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學案例讀後感6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深小夥伴們對名著人物的認識,編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強化人們對書上人物的體會,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寫讀後感的書籍哦,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學案例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學案例讀後感6篇

學案例讀後感篇1

最近我細讀了《指南》社會領域,對許華、孟佳、夏秀琴、潘瑜、楊詠梅等老師的案例、評析有了一定的理解,以下是自己學後的一些感想。

幼兒期是人生歷程中心理髮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一個人心理髮展的許多關鍵期都處於這一階段,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增多,家庭中大部分是三個四個或兩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造成了爺爺?奶奶對孩子的傳統教育方式與父母對孩子的新要求互相矛盾,相互衝突,老人的過分溺愛與父母的正確對待相互矛盾,造成孩子的兩面性,父母對子女的期待不一樣,採取的教育方式不一樣,造成家庭教育中的互相抵制。

因此家園合作是幼兒園和家庭都把自己當作促進兒童發展的主體,雙方積極主動,相互瞭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幼兒園教育使教師懂得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幼兒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而最多接觸幼兒的家庭教育,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家長都應該提高對幼兒教育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認識到幼兒教育不等於幼兒園教育,不能把教育工作的物件侷限在幼兒身上,應該擴充套件到家長以及其他社會成員。

2、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樹立為家長服務的意識,尊重家長,取得家長的信任。還要努力提升自己,掌握家庭教育知識,培養和發展自身進行家庭教育的指導能力。

3、教師要主動了解,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利用家長來園接送幼兒的時間,利用家園聯絡冊,家長半日活動開放日,家校路路通等與家長交流幼兒在園的學習生活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商討解決辦法,同時教師向家長提出要求,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一致。

4、家長要自覺學習育兒知識,提高家教質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家長要把握住對孩子的啟發誘導,要不斷學習教育孩子的知識,掌握規律,不斷提高教育水平。

5、讓家長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孩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家裡,家長除了要求孩子,自己應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孩子的模仿性強,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有意無意地模仿著,並在孩子自己的生活中表現出來,要讓孩子充分的活動,愉快的成長。

6、讓家長尊重孩子,關心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員,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觀點逐漸形成,有時孩子出現問題,家長要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分析前因後果,正面誘導,說服教育,肯定長處,指出存在的問題,這樣孩子容易接受,在家中家長要處處考慮到孩子的位置,尊重孩子的意見,根據孩子的特點,讓孩子在日常生活、遊戲、散步、參觀、旅遊等活動中,更好地接觸大自然、社會,與人交往,讓孩子獲得更多的鍛鍊機會。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注重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有機結合,努力提高保教質量,讓每個家庭牢牢抓住學前教育這個關鍵時期,科學育兒,讓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促進幼兒各方面全面發展。

學案例讀後感篇2

法國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提出了教學方法有:

1、不要死記硬背,學生不僅要記住老師的話,更要領會老師所講內容的精神實質,要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學生要把別人的知識通過理解和吸收轉變成自己的知識。

2、不要輕易服從權威,不要盲從,要學會獨立思考,因為一個僅僅跟著別人走的人,不會去探索什麼東西,也找尋不到什麼東西。

學習要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他希望做教師的教他的學生謹慎地吸收一切東西,決不要相信只憑權威或未經考察的東西,這讓我想起了蒙田其它的思想:一個人如果不知善良為何物,那麼,任何知識對他來說都是有害的,雖然有人生來應該做比賺錢更崇高的事,但是很少有人投身文化事業,也有人做了一下就放棄了,通常只剩下一些地位卑微的人全心全意地進行研究,從中尋找謀生的手段。不論從本性上說,或從所受的教育上說,這些人的思想都是最差的,他們給我們一種如何利用知識的錯誤印象。他在書中告訴我們,波斯人有一種極好的教育方法,當別的民族還在教孩子讀書寫字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教孩子如何做人了。柏拉圖說,繼承王位的長子是這樣教育出來的:出生以後他們不是被交給女人,而是交給在國王周圍一批德高望眾的宦官。這些人的責任首先是給他一個健康強壯的身體,到他七歲的時候,就要教他騎馬和打獵。到了十四歲,他們又把王子交給四個人:最睿智,最正直,最溫和,最勇敢的人。第一個人教他教義;第二個教他永遠說真話;第三個教他剋制;第四個教他無所畏懼。

這是一件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事情,他們非常關心兒童的教育,認為兒童教育是國家的首要工作,人們應該為他們提供的不是教授知識的老師,而是教他們勇敢,明智和正義的老師。這是柏拉圖在《法律篇》所遵循的榜樣。他們的教學法,只是向孩子提出問題,問孩子們對大人及其行為的看法。如果斥責或讚美某個人或某種行為,孩子們必須說出斥責或讚美的理由,他們用這種方法鍛鍊孩子的智力,並灌輸了一些知識。

學案例讀後感篇3

近日,我認真學習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案例式解讀一書。仔細研究之後,我感觸頗多。指南中所提出的兒童發展目標內容十分廣泛。而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可能沒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方方面面,可能對幼兒的關注還不夠細緻入微。比如:有的時候,我們會對單個幼兒缺乏某方面的瞭解;有的時候,又忽視了孩子能力上的優勢或缺失。我深深感到身為幼兒工作者,就要對每一個孩子的未來發展負責,我們不僅要深入學習、領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而且要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真正作為我們指導實際教育工作的明燈。根據實際的工作經驗,我的體會如下:

一、關注每一個孩子

教師要了解孩子的當前狀態,併為孩子制定今後的發展目標,同時,努力取得家長的配合。比如,為幼兒制定成長檔案,教師要細緻觀察孩子,記錄孩子的行為特點,擅長與不擅長的內容,做實施教育的記錄者。全方位瞭解孩子的一言一行,並且運用多種途徑與幼兒家長進行及時地溝通,對家長提出教育指導意見,做實施教育的整體掌控者。教師要把班級中的孩子當成是自己的孩子,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傾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做實施教育的思想者。孩子的個體差異是很明顯的,所以,教師在照顧到絕大多數孩子發展的同時,還要對班級中一些特別的幼兒進行個別輔導,逐步提高幼兒的能力的自信心,做個別幼兒的輔導者。教師要支援和引導每個幼兒向更高的能力水平持續、均衡、平穩發展。

二、放手讓孩子去做

在我們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有些老師因為擔心幼兒不會做、不會畫、不會剪等,對幼兒的課程學習太過於包辦。忌憚幼兒自己動手去做,這種做法既剝奪了幼兒自己練習本領的機會,又使得老師本身疲憊不堪。若長此以往,幼兒的能力發展就會受到抑制和影響。所以,我們一定要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學習、去鍛鍊,哪怕是失敗很多次。我們需要的是始終如一的堅持原則和不怕失敗的堅強信心。

三、開拓孩子的視野

幼兒在園的學習內容是十分廣泛的,教師不能讓幼兒只偏向於某一領域的學習而輕視其它能力的培養。幼兒園階段,對幼兒的培養是要全面、全科的,包括語言、社會、科學、健康、藝術各領域的教學以及各種良好習慣的培養等。這對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在社會領域的教學,教師既要把握好教學目標與要求,熟悉教學內容,又要做到與實際生活結合,通過生活化的教學讓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具備初步的、穩健的根基。因此,作為幼兒教師,自身要加強修養,關注科學知識,開拓視界,豐富動手能力,這樣,在教學中才能科學施教,讓幼兒懂得更多的知識,學會更多的本領。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工作指南,繼續細緻、紮實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學案例讀後感篇4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通過學習後,我更加感到肩負重任,正確貫徹落實《指南》的精神關係到幼兒的發展,關係到自身專業水平的提升,甚至是千萬家庭的幸福生活,如何正確學習理解《指南》的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讓《指南》真正成為幼兒發展的福音,讓每個孩子都能自尊自信地成長,是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付諸努力的目標。

1、《指南》不是一把尺。

從講座的案例分析中,我們領會到教育教學實踐一定要遵循孩子學習與發展的規律,如果幼兒的行為特點與《指南》不完全一致,不可以簡單地輕率地對幼兒發展的好壞下判斷,因為《指南》的“目標”不是準則,而是指引的方向;因為《指南》是整體,而孩子是個體,千萬不要當作“量表”,不要當作篩選幼兒的工具。在學習中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將各領域的學習目標融合在一日生活中,避免國小化傾向,保護與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對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

2、愛是教育的起點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我們要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適宜發展的環境,——愛的環境,包括師生之間、親子之間、同伴之間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貫穿於幼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科學理與教育智慧,充滿信任、欣賞和接納的師幼關係,豐富的活動資源,支援幼兒自主性的活動形式,負責任的家園協作體系將對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愛是教育的起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然而,只有愛還不是教育,還要有愛的教育智慧。

“路漫漫其修遠兮”,本次的培訓,我們有聆聽,有思考,引領我們在反思的基礎上更新教育觀念,調整教育行為,促使我們真正做到“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理期望,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學案例讀後感篇5

第三章解讀《指南》“社會”領域時,讓我對《指南》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社會領域它從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兩方面進行解讀,人際交往這一部分的總體目標是:願意與人交往;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關心尊重他人。社會適應這一部分的總體目標是:喜歡並適應群體生活;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具有初步的歸屬感。每個目標又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進行了細化,案例的分析、迷津指點和相應的教育建議、教育名家連結,學後使我受益匪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猶如一盞“指明燈”,它為我們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指明瞭方向。同時也照亮了孩子人生的起點!

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有秩序的健康生活必須是教育的基礎,同樣也是教育的最初準備”。在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2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撒謊是孩子在社會化——理解一些簡單的生活規則、逐步掌握語言——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現象。面對孩子的謊言,老師和家長的判斷與處理是很重要的,正確處理可以幫助幼兒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更健康地發展。例如:我們班的鈞鈞是個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強的孩子,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上都不需要老師過多的操心,老師對他很放心。可有一天的晚上,我接到鈞鈞媽媽的電話,她怒氣衝衝地說:“老師,你為什麼不給我家兒子吃飯?如果他做錯了什麼也不能不給他吃飯啊。”說完她媽媽就掛機了。

聽了此言,我很納悶,午餐時他吃飯還好好的,我還給他添飯添菜怎麼竟會說到老師不給他吃飯呢?於是,我馬上打電話過去可就是無法接通。第二天,我找鈞鈞瞭解此事,他說:“我想吃小籠饅頭,可奶奶一直不肯給我買,我就想了個辦法騙奶奶講沒吃到飯,肚子要餓死了,奶奶就幫我買了一籠小饅頭,好吃得不得了。”看他很開心的樣子,我並沒用指責他。然後在區角活動時,我同意鈞鈞扮演幼兒園“老師”,還特意將此事情節再現到遊戲中,使它明白了說謊的不對,沒等遊戲結束他就跑到我身邊用嘴巴貼著我的耳朵說:“老師,對不起!請原諒,我知道我錯了”。我笑著摸摸他的頭,他抱住了我的腰哭著說:“老師,我愛你,我聽你的話保證不說謊了。”放學時,我很冷靜地與鈞鈞奶奶澄清了事實,奶奶也瞭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身表歉意,連聲說:“老師,對不起!對不起!謝謝你……”。

這件事,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孩子是會說謊的,而且他說謊也是又種種“理由”,我們做老師和家長的不要急於下結論,要弄清孩子說謊的原因,正確對待孩子說的“話”和反映的“事實”,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促進孩子的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

學案例讀後感篇6

角色遊戲是幼兒園遊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們在寬鬆的氛圍下和同伴一起討論、分工,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隨著孩子們的遊戲經驗不停的變化著,在第三章“人際交往”目標2能與同伴友好相處中,孟老師結合大班的角色遊戲中不懂規則的小哲進行了追蹤觀察,從觀察記錄中可以發現小哲原本對角色遊戲的規則不是很瞭解,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遊戲,孟老師請小哲擔任“景區管理員”的身份,小哲在明確了自身的任務後,能負責的管理“景區”中的人和事,在老師的引導下,小哲學會了用禮貌的方式進行遊戲,也感受到了與同伴交往中的快樂。

幼兒在角色遊戲中普遍會出現的問題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就像案例中的小哲,他們往往喜歡根據自己的意願表現出一些無商量的遊戲行為,然而同伴在面對這些無厘頭的行為,總是會感到不解或者反感,這時就存在了商量與合作遊戲,大班幼兒對於分工合作已能較好的駕馭,但在角色遊戲中出現因意見不合的打打鬧鬧現象也是難免的,所以教師在面對這種現象要引導幼兒進行換位思考,讓幼兒從他人角度看待自己的行為。

在本案例後的名師連結中尼爾創辦的夏山學校,讓我瞭解到學校要開展豐富的生活教育,提供幼兒一個安全而愉悅的生活環境,以幫助幼兒做一個快樂的、積極的人,夏山學校的學習活動更是別具一格,它做到寓教育於無形之中,把課堂搬至教室之外,尼爾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多元的,他是以“分散”的形式進行“集中”的引導教育,讓孩子們在自發的遊戲、生活中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仔細觀察孩子們的其他活動,例如:蝸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在書本第四章節“科學探究”的目標1親近自然,喜歡探究中也涉及到了可愛的小蝸牛,俞老師針對孩子們在自主活動中和蝸牛的互動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和分析,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需要,她還創設了寬鬆的、愉悅的空間讓孩子們大膽的尋找蝸牛,在自主探索發現中進一步的瞭解蝸牛的習性,最後針對蝸牛的觸角,俞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嘗試用各種方式探討蝸牛的聽力。

從整個案例中不難發現俞老師為幼兒的創設了充分的探索空間,孩子們在探索中始終是處於愉悅的、興奮的。正如案例後的名家陶行知所言:要解放孩子們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而在當今的幼兒教育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會擔心孩子們在探索中出現這種或那種的危險,也害怕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出現各種磕磕碰碰的現象,為了讓孩子們“完美”發展,成人總是給予幼兒“這樣不行,那樣不可以”的語言提示,漸漸的孩子們膽怯了,失去了探索的積極性,若要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成人必須在安全的情境下秉著放手的原則,和幼兒一起去發現生活中的有趣現象。

標籤:讀後感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