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哲學讀後感範文6篇

完成一篇讀後感能夠深化人們對書上故事的瞭解,讀後感其實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我們在讀書後內心的感受所寫成的文字,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哲學讀後感範文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哲學讀後感範文6篇

哲學讀後感範文篇1

?生活有哲學》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開卷有益的小冊子,作者以一位哲學家的敏銳,結合他的工作、生活等經歷,思考、挖掘、發現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讀起來很輕鬆,但其中的哲理又很受用,對我自己很有啟發和激勵。

首先從書中,我受到了“終身學習”的理念教育。從作者的幾篇關於閱讀的文章,我意識到閱讀不是簡單的打發時間,閱讀的目的是理解,是與智者對話,是要明白作者“究竟”說了什麼、“想要”說什麼、“能夠”說什麼以及作者的意思“應該”是什麼。培養閱讀的興趣,可以無止境的擴寬自己的見識,豐富的觀念是充實人生內涵不可缺少的條件。並就閱讀的型別,推薦了人文作品,書海無涯,唯有人文,人文類書籍涵蓋了人的潛能與實現,人生意義的探索,人生價值的追尋,這些問題或早或晚會成為我們關懷的重點。閱讀人文作品,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即明白人生除了“有形可見、可以量化”的成就之外,還有內心裡面追求真善美的願望。由物質層次轉化提升到心智層次,經過閱讀可以開啟個人的心靈歷練的過程。作者也介紹了自己學習英文的一些方法和心得,這些對我都觸動很大,從學校畢業後到工作崗位,就很少靜下心來系統的學習了,大部分的學習都是在工作中摸索積累,這樣眼界勢必會狹隘,進步也空間也小。看完作者的淳淳教誨,也給了我警醒和動力。

接著我看到了作者取捨的睿智,懂得如何做一個內心堅定的人。作者喜歡聽一位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的音樂,進而有了學習義大利語的衝動,但一次作者請一位義大利學者將這位歌唱家的一首義大利文歌曲翻譯為英文,對方居然譯的很困難,於是作者意識到,作為一位義大利學者,想搞明白一首歌詞都這麼困難,更何況自己是一個義大利語的門外漢呢,想要達到理解、欣賞、品味義大利語作品更是難上加難,要付諸巨大的時間和心血。作者於是放任置之,繼續享受著朦朧和自由想象帶來的美感。再如作者介紹自己的寫作經驗時,說自己善於說理而拙於抒情,很早就明確的自己的寫作方向,揚長避短,忠於自己所思所想,側重於運思與推論的合理性及邏輯性,進而希望能說服讀者。

懂得取捨不是妄自菲薄,而是要把握住自己作為主體的立場,自行建立價值,不要隨人俯仰,跟著流行的觀念走。既然我是一個主體,擁有選擇的能力,並且我的時間、精神、力量十分有限,所以就要做好“選擇”。由此,作者確立了“以學術研究而為人所知”的發展方向,並全力以赴朝著目標努力,對金錢、名聲、詆譭均採取心不在焉的態度。

這些都給我了很大的啟迪,在當今社會,資訊豐富繁雜,目標眾多紛紜,更別提生活中的誘惑了,如何進行取捨,在生活和工作中,堅守自己內心的價值準則和奮鬥目標,集中精力做一個有追求和內心堅定的人。

書中,作者也談到了對行動力的認識和實踐。任何事情都有機緣,與其等待空幻的未來,不如把握具體的當下。並介紹了自己聯絡定力的簡單方法,就是設定生活目標,每天按照作息錶行動,將外來的干擾降到最低。

在做任何事之前,要有充分的準備,不能以天氣、心情等原因作為藉口;在做事的過程中,要全力以赴;做完一件事之後,要立刻放下,收拾心情,準備面對下一件事情。要配合自己對每一件事的規劃及掌握,逐漸做到從容之後,就覺得生活變得更有效率,也更能感受到意志的主動力量。

而我恰恰在行動力方面做的很不夠,也時不時的提醒自己要行動,行動,但是效果總不是太好。作者好的做法,也給了我有意的啟發。

還有很大的一個收穫就是如何能做到“知行合一”。作者在書中說:我是靠“小心謹慎”,才可以平安的行走在人間直到今天。我並不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只是努力把握手邊正在做的。作者談到的小心謹慎,並不是畏手畏腳,而是指聰明+謹慎,聰明是“知”,謹慎是“行”,必須知行配合,才足以顯示一個人的明智。

我最早接觸“知行合一”這個說法,是在讀《明朝那些事》這本書時,裡面提到了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王守仁,是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並作為一位踐行者,完美的詮釋了這一理論。

我對“知行合一”有淺顯的認識,簡要的說就是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係,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實踐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作者“小心謹慎”的處事哲學,正是大智慧的體現。

正如作者在最後一篇文章中談到的,我們首先要認識自我,保持健康的體魄;不斷學習,促進心智的成長;同時要保持對自己內心的修養。面對生命,一個人要懂得“約束”自己,懂得與他人和睦,懂得知足常樂、謙卑安分,同時保持樂觀上進的態度,這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處處都閃耀著哲學的光輝,而我們在不斷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過程中,也一直在感悟著哲學的真諦,哲學並不高深晦澀,它正如麵包中調味的蜂蜜,讓我們的生活更甜美多彩。

哲學讀後感範文篇2

30歲的時候,嘗試把所做的事情做對。40歲的時候,嘗試追究後面的規律和原則。刨根問底的尋找答案的時候,就想到了哲學。便開始閱讀《你的第一本哲學書》,先了解哲學是什麼吧!

這本書介紹了9個哲學問題:

1、我們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

心靈之內的東西是唯一存在的東西,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以及是否與我們意識之內的世界是否一致是值得懷疑的。

2、我們如何知道他人心靈的存在?

我們永遠無法感知到別人、別的生物、別的物品的意識、感覺、經驗,我們只能通過自己的意識、感覺和經驗,來了解別人,但是他真的是那樣的嗎?

3、身體與心靈的關係是怎樣的?

世界上有2種不同種類的東西:一是物質實在的東西,許多人可以從外部觀察到;二是另外一些屬於心理實在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從自身內部體驗到這些東西。

4、詞語的意義何在?

詞語僅僅是我們賦予的意義而已。

5、我們有自由意志嗎?

我們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其實已經結果已經被決定。我們心裡一定有東西決定了我們的選擇,我們真的有選擇?

6、什麼樣的行為是對的?什麼樣的行為是錯的?

對和錯的標準對每一個人來說都一樣嗎?

7、什麼樣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和自然天賦能力的差異造成了不平等。那麼造成這些不平等的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哪些補救措施是合理的呢?我們在實施這些補救措施的時候,是否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呢?

8、死亡是否意味著終點?

死亡以後,我們的靈魂是否存在?死亡是好事還是壞事?

對很多人來說,對出生之前我們不存在,我們感覺無所謂,但是對於將來我們不復存在卻感到相當恐懼和可怕。

如果死去就是不在存在,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那又有什麼好怕的呢?

9、生活的意義何在?

如果生命存在創造的價值不能夠永恆,從更大的範圍和時空來看,還有什麼意義呢?

當我們感覺所做的一切對於自己來說很重要,在某種更大的意義上來說,它本身就更重要,我們便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非常有意義,否則便感覺人生是一出荒誕劇,沒有什麼任何意義可言。

作者通過這9個問題,引發了大量的思考,這些思考讓我們去懷疑一切可以懷疑的。我的.感覺就是我們可以質疑任何人的想法、做法,可以質疑任何人思考的角度,當然也可以質疑自己的。

唯一存在的就是感知到我們自己的心靈的存在,感知到我們還在思考、還在質疑。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接納和包容別人的思想,別人的語言、行為,也是他自己感知以後的結果,別人有別人的系統,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系統。

能夠明白自己的心靈所在,建立自己的系統,為自己作解釋,也就建立起自己的哲學。

哲學讀後感範文篇3

?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將人生劃分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個人覺得,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處於功利境界。即我們所做的事都是出於利己考慮,儘管結果可能會對他人產生有利的影響。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為自己謀取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同時作為社會成員的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難免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

但實際我們教師就是處在道德境界,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倫理、道德的傳授人,擔負著培養、教育下一代的光榮而艱鉅的任務。教師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可能自發地形成,而是在後天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教師只有在教育實踐中,通過努力學習,認識到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瞭解到社會主義教師道德的內容和意義,並通過自身的修養,將認識內化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斷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和習慣,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對此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首先,作為教師,要熱愛教育,獻身教育。以從事教育工作為榮,以獻身教育事業為樂,自覺地用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武裝頭腦,用科教興國戰略激奮自我,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的現實面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將教師作為終身職業,孜孜以求,勤奮耕耘,在平凡的教書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稱號。

其次,要愛護學生,教書育人。教師教育物件是學生,其主要任務是教學,而教學過程是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的過程。面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動態,教師要善於把握學生思想,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主動與學生交流,和睦相處;要尊重學生人格,教育和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業;要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服務思想,善待學生、寬容學生、理解學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薰染學生、陶冶學生、喚醒學生。將教書育人貫穿於教學實踐的全過程,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再次,要矢志鑽研,勇於探索。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尤其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方針指導下,教師肩負著培育新世紀人才的重託,一定要學會用面向世界的膽識和超前的眼光改革教育。從自身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並形成擁有自我創新意識的教學方法體系,使得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獨立思考,標新立異,運用已學的知識,既解決實際問題,又發現新知,於相互切磋中實現知識的飛躍,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內在潛力,達到終身受益的目的。

最後,要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不斷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需要。社會發展已證明:現代化的社會將是資訊社會,是科學知識不斷髮展、不斷擴大、不斷更新的社會。教師自身除搞好專業教學外,還要積極參加業餘進修深造,從而在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能力。教師只有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和精深的專業技能,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旁徵博引,遊刃有餘,變傳統教育的重教、重知、重灌為素質教育的重學、重思、重樂,以適應教育體制的轉軌變型。

總之,良好的師德,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書育人的一種動力。它是教師從事教育勞動時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範的總和。所以,每個教師都要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良好師德的人,才能完成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任務,托起明天的太陽!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不僅是教師,越來越多的人能達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真正的成為名副其實的和諧社會。

哲學讀後感範文篇4

這些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隻有300來頁的書本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的發展脈絡。

馮在著本書裡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清楚怎麼去說,哲學的東西真是好難懂啊!不過他的這本書已經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了。

在這本書的第一句: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大概可以瞭解到中國哲學在重要性。

從這本書瞭解了八卦的由來,各個思想學派的發展歷史,各個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國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就是一個相互吸收和借鑑的歷史,不知哲學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許哲學就是這樣吧。我認為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各方面的條件的影響,特別是物質方面的條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哲學思想在經濟的發展中也有意或無意地隨著發展。

書上也說了些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差別,畢竟兩者的物質,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不同,所以理所當然地有差別。但是兩者都是人類的優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兩者優秀的成分相結合利用,正如本書上所說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和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合,才能產生未來的哲學。

雖然自己簡直就是沒有水平,但是還幻想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體諒,或許當我看這本書第二次的時候會有所感悟!

哲學讀後感範文篇5

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近現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傳世名作。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哲學的瞭解大概就僅限於神祕、晦澀與深奧了——當時的我,甚至以為哲學是各門學科中最無用的一個。直到我翻開了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有人說,好書就是會讓你在看後反思很長一段時間;有人說,好書就是會讓你在看到中途時便大徹大悟;但這本書不一樣,我在翻開它第一頁的目錄時,便醍醐灌頂了。

“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的確!

哲學,其實就是一個人過完一生後,想要對自己的生活做一個總結時發現的規律總合。而由於一個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許有人會說莊子的“喪我喪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認為其實那一種“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種具象化的體現),因此,哲學離我們其實並不遠,甚至無處不在。

第一頁的醍醐灌頂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巨大的興趣。很快,我便開始研究起了目錄——於是我便知道了為什麼這本書被歷史學家陳來先生讚譽為“在世界上還沒有見過第二本這樣的書”。

蓋因首先,它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將所有的哲學學派、理論、觀點都收集、理解、展示出來的書了,光是這點,便可以勝過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學書;其次,它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將東西方的哲學觀念進行比較、討論、融會貫通的書了,這一點也同樣使它成為了中國哲學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開裡頁,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說上面所述兩點只能讓馮友蘭成為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上的一代宗師的話,那麼現在,他可以說是開山鼻祖了。在這本書中,他不僅清楚闡述了各個哲學觀念,還對其進行了延伸探討以及比較討論,例如:在第九章介紹《老子》思想時,他不僅將《老子》所謂道解釋為了哲學家們為了進一步解釋“名”而所假設帶來的結果,還與西方“形而上學”進行了比較分析,看完不禁覺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真好!

哲學讀後感範文篇6

孟子曰:“揚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句話是孟子對楊朱的評價,也側面體現了楊朱的基本思想之一:“輕物重生”。那麼,我們是否要做到輕物重生呢?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我們得討論一下“物”與“生”。“物”即為物質。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是物質的影子,如:金錢、名利、地位、珍貴的物品等,他們都是物質。物質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無疑是巨大的: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能否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能否行駛更大的權力,能否滿足自我的虛榮心等這些都與物質息息相關。假設說,物質消失了,那麼我們的生活可能會寸步難行。於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接下來就是“生”。“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們的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沒了生命,就什麼也沒有了。就彷彿是失去水源的魚,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見,“生”的確比“物”更重要。那麼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是從何而來了。只是,我對此仍有點異議。我認為,還有比“生”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義”。

?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顧患有所不闢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還有比生命更貴重的東西,所以有些災禍我不躲避。這裡孟子所說的比生更貴重的東西,就是指“義”。“義”的解釋繁雜多樣,每個人的心中都不盡相同,但肯定會有相同的一點——不違背自己的道德底線!假使讓一位有“義”的人去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苟且,違揹他們內心的事,那麼他們一定會覺得生不如死。故此,在這種情形中,“義”更重於生。

每一個人對於自己國家的熱愛,都應該是心中的道德底線。國家的恥辱,滅亡,使得屈原縱身投入汨羅江,這也是屈原“義”的體現。所以,我對於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並不認同。

當“生”與“物”出現了碰撞時,“生”比“物”更加貴重,那些因錢財的短暫失去,偏激之下自殺了斷的人,死的並不值得;而當“生”與“義”擦出了火花,那麼“義”要更領先於“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質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靈魂的人,也不值得!

我們應該做到“輕物重生”,但更應該做到“輕生重義”!這就是我的觀點。

標籤:讀後感 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