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6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強化同學們對名著片段的分析,把讀後感當成任務隨便應付是不會讓自己的能力有提升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6篇,感謝您的參閱。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6篇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篇1

本週,我讀的書是《汪曾祺經典作品》。這本書分為小說和散文兩大類。小說有《異秉》、《受戒》、《歲寒三友》、《寂寞和溫暖》、《大淖記事》、《七裡茶坊》、《職業》、《陳小手》、《安樂居》、《陸判》等。散文有《花園》、《冬天》、《夏天》、《我的家鄉》、《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館》、《昆明的雨》、《觀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記》、《皖南一到》、《泰山片石》……全書共283頁。

這個小說集的第一篇就是《異秉》。由於我忘了看書,全書我也就只看了這一篇。

?異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爺爺。這個“王二小的爺爺”原先是擺一個薰燒攤子的。這個薰燒攤子什麼都賣:滷豆腐乾,牛肉,蒲包肉,豬頭肉,黑瓜子,白瓜子,鹽炒豌豆,油炸豌豆,蘭花豆,五香花生米,後來還添了時令的“羊糕”,“五香兔肉”……

可是,經濟不景氣,周圍的攤子都漸漸敗落下來,不過,王二的攤子卻辦的越來越紅。接著,王二把他的攤子搬到了一家店鋪那裡。金銀財寶嘩嘩嘩的往王二家裡流。

王二富裕了。他便去聽書,但我猜他啥也聽不懂。王二還愛賭博,書上說,王二輸的時候不多,這表示王二肯定是個大老千,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太會算計了……

文章的最後一段寫出了王二的“異秉”,先解小手,後解大手……真的是因為“異秉”使他發達的嗎?恐怕是因為他的勤勞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紅火起來的吧。而且,價錢公道,有誠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顧”的主要原因吧。

這堆雞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給說了出來,可見作者特別囉嗦。可也正是他的寫作手法與眾不同之處。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篇2

佛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佛,從人也。

佛家講,凡是皈依我佛的人都應受持清規戒律,但這點在荸薺庵這裡彷彿沒有怎麼體現,這裡的和尚一點都不像和尚。不做早課不做晚課,不解佛經不講禪語,抽菸娶老婆,和平常人一樣打牌殺豬吃肉,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殺豬之前要念經超度一番: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來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

這是汪曾祺筆下的鄉村世界,一個理想中的世界。沒有疫病災害,只有風調雨順。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自然中帶著裡分隨性,溫馨又恬靜。從不在乎這個桃花源之外的世俗觀念,和尚又怎麼樣?和尚也可以吃肉,反正沒有人來口誅筆伐,清規戒律是什麼,只要自己過得歡喜就好。

所有人都在這樣自由隨性和諧的氛圍中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明海在荸薺庵做和尚。平時念唸經,掃掃地,庵裡不忙的時候就去隔壁找自己的青梅竹馬小英子。小英子活潑可愛,聰明機靈,他們從小一起長大,搗搗亂,聊聊天,或者在田裡除草幹活……時光荏苒,無形中,年歲漸長的他們被佛家講的因緣緊密聯絡在一起。

明海到了去縣裡的善因寺受戒的年紀。受戒就要燒戒疤,好端端的腦袋上燒十二個洞,疼不要緊,重要的是受戒之後如果想成為沙彌尾,當上方丈,就更應當受持吾佛清規,潛心悟佛,不可被凡俗之事纏身,更不可去沾染塵劫。因為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修佛,要的是無憂亦無怖。

受戒完,小英子接明海回去。在船上,她問了許多和受戒有關的問題,明海也一板一眼的回答。小英子將船劃了一氣,突然道:你不要當方丈!明海毫不猶豫的答應道: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情竇初開的年紀,藏在心底的暗戀,變成言語表達出來,就是無論你說什麼,我都答應你。

看著木訥內斂的明海,小英子又道: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真切又直接的告白話語從勇敢大膽小英子口中說出,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明海的回答則是:要。

清規戒律統統拋在一邊,佛太縹緲,太遙遠,唐三藏西行求佛法尚且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所以在成佛之前,要先成為人。

於是,互相表明心跡的兩人划著小船盪到了蘆葦深處,此刻日頭溫和,微風正好。

不像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那樣將人的七情六慾與佛法放在對立的兩面,汪曾祺的書中世界則是盡力營造一種和諧的狀態。拂、沸、咈、狒——佛,人也。

未能成人,如何成佛?

這裡沒有世俗眼光,沒有他人的訝異與否定,我喜歡你,你也喜歡我,這樣就足夠了。

佛曰情劫難渡,但情之一字,雖萬般苦楚,卻也能予人快樂與安慰。又怎能說它是劫?

佛曰一切皆是妄念,但人生走一遭,未經歷愛怨嗔痴,又怎知世事虛妄與否?

與喜歡的人,做快樂的事,嚐遍世間滋味,不問是緣是劫。

因果自有定數。冥冥中,一切早已註定。修佛之路長漫漫,要成佛,先成人。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篇3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國小生汪曾祺讀本》的書,這本書是現代作家汪曾祺爺爺寫的短文。汪爺爺是上世紀20年代出生於江蘇高郵的書香men第,因為他的祖父、父親都是讀書人,所以他從小就讀《論語》,長大後經常寫作、作舊詩、畫國畫,並寫了一手好書法,而且還會做菜,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應該是《五味》了。在這篇文章中,汪爺爺介紹了全國好多地方人們的飲食習慣。寫得細膩而又有聲有色、生動現象。令我垂涎三尺。汪爺爺的一篇文章竟然會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寫作水平真是太高了,值得我們去了解一下。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每一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飲食,每一個地方的人都有獨特的口味。從這篇文章中,我瞭解到很多有關飲食方面的知識,我決定長大後也要去各地品嚐一下獨特的風味。

另一篇《葡萄月令》也是令我印象深刻。這篇文章按時間順序記錄了葡萄生長的過程。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明白了原來種葡萄並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這使我理想到我們的糧食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和葡萄一樣來之不易,而我原來卻毫不在乎,經常浪費,今後也要珍惜。我也很想種一棵葡萄樹,嘗試一下自己的勞動果實。

這本書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師恩母愛》講了汪爺爺幼稚園老師的故事;《五小的校歌》講了汪爺爺國小時那蕩氣迴腸的校歌;《跑警報》講了汪爺爺大學是躲避日軍空襲的事。都很精彩,讓人身臨其境。

汪爺爺小時侯除了讀書就是玩,這種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著實令我向往。我的童年也很幸福,在家有爸爸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學校有小夥伴玩耍。我希望每一個小朋友都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篇4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麼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雲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裡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後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國小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國小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後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彆扭,不真實。由於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篇5

記得八年級時,語文課本中就有收錄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鴨蛋》。大概是國中時正長身體,胃口奇佳,上午第三節的語文課上讀到文中“炒紅莧菜、油爆蝦、鹹鴨蛋”、“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肚腹大噪,口水暗流,文中別的情節都不太記清楚了,唯有鴨蛋的描寫和《社戲》中的烤蠶豆情節,十年過去還能留下印象。後來又零零星星看過先生的其他散文,不是巧合,也大多明裡暗裡與吃有關。先生的嗜吃也是出名了的,金庸先生就曾說過,“大陸滿口噙香中國味的作家,當推汪曾祺和鄧友梅”。這樣的文章尤其合我口味,先生的散文零零散散都已看過多遍,每次翻出再看,都會在美食美味美生活的描寫中再一次心滿意足,得到又不一樣的感悟。

?故鄉的食物》中寫了炒米,寫了鹹鴨蛋,寫了鍋巴,寫了鹹菜茨菇湯,寫了蔞蒿薺菜等等等等平常食物,小時候初看,只覺十分親切(炒米可是奶奶經常買的,常吃),十分好看(文章平實樸素,好懂),十分好餓(畢竟從小讒到大)。後來異地他鄉,拿起再看,才領悟,先生不僅是在寫食物,更是在寫故鄉,寫幼時的回憶,難的不是寫出吃食的香味口感,而是回憶中吃時的感情。先生寫“因為久違,我對茨菇有了感情”,最後還忍不住在文尾嘆息,“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菇湯。”這份感情我現在也可以體會,家鄉的排骨蓮藕湯,家鄉的糯米珍珠肉丸,小時候吃膩的美食,因為久違,長大後想起總是很想再好好吃一回,吃的是懷念,也是心情。工作後和同事朋友閒聊時家鄉,也是總會聊到家鄉的美食,不論是北方的“巨大的火鍋雞!”還是南方的“伸手就能摘到的新鮮芒果沾辣椒鹽”,他們眉飛色舞著家鄉食物的色香味,但我明白,他們描述的不僅僅是食物,也在在描述回憶中,曾經生活的味道。

?五味》一文,酸甜苦辣臭,作者以一個愛吃的知識分子的視角,帶著我由紙上體驗了一把大江南北之食,冀北江南之味。不僅道出了酸甜苦辣臭的箇中滋味,而且為我們展開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畫卷。在敘述吃辣時,作者追憶了西南聯大的崢嶸歲月:“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年輕時適逢戰亂,生活艱苦,先生依然保持了一顆樂觀的心態,異地他鄉,依然能吃出來一份快意滿足。我覺得先生必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熱愛美食,熱愛那一口酸甜苦辣,熱愛生活百味難說盡,而於我自身,也一直熱愛著珍惜著現在的生活。專案部的日子看似單調,用心經營也能多姿多彩。煲一鍋好湯,香氣縷縷正下班,呼朋喚友嘗一嘗;煮一鍋小面,分上一碗拌上辣椒醬,也在加完班後的深夜吃的賊香;冬日打一圍火鍋是再好不過,年輕人就是該熱熱鬧鬧說說笑笑充滿希望。至於第一次摘下野生木瓜分而食之,第一次吊來野生魷魚分而食之,第一次合買榴蓮分而食之,第一次發現海帶與綠豆湯可同煮食之,他鄉生活也是別有一番新鮮滋味,樂趣無窮。

汪老說過:“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麼時候都需要的。”深以為然,生活需要美,需要美食,歸根結底是需要一份飽含熱情飽含希望去生活的心。有了這份心,才會無論異國他鄉,無論鄉朋幾個,都能將日子過的有滋有味,適意快活。

讀後感汪曾祺讀後感篇6

7歲,一個多麼美好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於人生、愛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嚮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後,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裡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美好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己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己的愛。於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裡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甦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並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後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己的可愛靈巧一定可以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於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麼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起。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於自己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美好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寫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麼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保持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閒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

標籤:讀後感 汪曾祺