀。這個世界真是黑暗的。

1500字的讀後感篇4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古時作為文人專屬的書籍也越來越多地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在茫茫書海中,有一類書在暢銷書排行榜中傲視群雄、經久不衰,那就是勵志書,而勵志書籍裡影響力最大的當屬心靈雞湯派系了,無論國外的海倫·凱勒、傑克·坎菲爾、戴爾·卡內基、理查德·懷斯曼,國內的于丹、餘秋雨、林語堂等大師,還是雞湯新秀張德芬、馮侖、俞敏洪,他們的作品無不讓人看一眼欲罷不能、嘗一口神清氣爽,對於飽經滄桑、信仰凋零的現代人,這是一碗迫不及待喝下去溫養心靈的雞湯。作為國外雞湯書籍老牌翹楚,《羊皮卷》更是讓人讀罷之後恨不能分分鐘變身超人,去實現世界無限的可能性。可以說,作為一部典型的雞湯勵志作品,《羊皮卷》具備了一部雞湯著作的基本素養,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但是,如果我們掩卷沉思或是試圖將其中真理付諸實踐,也許會發現作為一部典型的勵志雞湯文,它除了具有心靈雞湯的應有的優點,也具有心靈雞湯不可避免的缺陷——雞湯味美,湯勺自備。

心靈雞湯能做到經久不衰,讓人慾罷不能,是因為它的的確確說出了一部分的真理,具有它積極的意義。典型如《羊皮卷》,它包含了每一部成功的心靈雞湯必備的真理——相信自己就會成功。

“相信自己就會成功”是一條樸素的真理,它有著真實不虛的強大療效,它有著堅實的科學依據——皮格馬利翁效應。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受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故事的影響,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他們從學校中抽取了一部分學生,並對學校老師宣稱,根據他們的一項科學測試,名單上的這部分學生具有很高的學習天賦和潛力,只是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學生名單只是他們隨機抽取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年末測試中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確實比其他同學高很多,而且比之前,大部分都有了很大提高。羅森塔爾研究後認為,教師由於認為學生是天才,所以傾注了更多的關注,並在未意識到的情況下,以各種潛意識的舉動向學生傳達了“你很優秀”這個積極期待,學生接受了“自己很優秀”這個觀點而倍加努力,取得了優秀成績。這種“你心中相信什麼、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的心理學效應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現象。心靈雞湯中“相信你自己,堅持下去就會成功”,正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普及版本,它不僅真實有效地影響了大多數人的生活,更擊中了我們時代病的病根。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際競爭愈演愈烈,挫折的增多、信仰的迷茫,使人們迫切需要一劑強心針來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 來鼓舞自己。心靈雞湯無疑恰到好處彌補了大多數人心中那部分空缺,因此心靈雞湯確實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凡事過猶不及,《羊皮卷》這類心靈雞湯的缺點就在於,它過分強調了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它鼓動性十足,雞湯味道很好,但是卻沒有給我們一把湯勺。

韓寒在電影《後會無期》中說“聽過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無疑戳中了心靈雞湯的軟肋——每個人都聽了很多的道理,讀過很多的心靈雞湯,為什麼挫敗感越來越普遍?如果雞湯確實有用,我們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想其中一條原因是湯勺需自備,心靈雞湯缺乏與每個人的親身經驗的結合,改造自己除了痛下苦心、幡然醒悟,還需要持久的行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聽別人說的道理,都是基於別人的人生經驗產生的道理,都是別人的經驗;但是每個人所面對的情境本來就不相同,因此,同樣的道理未必對每個人都行得通。如果我們沒有在實踐中印證、昇華這些道理,這些道理就都是別人的道理。

假如你掌握了運動的力學原理,你是否因此就能成為一名運動健將呢?你參透了一本心靈雞湯,是否就一定能贏得人生的成功呢?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心靈雞湯是總綱、概論,其中有太多的內容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是紙上談兵,需要我們用實踐來驗證和補完,需要我們用人生實踐的湯勺來舀出一勺能喝到的雞湯,喝到嘴裡的雞湯才真正的雞湯,聞到鼻子裡的雞湯作用十分有限。

具體到我們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中國夢”,千千萬萬個豐富多彩的中國夢共同組成了我們全民族的中國夢。實現全民族的中國夢,我們需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我們堅守黨的路線和原則。但要實現我們每個人小小的“中國夢”,沒有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路,所以,我們要勇敢尋找自己的道路,不斷在實踐和行動中開拓自己的道路。

1500字的讀後感篇5

小說《邊城》故事很美,美的驚心動魄,卻終未擁有。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這官路靠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小說從這淡淡的意境中露出她原始純粹的裙裾,盡情而含蓄的漾出一隻蒙朧悠遠,哀傷無尾的調子。它緩緩漾出,淌入人們的本質世界,如一縷柔美的青絲交揉著內心最聖潔的角落。

故事發生在湘西,一個遙遠,與世無爭的地方,一個人性閃耀的夢幻天堂!

青翠的竹林深處,升騰起一股自然之氣。霧靄微薄,天空澄澈如眸,似山川溪流般溫情恬靜。溪上清涼的曉風,使竹林晃盪,如激起千層綠的漣漪,直逼人的眼。獨特的吊角樓,精緻的籠燈,一幅寧靜致遠的詩意圖卷。“吱呀——”一聲,木窗被開啟,勤勞的當地人民開始了一天的序曲。湘西,如晨霧裡水中的仙子,清新脫俗,不染塵世分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翠翠在這兒成長,觸目為青山綠水,眸子清明如水晶。身邊的小黃狗亦如翠翠般可愛真誠。可親可敬的爺爺挺直了一輩子腰板,支撐著渡船,如一株風雨中的葦草,顫動卻堅穩。

三年,端午,大老天保,二老儺送,翠翠,命中註定的相遇……

天保與儺送,同時喜歡上翠翠。也許二老先種下了情愫,小女孩青春羞澀的悸動,使翠翠時不時的出神。爺爺問:“想什麼?”翠翠先是沉默,接著說:“我想的很遠……”

隨著時間的推移,翠翠出落成一個健康美麗的姑娘,也有心事了。爺爺有意無意的說些新娘子的話題,翠翠,只是臉紅。

十五六歲,年少懵懂的年歲,在這及格年青人的心路上撒下了青春的萌動。

大老走的是車路,聘人說媒。二老走的是水路,隔岸對唱。大老沒有得到迴應,二老也沒有得到迴應。可沒得到迴應並不意味著沒有迴應啊。翠翠在夢中聽到一種歌聲,又軟又纏綿。她說她像跟了這聲音到處飛!多真切的迴應,卻跨不過那條窄窄的碧溪,攀向二老的心口。

我想走馬路唱歌那夜是天保與儺送真實的為愛努力吧。大老真誠執著,不願二老為其代唱,他要保持自己最真的一面給翠翠,絲毫不許做作。但聽到二老竹雀般的歌聲時,他認輸了,不,他不認輸,他只是心裂了。兩顆純淨如水晶的心,一顆已碎。第二天,大老對爺爺說:“你把寶貝孫女送給竹雀吧。”他心裡隱痛著,但他深知二老喜歡翠翠,翠翠也中意二老。

翠翠與二老沒有過多的交流,最真切的也就是那個端午吧。

“悖時砍腦殼的!”

“回頭水裡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魚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這幾句充滿童稚的話,便讓翠翠失了神,讓二老堅定的對大老說:“她的心裡必定有人了。”“我命裡或許只許我撐個渡船。”信任與純真如碧溪溪水一樣澄碧,透明。讓人難以甚至不敢觸碰,彷彿一碰便會染上汙濁,毀壞這潔淨的靈氣。

碧溪上,渡船來來往往,卻依然平靜依舊。正如人心般溫暖柔和。有人說,感情總讓人憂愁。大老天保為成全弟弟與翠翠,下河淹死了。二老儺送,愧疚萬分,離家遠走。兩個善良耿直的青年,就如此的定下了翠翠的命。可憐的翠翠,只能無法抗拒的接受命運的宣判。

一夜大雨,挾以嚇人的雷聲。下醒了翠翠怯懦的心,也打落了爺爺的生命。爺爺,一個愛翠翠至深的人,而過分的愛卻如一鼓股暗流,默然的推動了翠翠的命。遲疑與木訥,善良與自卑,一切在冥冥之中,使翠翠的幸福悄然遠走。爺爺是愛翠翠的,他老了,不能,決不能讓翠翠的母親的故事重演。他已無能為力再釀一汪眼淚像哭翠翠母親一樣哭翠翠。他無法在再揹負任何東西了,他累了。

小說《邊城》,一個發生在美麗邊緣的故事。悽美動人,無華麗的辭藻,無絞纏的情景,有的只是催人落淚的人性真實感。人們認為小說《邊城》是悲的,是悲劇。但我堅決的說:“不!”悲劇是把美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但小說《邊城》昇華了,美已注入人們的內心,沉澱成一顆天然永恆的珍珠。

翠翠,一個無知無慾的女孩,就這樣與幸福擦肩而過。她的命運會如那坍圮的白塔重又修復嗎?無人回答。從此,翠翠與渡船在流動如淚的碧溪上,孤獨而執著的守望著……萬千錯綜的情感有時像一綹糾結的發縷,需人來解。翠翠的命誰來解?大概,一定只有儺送吧。呼喚歸來,呼喚人性本質。什麼時候解,無人可知,正如那無結局的結尾: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